輝煌燦爛的故宮建築
字數:3892 加入書籤
故宮博物院單士元
在我國首都北京,有一座輝煌壯麗的古建築群,它原是曆史上最後兩個王朝明代和清代的皇宮,現在叫它“故宮”。它始建於明代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全部宮殿和庭院共占地七十二萬多平方米,合一千零八十七市畝。當時勞動人民在繼承和發揚傳統建築技術和藝術成就的基礎上,創建了這座集中體現中國建築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的建築群。從總的布局來說,分前後兩大部分,俗稱外朝和內廷。前部主要宮殿,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這部分宮殿是封建皇帝行使專製政權的主要場所。後部以乾清宮、坤寧宮和東西六宮組成,是封建皇帝和後妃居住的區域,在清代也作皇帝進行日常統治活動的地方。前後兩部宮殿,按中國建築以四根柱子當中的空間為一間計算,全部宮殿共約九千多間。宮殿群的外圍,用十米高的紫禁城和五十二米寬的護城河環繞起來。
整個故宮,在建築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戌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製度。而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像是一幅千門萬戶的繪畫長卷。紫禁城的正門叫“牛門”,在十米高的城牆墩台上,有一組建築。正中是九間頁寬的大殿,在左右伸出兩闕城牆上,建有聯簷通脊的樓閣,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輔翼著正殿。這組城上的建築,形勢巍峨壯麗,是故宮宮殿群中第一高峰。在午門以內,有廣闊的大庭院,當中有弧形的內金水河橫亙東西,北麵就是外朝宮殿大門——太和門,左右備有朝房廊龐。金水河上有五座橋梁,裝有白色漢白玉欄杆,隨河宛轉,形似玉帶,這種布局,給人以極大的吸引力。登上太和門,在三萬多平方米開闊的庭院中,一座大殿堂——太和殿出現在眼前。太和殿和中和殿、保和殿前後排列在一個八米高的工字形基台上,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後。這就是外朝的三大殿。基台三層重疊,每層周圍都用漢白玉雕刻的各種構件壘砌,造型優美。下層基台最大,通過龍墀走道上達中層,再通過中層龍墀到達上層台麵。三台當中有三層石雕“禦路”,每層台上邊緣都裝飾有權白玉雕刻的欄板、望柱和龍頭。在兩萬五千平方米的台麵上有透雕欄板一千四百十四塊,雕刻雲龍翔鳳的望柱一千四百六十個,龍頭一千一百三十八個。用這樣多的漢白玉裝飾的三台,造型玲瓏秀麗,重疊起伏,像是白玉砌的山巒。這是我國建築上具有獨特風格的裝飾藝術。而這種裝飾在結構功能上,又是兩萬五千平方米台麵的排水管道。在欄板地袱石下,刻有小洞口;在望柱下伸出的龍頭唇間,也刻出小洞口。每到雨季,三台雨水逐層由備小洞口下泄,水由龍頭流出,大雨如白練,小雨如冰柱,千龍噴水,蔚為大觀。這是科學而又藝術的設計。
太和殿高三五·○五米,用七十二根大木柱支承梁架構成四大坡的屋麵。我國古代建築屋麵呈現坡度,這跟建築技術有關。這種構架習慣上稱抬梁式。先在柱礎上立木柱,在柱上架大梁,又在粱上立小矮柱(瓜柱),然後再架上一層比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過小柱重疊幾層梁,逐層加高,而每層的梁卻逐層縮短。在最上層立脊瓜柱,在兩組構架之間,橫搭檁枯。在檁上鋪木椽,椽上鋪木板(望板),板上苫灰背瓦。由於梁架逐層加高,而小梁逐層縮短,就構成具有坡度的屋麵。太和殿的四大坡頂就是這樣構成的。
太和殿殿座南北縱深三七·二○米,東西橫廣六三·九六米。
由南北縱深計算,木柱是六根為一組;東西橫闊計算,是十二根為一組。殿內支承梁架的柱子名金柱,高一四·四米,柱徑一·○六米,都是整塊巨材。以每四柱的空間作為一間計算,太和殿是由五十五間組成的大殿堂。殿裏的“天花”、“藻井”,殿外簷下的“鬥拱”,都加彩繪,宮麗堂皇。“鬥拱”是我國建築中的一種特殊構件。鬥的形狀像一個小方木鬥;弓形又像船形的木塊叫做拱。鬥在下麵,拱安放在鬥的上麵槽裏,總稱鬥拱。這種構件,裝在柱頭上的叫柱頭科,分組裝在外簷兩柱之間額枋上的平板枋(又名坐鬥枋)上的叫平身科,裝在角柱上的叫角科。像太和殿這樣出簷深遠的大殿堂,各組鬥栱可以重疊挑出多層,術語叫做幾跴。簷下鬥栱,在建築上具有兩重作用:主要在結構上起到支撐作用,支托屋簷重量通過鬥拱過渡到立柱上;另外,由於在簷下重疊挑出,並加彩繪,遠望如重巒疊翠,具有裝飾作用。
太和殿是故宮中最大的木結構建築,它是封建皇帝向全國發布號令和舉行大典禮的場所,建築形體要求莊嚴雄偉,富麗堂皇。
這個建築是達到了所要求的效果的。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十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太和殿是五脊四坡大殿,從東到西有一條長脊,前後各有斜行垂脊兩條,這樣就構成五脊四坡的屋麵,建築術語上叫廡殿式。大約從十四世紀明代起,垂簷廡殿是封建王朝宮殿等級最高的形式。太和殿就是這種造型的大殿。中和殿高二十七米,是屋頂有四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保和殿高二十九米,是屋頂有丸條脊的殿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二條垂脊,在備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九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這三座大殿是故宮中的主要建築,它們高矮造型不同,屋頂形式也不同,顯得豐富多樣而不呆板。
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他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在三大殿之後,有一片廣場,正北是內廷宮殿的大門——乾清門,左右有琉璃照壁,門前金獅金缸相對排列。門裏是後三宮。乾清宮是封建皇帝的寢宮。坤寧宮在後,是皇後的寢宮。在兩宮之間夾立著一座方殿,名叫交泰殿,是內廷的小禮堂。皇後每年過生日的慶典和所謂親蠶典禮1都在這裏舉行。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裏。在後三宮東西廡,還有為皇帝存儲冠、袍、帶、履的端凝殿,放置圖書翰墨的懋勤殿。南廡有皇子讀書的上書房,有翰林學士承值的南書房,以及管理宮廷日常生活的處所。此外還有左右對稱的日精門、月華門、龍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隆福門、景和門,通妃子居住的東西六宮。這種左右對稱的平麵布局,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征之一。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天上。後部內廷卻要求庭院深邃,建築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宮燈聯對,繡榻幾床,都是體現適應豪華生活需要的布置。內廷之後是宮後苑。後苑裏有歲寒不凋的蒼鬆翠柏,有秀石疊砌的玲瓏假山,樓、閣、亭、榭掩映其間,幽美而恬靜。
紫禁城角樓
上述這些宮殿建築,都在紫禁城圍繞之內。紫禁城有四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在紫禁城四隅還各有角樓一座,角樓高二七·五○米,十字屋脊,三重簷疊出,四麵亮山,多角交錯,是結構奇麗的建築。麵對紫禁城北門,有高聳的景山,是用土、石築成,滿山鬆柏成林。山分五峰,每峰各建一亭,巍峨矗立。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是幾百年前勞動人民的創造,是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初建時被奴役的勞動者有工匠十萬,夫役百萬。紫禁城裏每一塊磚瓦,每一座殿宇,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血汗。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同時,為了修建故宮,也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如所需的木材,在明代時,大多采自四川、廣西、廣東、雲南、貴州等地,無數勞動人民被迫在叢山峻嶺中的原始森林裏,伐運木材,不知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所用石料多采自北京遠郊和距京郊二三百裏的山區。每塊石料往往重達幾噸甚至幾十幾百噸,如現在保和殿後簷的台階,有一塊雲龍雕石重約二百五十噸。不知又有多少采石和運石民工在采運過程中就此傷殘和喪生。
故宮建成後,經曆了明、清兩個王朝。當時勞動人民連走近紫禁城牆附近地方都算犯罪。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特別是解放前的三十八年中,故宮建築日漸破壞,有好多處宮殿群成片倒坍,垃圾成山,高和紫禁城齊。
1949年全國解放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把故宮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從此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財富,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