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 中國古典園林建築的珍貴遺產

字數:6938   加入書籤

A+A-


    國家文物局羅哲文
    中國園林建築藝術有悠久的傳統,在世界造園藝術中,獨樹一幟,有重大的成就。幾千年來,我國古代造園工匠,以他們辛勤的勞動和智慧,創造了許多具有高度藝術成就的園林,頤和園僅是千千萬萬個園林中保留下來的一個。
    頤和園在北京的西郊,距城十公裏多。它是我國現在保存規模宏大而又完整的一處古代封建帝王的宮苑。由於它園林建築藝術的優美,是國內外遊人所向往的遊覽勝地。
    在介紹頤和園之前,有必要先把我國造園的曆史作一簡略的回顧。
    相傳在殷代,奴隸主就迫使奴隸為他們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園林。
    遠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經有了描寫園林情況的作品。如《詩經·大雅·靈台》上說:“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詩中所寫的靈囿,就是養有禽獸的動物園。靈沼就是飼養魚類的池沼。詩中還描述了園中鳥獸魚類活潑馴服的景象。
    《周禮·地宮》中還記載周代已設專人管理園囿的事:“囿人:衝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晉八人,徒八十人,”‘囿人掌囿遊之獸禁。”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已經有了管理園囿事務和飼養鳥獸的人員,並且有了園藝工匠。當時對園林的經營管理已經有了一定的製度。
    《述異記》上記載,吳王夫差(?—前473)修築姑蘇台,三年才建成。園林建築周旋詰曲,橫亙五裏,崇飭土木,殫耗人力不知多少。又在宮裏修建海靈館、館娃閣,銅勾玉檻,建築物上用珠玉來裝飾。園林規模的宏大和建築的華麗,可以想見。
    秦始皇統一中國,在鹹陽大興土木,建築了規模宏大的上林苑,在苑裏修建了阿房宮,把宮殿和園林更加密切地結合在一起。漢武帝更擴大了上林苑的規模,園的周圍達三百多裏,離宮七十多所;又建甘泉苑,周圍五百多裏,宮殿台閣一百多所;還開鑿了巨大的昆明池和昆靈池。文獻記載:“宮內聚土為山,十裏九坡,種奇樹,育糜鹿麑麂鳥獸百種。激上河水,銅龍吐水,銅仙人承水下注。”可知當時已有了人造假山和人工提水的設施,園中的花木禽獸已經非常豐富了。除了封建帝王之外,當時許多財主豪紳也大造園林。
    漢代以後,園林更加發展起來,帝王宮苑和私家園林規模之大,數目之多,不可勝計。比較著名的如三國時候曹操的銅雀台,隋煬帝楊廣所營西苑,唐代的禁苑、驪山華清宮等等。宋徽宗趙佶(1082—1135)所營萬壽山艮嶽,從政和到靖康年間(公元1111年到1126年),經過了十多年的經營,樓台亭閣、假山疊石薈集園內,把“四方的怪竹奇石悉聚於斯”,成了一處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帝王宮苑。在建造這處精美園林的時候,宋代統治者對人民進行了十分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這個萬壽山艮嶽在當時的首都東京(今開封),而堆疊假山用的山石卻要從江蘇太湖采取。高廣幾丈的大塊太湖石,用大船載著,上千人拉船,沿途強迫老百姓為他們服役,供應食用。不但挖河拆橋,而且把塘堰水閘都拆毀了。這座園林的建成,不知凝聚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血和汗。
    遼、金、元、明、清各代的統治者,在他們的首都(今北京)城裏城外經營了許許多多宮苑園林,今天還保存的北海、中南海、頤和園以及西山諸園就是這些朝代經營修繕的部分遺物。特別是清代所謂的康熙、乾隆盛世,北京西郊的園林,盛況空前,在幾百平方裏以內樓閣連雲,遮天蔽日。非常令人可恨的是北京西郊許多規模宏大的帝王宮苑和私家園林,在清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和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的時候,被野蠻地燒毀劫掠了。
    頤和園所處地點被封建帝王占作宮苑,是從八百年前的金代開始的。金章宗完顏璟(公元1190年到1207年在位)曾經在這裏建立行宮,是西山八院之一的“金水院”。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大部分組成。萬壽山金元以來曾有金山、甕山等名稱,昆明湖曾稱作金水、甕山泊、大湖泊、金海、西湖等。明代在甕山上建圓靜寺,園名好山園。
    到了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弘曆(1711—1799)在圓靜寺的基礎上,修建了一個大報恩延壽寺為他的母親祝壽,才把甕山改名萬壽山:並且把金海大加疏浚,改名昆明湖,整個園林名叫清漪園。經過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侵略軍的破壞,清漪園的木構建築已蕩然無存。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1835—1908)為了滿足她的奢侈享樂生活,不顧國家的垂危和列強的侵略,挪用海軍建設費和其他款項銀三千多萬兩,在清漪園的舊有基礎上進行修複,改名頤和園。現存園林就是這次修複的。
    頤和園的園林建築,繼承了我國古代園休藝術的傳統特點和造園手法,並且有所發展。
    頤和園園林布局的第一個特點是以水取勝。廣闊的昆明湖水麵,是園林布置極好的基礎。園的周圍共有十三裏(六公裏半),全園麵積四千三百多畝(約三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麵積僅占四分之一,在當時北京諸園中是水麵最大的一個。因此,設計人抓住了水麵大這一特點,以水麵為主來設計布置。主要建築和風景點都麵臨湖水,或是俯覽湖麵。當時取名“清遊園”,也就是清波滿園的意思。
    湖山結合,是頤和園的又一特點。位於廣闊的昆明湖北岸,存一座高達五十八米的萬壽山,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麵。清澈的湖水好像一麵鏡子,把萬壽山映襯得分外秀麗。湖山景色密切結合成為一個整體。古代的造園藝術家和工匠們,在設計和建造這座園林的時候,充分利用了這一湖山相連的優越自然條件,適當地布置園林建築和風景點。如抱山環湖的長廊和石欄,把湖和山明顯地分清而又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臨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邊山麓的石肪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緒合在一起。
    鮮明對比的手法,是頤和園園林布局的另一特點。我們在頤和園中,不僅可以看到有建築壯麗、金碧輝煌的前山,還可以看到建築蔭蔽、風景幽靜的後山;不僅可以俯覽浩蕩的昆明湖,還可以漫步怡靜的蘇州河(後湖);不僅有建築密集的東宮門,還有景物曠野的西堤和堤西區。處處有陰陽轉換,時時有矛盾開展,才覺山窮水盡,忽又柳暗花明,使遊人心情隨著抑揚頓挫。
    頤和園中布置的許多風景點,處處景色都不相同。這些風影點,用樓、台、亭、閣、齋、堂、軒、館以及曲檻回廊等建築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別不同的地位組合而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風景點之間育明顯的分隔,而又有有機的聯係。從這個風景點看那個風景點,彼此構成一幅圖畫。當人們行走在長廊裏或是諧趣園的時候,走幾步,周圍的景色又有變化。這就是古代園林布置中所謂“景隨步轉”,也就是風景點彼此之間互相轉移變化的布置手法。
    “借景”的造園技法,是我國古代造園工匠多年積累的經驗,在頤和園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設計時不僅考慮到園裏建築和風景點互相配合借用,而且把四周的自然環境、附近的園林以及其他建築物,也一並考慮在內。當我們轉過仁壽殿來到昆明湖東岸的時候,西山的峰巒,西堤的煙柳,王泉山的塔影,好像都結合在一起,也成了頤和園中的景色。這種不僅園裏有景而且園外也有景的“借景”手法,使園的範圍更加擴大,景物也更加豐富。
    “園中有園”,是頤和園設計布置園裏風景時繼承傳統、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麓,原來就有一處地勢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園工匠就利用了這一地形,布置了一處自成格局的小園“諧趣園”。當人們從萬壽山東麓的密集宮殿區或是從後山的彎曲山路來到這裏的時候,進入園門,好像又來到一處新的園林中,建築氣氛、風景麵貌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這種“園中有園”的設計布局增加了園林的變化,豐富了園林的內容。
    頤和園水中布置島嶼,也是繼承了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傳統手法。用長堤把湖麵劃分成兒個區域,還在昆明湖中布置了鳳凰墩、治鏡閣、藻鑒堂等孤立湖心的島嶼,象征傳說中的蓬萊、方丈、流洲的海上三神山。它的實際作用是打破廣闊的昆明湖麵的單調氣氛,增加了湖中的景色。
    “集景模寫”是我國古代園林設計中的一種傳統手法,清代北京西郊諸園和承德避暑山莊,運用這個手法特別突出。在清漪園建造之初,就派出許多畫師和工匠,到全國各地去參觀和模寫有名的風景和建築物,把它們仿造在園裏。頤和園中的景色,可說是匯集各地有名建築和勝景而成。但是,設計人和造園工匠絕非生搬照抄,而隻是仿其風格而已。如諧趣園和無錫惠山園神同形異,涵虛堂、景明樓也和黃鶴樓、嶽陽樓不完全一樣,園裏的蘇州街和江南蘇州的市街更相去很遠。這說明我國古代建築工匠在參考借鑒的時候,絕不生搬硬套,很注意創新。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是我國園林藝術和造園技巧中的又一傳統經驗。如頤和園後湖的風景,雖然是人工所造,但是宛如江南水鄉一樣。園中許多風景、林木,也力求達到宛如自然景色的效果。
    頤和園的布局,大體可以分做東宮門和東山、前山、後山、昆明湖幾個部分。
    第一,東宮門和東山區:頤和園原有水旱十三門,主要人口是東宮門,其次是北宮門。因此在東宮門裏布置了許多組重要的建築物。一進東宮門是仁壽殿,清代的封建帝後們,夏天住在園中就在這裏“聽政”。在仁壽殿前陳設著造型精美的銅龍、銅鶴,院中山石挺秀。繞過仁壽殿,麵臨昆明湖,到了這裏使人心胸頓開,隻見萬壽山雄峙北岸,知春亭伸入湖中,昆明湖碧水連天,連西山景色都一概映人眼簾,可說是進頤和園的第一處壯觀景色。
    仁壽殿北麵的德和園頤樂殿,是帝後群臣觀劇之處。院中有大戲台,分上中下三層,可同時演出。這個戲台建築宏大,設計周密,是我國現存古戲台中的重要遺物。自德和園往北是景福閣、樂農軒。由此下山往東,因地形布置了一個精美的小園“諧趣園”。上麵說過,它是仿照無錫有名的惠山園建造的,以一個水池為中心,四周環繞布置了涵遠堂、湛清軒、知春堂、矚新樓等建築,更有小橋、亭謝、遊廊曲檻等,自成一個園林格局。到這裏好像進入另一個園中,是一種“園中有園”的布局。
    在仁壽殿夕後,臨水布置了樂壽堂、萱芸館、夕佳樓、藕香榭等建築。臨湖石欄曲折,在臨水牆壁上開了各式各樣的什景漏窗,窗裏晚間點上燈火,倒映水麵,又增一番景色。
    第二,前山區:前山是全園的中心,正中是一組巨大的建築群,自山頂的智慧海而下是佛香閣、德輝殿、排雲殿、排雲門、雲輝玉字坊以達湖麵,構成一條顯明的中軸線。琉璃磚瓦的無梁殿(智慧海)和高達四十一米的佛香閣,氣勢雄偉,色彩鮮麗。
    頤和園萬壽山
    在這組中軸線的兩旁,布置了許多陪襯的建築物,東邊以轉輪藏為中心,西邊以寶雲閣(銅亭)為中心,順山勢而下,按地形而建築,並有許多大型的假山隧洞,上下穿行,人行其中,別覺清涼幽邃。人們登上佛香閣或智慧海,回首下望,隻見山下一片金黃色的琉璃瓦頂殿字,金光燦爛;昆明湖水寬廣異常,波光雲影上下流動輝映。南湖中的十七孔橋,橫臥波心,西堤六橋伏壓水麵,遠望西山如黛。在雨後晴天,連北京城裏的白塔、景山以及八裏莊慈壽寺塔,廣安門外天寧寺塔,都齊集眼底,構成一幅寬闊的圖畫。
    前山的東西兩麵,隨山勢上下,布置了許多點景建築物。東邊有重翠亭、千峰彩翠、意在雲遲、無盡意、寫秋軒、含祈亭、養雲軒等,西邊有邵窠、雲鬆巢、山色湖光共一樓、湖山真意、畫中遊、聽鵬館、延清賞樓、小有天、清宴舫(石舫)、澄懷堂、迎旭樓等等。這些建築的形式多樣,色彩豐富,各抱地勢,相互爭輝。但是更加壯麗的是前山腳下環湖一抹二百七十六間的長廊,自東迤西全長七百五十五米。它依山帶水,好像萬壽山的一條項鏈。
    第三,後山區:後山以曲折幽靜著稱。山路在山腰盤繞,路旁古鬆丫槎,有如圖畫。山腳是一條曲折的蘇州河(也稱後湖),時而山窮水盡,忽又柳暗花明,真有江南風景的意味。
    在後山的正中,原來有一組仿西藏式的廟宇建築,叫“須彌靈鏡”,也稱後大廟,主要建築已被帝國主義侵略軍焚毀,現在隻存殘邁。後山東部林木蔥鬱。山腰有一座多寶琉璃塔,突兀半山,原來和花承閣是一組建築,其他建築已被侵略軍所毀,由於它是磚石琉璃所建,才幸存了下來。
    後山山下是幽靜的蘇州河,自清琴峽起,向西到北宮門一帶,都是土山林木。再自北宮門往西,沿著蘇州河兩岸,原來建有蘇州街、買賣街,古時茶樓酒肆,以至古玩商店,無不具備。這些臨河銜市,已為侵略軍所毀,隻有一些遺跡。近年發展旅遊業,已重修了辦州銜。
    此外,在後山還有清河軒、賅春園、留雲、構虛軒、會芳堂、停鶴、綺望軒、貝闕、寅輝等建築,點綴山間,相互呼應。
    第四,昆明湖區:頤和園的北部萬壽山聳立如翠屏,各種建築物和風景點布滿其間,而南部卻是碧波粼粼的昆明湖。湖中有幾處島嶼浮現水麵,又以長堤、石橋加以聯係。西堤六橋是仿照杭州西湖中的蘇堤修築的,垂楊拂水,碧柳含煙,人們漫步堤上,胸襟倍覺輕鬆舒暢。
    在西堤上有兩座潔白石拱橋,俗稱羅鍋橋,它們是昆明湖的出入水口。北頭的入水口叫玉帶橋,南頭的出水口叫繡遊橋。橋麵陡峻,橋拱高聳,潔白石橋映襯著碧柳垂楊,分外明媚。
    俯瞰昆明湖
    在堤西的昆明湖心,有一個湖中島嶼,因為上麵有一座龍王廟,所以俗稱龍王廟島。島上有龍王廟和月波樓、鑒遠堂、涵虛堂等建築群。涵虛堂(已毀)仿武昌黃鶴樓修建。龍王廟之東有一座雄壯的十七孔石橋,從島上通向湖岸,橋長一百五十米,寬八米,是仿照有名的盧溝橋建造的。橋東頭岸上有一座銅牛守望湖心,和長橋、島嶼、廓如亭等共同構成一幅綺麗的景色。
    頤和園這座規模宏大、建築精美的園林,體現了我國古代造園技術的光輝傳統,表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但是它在過去卻被封建統治階級所霸占,特別是重建之後,更為禍國殃民的慈禧所獨霸。
    頤和園還是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見證。園中處處留下了侵略軍燒毀破壞的痕跡。
    解放後,勞動人民創造的頤和園,終於回到了人民的手裏,頤和園成了全國各族人民遊覽的勝地。來北京訪問的國際友人,也必來這裏遊覽。
    頤和園的園林藝術,有很高的成就。但是,它畢竟是封建剝削社會的產物,就是在成功的藝術手法上也還包涵了不少封建迷信糟粕。我們必須以“古為今用”的原則,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這座古典園林能在今後新的園林設計和造園藝術上有所借鑒,推陳出新。
    近年來北京市園林管理部門已經對頤和園著手加以修整,浚深了昆明湖,修複了一些被毀的建築,湖光山色,更加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