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現存最高的古代木構建築 山西應縣木塔

字數:3370   加入書籤

A+A-


    考古研究所楊鴻勳
    距今九百多年前建造的一座木塔,屹立在山西應縣城裏。應縣原是遼國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近畿地方的應州。塔是當時崇信佛教的統治者遼興宗耶律宗真(1016—1055)命令修建的,遼道宗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落成。它凝聚了我國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木塔是佛宮寺(原名寶宮寺)的主要建築物,本名“釋迦塔”。塔的平麵是八角形,底層副階(外廊)前簷柱對邊約二十五米。塔身外觀是五層六簷(最下層是重簷),二、三、四層都有平座夾層,所以全塔實際上是九層。塔高,從地麵到塔尖達六七·三一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高大的古代木構建築。
    這座木塔經受了近千年的雁北狂風雨雪以及嚴重地震的考驗,至今還巍然屹立,成為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
    佛宮寺原位於遼應州城的中部。現在看到的城牆是經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到1398年)改動過的,西、北兩麵城牆向城裏移動一裏許,寺的位置已偏處城的西北部了。寺居城市的中心部位,說明當時它作為精神統治的工具,受到統治階級的高度重視。在城市的立體輪廓線上,土紅色的釋迎塔高高聳立於全城低矮的灰色民居的中央,構成了當時應州城的特殊麵貌。
    這座木塔是保持民族傳統特色的樓閣形製的塔。自漢末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出現了佛寺建築。佛教寺院其實和傳統的宅第、衙署沒有多大區別,具有明顯沸教特征的建築主要是塔。木塔是在中國固有的樓閣的基礎上吸取印度佛塔特點而創作的。初期木塔比較低矮,如《洛陽伽藍記》所載三國時期建造的浮圖祠,就是在漢代所流行的方形重樓上安裝塔刹構成的。南北朝時期,隨著高層木構技術的發展和佛教的興盛,木塔也越來越加高大。著名的北魏洛陽永寧寺塔,高達幾十米,就是這一時期樓閣式木塔的代表作。
    現在應縣木塔是永寧寺塔的進一步發展。這座木塔改變了隋唐以前的方形平麵,作八角形,使應力分布比較均勻;同時改變了中心柱的做法,采用連結內外槽柱所構成的筒型框架的結構方式,這既爭取了中部空間,便於布置佛像等,也提高了抗彎抗剪的能力,使塔身更加牢固。這是古代木結構發展中的一個巨大的進步。
    木塔的結構、構造概況是:全塔建築在一個夯土心的磚石基座上,基座分兩層,下層方形,上層八角形。在八角形台基座上,布置內槽柱、外簷柱以及副階前簷柱。所有的柱子用梁枋連結成一個筒型的框架。塔身底層的內槽和外簷角柱都用雙柱,並砌在一米厚的土坯牆裏。牆的下部是磚砌裙牆,裙牆和土坯牆體交接處墊木枯一層以防潮。轉角增設一柱,既可減小梁枯和柱頭鋪作(鬥栱)交接處的剪力,也增加了構架的穩定性。柱間用厚牆填充,可以防止構架的扭曲,提高了堅固性,保證了結構的穩定。
    底層以上設平座夾層,再上是二層,二層上又設平座夾層,這樣重疊直到五層。各層柱子都街接而上,每層外簷柱都和它下麵的平座層柱同一軸線,而比下層的外簷柱向塔心退人約半柱徑。平座層外柱立在下層鬥拱所挑承的草袱(梁)上。這樣既造成塔身美麗的曲線,又不超過結構的合理限度。從整體上講,下大上小,也正是結構的穩定性所要求的。至於內槽柱,既沒有外輪廓的問題,因此隻是根據力學的要求,把上下備層柱都放在同一軸線上,並使八根軸線都略向塔心傾斜。這座塔是把結構、構造和建築造型統一起來的一個典範,可以給我們今天建築設計以寶貴的啟示。
    我國木結構技術的發展,從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帶有樣卯的幹闌長屋遺構算起,至少已有將近七千年的曆史。通過曆代匠師的辛勤、智慧的營造實踐,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若幹木結構的規律性。到遼宋時期,高層木構的設計和施工已經相當成熟。對於高層木構的設計來說,風力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水平活荷載。對於這一點,遼宋匠師是有明確認識的。和應縣木塔時代相近的宋汴京(今河南開封)開寶寺木塔,是當時傑出工匠喻皓設計、督造的。他考慮到西北風比較大,因此使塔身微向西北傾斜,以增強它抵抗相應方向彎矩的能力。像應縣木塔這樣一個高大的建築物,特別是建造在蒙古風常年吹過的開闊地帶,更不能忽視風力這項荷載因素。這座木塔在結構、構造上的最大成功,主要是合理地解決了水平荷載的問題,使它能夠經得起這樣長時間的自然力侵襲的考驗。為了抵製風力以及地震橫波的推力,防止水平方向的位移和扭動,卓越的古代匠師使用了大批斜撐固定複梁。這撐杆和複梁的組合體,從性能上可分兩大類:一類是使平座內槽係統和外簷係統各自加大它們的穩定性;另一類是使內外兩層係統保持它們的相對位置。由於這些撐杆的連結,構成了整體空間係統,一經受力,各構件就可以聯合作用。
    平座夾層的結構,就是用斜撐和梁、柱組成的一道平行桁架式的圈梁。在這個圈梁的內環上,又疊置由四層枋子組成的一道井幹式的圈梁。整個夾層,實際是一個牢固的剛性的箍:在五層塔身中,間隔均布了這樣四道剛性箍。在外觀上,夾層巧妙地處理成為各層平座腰簷。
    結合建築處理,在塔的五個正式樓層上,內槽柱裏的中央空間供奉佛像,內槽和外簷柱之間是供人通行的空間,因此不設斜撐。塔壁的四個正方向每麵三開間,中間辟門。壁外平座設欄幹形成周圈挑台,以供人憑眺。在四個斜方向上,兩次間的柱間原有剪刀撐,封上荊笆抹泥牆。這既是出於結構的需要,同時在建築構圖上和四個正方向的門、窗、隔扇形成虛實的對比,也頗為得體。可惜後世維修時拆改為門、窗、隔扇,嚴重地損害了塔的結構,以致塔身發生了向東北歪扭的現象。
    塔裏扶梯的布置,也是既考慮垂直交通的實用要求、又兼顧結構的合理而設計的。因為樓層比較高,為使扶梯坡度不致太陡,每層都分作兩折而上,利用乎座夾層做休息板。夾層中每在樓梯處都不能安置斜撐,因而造成結構上的弱點。為使弱點分散,扶梯每隔一麵安置一道,采取沿塔身螺旋而上的辦法。
    全塔的細部構造處理,諸如構件比例、榫卯搭接等等所表現的優秀手法,也是值得稱道的。僅以鬥棋來說,由於作了因地製宜的變化處理,全塔采用了六十多種式樣,看來極其豐富多彩。這表現了古代匠師的技巧的純熟,也使我們從中學到了正確的創作方法。他們沒有機械搬用前人的成規,而是按照各種不同的結構、構造要求和材料的經濟使用,靈活設計和製作的,使這些鬥栱不但擔負了結構任務,而且也起了裝飾美化建築的作用。
    這座塔各層都在中部安置有泥塑佛像,底層並有壁畫。為了渲染宗教的神秘氣氛,底層厚牆僅在南北兩麵開口。內圈牆的中央,安置一尊高約十一米的釋迦佛坐像。由於塔的進深比較大,自然光線不能直接照在佛像上,隻靠微弱的間接光隱約顯示。佛像全部漆金,在暗影中爍爍發光。上麵各層四麵采光,所以比底層亮些。各層中部都設有佛像群,在內槽柱間設欄幹劃分空間,當年信徒、遊人可以在欄幹外巡回禮佛。所有佛像大概是遼代原作,但經後世屢次粉妝,表麵色彩粗俗,已經麵目全非了。
    總的來說,應縣木塔不愧為古典高層木構的傑作。它是古代文化的出色遺產,可供我們建築設計借鑒。我國是使用木材建築曆時最久的國家,在木材的運用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座高大的古代木構,在九百多年荷載作用下木材反應的情況,實在是難得的材料力學方麵的資料。因此,它也是我們進行科學研究的一件珍貴的標本。
    解放以來,按照黨的文物政策,已經把這座不朽傑作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設有專門機構負責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