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高層磚石建築 嵩嶽寺塔和其他
字數:2967 加入書籤
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張馭寰
我國現存最古的高層磚石建築——嵩嶽寺塔,是世界著名建築之一。
我國建塔是從佛教傳入開始的。南北朝時期以來的曆代王朝,建塔工程一直沒有間斷,並有創造性的發展,保存到今天的數量仍然很多。古塔按構造式樣大致分做兩大類:
第一大類是實心塔,是用磚石等材料砌出的實心體,不能登臨遠眺,隻能作為一種象征性的紀念物。實心塔又有四種式樣:一是“阿育王塔”,五代十國和宋代這種塔最多,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二是密簷塔,以遼代最多,它分別建在遼寧、河北以及山西北半部。三是喇嘛塔,從元代到明清各時期都有建造,它大多數都分布在我國西南部、西北部和北部邊疆佛教盛行的地方。四是金剛寶座塔,元、明兩代都有建造,數量比較少。
第二大類是樓閣式塔,它是繼承我國固有的樓閣建築技術發展起來的,我國古塔大部分都屬於這一大類。也分做四種:一是密簷樓閣式塔,從北魏的嵩嶽寺塔開始,到唐宋大量發展起來。這種塔內部是樓閣,外部采用密簷結構,主要分布在陝西、河南、雲南、四川等地。二是樓閣式塔,內外樓層一致,實際上和第一種同屬一個類型。三是磚木混合式塔,基本上都是磚結構,但是鬥拱、欄杆等用的是木結構,宋代建造比較多,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一帶。四是磚石混合式塔,宋、明兩代發展最多,分別建在浙江和湖南等地。
嵩嶽寺塔就是樓閣式塔中最早的一個代表作,建築在河南登封嵩山南麓。嵩嶽寺起初是北魏宣武帝元烙(483—515)的離宮。孝明帝元詡(?—528)舍宅建寺,正光年間(公元520年到525年)改名閑居寺。塔就建立在寺院的中心。塔東有千佛殿,塔西有定光佛堂,南邊是山門,北建大佛殿。到隋代開皇年間(公元581年到600年)改名嵩嶽寺。今天在塔前有一簡單的山門,塔後有大殿,兩麵回廊,仍然成為一個塔院。
河南登封嵩嶽寺塔
塔的平麵呈十二角形,內部建有八角形塔室,塔室寬九米多,磚砌的塔壁厚五米。東西南北四麵開門,門口寬二·五米。塔裏構造采用“厚壁空心式”木板樓層結構,壁體砌到樓層處,用磚疊澀和樓板相交,樓板架在木梁上。共有十個八角形塔室,上上下下用木扶梯。外部做密簷十五層,塔高四十一米。磚塔第一層塔身特高,上部加一道腰簷。腰簷以上塔身,各角砌出八角形倚柱,采用方墩柱礎,束蓮柱頭。壁麵除四個券門外,每麵砌有“阿育王塔”的形象作為塔身的裝飾。磚塔第二層以上,塔身逐層縮短,每麵開一個小窗,各層都用磚疊澀出簷,第十五層以上置塔刹,相輪七層以收頂部。全塔外表塗白灰,外型輪廓具有剛柔結合的線條,給人一種輕快秀麗的感覺。
嵩嶽寺塔的結構、造型和裝飾,是我國古代磚塔建築的一種開創性的嚐試。一千六百多年以前沒有鋼筋也沒有水泥的情況下,僅用磚結構建成高達四十多米的高塔,經受了長時間風雨的剝蝕,依然雄偉屹立,這說明當時我國在高層建築技術方麵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嵩嶽寺塔以後,我國磚塔建築有過三個大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大的發展階段是在唐代。唐代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在商周秦漢固有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外來藝術,建築技術和建築藝術有了發展。在這一時期選用磚石材料建造了大量樓閣式高塔,平麵以方形為主,塔的層數增加到十三層,塔高達到五十多米,最高的有六十多米。塔的內部結構都受到嵩嶽寺塔的啟示和影響,用黃土做膠泥,四周砌出厚壁,內部成為空心式,各層的樓層地麵采用木過梁承擔樓板的結構,用木扶梯按層拆上,塔室四麵開窗。
從唐代開始,在磚塔上逐漸模仿木結構建築式樣,第一層塔身直接砌出地麵,不做台基和基座。塔身比較高,各層都以素麵為主,不作任何裝飾,個別的僅在塔簷做出簡單的鬥拱,各層用磚疊澀出簷。唐代用磚砌塔方法,按長身平砌,每隔五層加一層丁頭平砌。磚塊尺寸一般長三十六厘米,寬十八厘米,厚七厘米。外形整體輪廓同樣收成剛柔結合的曲線,給人以優美的感覺。現存唐代樓閣式塔很多,散布在陝西、河南、山西等地。其中西安小雁塔、香積寺塔、大理千尋塔、蒲城崇善寺塔都是很好的實例。
第二個大的發展階段是在宋代。宋代經濟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建築方麵已經取得很高的成就,宋代磚塔也有重要的發展。宋塔由方形改成八角形或六角形,使平麵增加穩定性。外觀以樓閣式為主,第一層塔身比各層高,各轉角施用倚柱,每層每麵為一間,每麵中間開窗子,常常用槏柱,左右施壁帶,鬥拱比較簡單,常做替木簷枋椽飛等。在各層中普遍砌出平座、欄杆。塔身基本上都是用磚雕出木結構的形象,成為宋塔顯明的特征。宋代塔磚尺寸一般長三十三厘米,寬十六厘米,厚六·五厘米。宋代磚塔內部結構方式有兩種:第一種底層辟塔室,上部各層做成空心式;第二種各層都辟塔室,外壁、梯道、樓層三者結合在一起,全部改用磚砌。這樣改變了空心式術樓層的結構,是構造技術上的一大進步。因為厚壁空心式木樓板,上下十三層,中間沒有橫向的拉力,塔壁極易開裂或倒塌。到宋代開始就有一部分磚塔做了這樣改革:在空心之間增加橫向結構,使磚塔更加堅固。宋代砌塔使用黃土膠泥,個別的開始使用白灰做膠泥,塔高可達八十多米,這又是一個大進步。陝西富縣直羅寶塔、東張塔,甘肅寧縣湘樂磚塔,山西中條山棲嚴寺塔,江西廬山東林寺塔,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
第三個大的發展階段是在明代。明代磚石建築有大規模的發展。全國凡是包磚城牆,絕大多數都是明代的建築。這種方法在磚石建築技術上是一個進步。明代磚塔以六角或八角形為主,高度可以達到八十八米以上。內部結構主要采取外壁、樓梯、樓層三者相結合,全部用磚砌出一個整體,而且按層建造塔室,取消空心式結構,全部改成“壁內折上塔室式”結構,結構上比唐宋塔前進一大步。明代塔磚尺寸增大,長三十八厘米,寬十七厘米,厚九厘米,仍用長身平砌,全部改用石灰漿做膠泥,因而使塔體更加堅實。外觀方麵,常常在下幾層的塔身和塔櫓模仿木結構建築式樣,轉角部位施用垂蓮柱,平板枋、大額枋的表麵雕刻了一些花紋,鬥栱的各種構件上的雕刻都很細致。這一整套手法成為明代磚塔的固定式樣。山西永濟萬固寺塔、安徽蕪湖東江塔、陝西高陵磚塔、延安寶塔山寶塔,都是這一時期的建築。
在古代,僅僅使用磚、木材、黃土等簡單的建築材料,建造出大量雄偉的高層古塔,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建築技術的高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