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祠堂牌坊備忘

字數:16833   加入書籤

A+A-


    【漫敬堂】祠堂名。位於黟縣際聯鄉萬村。是韓氏宗祠。建於明萬曆年間。進深39米,寬22米,占地約850餘平方米,規模宏大,寬敞莊穆。祠堂分三進,上廳為三層樓享堂,中廳為把堂,下廳為敞廳,前低後高,二個天井,石板鋪地。東西兩側山柱不靠壁,祠前有小塘,俗稱\"繡球\",整幢祠堂成\"撲地獅滾繡球\"狀。內部鬥拱為二跳五踩式,曲梁碩大,呈梭形,脊瓜柱二側叉手樓有卷心花飾,平盤鬥為仰花蓮瓣,雕樓精美。天井四周下鬥拱,層疊相承,嗟峨多姿,氣勢壯觀。全祠共有99根柱,柱梁為白果、株樹製作,曆400餘年無蜘蛛網,堪稱奇異。橫仿上掛有\"盛世人龍\"、\"宿德重恩\"、\"黍山碩望\"、\"名重一鄉\"、\"壽考維棋\"、\"內閣中書\"等功名匾額,顯得富麗堂皇。
    【北岸吳氏宗祠】祠堂名。位於歙縣北岸村。建於1826年。三間三進。門廳為五風樓,八字牆須彌座石刻與簷下磚雕、博縫板木雕均極華美。中進享堂月報梁、金柱粗碩宏大。簷柱前有\"黟縣青\"石欄,望柱頭刻石獅,欄板上鐫杭州西湖風景,洗練精致。寢殿台基前立石欄與兩邊台階垂帶石欄板相接,寢前欄板刻\"百鹿圖\"通景,群鹿隱現於山林間,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中進後廊天井欄杆,由13方欄板組成,望柱上飾石獅,欄板上刻鐫禮器,亦極工麗。下為蓄水池。寢殿右側牆上置一磚雕神龕,三間殿字式,雕作細膩。左側牆上豎嵌修飼碑記一方。現為激具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門廳】祠堂名。位於徽州區潛口村,1986年拆遷至潛口明居博物館。建於明弘治年間。原為汪氏敦本堂的分祠,堂屋被毀,現存門廳五間及廊廡。通麵闊19.75米,進深12.5米,平麵呈凹形,中間為天井水池。闌額上加用補間鋪作,以櫨鬥出雙抄五鋪作,一跳頭並出45度斜拱承簷槽,以代令拱。拱頭卷殺分瓣蒼勁有力。該廳不但在覆盆礎、梭柱(斷麵橢圓形)、鬥拱、雀替等構造式樣上體現明中期特點,而且在一些構件上沿襲了宋、元以來的\"禪宗樣\"古法,如把大鬥凹角刻作凹人的海棠瓣,宋法稱為\"訛角鬥\";有的在大鬥下加墊板,古稱\"照板\"等。
    【昌溪木牌坊】木牌坊名。位於歙縣昌溪村,員公支祠前。建於清代中葉。四柱三樓,寬8.8米,高7米。四柱石質,用抱鼓石支撐。上部木質,有月梁、額枋,鬥拱置於額枋之上。頂為重簷廡殿式。明間高出次間一層,匾上書\"員公支祠\"四個大字。高領垂脊,八角翹起,小青瓦,圓簷滴水。關簷板紅漆雕花。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昌牌坊】石牌坊名。位於祁門縣六都村東。約建於明萬曆年間。為四柱五樓石坊,高8.8米,寬7.16米。牌坊正麵上刻\"大憲伯\",下刻\"四川按察使程昌\"字樣。背麵刻有\"戊辰進士程昌\"等文字,書法遒勁。左右兩間的上、中兩層皆嵌有空花石雕,高大雄偉,闊綽華麗。現為祁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氏宗祠】祠堂名。位於屯溪區前園村。為程靈詵的行祠。始建於1447年春,正堂四檻,東西龐八檻,門屋四檻。前瞰石溪,右臨水渠。1486年冬複增寢室四檻。廣廈回廊,虹貫鉤連。現堂、屋、廊、鹿俱存。建築宏偉,頗為壯觀。現為屯溪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丞相狀元坊】石牌坊名。位於歙縣槐塘村東頭。約建於明中期,為籃表宋寶佑中右丞相兼樞密使程元風和宋景定二年辛酉科狀元程揚祖而立。故合稱丞相狀元坊。四柱三間三摟,卷草式紋頭脊,中有寶頂,明間龍鳳板上鐫\"丞相\"二字,額枋紅礫石鐫\"狀元坊\"三字。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稠墅牌坊群】牌坊群名。位於歙縣富揭鄉稠墅村。四座四柱三間三樓縱列在稠墅村口,一座為明天啟年間所造,其餘三座為清代所建。其中\"褒榮坊\"為施表徽商汪廷漳一族三人。汪廷漳先世遷揚州,經營鹽業,富至千萬,人稱\"鐵門限\"。汪氏清乾隆初期在稠墅村建有\"修園\",清詩人袁枚等曾會飲於此。
    【大夫家廟】家祠名。俗稱小金鑾殿,因門前有五座對稱單孔拱橋,似金水橋,故名。位於淳安縣西南宋京村。明嘉靖間千總餘汝南建。現存問樓、前廳、正殿及鍾、鼓二樓。
    【大阜潘氏宗飼】祠堂名。位於歙縣大阜村。始建於1585年,清同治時重修。三進。門廳為五鳳樓式建築,兩側八字牆上飾以細膩的磚雕。中為院落,石板鋪地,兩側為虎廊。中進五開間,大廳梁。柱粗碩,雀替、平盤鬥等處雕刻百駿,稱\"百馬圖\"。月梁上高懸曆朝名人匾額。後進高出地坪1米多,七開間,青石簷柱,重簷,有樓。天井池內有一汲水井,樓上左右兩樓梯間有門通祠外後山。該祠氣勢壯觀、雕飾精美。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璫金牌坊】石坊名。位於休寧縣渠口鄉璫金村1.5公裏處。建於清,為施表孝子朱元嚴而建,坊二麵碑文相同,字體龍飛鳳舞,書法價值很高。坊為四柱三間衝天式,寬9米,高12米。二根中柱邊上各有一對1.3米高的石獅,邊柱抱鼓石高2.1米。現為休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封橋坊】石坊名。位於岩前鎮登封橋南側。始建於1587年。原登封橋南、北各一座,二柱樓閣式,青瓦飛簷。1788年橋被山洪衝毀,坊亦毀。1791年,黟縣西遞村富商胡學梓父子重修四柱衝天式石坊二座立於橋南北兩端,現僅存橋南坊。坊高9米,用黟縣青大理石築成。
    【方氏家廟】家祠名。始建於南宋,1524年重修。位於淳安縣富山村。係方氏子孫紀念其祖方儲而建。磚木結構,三開間。進深8米,寬7.5米。門樓為重簷歇山頂。廟內有《重修方仙翁飼記》碑,高2.19米,寬0.85米,厚0.41米。現為淳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馮村進士坊】石牌坊名。位於績溪縣浩寨鄉馮村。四柱三門五樓,花崗石結構。高8米,寬8.2米,進深2.米。正麵上層有\"恩榮\"匾,下層額坊正中有\"進士第\"三字,落款小字:\"欽差巡撫南直隸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副都禦使王恕,欽差巡按提調學校監察禦史戴珊、翟謙\"與\"巡按南直隸監察禦史崔渲,賜進土及第翰林編修曾追為戊戌春閑同年馮溶書\"。背麵落款:\"徽州府知府王勤、經曆張聰、同知張英、知事袁順、同判婁宗、照磨王憋、推官楊宣、檢校穀英\"與\"績溪知縣吳遷、主薄張進、縣函江筏、典史程剛、儒學教渝李瘓、巡導塗寅,大明成化己亥歲七月吉日立\"。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溪牌坊】石牌坊名。位於休寧縣富溪村水口。建於1758年。四柱三間衝天式,寬約10米。青石結構,屬節孝坊,坊匾上有\"聖旨\"、\"恩淇鬆筠\"以及\"皇清旌表誥贈憲大夫汪以寶妻,誥封恭人程氏節孝之坊\"等字樣。該坊除柱兩邊的抱鼓石已毀外,餘皆保存完整。現為休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合一堂】祠堂名。位於祁門縣曆溪村。為明嘉靖年間禦醫王敟所建,清重修。為王氏宗飼。磚木結構,分為前、中、後三進,進深50米,寬15米。其中前進又名\"五鳳樓\"、\"聖濟殿\"。整個大殿由120根立柱托起,氣勢恢宏,古樸莊嚴。正廳橫梁雕飾龍鳳呈祥和五獸車馬等圖案。屋頂四角上翹,宛如一隻老風攜帶著四隻雛鳳鳴翔九天,故名五鳳樓。相傳王敟曾醫好皇太子病,受賜建此樓,並賜浮雕玉鼓一對,高1.2米,長0.8米,寬0.2米,由純漢白玉雕琢而成,正反麵均刻有\"龍獅戲球\"、\"麒鱗送子\"、\"天馬馳騁\"、\"鼇龍倒海\"等浮雕圖案、此樓後作戲台,供演戲用。
    【胡文光刺史坊】石牌坊名。位於黟縣西遞村前。建於1578年,清乾隆、鹹豐年間曾修葺。坊基周圍占地100平方米,坊高12.3米,寬9.95米,四柱三間五樓單體仿木結構。通體為質地堅實細膩的\"黟縣青\"石料構成。全坊以四恨60厘米見方抹角石柱為整體支柱,上雕菱花圖案。柱下有長方形柱墩四個,各高1.6米,東西長2.8米,寬80厘米。中間二柱前後飾有兩對高達2.5米的倒匍石獅,為支柱支腳,造型逼真,威猛傳神。一樓月梁粗壯,刻以浮雕,精美古樸,柱梁間均用石拱承托,兩側嵌以石雕漏窗。中間橫梁前後分別刻有\"登嘉靖乙卯科奉直大夫朝列大夫胡文光\"字樣。二樓中間西麵為\"膠州刺史\"、東麵為\"荊藩首相\"鬥大雙鉤楷字,書體遒勁,三樓中軸線上鐫有\"恩榮\"二字,兩旁襯以盤龍浮雕,二樓至四樓左右兩側和端點均流簷翹角,脊頭吻獸雕為鼇魚。簷下鬥拱兩側飾有44個圓形鎂空花翅,四根石柱的東西兩麵共有12個穿稗,托著12塊八仙、文臣武士人物雕塑,精美異常,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村進士第】祠堂名。位於休寧縣東洲鄉黃村。明嘉靖年間進士黃福所建。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大問問樓有七層鬥拱。脊高12米,進深51米,通麵寬15.5米,前後共四進,依次為門樓、門屋、享堂、寢樓,每進庭院兩側均有側廊相連。但門屋前增建有門樓,寢樓後又加一天井,並在後天井的垣牆上做假門樓,在縱軸線上形成進深為五進的格局。占地麵積790平方米。該房門樓上嵌有木匾一塊,上書\"進士第\"三個大字。整座建築有木柱102根,主柱圍粗1.6米,選料講究。橫梁上雕樓龍、鳳、獅、虎等異禽猛獸,刀法細膩,形象生動。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山大門坊】牌坊名。位於黃山風景區前海桃花峰東側,逍遙溪西岸。建於1956年。坊高10米,寬12米。全鋼筋水泥結構,樓式。飛簷如翼,翹角淩雲,兩條巨龍盤旋於坊頂。前後上端及兩側,鬥拱懸托,彩繪繽紛,上複朱色筒瓦。撐在基座上的四根紅色粗柱一字排開,將整座牌樓間隔成三道橫門,中間一道可通各類車輛。門額上\"黃山\"二字,是陳毅元帥1963年陪同各國駐華使節遊黃山時親筆所書。
    【繼述堂】家祠名。位於婺源縣西南部43公裏許村。由村人許運和建於清乾隆間,有\"獨家祠\"或\"一家祠\"之稱。建築體磚木結構,平麵呈四方形,寬29.7米,縱深30米,高9米,占地麵積885平方米。大門為石庫門坊,青磚八字門麵,重簷,九脊頂;大門兩側各有一小門相通;內分前廳、後堂、廚房,有淺天井;整個建築石柱六根,木柱58根;正堂三間兩廂,方柱素礎,青石板鋪地。梁枋、雀替、門窗等處均雕刻有精美的裝飾圖案。
    【江文敏進士坊】石牌坊名。位於旌德縣白地鄉江村。建於1505年。二柱三樓,跨村中大路而立。高8米,二柱淨跨3.2米,橫額刻\"金榜傳芳\"四字,石雕精美。為旌表江村進士江文敏而立。現為旌德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經義堂】祠堂名。又名敦仁堂。位於婺源縣西北50公裏的黃村,前臨小橋流水,後貼青山綠樹。建於清康熙年間。磚木結構,由庭院、門樓、正廳、後堂、後寢組成,占地麵積1200平方米。建築體氣勢雄偉,庭院兩側耳門相通,內列乾隆間置的八棱旗杆石四對;磚雕八字大門,五鳳樓式門樓,九脊頂;詞堂內天井兩側二廊青磚卷棚,正廳懸文華殿大學士張玉書題\"經義堂\"匾額、百根圍三尺餘木柱支撐的梁校雕刻有鹿嗚幽穀、獅子滾球、鼇魚吐雲、龍鳳呈祥等圖案,柱礎有八棱仰蓮、錦袱方礎、高覆盆、素方礎四種,上琢鴛鴦戲蓮、風戲牡丹、仙鶴登雲、喜鵲含梅紋飾。青磚與石板鋪地。1982年,經義堂照片曾作為我國古代民間建築藝術珍品之一,在法國巴黎展出。
    【樂善堂】祠堂名。又稱耄耋廳。位於徽州區潛口村,1987年拆遷入潛口明居博物館。建於明代中葉。二進三開間,無樓。大門內有第二道門,高門檻,門扉四扇,平時啟用左、右單扇,逢年過節或婚喪嫁娶等重大活動時開中間對扇。前進有左、右廂房,廂房有兩扇門,一扇朝大門,一扇朝天井。後進為大統間,有24根木柱,均呈梭形,柱礎覆盆狀。脊柱下有蓮花盤鬥,上有叉手。簷柱與金柱之間用月梁,梁上設駝峰,雕如堆雲,上置護鬥、瓜柱,承單步梁,粱外端雕成奔浪。天井四周簷坊下有鬥拱排列,地坪全用方磚拚鋪。該堂規模不大,但不失富麗。
    【爐形節孝坊】磚結構牌坊名。位於淳安縣西南薑家鎮爐形村。建於1776年。四柱,三問,八字牆,三重簷,翼角起翹。
    【魯村貞節坊】磚結構牌坊名。位於淳安縣西南魯村。建於清中期。四柱,三間,三重簷,歇山頂,翼角起翹。磚雕精細,圖案對稱美觀。
    【龍川胡氏宗祠】祠堂名。位於績溪縣大坑口村。建於明嘉靖年間。坐北朝南,前後三進,建築麵積為1146平方米。祠前是一個約100平方米的廣場。房屋場基和廣場的場地、階揮、欄杆全用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前進是座22米寬的高大門樓,門樓前後兩向各有六根石柱,五根月梁和四根方梁,結構嚴謹,布局勻稱。方梁梁麵雕刻精致圖案,中間前一根為\"九獅滾球遍地錦\",後一根是\"九龍戲珠滿天星\"。兩旁木梁雕刻均為戲文人物。門樓後麵為天井,也是用花崗石鋪成。20根石柱同20根月梁銜接,排列在天井四周,擎起東西兩廊和前中兩進的南北房簷。過天井是中進,為祠堂正廳。由14根圍粗達166厘米的銀杏樹圓柱架著大小19根冬瓜梁構成。每根屋梁兩端皆配有橢圓形梁托,梁托上雕有彩雲、飄帶,中間分別樓成龍、鳳、獅、虎。梁間懸掛層層雲朵,楔上鑲嵌片片花雕,連梁鉤(掛燈用)都襯以刻有蟋龍、孔雀、水仙花、萬年青等動植物形象的鉤托。正廳兩側各為高達丈餘的落地窗門,每扇窗上截有鏤空花格,下截是平板花雕,內容以荷為主體,間以水禽。正廳上首也是一排落地窗門,花雕畫麵以鹿為中心,襯以山光水色,竹木花草。後進是寢室,上下兩檔,中隔一個狹長的天井。寢室窗門雕刻的全是花瓶,采用浮雕和淺刻技法。窗門中間的小片花板上,分別樓刻著八仙道具、文房四寶、書案畫卷、圓椅條桌等,小巧玲瓏,立體感強。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興獨對坊】石牌坊名,位於歙縣槐塘村明初賢儒唐仲實故宅前。唐仲實名桂芳,以字行,曾任紫陽書院山長。1358年底,明太祖朱元璋至徽州,宣召賢儒,訪問民事,曾與唐仲實談論天下之道。明正德年間,朝廷為唐仲實建立此石坊。四柱三間五樓,鼇魚吻脊飾,挑簷下作仿木結構鬥拱,梁仿、雀替均雕鏤華麗。明間二柱外礎石上立蹲獅一對。枋額鐫\"龍興獨對\"四字。龍鳳牌上刻碑文一篇,記明太祖朱元璋與唐仲實對話內容。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屏祠堂群】祠堂群名。位於黟縣西南4公裏南屏村。全村共有30多座祠堂,宗祠規模宏偉,家祠小巧玲瓏,形成一個風格古雅的祠堂群。村前橫店街,200米長就有八座祠堂,其中南屏大姓葉氏宗祠名\"序秩堂\",建於清初,占地2000平方米,歇山重簷,端莊軒敞。大門上端掛著\"欽點翰林\"、\"欽賜翰林\"、\"欽取知縣\"的金字匾額;四根大石柱托著額仿,上麵雕刻著古鼎寶瓶之類的祭器;大門兩側有若幹旗杆墩子和一對石鼓;左右門柱各有一組精美的石雕,序秩堂分上、中、下三廳,上廳為享堂,中廳為把堂,下廳是吹鼓奏樂的地方。離序秩堂不遠的程氏宗祠,規模相對小些,門口的八駿石雕和屋簷上力士托盤木雕雕刻精細。另外三座支祠和三座家祠,都是因為出了做官的或出了富商而建造的,如葉氏支祠奎光堂是因為該支明成化間出了個知縣葉文圭,李氏支祠是因為清鹹豐間出了個富商李宗煝。南屏祠堂群是人們了解中國封建宗法勢力的博物館。
    【柔川三石坊】柔川三座貞節坊的合稱。位於歙縣柔川村外嶺道上。三坊皆係雙柱三樓,樓閣式。一為\"張法孔妻陳氏貞節坊\",建於1668年;一為\"張大曾妻項氏貞節坊\",建於1743年;一為\"張廷經妻洪氏節孝坊\",建於1851年,洪氏坊並有二衝天柱,雕刻亦較精致。
    【三元坊】石坊名:歙縣\"縣學甲第坊\"的別稱。位於歙縣縣學前,是縣學的門坊。因正麵額枋上刻有\"狀元\"、\"會元\"、\"解元\"而得名。參見縣學甲第坊。
    【尚賓坊】石牌坊名。位於歙縣城內。建於1476年。雙柱單間三樓,白麻石質。南麵額坊鐫\"京闈鄉貢進士江衷之門\"10字,月梁鏤鯉魚紋飾圖案,上枋鏤雙鳳朝陽圖,欄板鐫\"尚賓\"二字,北麵月梁鏤牡丹紋飾圖案,額枋鐫\"風雲慶會\"四字,上枋鏤雙鶴翔雲圖形。八角柱護鬥板八出,欄板上下四出雲朵。其轉角處用斜拱和楓拱,保存了中國金元時斜拱形製。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紹村張氏宗祠】祠堂名。位於歙縣紹村。建於1542年,1686年重修。原有三進,現存中、後兩進。入深40米,寬32米。中進七開間,含明、次、稍及邊廂。覆盆礎,木柱高大,月梁粗碩。蓮花盤鬥繁簡不一,簷下半拱高低有差。後進高出地坪1.5米,由三個三開間加左右樓梯間組成,無樓,木構架全為清式。沿天井10根石柱,柱前置石欄,明式,欄板刻花卉圖案,以淨瓶荷葉承扶手,部分望柱上刻造柱裔孫名字。天井院中植有柏、樟、天竺、蘭草等,幽雅肅穆。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人坊】牌坊名。在黟縣宏潭鄉竹溪村至毛田間的古道日。牌坊三間四樓,高10餘米。上刻龍首魚尾形祥瑞之獸、戲珠雙龍、耍球獅子以及贖鱗、孔雀、仙鶴等。最上層刻有\"聖旨\"二字,中層有\"聖人坊\"、\"禦賜義民方守仁,大清同治十三年秋月\"等字樣。傳說竹溪人方守仁曾於水災之年義捐大米二千石,故朝廷降旨建立牌坊以示漣表。
    【舒餘慶堂】祠堂名,位於黟縣屏山村。建於1600年前後(明萬曆年間),占地480平方米。大門朝南,正麵是水平型高牆。用水磨磚砌成的雙柱三樓大型貼牆牌坊,高約10米,磚柱寬50厘米,呈梭形。月梁磚雕細致精美,簡樸大方。兩層樓簷,層層挑起,承以鬥拱,整個牌坊造型的主從、疏密,互為拱托比襯,相得益彰。高大的石庫門坊裏,是方磚鋪麵的厚實大門,方磚銜接處,全部用鐵皮壓縫,成斜方格形,每塊磚中央都釘有圓頭大釘,顯得宏偉莊嚴。祠堂分下廳、中廳、後廳三進,布局得體,梁柱雄偉,主要構造全用銀杏木構造。大柱直徑0.4米,梭形,柱礎為覆盆形,襯有梓木板。月梁碩大,略呈梭形。梁頭柱間挑木,均以鬥拱承托,丁頭拱卻摟有卷心花飾,梁下替木,細樓精雕。脊瓜柱下的平盤鬥為仰張蓮瓣,脊瓜柱兩側叉手,深雕成卷手紋。梁架突出。形似彩帶,頗具宋代結構式樣。簷下一排鬥拱,層層疊承,氣勢富麗。後廳及中廳因年久失修黴爛改建,但中廳仍保留原來風貌。整個祠堂現基本完整,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柱四麵石坊】石牌坊名。位於歙縣豐口村。明嘉靖年間為施表裏人鄭緒、鄭廷宣而立。四柱平麵為正方形,邊距約1.2丈,高3.3丈。是四個單間二樓牌坊的組合。南麵額仿上刻有\"憲台\"二大字,墊板上小字為\"雲南按察司金事鄭緒\"。北麵豎匾上有\"勒贈\"二字,額枋上刻\"廷尉\"二大字,墊板上小字為\"大理寺左寺副鄭廷宣\"。西麵有\"恩榮\"、\"進士\"等字。東麵無字。梁、柱為花崗岩,枋、板為紫砂岩、脊簷下有華拱,豎匾左右雕龍紋。簷仿下雀替雕飾花卉。該坊四柱四麵,結構較為罕見。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孫村貞節坊】石牌坊名。位於旌德縣玉屏村。建於1737年。二柱三樓石質牌坊,為旌表玉屏村汪國劍妻貞節而立。高9.2米,兩柱淨跨3.35米。樓頂有四隻石雕鯉魚起翹,整座石坊雕刻精美,石刻書法蒼勁有力,坊額為\"冰心輝日\"四字陽文楷書。現為旌德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塘牌坊】石牌坊名。位於休寧縣太塘村口。建於明中葉。四柱三間門樓式。坊寬9米,石結構,上書\"紫哀近待\"、\"鴻腫寺序班程元化\"等字樣。中間兩根立柱邊有四隻石獅,三隻較為完好,一隻頭部已損,外側二根立柱邊抱鼓石完好無損。現為休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湯氏宗祠】祠堂名。位於黟縣湯村。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648平方米,造型宏大,氣勢軒昂。選材講究,中廳簷柱磉石用\"黟縣青\"大理石雕成花瓣型鼓式,直徑0.8米。簷階的石板寬1.3米,長4米,厚30厘米;後進的蓮花豎柱和欄板亦全用\"黟縣青\"雕成。現為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棠樾鮑氏祠堂】祠堂名。位於歙縣棠樾村棠樾牌坊群西頭。分為鮑氏支祠(男祠)、清懿堂(女祠),、世孝祠三座。鮑氏支祠右原有文會,左有西疇書院,現皆毀。鮑氏支祠始建於1561年,1791年重修。門外有磚雕八字牆,前為五鳳樓,祠內分享堂和寢室兩部份。世孝飼建於1801年,位於鮑氏支祠右,中間為文會。宋以後,凡曆代鮑氏以孝行著名者,均奉把該祠。世孝祠門額為隸書,係清書法家鄧石如所書。簷廊兩底壁間,嵌\"世孝事實\"碑六方。因家祠隻奉男主,不奉女主,清嘉慶間又建有清懿堂,安放鮑氏婦女神位。女祠構架宏大,大門外有極精致纖麗的磚雕門牆裝飾。享堂前後有拱形軒頂,天井下有儲水池,廊屋環匝,簷柱為石質。
    【棠樾牌坊群】牌坊群名。位於歙縣富碣鄉棠樾村東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三座明坊為鮑燦坊、慈孝裏坊、鮑象賢尚書坊。鮑燦坊族表明弘治年間孝子鮑燦,坊闊9.54米,進深3.54米,高8.86米,建於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重修。近樓的欄心板鐫有精致的圖案,梢間橫坊各刻三攢鬥拱,摟刻通明,下有高浮雕獅子滾球飄帶紋飾的月梁。四柱的嗓墩,安放在較高的台基上。整座牌坊典雅厚重。慈孝裏坊矽表宋未處士鮑宗岩、鮑壽孫父子,建於1501年,1777年重修。坊闊8.57米,進深2.53米,高9.60米。明間額枋較低,平板枋以上為枋木結構的一排鬥拱支撐挑簷。明間二柱不通頭。墊拱板樸質無華,加固了挑簷的基礎,厚重相宜。鮑象賢尚書坊雄表兵部左侍郎鮑象賢,建於明天啟年間。四座清坊為鮑文齡妻節孝坊、鮑漱芳父子樂善好施坊、鮑父淵節孝坊、鮑運昌孝子坊。四座坊均為衝天柱式,結構類似,大小枋額都不加紋飾,惟挑簷下的拱板,鏤刻有花紋圖案。月梁上的絛環與雀替也相應雕刻有精致的紋樣。粗大的梁柱平琢渾磨,不事雕飾。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屯溪老街坊】牌坊名。位於屯溪區老街東頭。建於1986年。坊高8米,寬10米。全鋼筋水泥仿古結構,樓式,樓頂由鬥拱懸托,飛簷翹角,上覆藍色的筒瓦,飾有脊獸。四根紅色的粗柱一字排開,將牌樓間隔成三道橫門,門楣上雕飾有\"丹鳳朝陽\"、\"雙龍戲珠\"圖案。門額\"老街\"二字由書法家黃澍所題。
    【天乙真慶坊】石坊名。位於齊雲山紫霄崖玉虛宮左,建於1517年,汪泰元募建。四柱二層樓閣式,高15米,用紅色砂石築成。門有聯:既登白嶽又險紫霄與獨聳五老諸峰吞吐浮雲凝朝日;高挹蒼穹遠招黃海摩多心萬人之碣允稱仙境舊閹基。
    【同胞翰林坊】石牌坊名。位於徽州區唐模村村口檀幹園前山古道中間。建於清康熙年間,牌坊跨道而立,三間三樓,四柱衝天。通體采用茶園石築成,上雕飛禽走獸和各種圖案,基座上有石獅四隻。此坊為旌表唐模村許承宣、許承家兄弟而立,兩人於康熙朝皆中進士,一授編修,一授庶吉士,均屬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稱。
    【畹墅畈節烈坊】石牌坊名。位於淳安縣西畹墅畈村。四柱,三間三樓。翼角起翹,刻繪有龍、鳳、雲、浪、花卉圖案,工藝極精致美觀。
    【汪氏宗祠】祠堂名。位於石台縣畦溪村。建於明代。整個建築平麵呈\"凸\"字形,麵闊24.40米,進深32.70米,脊高10.20米。正廳七開間,中有天井,前有圍廊,門旁有抱鼓石。全飼布柱70根,屬\"滿堂柱\"建造。正廳四根前簷柱粗大厚實,呈棱形。明間金柱也為梭形。前簷柱及廊柱均有\"柱鬥科\",柱頭科之間有\"平身科\",均為二跳鬥拱。前簷鬥拱比廊簷鬥拱粗大,柱頭科16朵,平身科18朵,轉角鋪作\"小拱頭\"。曲梁與柱子銜接處均有丁頭拱承托,拱眼如單幅雲。鬥拱、梁架、梭柱等鏤刻精細。現為石台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氏石牌坊】石牌坊名。位於淳安縣西南洪家村。建於清代中期。高9米,寬6.56米。其中中門寬3.2米,邊門寬1.5米。額枋上有\"敕授儒林郎候選州同知洪席珍妻列封安人王氏節孝之坊\"字樣。石坊用料講究,結構嚴密,既刻精細。現為淳安縣重點文物保
    【文敘堂】祠堂名。位於黟縣珠坑村。為王姓祠堂。建於清中葉。坐北朝南,門樓高大,六根40厘米見方的石質簷柱,托著碩厚的額坊和曲梁,形成五間三樓結構。石柱底墩盤有摟空石雕。近10米寬的額坊上,並列排著品字鬥拱,各托著流線優美、結構相稱的飛簷,參差相對,布局宏偉。大門兩邊有一對近兩人高的抱鼓石,鑲配著精美石刻。右邊的襯鼓圖案為\"三龍騰雲\",左邊的為\"五鳳呈祥\"。大門兩側牆基上還分別嵌有\"十鹿\"、\"八駿\"石刻。儀門也以石雕畫壁相托,畫麵共刻有四組圖案,分別為藩夷下碟、王漢揭榜、海量對飲、賞璽賜碑。記的是明末珠坑人王大漢,同洋人造的空心銅人較量酒量,立下護國大功,敕封布政使,賜其羊姓,降旨建祠的事跡,畫麵一角刻有題詩:\"雲震帝城雙鳳閉,雨中春樹萬人家。\"飼堂建築宏偉,共97根半柱子,有根柱子是懸空在鬥牆之上,故曰半根。並懸掛有\"代天巡秀\"的禦書彩金匾額。祠堂前還有仿照樣龍圖案的\"三步金階。\"
    【五峰樓】祠堂名。又稱張氏統祠。位於歙縣黃備村。建於1591年。磚木結構,脊高10餘米,主柱碩大。原有三進,麵積3000平方米,但後進早毀。門樓高大,氣勢嵯峨,四根石質簷柱托著碩厚的額枋、曲梁,門樓為三間摟閣式。大門兩側配有抱鼓石,並有雙獅盤踞。額枋、曲粱及門樓上,磚、木雕刻精美細致。前進和中進之間,兩側為回廊,中間是個大天並,設有花壇,黃楊蒼勁古樸。三進順地勢升高。
    【下村雙坊】尚書坊和禦史坊合稱。位於屯溪區南溪南下村口,兩坊相距50米。尚書坊為花崗岩石質,四柱三門衝天式。坊闊8.8米,柱高12.6米,方形,雕飾朵雲和織錦圖案。明間柱須彌座上,兩麵各立石獅一對,次間置抱鼓石。正中坊心直書楷體\"龍光\",橫額書\"恩榮三代\"。是裏人吳球、吳岩達、吳岩道為族表明萬曆間南京戶部尚韋吳中明而建。禦史坊的結構、式樣、尺寸與尚書坊同,正中坊心楷書\"覃恩\",坊額書\"榮封三代\"。是鄉裏後裔為族表清康熙間貴州道監察禦史加九級吳蔚起而造。
    【縣學甲第坊】石牌坊名。又稱\"三元坊\"。位於歙縣縣城縣學前,為縣學的門坊。建於清乾隆年間。四柱三間五樓,寬約5.5米,高約6米。正麵樓匾上刻\"甲第\"二字,額仿上刻\"狀元\"、\"會元\"、\"解元\"字樣;背麵樓匾上刻\"科名\"二字,額杭上刻\"榜眼\"、\"探花\"、\"傳臚\"字樣。每塊額枋空檔處鐫有曆代歙縣中式者姓名。
    【縣衙正堂】古縣衙建築名。位於黟縣城縣人民政府中院的中軸線上。始建於宋宣和年間,元、明、清均有毀興,現保存的係清光緒初年由知縣陳德明所重修。占地160平方米,歇山式正方形建築,屋頂邊長與房高的比例幾乎是1:1,坐北朝南:飛簷翹角,正麵四根柱子立於鼓形柱石上,支承著梁頭挑和額仿。柱枝銜接間無雀替,簷下無鬥拱;正脊兩端微微上翹,無吻獸相襯,垂脊也無角獸裝飾。房低頂重,結構簡樸。現為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壺天坊】石坊名。位於齊雲山小壺天石室前。建於明代中期。為紅色砂岩築成如壺形的門坊,高約2.5米,上鐫\"小壺天\"三字。穿過小壺天坊葫蘆形門戶,為一狹長的石窟,長20米,寬3.3米,高2.5米,上仰崖壁,下俯深澗,險絕處用石欄加固。窟內有一線泉,甘冽清甜,四時不涸,稱之\"元液\"。
    【許國石坊】石牌坊名。又名大學士牌坊,俗稱八腳牌樓。位於歙縣城內,跨街而立。建於1584年。坊平麵呈長方形,南北長11.54米,東西寬6.77米,高11.4米。四麵八柱,各聯粱橋,整座牌坊由前後二座三間四柱三樓和左右兩座單間雙柱(前後兩坊合用)三樓的石牌坊組合而成。全部采用青色茶石,用料宏大厚實,梁柱粗碩。方柱斷麵下大上小,重心逐漸向中心微偏,結構安穩固實。石坊遍布雕飾,圖案類似徽州民間建築繪圖。梁枋兩端淺鐫如意頭、纏枝、錦地開光。中部菱形框內為深浮雕,多為彩鳳珍禽、遊龍走獸。直柱中段為散點團花式錦紋,綴以姿態各異的翔鶴。柱礎外側的台基上,雕置蹲駐與奔撲等各種動作的大獅子12隻,有的大獅子還抱弄小獅,形態生動活潑。台基左右側皆鐫各式獬豸圖案。整座石坊的雕刻藝術,工致細膩,古樸豪放。石坊為旌表大學士許國而建,坊四麵有\"大學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許國\"、\"先學後臣\"、\"上台元老\"等擘窠大字,為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手筆。許國石坊的形製和建築藝術獨特,全國罕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敘倫堂】祠堂名,位於歙縣石潭村。為吳氏宗祠。建於明萬曆初,清代曾維修。五楹三進,通麵闊15米,進深45米。因中進有大小梁100根,故又名\"百梁廳\"。由於地處山穀,地基有限,大門前即為小巷,不留廣場,門廳內外廊入深亦較淺,不足8米,門樓低矮。中進入深14米多,高大寬敞。前天並寬9.35米,深6.6米,足夠采光。中進前廊軒棚在雙步梁上設蓮花盤鬥,立瓜柱一對,上承大簷仿,每間枋上再承一對小粱,梁上置金柱。枋與小梁相接處,裝倒掛花插,配上枋下雕作的墊木和梁下雕花雀替,非常精美。後進因靠山,台基較高,雖無樓,其側立麵與中進亦相襯。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村洪氏祠堂】祠堂名。位於歙縣葉村。建於清初,清末曾大修。原為三進,現後進已改建。八字門,門廳為五鳳樓式,門廊三開間,中間開大門,兩側廂房各向中廊開邊門。樓簷下飾以鬥拱,四隻翹角下置木雕力大。大門門扉上彩繪高大的門神。進大門為凹字形回廊,中為天並院。每年元宵在廊下搭台演戲。中進高出天井院二步階,五開間,梁柱租碩,不設邊廂,顯得空間巨大。\"中部通間徹明造,沿天井簷廊上為軒頂,其雙步梁上的一對瓜柱做成花瓶狀,外刻綿紋。其它撐木、雀替及平盤鬥上,深雕奇花異果、珍禽異獸,華麗雅致。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奎光堂】祠堂名。位於黟縣南屏村,為南屏葉氏支祠。建於明弘治年間,清雍正年間改建門樓和大門,乾隆年間重修祀堂及門樓。祠堂門前有照壁,形成護垣,門樓高大,四根40厘米見方的石質簷柱,托著碩厚的額枋和曲梁。四柱三間三樓木質結構,明間三樓近10米寬的額枋上,開列著四攢九踩四翹品字鬥拱。次間二樓各列二攢九踩四翹品字鬥拱,各托著流線優美,結構相稱的飛簷,參差相襯。大門兩側有一對抱鼓石,雕刻精致。全飼分把堂和享堂兩大進,享堂有摟,比祀堂大30平方米。從門樓到享堂,全長46米,闊16米,脊高12米,約700多平方米。現為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氏節孝坊】磚結構牌坊,位於淳安縣西南洪家村。1745年遂安知縣蔣詔為古儒洪令儀妻葉氏立。四柱三門,三重簷,歇山頂,翼角稍翹。高9.2米,寬6.2米。牌坊有磚雕圖案,造型美觀,雕刻精細。現為淳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奕世尚書坊】石坊名。位於績溪縣大坑口村。建於1562年。四柱三門五樓單體仿木結構,高10米,寬9米。係用花崗石和茶園石搭配鑿製而成。正麵刻有\"恩榮\"、\"奕世尚書\"、\"成化戊戌科進士戶部尚書胡富\"、\"嘉靖戊戌科進士兵部尚書胡宗憲\"、\"大司徒\"、\"大司馬\"字樣;背麵刻有\"恩榮\"、\"奕世宮保\"、\"太子少保胡富\"、\"太子太保胡宗憲、\"\"青宮少保\"、\"青宮太保\"等文字。石坊流簷飛脊、鬥拱花翅,梁、柱前後均飾以龍獅鶴鹿等鏤空浮雕,圖案優美,立體對稱,技藝精湛。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殷尚書紡】石牌坊名。位於歙縣殷家村。建於1576年。該坊為明神宗口諭褒獎殷家村人戶部尚書殷正茂而立。三間三樓,四柱通天,開間12.2米,通高11.5米,灰凝石,梁柱粗碩,淺鐫綿紋圖案,典雅而威重。樓枋刻\"忠實勳庸\"四個大字,上加\"玉音\"二小字。額仿刻\"尚書\"二字,落款為\"戶部尚書前奉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飽鹽法巡撫地方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禦史殷正茂立\"。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餘氏家廳】家祠名。又名象賢堂。位於淳安縣西南界川鄉川口村。明建,清重修。木結構。分門廳、正廳、天井三部分,凡五開間。進深23.8米,寬15.58米。門廳牌樓式,重簷歇山頂,翼角起翹,正中闌額書\"科甲傳芳\"四字,並雕有各種人物、飛禽、走獸、花卉,造形美觀,形態生動,雕琢精巧,工藝細膩。現為淳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俞氏宗祠】祠堂名。位於婺源縣東北28公裏的汪口村。建於清乾隆年間。中軸歇山式,坐西北朝東南,平麵呈長方形,寬15.6米,縱深42.6米,周環高10米的磚牆,占地麵積665平方米。祠為三進院落。前進,門首為木結構五鳳樓,歇山頂,青瓦覆蓋,俄角高翹。門樓正麵,簷下鬥拱密布,橫枋刻雙龍戲珠圖案,橫枋下麵明枋深雕雙鳳朝陽。門樓裏麵,前間頂部用木板卷棚,後間平闇天花。由兩廊與遊亭達正廳,橫梁銜接處是圍121厘米、高207厘米的石柱;左右作吊柱支撐的垂柱上端,精雕雌雄獅子相對,栩栩如生。祠堂中進三間,前、後進各五間,均有天井,共有柱70根,地麵、天池、台階全鋪青石板。前、後進走廊兩側有小圓門通花園,花園內遍植花卉綠草,另有百年木揮三棵。整個祠堂以細膩的雕刻工藝見長,凡梁枋、鬥拱、脊吻、簷橡、駝峰、雀替等處均巧琢雕飾,有淺雕、深雕、圓雕、透雕形式的龍鳳麒麟、鬆鶴柏鹿、水榭樓台、人物戲文、飛禽走獸、蘭草花卉等精美圖案百餘組,被譽為\"藝術殿堂\"、\"木雕寶庫\"。
    【玉虛坊】石坊名。位於齊雲山玉虛宮前。建於1515年,汪泰元募建。四柱三層樓閣式,高約7米,均為紅色砂岩築成,石瓦飛簷,巍峨壯觀。坊脊梁柱、拱托,雕刻精細、坊的左側鐫一玉兔麵西而坐,表示月亮;右側鐫一金雞,麵東而啼,表示太陽,雕琢玲瓏剔透。坊有聯:徽郡稱秀區望對峙黃山天都多藏隱君子;海陽果勝地登最高白嶽玉虛爭拜活神仙。
    【貞白裏坊】石牌坊名。位於歙縣鄭村。始建於元末,明弘治和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曾重修。仿木結構,二柱一間三樓,高8米,寬5.7米。石柱內側麵有門框卯口,從前裝有木柵門。二樓匾額上有元代翰林國史院編修程文等撰寫的《貞白裏門銘》,旨在雄表元代裏人鄭千齡一家三代鄉賢。一樓額枋上有\"貞白裏\"三個篆刻大字,為\"奉政大夫僉浙江東海右道肅政廉訪司事餘闕書\"。坊主要構件外形尚好,梁上深浮雕及部分文字剝蝕嚴重。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貞一堂】祠堂名。位於祁門縣清口村。始建於明,1673年重建,1910年再建。坐北朝南,占地麵積1267平方米。磚木結構,分前、中、後三進。大門兩側有\"黟縣青\"石鼓一對,雕飾有龍鳳呈祥、隱瞞送子等圖案。進門為前進,左右兩廂,中為通道。過天井即為正廳,正廳有108根立柱支撐,規模宏大,是春秋二祭和舉行慶典的場所。後進有東西天池各一,天池四周石柱和欄板上,均刻有各式各樣的花鳥圖案,如鯉魚噴月、雁落荷花、鬆鶴延年、鬆柏長青等,雕刻精細。過天池為享堂,是供奉諸口倪氏祖宗神位之所。現為祁門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村那氏宗祠】祠堂名。位於歙縣鄭村。建於明萬曆年間。由門坊、門廳、廊屋、享堂、寢室、天井等部分組成,享堂梁柱用材宏大,月粱、瓜柱、平盤鬥均施雲頭卷草雕飾,外簷外間與角柱間鋪作鬥拱華美,形製古樸。寢台基外沿立石欄,欄版、望柱等處雕刻精致。門坊建於1615年秋,四柱三間五樓,梁柱枋額遍飾錦紋雕刻,典雅工麗。此坊無\"聖旨牌\",傳為鄭氏民間私製,故作\"門坊\"。宗祠與門坊匾額文字,俱頌揚元至正間新安理學家鄭玉。現為歙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氏宗祠】祠堂名。位於淳安縣北屏門鄉佛嶺後村。係鄭姓宗族祠堂。始建於明,清、民國均曾重修。磚木結構,抬梁與穿鬥式相結合,三進三開間。正堂為明代建築,門正中有\"安遠侯\"直匾。前堂為清代所建,歇山頂,翼角起翹,門前為八字牆。後堂乃民國時重建。
    【治世仁威坊】石坊名。立於齊雲山玉虛宮前,玉虛坊右。建於1520年,為道士汪泰元、方瓊真、汪相和募建。四柱二層樓閣式,高15米,紅色砂岩構築,雕刻精湛。坊有聯:白嶽肇丕基由安徽其往朝拜金身渡日月;黟山為對峙自唐宋而來恩罩赤子傳塵寰。
    【豸繡重光坊】石牌坊名。位於歙縣城內大北街。建於明崇幀年間。雙柱一間三樓,型製簡樸。東西額仿分別鐫楷書\"豸繡重光\"、\"龍章再錫\"四字,其下均鐫\"贈文林即山西道監察禦史江應曉,庚戌進士山西道監察禦史江秉謙\"。江應曉、江秉謙均為歙縣人,崇祀鄉賢祠。
    【忠烈祠坊】石坊名。位於歙縣鄭村忠烈祠前,共有三坊:忠烈祠坊、直秘閣坊、司農卿坊。三坊建於1510年,白麻石質,鼇魚吻紋頭脊,挑簷下為仿木結構的一組鬥拱,都有高浮雕的花校。忠烈祠坊四柱三間五樓,通麵闊8.45米,進深2.6米,高10米;直秘閣坊二柱一間五樓,通麵闊4.15米,進深2.6米,高8.5米;司農卿坊數據基本同直秘閣坊。忠烈飼坊為崇把汪華而建,直秘閣坊為施表宋直秘閣汪若海而立。司農卿坊為矽表宋司農少卿汪叔詹而立。三坊並列矗立,氣宇不凡,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忠孝坊】石坊名。位於齊雲山雲岩湖東南4公裏處。建於清代。四柱衝天式,高19米。坊梁鐫有\"旌表崇把孝子朱嚴\"的敕旨。粱柱上雕刻有飛龍走獸等圖案,石礎上有四對雄獅,威武莊嚴,鏤刻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