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藏王陵
字數:3043 加入書籤
中國西南地區的西藏,自公元七世紀至九世紀,出現了一個著名的王朝——吐蕃王朝。這個王朝的統治者鬆讚幹布(亦稱棄宗弄讚)讚普(即藏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領袖。他先後統一了西藏地區各部,定都拉薩。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的措施,創製文字,立法律,定官製和軍製,建成了吐蕃奴隸製政權。為了接受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鬆讚幹布於公元641年與唐文成公主聯姻,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去求學,邀請漢人掌管其表疏(即公文書信等),派人學習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等等,促進了漢藏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公元649年受唐王朝的封爵為駙馬都尉。鬆讚幹布在促進藏族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加強漢藏兩族人民的友好關係,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等方麵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藏王陵
根據藏文史書《賢哲盛典》、《西藏王統記》、《西藏王臣記》等記載,吐蕃王朝時期共有三十五代讚普(藏王)陵,即上二陵、六善陵、中八德陵、下五讚陵、吉祥作代陵、吉祥五德陵、底層一陵。這些讚普和後妃陵亦稱之為藏王墓。
現存最大的一組藏王墓區位於雅魯藏布江的南岸,宗山西南,雅隆河畔,現在的西藏自治區窮結縣境內木惹山上下。這裏附近的地麵開闊,氣候宜人,土地肥美,山川秀麗,自然條件很好。因此,在很久以前就是古代藏族的發祥之地,是創業藏王鬆讚幹布的老家。自從定都拉薩之後,這裏又成了吐蕃王朝的興基立業的基地,受到高度的重視。也許除了自然條件之外,鬆讚幹布還有一些懷念家鄉故土之情吧,於是就把他的陵墓選擇在這裏了,其後不少的藏王都葬在這裏。
在木惹山上下,現在保存尚可辨認出的藏王陵墓共有九個,占地方圓達3公裏。每個陵的形狀是一個方形的平頂壘石夯土高丘,還保存了中原地區早期封土“方上”的形式。與《通典》中所記載的“其墓正方,壘石為之,狀若平頭屋”的描寫相同。現存九個陵墓的形製大體相同。由於一千多年來長期受到自然風雨的侵蝕,有的陵墓已成了圓形平頂,大小不盡相同,排列也不規則。
這九座藏王陵墓,根據曆史文獻和墓誌記載,目前能認作墓主人的有:
鬆讚幹布陵
一、鬆讚幹布陵
據墓誌上記載,鬆讚幹布陵位於欽普溝壑口,即現在正遙對窮結縣城,衝口當中平川上的大方丘,外形呈四方,與現狀一致。墓誌上說,內分九格,主室為佛殿,中央立一仞長的珊瑚長明燈,四角殿堂儲珍寶。墓壁以方石砌成,其外築厚土牆,墓門西向,墓外複以碎石,形成土丘,每邊寬百步,高六丈餘。所描述的與現在情況相差不多。據傳說這一陵墓之下有宏大的地宮,內有鬆讚幹布、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等的塑像和大量的鑲嵌有金銀、珠寶、瑪瑙等的日用器皿以及當時所用的盔甲、兵器等等。
在鬆讚幹布陵頂正中原有祭祠一座,內有明樓二十餘間,東南西北各有小殿一座,祠內供有鬆讚幹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祿東讚大臣和藏文創造人吞米桑布劄等人的塑像。由於年代久遠,原有建築已殘毀,近年來已將祠宇和內部塑像恢複,參觀朝拜的藏、漢各族人民絡繹不絕,對這位有功於藏族發展和藏、漢民族團結的藏王表示尊重。
二、赤德鬆讚陵
赤德鬆讚為吐蕃王朝後期的讚普,自公元793-815年,在位二十多年,死後歸葬於窮結縣的藏王陵區。根據1984年9月西藏文物管理委員會對此墓墓碑的清理發掘證實了這一墓的情況。從墓碑的碑文中,得知赤德鬆讚是藏王中的一位能幹的人物。碑文說他:“深謀遠慮,命令嚴峻。國勢烜赫,遍具福德,盛於往昔是盡人皆知。四方大小諸王,亦被臣服”(碑文為藏文)
三、都鬆芒布結陵
這一陵墓碑,是西藏唐碑中保存最為完整者,其藝術價值較之拉薩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更為突出。碑通高7.18米,由碑蓋、碑身、碑座三部分組成。碑頂為一巨大的蓮座寶珠,碑蓋平麵長方形,作四注式坡麵頂,邊緣向上微翹,四周邊有流雲升起的圖案。碑蓋底部四角浮雕出上身赤裸,彩帶飄揚,姿態優美的飛天四個。碑身高5.6米,平麵作長方形,上小下大,有明顯的收分。使碑身輪廊優美而富有穩定感覺。碑身的正麵上端刻出日月形象,其下即為橫排的古藏文59行。碑身兩側浮雕兩條升龍圖案,飛舞升騰於雲氣之中。碑身之下為石刻龜座,雕刻亦極精美。整個石碑不僅具有重要的曆史價值,而且也是一件極為精美的雕刻藝術品,不僅在西藏,就是在全國的唐代石碑中也是罕見的珍品。現在這塊碑已經新修碑亭加以保護。
距離這裏不遠,還有一塊與赤德鬆讚墓碑相似的石碑。碑頂刻出重珠,碑蓋下有承柱,也刻有流雲、飛天和雲龍紋,碑身露出地麵有3.56米,碑文已風化脫落,碑頂碑身也殘損甚多。相傳也是赤德鬆讚的墓碑。但其價值較之前碑已遜遠了。
藏王陵石獅
位於木惹山的半山腳下,有一規模甚大的土石高台,據《曆史明鑒》等藏文史籍記載,這裏應是都鬆芒布結的陵墓。這裏的地麵建築除了高大封土之外,最有價值的要算是陵前的一對石獅。石獅高1.55米,座子為長方形,長1.2米、寬0.76米。石獅麵向陵丘坐立,挺胸昂首,形象雄健生動。鬃毛成列垂於腦後,頭頂平整無鬃,一看而知是早期石獅的風格。整個石獅的雕刻技法高強,線條流暢圓潤,在全國唐代石雕中也屬上乘,在西藏更是難得。
除了以上三陵比較可靠認出墓主人之外,這一陵區的其他墓主,據《西藏王統記》等曆史文獻記載,還有芒鬆芒讚、薑擦拉木、赤德祖讚、赤鬆德讚、牟茹、牟尼等。其中牟茹和薑擦拉木因是王子還未正式即位,所以封土的規模較小。根據一些學者調查,陵墓分作東西兩行自北而南,基本上按藏王世係排列。西側的一行是鬆讚幹布、芒鬆芒讚、都鬆芒布結、赤鬆德讚、赤德祖讚;東側的一行是赤德鬆讚、牟茹、牟尼和薑擦拉木。
各陵封土高台的結構形式基本相同,都是用土石夯築,夯土層厚度在1020厘米之間,也有間以薄石板者,有的還露有木骨的痕跡。工程之艱巨不嚴於秦、漢諸陵。
吐蕃王朝在中國曆史上曾經顯赫一時,曆代藏王曾經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建築了雄偉的宮殿、寺廟和宏大的陵墓。而今地麵建築大多已不存在,但是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每個藏王陵墓中也都殉葬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和金銀珠寶。尤其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藏王陵大都未被盜掘過。它們也是研究吐蕃曆史文化的珍貴實物。(地球村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