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字數:11488   加入書籤

A+A-


    唐曉峰
    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其輝煌的殿宇、秀麗的園林,以及幽靜的四合院,使人留連忘返。
    北京是祖國的首都,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揮中樞,全國科學、文化事業的中心,是全國人民向往的地方。
    從古老的城邑,到今天的首都,北京城經曆了千百年的發展、巨變。
    北京城坐落於三麵環山、麵積不大的平原上。這塊平原通稱“北京小平原”。小平原的北部和東北部,屬於燕山山脈的軍都山。西部是太行山的北段,稱西山。北京小平原的地勢向東南微微傾斜延展,最後沒入遼闊的華北大平原。從北部、西部的山地中,一係列大小河川奔流而出,順著向東南傾斜的地勢,匯入海河,流進渤海。其中較大的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這裏的氣候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天寒冷幹燥,夏季炎熱多雨,年平均降雨量六百四十毫米,其中百分之七十集中於夏季。今天北京郊區的平原上,一片良疇沃野,但在遠古時期,卻布滿湖沼。這些湖沼是在數千年人類開發的影響下,逐漸消失的。北京城本身,也正是在這些開發活動的基礎上,誕生成長起來的。
    遠在約六十九萬年前,北京西南郊的周口店地區,已經有猿人在那裏生活,他們就是舉世聞名的“北京人”。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裏,發現了埋藏豐富的原始人類化石,以及他們使用過的工具、火種遺跡和古生物遺骸。“北京人”處在原始社會初期,過著群居的生活。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撫育後代,他們憑藉由木棒和石頭製造的最簡單的工具,從事狩獵、采集,與自然界進行艱苦頑強的鬥爭。
    經過幾十萬年的漫長歲月,到距今大約五六千年前的時候,北京地區也象全國大部分地區一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出現了。北京西部和北部的淺山穀地,以及山麓地帶,尤其是河流的衝積扇部分,是較早得到農業開發的區域。今天,在這些地方,最易發現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根據考古學的器型學研究,北京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既有中原的仰韶、龍山文化的特征,也有東北地區紅山文化的特征。這說明,在遙遠的古代,北京地區便與中原和東北有了較為密切的聯係。
    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大多結束了以采集和狩獵為主的遷移不定的生活,而過渡到以農牧為主的定居生活。定居生活導致了固定居民點――原始聚落的形成。北京昌平縣雪山村,有一處文化內涵較為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在此發現了不同時期的文化遺物,說明這裏曾是人們長時期生活的地方。農業生產和定居生活,會積聚起較多的人口,並促進穩定的、持續性的地區開發。在新石器時代,北京地區的人們砍伐林木、芟除草萊、播種穀物、開辟田園,開始改變了原有的自然景觀,並獲得越來越多的勞動產品。
    當三千多年前,以青銅器為重要特征的商朝文化在華北平原的中部燦爛發展時,北京地區由於位置偏遠,社會發展的水平並不高。這裏的居民是一些不同於商人的其他部落。雖然他們在文化麵貌上受到商文化的強烈影響,但在政治關係上,並不受商朝的直接統轄。
    公元前十一世紀初期,興起於黃河中遊高原地區的周人,取代了商人的地位,建立起更加強大的王朝。周朝采用分封諸侯的辦法,將自己的直接統治區迅速擴大。北京地區就是在這個時候,以封國的形式,加入了周朝的政治體係。
    最初,北京這塊地方分屬於兩個封國。北部的大部地區屬於薊國,西南一角屬於燕國。燕國是召公的封地,薊國據說是黃帝後裔的封地。在西周的各個封國中,都有一座都城,作為封國的統治中心。燕國的都城在今北京房山縣境。今房山縣琉璃河古城即其遺址。薊國的都城即薊城,位於今北京市區的西南隅,大致在廣安門附近。燕薊兩國並沒有共處多久,後來燕國吞並了薊國,並把自己的國都遷到薊城。這樣,燕國便成為當時北京地區唯一的諸侯國,而薊城則一躍成為古代北京地區唯一的中心城市。
    古老的薊城是最早的北京城的前身,它的誕生和成長,掀開了北京城曆史長卷的初章。
    那麽,為什麽北京地區的中心城市最終在這個位置上形成?為什麽這座城市曆久不衰,不斷壯大?這一位置有什麽優越性呢?
    從小區位置來看,薊城恰好位於古代永定河衝積扇的脊背上,有良好的排水條件。另外,它又靠近衝積扇上一條潛水溢出帶的東側,這裏既有豐富的地下水,也有充沛的地表水,滿足了薊城早期發展的需要。
    從大的區域範圍來看,薊城正處在我國北方一個非常重要的交通樞紐位置上。三千年前,在薊城開始興起的時候,華北平原上還是湖泊密布,道路阻隔。自中原北上的道路,隻有在大平原的西側和太行山的東麓地帶形成。這條南北通道要跨越一係列東西流向的河流。永定河位於大平原北端,是大道北行最後的一個渡口。越過這個渡口,便進入北京小平原。大道在這裏分為三條:一條向西北,穿過今南口峽穀而直上蒙古高原;另一條向東北,出今古北口,經過一片低緩的丘陵山地,進入東北大平原;第三條向正東,沿燕山南麓前進,經濱海走廊而達遼河下遊平原。這一道路形勢,在我國北方,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正是以這幾條大道為骨幹的交通體係,而將中原、東北和蒙古高原這三大地區緊密地聯係起來。薊城在這幾條大道的交匯點上形成,具有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優越地位。這一點,乃是薊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在薊城到北京城的發展過程中,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
    燕國以北京小平原為中心,不斷壯大力量,擴充領土。從春秋到戰國,燕國已成為七雄之一。其都城薊也成為“富冠天下”的名城之一。到公元前226年,秦國大將王翦攻拔薊城,之後不久,燕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全國後,原來燕國的領土被分為六郡,其中廣陽郡的治所就設在薊城。薊城位於秦朝版圖的東北部,是通往東北地區的重要門戶,從都城鹹陽修築的馳道,向東北可直抵薊城……
    從秦朝開始,薊城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在漢族中央王朝和東北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漢族統治者古代北京小平原的交通路線示意圖勢力強大時,必定要以薊城作為經略東北的基地。反之,每當中原漢族統治者勢力衰弱,東北的少數民族乘機南下的時候,薊城則往往成為他們進入中原的門戶和跳板。而在和平安定的曆史時期,薊城便成為中國北方的一個貿易中心,在促進漢族與北方的少數民族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上,發揮紐帶的作用。
    西漢初期的薊城,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所描繪的,它算得是渤海、碣石間的一大都會,南通齊趙,東北又和胡人接壤……這裏富有魚、鹽、棗、栗的出產,北邊鄰近烏桓和夫餘,向東又足以交流穢貉、朝鮮和真番的物資。處於這樣一個貿易都會的地位,薊城本身也一定會有迅速的發展。建國以來,在北京宣武門到西便門一帶,曾出土大批戰國秦漢時代的井圈,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密,足以說明當時城市人口的繁盛。兩漢時期,北京小平原也得到進一步的開發。東漢有位叫張堪的漁陽(今北京懷柔、密雲一帶)太守,曾發民墾辟水田八百頃,引種水稻。漢朝廷還在漁陽設立鐵官,掌管這一帶的鐵器生產。
    在三國時代,為了解決農田用水,在薊城近郊興修了一座較大規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即戾陵遏與車箱渠。戾陵遏是一座攔水壩建造在水(今石景山南麓的永定河)上。車箱渠是一條引水渠它把戾陵遏分出的河水引入高梁河的上遊,在高梁河兩岸再開支渠。這樣,便使兩千頃土地得到了灌溉。戾陵遏與車箱渠的修建開創了北京地區大興水利的先聲。
    隋唐時代的薊城,不是以經濟文化,而是以其顯赫的軍事地位聞名於世。隋煬帝和唐太宗在全國平定統一之後,都曾利用薊城(隋朝稱涿郡,唐朝稱幽州)作為基地,向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戰爭。隋煬帝時,涿郡是兵馬糧餉的集結之地。史書記載:“四方兵皆集涿郡,凡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人,號二百萬,其饋運者倍之。”向涿郡運送糧餉的船隻“相次千餘裏”。唐太宗也曾親自統率主力大軍,在幽州城誓師。作為百萬大軍的集結地和天子誓師的大本營,一方麵使幽州城為海內矚目,地位提高,另一方麵卻破壞了這裏經濟的正常發展,增加了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的負擔。唐太宗退兵時,曾在幽州城東南隅修建了一座悼念陣亡將士的廟宇,命名為憫忠寺。其後,大廟經過多次重修,改名法源寺,至今仍為北京市區重要的寺廟之一。
    唐朝中期,中原王朝政局混亂,勢力衰弱。而這時,北方的一些民族逐漸強大起來。因此,唐朝在沿邊一帶,設八個節度使,代表皇權,率兵駐守。幽州城便為其中之一,號稱範陽節度使。公元755年,身兼範陽、平盧(遼寧朝陽)、河東(太原)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幽州,發動了有名的“安史之亂”。從此以後,唐王朝便一蹶不振了。
    唐代曾建立起空前規模的多民族國家。地處中原、東北、蒙古高原三大地區交通樞紐地位的薊城,自然成為北方各民族彼此交流、相互融合的大熔爐。例如,唐高祖初年有人千餘戶遷入幽州城;唐太宗時有一部分突厥人移入幽州地區。另外,還有奚、室韋和契丹人到幽州一帶居住。這些事實說明,北京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和勞動的地方,正是他們創造著古代北京的曆史。
    從秦漢到隋唐這一千餘年間,薊城(幽州)城市自身也不斷發展。自公元十世紀始,中國北方的曆史,由於契丹、女真、蒙古民族的大舉南下,而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薊城也在這新的曆史洪流中,一步步過渡、飛躍為全國的首都。這一巨變的起點,是遼南京的設立。
    唐朝以後,中原又陷入分裂的局麵,而東北地區的契丹族卻逐漸強盛起來,於公元916年,正式建立契丹政權。隨後向南發展,吞並了華北地區包括幽州在內的燕雲十六州,改國號為遼,並在幽州城建立陪都,稱為南京。其目的是要以此作為經營華北並繼續南進的據點。
    遼南京是遼代五京中最大的一個。它基本上沿用了唐代的幽州城址,隻是重修了城牆和在西南隅建造了一個不大的宮城。”據記載,南京城“方圓三十六裏,高三丈,寬一丈五尺”,有八座城門。宮城內有元和、昭慶、嘉寧等宮殿,還有果園、湖泊以及供帝王遊幸的球場。南京城內分三十六坊,街道房舍井然有序。城市人口達三十萬,除漢、契丹以外,還有奚、渤海、女真和來自西域的少數民族。
    佛教在遼代大為盛行,南京城內外興建了不少規模宏麗、造型精巧的寺廟殿塔。今北京廣安門附近有座天寧寺,創建於北魏,後代屢次重修,寺名亦多次變化。現在的殿廡與名稱是明清時期的。不過,寺中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磚塔,卻是在遼代舊塔的基礎上修造的,是北京地區現存較古老的佛塔。
    南京城區的北部為商業貿易中心,海陸百貨,雲集於此。市場上通行北宋錢幣,說明南京城與中原地區的經濟聯係相當密切。
    不過,對於北宋王朝來說,在北方的遼政權是威脅中原的主要敵手。因此,北宋統治者不止一次地派遣大軍,北上攻遼,企圖收複燕雲十六州。但宋軍屢遭失敗。就在遼南京城的郊外,曾發生過有名的高梁河之戰,結果宋軍全軍潰敗。在一係列的軍事失敗之後,1005年,北宋與遼訂立了“澶淵之盟”,兩方從此暫息幹戈,形成了較長時期的南北對峙局麵。
    公元十二世紀,女真民族崛起於遼國後方,1115年建立金國。1122年,金聯合北宋,對遼國進行南北夾擊。1123年,金軍突破居庸關、得勝口,攻陷遼南京。經過反複交涉,金軍才把殘破不堪的南京城交還給北宋。北宋將其改名為燕山府。
    北宋的燕山府隻存在了兩年多。1125年,金人滅遼,隨即分兵兩路,向北宋大舉進攻。燕山府北宋守軍不戰而降,城市又歸於金。
    金軍奪取燕山府之後,南下攻陷開封,滅亡北宋,將南宋的勢力逼限在淮河以南。這樣,整個華北地區並入了金國版圖。金人因此決定將首都從遠在鬆花江上的會寧府遷到燕山府。
    1151年,金朝開始規劃設計,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新都。1153年,金主完顏亮正式遷都,並改稱中都。金中都的確立,在北京城的曆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事情。北京城從此真正開始了作為封建王朝統治中心的曆史。
    金中都的規劃設計,參考了北宋京城開封的規製。在東、西、南三麵,比舊南京城向外大大擴展。城市有三重城牆,最外麵的一i4道周長十八點七公裏,略呈方形,每邊各有三個城門。今北京市區西南部有一處地名叫會城門,正是中都北城牆上一座城門的名稱。
    中都城中部的前方為長方形的皇城,故址大體在今廣安門以南。皇城內有華麗的宮城和優美的苑囿。宮城規模很大,“周九裏三十步”。宮城南門外,有一條南北禦道,相當於全城的中軸線。禦道北端為“丁”字型的宮廷廣場。禦道兩側對稱安排了一係列規模恢弘的建築物,例如文樓、武樓、來寧館、會同館以及左右千步廊等。這種布局,使得宮城前麵的宮廷廣場氣勢宏偉,烘托出宮城的莊嚴氣氛。中都的宮殿,雕梁畫棟,金釘朱戶,琉璃瓦頂,十分豪華。皇城西部有一處園林區,叫同樂園。城西湖水(今蓮花池)引入園中,園內景色很幽雅。
    在金碧輝煌的皇宮殿宇之外,是簡陋的城市市民居住區。中都居民總計達二十二萬五千餘戶,分住在若幹坊內,人口的民族成分很複雜,有漢、女真、蒙古、契丹、奚、渤海、回鶻等。中都城北部;是全城最繁華的商業區,那裏有官吏值守,負責管理市場,征收賦稅。
    作為一個王朝的首都,要同各地密切聯係,例如頒發政令,調運物資等。在古老的盧溝河(今永定河)渡口上,“兩岸多旅舍,以其密邇京師,驛通四海,行人使客往來絡繹。”不過,當時的盧溝河,水色黑濁,其急如箭,舊有的浮橋保證不了交通的暢達。因此金於1189年建造了有名的盧溝橋。盧溝橋為石砌連續圓拱橋,十一孔,長二百一十二米,橋麵寬八米,兩側石欄望柱二百八十一個,上刻石獅共四百八十五隻。這座建築傑作,經曆了近八百年洪濤惡浪的衝擊,至今仍巍然屹立在永定河上。
    在中都城的郊區,為解決漕渠用水,金朝曾對北京小平原上的天然水係,進行了人工調整。例如沿故車箱渠引永定河水,東接潮自河,後又引甕山泊(今昆明湖)水,下接高梁河。不過,這些措施都未能有效地解決漕渠水源問題。北京小平原上天然水源的充分利用,是在另一座更大規模的新城,即元大都的興建之後。
    十三世紀,在金朝北方壯大起來的蒙古人,突破南口天險,於1215年攻占金中都,1234年滅掉金朝。蒙古人攻占中都後,對該城並未加以利用。在兵荒馬亂的年月,城市逐漸破敗。二十年後,有人來到城內,目睹金代宮闕,“瓦礫填塞,荊棘成林”。1260年,忽必烈決定在這裏建都。於是,一座新的赫赫有名的城市――大都城誕生了。
    當時,忽必烈接受了具有豐富學識的漢族學者劉秉忠的建議,決定放棄中都舊城,另在其東北郊外選擇新址,建設新城。這樣,金中都便成為在古老薊城舊址上發展起來的最後一個,也是最大的一座城,而大都則成為老城東北麵新址上的第一座城。城址的這一改變,在北京城的曆史上,有著深刻的意義。可以說,從薊城到金中都,城市基本上是在蓮花池水係上逐步發展的。這條水係水量較少,在城市規模不大的時候,尚可滿足城市用水的需要。當城市壯大起來,蓮花池水係的水量便不夠用了。這一危機在金中都時期已經出現。當時,傑出的水利工程專家郭守敬,顯然對此有所考慮。新城址選擇了高梁河水係。這個水係本身已比蓮花池水係大得多,加上後來又遠導昌平白浮泉水,沿途匯集西山大小流泉,與甕山泊、高梁河相接,這樣便為大都這座更大規模的城市,提供了較充沛的水源。
    大都城的建設,是以忽必烈當年駐蹕的瓊華島(今北海白塔山)及其周圍的湖泊為設計中心。城市平麵近似於《周禮?考工記》中提出的帝王都城的理想設計方案,這就是城為方形,四麵各開三門,城內有縱橫各九條街道,朝廷在城南,市場在城北,朝廷左右是太廟、社稷壇。元大都城雖不是正方形,北麵城牆也僅有兩個城門,但總的說來,是符合《考工記》中的原則的。這種設計原則的用意,在於體現皇權至上的政治思想。
    大都城周長二十八點六公裏。城內宮殿分為三組,環繞在太液池(今北海、中海)的周圍。湖泊東岸,為皇帝使用的“大內”,即明清紫禁城(今故宮)的前身。西岸北部是興聖宮,南部是隆福宮分別為太後和太子所居。在三組宮殿的四麵,環繞一道高牆,當時叫蕭牆,也叫紅門闌馬牆,即後來所說的皇城。大都宮殿富麗堂皇的程度,是遼南京和金中都無法比擬的。太液池、萬壽山(金瓊華島、今北海白塔山)及小島瀛洲(今團城),是宮殿區的風景中心。頂有廣寒殿,島上有儀天殿,山石玲瓏,鬆柏隆鬱,景致優美,秀若天成。
    蕭城以外是居民區。全城分五十坊,各有坊名,布局齊整。天北京東城區東直門內大街到朝陽門內大街之間的一些胡同,保存著元大都時的格局。大都城有三處主要市場,一處在積水北岸的斜街。積水潭是南北大運河的終點,水運便利,商業薈萃。另外兩處分別在今東四、西四附近。大都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糧、茶、鹽、酒、綢緞、珠寶、百貨齊集。據到過大都的馬可?波羅記載:“外國巨價異物及百物之輸入”,“世界莫能與比”。
    1368年9月,明軍進占大都,元順帝攜後妃、太子及部分蒙古大臣倉惶北逃,元朝滅亡了。
    明軍攻下大都後,將大都城改名北平。為了防範蒙古軍隊的卷土重來,明朝放棄了原大都城空曠的北部城區,而在舊北城牆以南一線,另築了一道新城牆。新城牆跨過積水潭最狹窄處,西端向南傾斜,牆上設置安定、德勝兩座城門。這樣形成了明代北京城的北界。
    朱元璋封其第四子朱棣於北平,稱燕王。朱元璋死後,燕王從惠帝手中奪取帝位,建元永樂,是為明成祖。永樂皇帝為了有效地抗擊蒙古人的南襲,進一步控製東北地區,決意將首都從南京遷至遼、金、元、明初、明中葉以前和明中葉以後北京城址變遷示意圖北平,改北平為北京。隨即開始了重新營造北京城的艱巨工程。北京城的營建,曆時十五年之久,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
    明朝前期的北京城,大致呈長方形,東西兩城牆的位置,依元大都之舊。北城牆的位置如前所述。南城牆位於原大都南城牆以南一公裏處。到了明朝中期,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了加強京城的防衛,原計劃增築一周環繞北京的新城牆,但因為財力不濟,結果隻修了南郊一麵的外羅城。至此,北京形成了特有的“凸”字形輪廓。
    北京城內的紫禁城與皇城,是帝都建設的當然重點。紫禁城,即宮城,是在元朝大內舊址上重建的。它位於全城的中心,周圍環以條石砌岸的護城河。六座雄偉的大殿,自南而北,巍然排列在宮城的中央。它們是前三殿:皇極殿、中極殿、建極殿(清朝改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後三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這六座象征最高統治權力的宮殿,恰好位於整個北京城的南北中軸線上。這一精心的安排,目的在於突出封建帝王的惟我獨尊。宮城之南,出承天門(清改名天安門),為“丁”字形宮廷廣場。廣場東西兩側的宮牆之外,分列著中央政府的衙署,包括吏、戶、禮、兵各部,以及五軍都督府、太常寺、錦衣衛等。宮城以北,出玄武門(清改名神武門),有座人工堆築的土山,名萬歲山(清改名景山)。萬歲山中峰亦聳立於全城的中軸線上。這一立體設計,更加顯示了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尊嚴。為了保衛王宮的安全,在宮城外麵築有皇城。皇城有四門,即承天門(清改名天安門)、北安門(清改地安門)、東安門和西安門。在皇城內,宮城的西麵是一組皇家禦園,當時叫西苑。西苑是在元代太液池的舊址上發展而成的,隻是南部新挖出一個湖泊,即南海。自萬歲山向北,出皇城北安門,便到了鍾鼓樓。鍾鼓樓是北城的兩座高大建築,為北京城中軸線的北端。這條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止鍾鼓樓,全長近八公裏。
    作為都城,北京的經濟有顯著的發展。明朝初年,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來到北京,參加宮室的營建。後來,許多人留下來,從而把各地的傳統手工業技術帶到這裏,推動了北京地區手工業的發展。北京的工藝品自明朝起便十分有名,象景泰藍、漆器、宮扇、瓷缸等,都是馳名中外的藝術精品。北京的商業也非常繁榮,當時的正陽門內外、東四牌樓、西四牌樓、鍾鼓樓一帶,都是繁華的市場。正陽門外廊房頭條的商賈,富冠全城,勢力頗大。另外,在隆福寺、護國寺、東嶽廟、城隍廟、白雲觀等寺觀中,還定期舉行廟會,也成為物資交流中心。北京與全國各地的經濟聯係相當密切。南北各地的商貨,從陸路、水路源源進京。大運河是北京與江南經濟發達地區聯係的交通命脈,在靠近京城的一段,形成了河西務、張家灣、通州等繁忙的水陸碼頭,官船客舫絡繹不絕,官員商旅熙熙攘攘。不過,在舊社會,繁榮的經濟是勞動人民所創造,卻並不為他們所占有。北京城內,與富麗堂皇的宮殿相對照的,是大量擁擠簡陋的貧民居住區,那裏“往往床案相依,皰廁相接”,是京城的另一個世界。
    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由廣寧門(清改名廣安門)攻入北京,進而由西安門進占皇城。明朝滅亡,而清軍隨即入關,建立了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清朝的統治者完全沿用了明朝的北京城,基本上沒有變動。不過,終清一代,統治者卻將巨大的財力、難以計算的勞力,投入到北京西郊大麵積園林風景區的開發上。北京西北郊地處永定河洪積扇下緣,有豐富的泉水溢出,瀦為片片湖泊,為修建園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礎。西郊園林建設始於明代,清代進入鼎盛時期。當時較大的園林有暢春園(今北京大學西)、圓明園、靜明園(今玉泉山)、靜宜園(今香山)和頤和園。在今海澱迤北的東西十公裏內,山環水抱之間,皇家園林連綿不絕,盛況空前。
    清朝的北京城,經濟文化都有進一步發展。京城無疑是當時最大的消費城市,商業買賣極為興旺。前門外大柵欄一帶,商店環立、市招繁多;崇文、宣武兩門以外也都是商業興隆的地區。在市場上,不但有全國各地的貨物,還有來自國外的商品,例如俄國的皮毛、西洋的琺琅、朝鮮的毛藍布等。一些行商在北京紛紛建立會館。這些會館主要分布在前三門外。清代的北京,除了朝廷設立的文化機構,例如國子監、貢院、文淵閣、文源閣以外,民間文化也有很大的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琉璃廠文化街。這裏以經營古舊書籍、文物字畫而聞名,前來尋書訪畫、造章裱字的官吏、學者、讀書人絡繹不絕。
    北京在清代有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即它日益成為全國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這不僅表現在城市居民的民族成分繁多上,更表現在一些有特殊政治意義、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建築物的修建上。例如雍和宮、西黃寺,以及牛街清真寺等。
    近代的北京城,既是封建王朝的巢穴,也是列強在中國施行殖民政策的大本營。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根據“天津條約”,各帝國主義開始在北京東交民巷建使館。這些使館成了洋人侵略行徑的庇護所。1900年,八國聯軍闖入北京,他們屠殺平民百姓,焚燒圓明園等宮殿園林,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根據隨後簽訂的“辛醜條約”,東交民巷被劃為“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的使館區。北京城的這一塊地方,成了中國政府無權過問的“國中之國”。在北京城的其他地方,外國教堂、醫院、“慈善”機關也相繼建立。這樣,這古老的城市,象它的國家一樣,逐漸塗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色彩。
    北京是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當祖國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中備受屈辱的時候,是北京城最先燃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火炬,這就是1919年爆發的偉大的五四運動。這次運動的革命火焰迅速燃遍全國,掀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在此以後的幾十年中,北京的革命運動,此伏彼起,接連不斷。許多革命的領袖、不屈的戰士,例如李大釗、毛澤東、魯迅等,在這裏領導或參加了一次次震動中外的偉大鬥爭。“三?一八”、“一二?九”、七七事變等,是北京人民革命的曆史,也是全國人民鬥爭的曆程。這一曆程的結果,是人民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第一麵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升起,新中國誕生了。
    在全國人民歡慶勝利的時候,北京開始了新生。黨和政府十分關心這座古老城市的建設。三十多年來,北京城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現在,這裏有嶄新的展覽館、博物館,有設備現代化的廣播大廈、電視台、郵電大樓,有通住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火車站和大型國際機場,有莊嚴雄偉的政府大廈,有美觀適用的民用住宅,有安靜幽雅的大學區,有繁華熱鬧的商業中心,還有眾多的電影院、劇場、公園、賓館、運動場等公共設施。這一切,反映了祖國欣欣向榮的發展,也說明了人民生活的豐富多彩。
    紫禁城,這座封建帝王盤踞了數百年之久的陰森堡壘,這座昔日北京城內最為華貴又最為神秘的城中之城,向人民敞開了它的大門。天安門廣場是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人民運動風起雲湧的地方,建國以後,對它進行了大規模地擴展和建設。其周圍雄偉的大型建築物,襯托出它的開闊、壯麗,表達了中國人民的豪邁氣概。莊嚴的天安門,已成為首都北京的象征。它的形象,鼓舞著千千萬萬為理想而奮鬥的人們,預示著偉大的中華民族的振興。
    在向四個現代化進軍的曆程中,北京將貢獻自己的全部熱情和力量。同時,將以自身的飛躍發展和輝煌成就,譜寫這座名城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