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

字數:5806   加入書籤

A+A-


    邯鄲位於河北省南部,解放以前,隻是一個小縣城,不為人們所重視。建國以後,它迅速發展,可以說是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但是,邯鄲卻是我國曆史上較早出現的名城之一,遠在奴隸社會末期,就已嶄露頭角,進入封建社會後,成為富庶的名都之一。因此它又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古老城市。
    邯鄲西倚太行山,東向大平原。古代,華北平原有不少低濕的水網地區,使南北通行的大道隻好緣太行山東麓而行。邯鄲西麵又近“太行八陘”之一的滏口陘,是東西往來比較方便的通道。處於這個“丁”字形交通線頂端的邯鄲,它的成長與發展,顯然與有利的位置有關。而滏陽河的幾條小的支流,又在邯鄲附近堆積成有利於農林業發展的衝積扇,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因此,邯鄲這一居民點,在當時生產力水平下能夠迅速擴展,是可以理解的。
    據說這個居民點原屬衛國,後來是晉國趙穿的采邑。采邑是我國奴隸社會諸侯封給卿、大夫的封地。趙穿曾經殺害晉靈公,說明至遲到公元前七世紀時,邯鄲已經脫離衛國。史載公元前546年,衛國國君的弟弟專因事逃到晉國,他“織絢邯鄲,終身不言衛。”絢是古代人所穿鞋子頭上的一種裝飾。織絢成為一個專業,說明當時手工業分工已相當細致,這不僅反映經濟的發展,也意味著城市的繁榮。
    衛國失去邯鄲並不甘心,一度在齊國的協助下,於公元前500年攻到邯鄲附近,但遭到晉國的回擊,邯鄲午(趙午)在趙鞅的協助下,一直攻入衛的西門,迫使衛國貢獻五百戶,遷往邯鄲。後來趙鞅為了爭奪這五百家奴隸,又殺了趙午。趙鞅即簡子,是晉國的當權派人物之一,他的兒子趙襄子當政時,已經進入戰國時期,奴隸社會逐步為封建社會所代替。趙國是戰國七雄之一,邯鄲也日益發展成為趙國的重要城市。到公元前386年,趙敬侯索性將都城遷到邯鄲。以後到公元前228年,趙為秦所滅。其間邯鄲作為趙都,曆時達一百五十八年之久。在敬侯以前,趙曾四次遷都,但四處合計,曆時也未超過邯鄲,因此一提到趙都,就會使人想到邯鄲。
    關於趙都邯鄲的具體位置,史書缺乏明確記載,前人一般都說今邯鄲市區西南所殘存的趙王城,就是戰國時的趙都所在。這個殘址麵積不算小,但分割成西、東、北三個品字形小城。城內各有一些大小不等的夯土台和夯上基址。找不到街坊市廛的痕跡,也看不出象做過通都大邑的樣子。根據解放後的考古發掘,證明趙王城隻不過是趙都的宮城,殘存的台基都是些宮殿的遺址。至於當時百姓所居住的市區,也大體可以勾畫出它的範圍。它位於趙王城的東北。現在把它稱為大北城。城址為不規則的長方形,東西最寬處三千米,南北長約四千八百米。南牆從今龐村向東延伸到賀莊,其西段中部的地麵上,尚有幾十米殘牆,其餘均在地下,最深到七米處才見夯土。東牆由今賀莊沿今中華路東側向北延伸,夯土層都在地下,最深處可達九米,其北段尚待進一步發掘。西牆從令龐村附近向北延伸,到王郎村西北與地麵夯土牆址相接。這段牆址叫王郎城,殘高為三到十二米,長八百餘米,是漢代增築修建的。再往北的地下牆址,經地麵牆址插箭嶺、梳妝樓、鑄箭爐,到靈山轉向東,和東牆相接。這一段北牆的夯土層尚待探索。
    牆址以內,在地表以下五到十米的土層中,分布有許多戰國和漢代的遺物,上麵漢代文化層較薄,且厚度不一,下麵戰國文化層卻較厚,有的達到兩米。把這裏定為戰國城址,應是無可懷疑的。
    在城內出土的文物中,有大批的陶器、銅器、鐵器與石器等。銅鏃成捆出現,還有整束的鐵梃。陶器上有的還帶有“邯亭”、“司口”等戳記。這和傳世的帶有“甘丹”或“甘單”字樣的趙國刀幣一樣,都顯示出古代邯鄲手工業的發展水平。
    就出土文物的分布而言,大部集中在今烈士陵園一帶。古代的沁河,可能是沿今和平路一線,東注滏水。沿河兩岸可能是人口密集、商業和手工業興盛的鬧市。因此,趙都古邯鄲城,應是大北城,趙王城不過是附近的宮殿區。趙國統治者選擇這樣一個和市區若即若離的高地,便於保衛自己,也便於監督人民。這樣的平麵布置,與齊國都城臨淄幾乎是同出一轍。
    早在戰國初期,人們就讚揚“邯鄲之倉庫實”。趙國終於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蘇秦曾說:“當今之世,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趙地方二千裏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作為這樣強13煉鐵遺址47陶窯址8石器作坊9製骨作坊⑩龍台(11)茶棚(12)龜蓋(13)張家塚(14)北將台(15)南將台
    邯鄲古代城址與地下遺跡分布示意圖
    國都城的邯鄲,一定是氣象不凡。後來的司馬遷說:“然邯鄲開漳河之間一都會也,北通燕涿,南有鄭衛。”他還敘述趙地生活奢靡,邯鄲鐵礦豐富。他說:“邯鄲郭縱以鐵冶成業,與王者埒富。”司馬遷是漢代人,但他所寫的情況,很多都是趙時已經形成的。那時甚至邯鄲人的走路姿態也成為別處人們學習的榜樣。著名的“邯鄲學步”故事,雖是一則笑話,但也反映出邯鄲這個繁華城市在人們心目中的歆羨程度。
    趙國末期政治腐敗,在秦趙的一次戰爭中,趙國任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結果長平一役,趙兵被坑殺四十多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不久,秦兵又圍攻邯鄲,靠了魏國的信陵君竊符救趙,雖然暫時脫離險境,可是僅隔二十多年,邯鄲就被秦兵攻破,趙國滅亡。秦統一中國以後,在原趙都設立了邯鄲郡。估計在滅趙過程中,邯鄲所受破壞不大。到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隨著農民起義軍的興起,占據邯鄲的武臣自立為趙王,後事敗被殺。秦將章邯又重占邯鄲,史稱“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這才是對邯鄲的一次嚴重破壞。不過事隔不久,隨著漢王朝的重新統一,又給了邯鄲以新的生機。
    兩漢皆實行郡國並行製,除了繼承秦的郡縣製外,也采用同姓王和異姓王的分封製。劉邦即位不久,即封張耳為趙王,以後又封第四子如意為趙王。在呂後當權時,還封過呂祿為趙王,在兩漢時期,除偶有間斷外,邯鄲一直是趙王的封地。這個趙國(一度為趙郡)轄境不大,僅包括四縣或五縣,但仍在中央政權的控製之下,與郡縣無大差別。當時“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在這樣的交通與貿易條件下,非常有利於城市的興起和繁榮,邯鄲的複蘇和進一步發展當然也是必然的。
    西漢的司馬遷和東漢的班固,對邯鄲都有所論述。宣帝時的桓寬,也曾把邯鄲作為富冠海內的天下名都之一。在王莽實行商業統製政策時,在長安及五都皆設立五均官,掌握物價和稅收等工作。所謂五都,就包括北方最大的都會邯鄲。顯然,這一都會是在趙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考古工作者們在趙都牆址內戰國的文化層上,發掘出很多漢代遺物,說明漢代邯鄲市況與趙都有很多近似之處。
    當然,漢代城址是否和趙時的城址完全一樣,一時還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爆發了破壞統一的“七國之亂”,當時邯鄲的趙王劉遂也參加了這次叛亂。漢廷為了維護統一與鞏固中央集權,派兵討伐。劉遂據城固守,漢兵引水灌城,才迫使劉遂自殺。這說明漢代邯鄲市區仍處於沁、渚等河下遊,位置似乎無大變化。這一事例也反映劉遂所據的城並非趙王城。因為趙王城地勢較高,雖近渚河卻受不到河流威脅。今天流經趙王城的河渠,都是解放以後開鑿的,古代還難以舉辦這樣的工程,更談不上引水衝灌了。劉遂所據守的城,可能是城西北部溫明殿一帶的城垣。傳說溫明殿始建於趙王如意時。這一帶古跡名勝很多,例如插箭嶺是趙靈王的練兵場,鑄箭爐是製造武器的地方,梳妝台和照眉池則是宮女們整容和活動的場所。這一帶出土的文物,屬於漢代的較多,但也夾雜著一些先秦物品。估計這裏可能是趙國後期的離宮別館,到漢代時則在此基礎上興建了以溫明殿為主的宮殿區。史載,東漢的創始人劉秀在擊滅冒充皇室後裔的王郎之後,一度住在邯鄲宮溫明殿,這是東漢立國前的關鍵一仗,因此後來顧祖禹說劉秀的“光複大業肇於邯鄲”。這也顯示出當時邯鄲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漢書》記載,在公元前187年“夏五月丙申,趙王宮叢台災”。叢台今已辟為叢台公園,是邯鄲著名的勝地,傳說是趙武靈王閱兵和觀舞的地方。根據這一記載,叢台也屬趙王宮。趙王宮即邯鄲宮。這說明漢時的宮殿區已由趙王城轉移到今大北城北部了。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豪門世族在血腥地鎮壓了各地農民起義後,彼此又進行廝殺兼並,造成華北各地土地荒蕪,人民流亡。在這樣幹戈擾攘的局麵下,邯鄲的衰落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從這一時期開始,邯鄲逐漸失去了過去擁有的交通上的優勢地位。因為曹操在和袁紹父子進行鬥爭中,在今海河流域,興修了好幾條通航渠道,其中影響邯鄲最大的是白溝運渠工程和利漕渠。曹操不僅從袁紹手中奪得了鄴城,並且還把鄴城變成漕運線上一大都會。鄴城北距邯鄲僅數十公裏,可是由於運輸主要線路的變化,終於取代了邯鄲的地位,成為曹操控製北方的最大據點。到他兒子正式建立魏王朝時,雖然已將國都遷往洛陽,但仍然把鄴城看成是“王業本基”,被列為政治上的五都之一。相形之下,邯鄲卻日益蕭條下去,變成了廣平郡所轄的一個縣城。廣平郡的郡治曲梁,原是邯鄲東北麵的一個小縣,由於鄰近利漕渠的西口,一下子上升到郡的治所。
    西晉以後,北方成了內遷各族首腦們的混戰場所,迫使大量人口渡江南遷,邯鄲更加蕭條。到東魏時期,它連縣級地位都未保住,而淪落為一個普通小鎮。直到隋時才算恢複建置,但縣治及名稱還經過幾次變化。史書上記載過,在東魏與隋之間,北齊後主高緯一度起宮於邯鄲,據說是“窮奢極麗”、“寶衣玉食”,但不知是否利用漢宮舊址。這位“無愁天子”不久即落得個國亡身敗的下場。
    隋唐時期,邯鄲或屬州(武安郡,即廣平郡,治所在今永年舊城),或屬磁州(今磁縣);宋、金時皆屬磁州;元代屬廣平路;明清屬廣平府(治所仍在永年故治)。它始終是個小縣,一直沒有什麽起色。隋代興修了永濟渠,進一步發展北方水運,並且南接通濟渠、溝和江南運河,成為貫通南北的水運幹線。這就進一步削弱了太行山東麓大道的交通地位。邯鄲長期默默無聞,與交通地應的變化不無關係。
    在這一漫長的曆史時期中,邯鄲的城市規模也相應不斷縮小。曹魏時張晏在解釋邯鄲地名的由來時說:邯山在邯鄲的東城下。但邯山在今土山街,雖然按趙都城址而言,它偏於城內東部,距東牆還有頗大的距離。說它在東城下,意味著距城很近,可見曹魏時,邯鄲城的東牆已經內縮。《元和郡縣圖誌》說叢台在城內東北角,又說邯山在縣東南五裏。唐城的南牆已大幅度北移,連東牆、北牆也內縮很多。到宋代,根據《北轅錄》所記,叢台在邯鄲城北,而宋城北牆又較唐城偏南,這些片言隻語,表明坑垣不斷縮小。到了明代,誌書記載城垣已很明確,明初時“南不過斜街口,北不過觀音閣,遠不及二裏,東西僅半裏許。”難怪修誌的人慨歎“何其隘也!”到了明成化年間,“始於城南北各拓半裏許,並在開拓處設東西四門。”到嘉靖十年(1531年)又堵塞東西四門,而在適中之處,另開東西二門。當時為了加強防衛,還築甬道和叢台相連,將叢台也納入城防體係。以後直到清代,還經過多次修繕。這個小小的磚城,就是曆史名都在長期演變後所留下的凋殘片影。封建社會後期的許多名流學者,曾到邯鄲訪古憑吊,他們留下許多感慨動人的文章和詩篇。唐人所寫的《枕中記》,敘述了“一枕黃粱”的故事,其背景選在邯鄲,看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苦難時代,邯鄲的情況,更是每況愈下。京漢鐵路的修築,更有利於外資掠奪,也促進邯鄲表麵上的某些繁榮,但人民的災難卻仍在日益加深。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掠奪,反動派的劫掠屠戮,都為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但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邯鄲人民通過艱苦奮鬥,終於迎來了解放。
    邯鄲在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政治中心,是邊區政府和中央局的駐地,以後改鎮為布,建國後一度升為省轄市。1956年與峰峰市合並,仍稱邯鄲市。1965年又調整了政區範圍。1983年,邯鄲市升為地級市,將邯鄲地區的邯鄲縣劃歸邯鄲市管轄。
    現在邯鄲城區比建國初期擴大了幾十倍。市內複興區工業比較集中;邯鄲區商業最為興盛;叢台區為新發展的輕紡工業基地;較遠的峰峰礦區,是北方煤炭基地之一;南麵的馬頭有燃料冶金等工業,除大幹線京廣鐵路外,隨著西到長治和東到濟南鐵路的通車,將提高邯鄲的交通地位,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繁榮。
    建國以前,邯鄲的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建國後,利用本地豐富的煤、鐵、棉花等資源,促進輕重工業迅速發展。1977年工業總產值為1949年的一百零七倍。根據黨中央、國務院的決定,還將加速邯邢(台)基地的建設。今後,邯鄲一定能夠在祖國的四化建設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邯鄲這個具有輝煌曆史的古城,到解放前終於走完了一波三折的下坡路。建國後,古城不僅獲得新生,並且在繁榮昌盛的道路上迅速前進。它的變化是空前的,它的美好前景是任何曆史時期都不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