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
字數:10870 加入書籤
南京是一座有兩千四百多年曆史、十代建都,而又富於革命傳統的名城。在中國六大古都中,以建都先後論,它僅次於西安和洛陽。它以得天獨厚的山川形勢,豐富多姿的風物史跡馳名中外。
南京位於長江下遊,北有遼闊坦蕩的江淮平原,東為錦繡富饒的太湖平原,西南與岡巒起伏的皖浙諸山相鄰。中貫長江,西上可通中遊的江西和兩湖,以至巴蜀漢中,東下可出海,渡江可北至壽春、徐州。沿陸路,西南可至宣城、徽州,東經京口(今鎮江)至蘇州。這樣,它分別與淮河流域、皖南和三吳地區相溝通。三國孫吳所以在此建都,除了曆史政治原因外,地理位置的優越當為重要因素之一。
南京不僅處於優越的地理位置,而且還有三麵環山、一麵臨水的獨特形勢。西北麵長江奔流而過,東麵和南麵寧鎮山脈蜿蜒而來,城內外岡巒起伏,河湖連貫,山環水繞,形勢天成,鍾靈毓秀,氣象萬幹。
南京的東郊以高四百四十八米的鍾山(紫金山)為首,西延為富貴山、覆舟山(今九華山)、雞籠山(今北極閣)、鼓樓岡、五台山,到石頭山(今清涼山),一路蜿蜒起伏,楔入城內。石頭山在一千多年前還屹立在長江之濱,三國時代孫權在山上建有石頭城,向為古代江防要塞。相傳諸葛亮在赤壁之戰的前夕出使東吳時,曾與孫權並駕觀察這裏的山川形勢,就讚歎說:“鍾山龍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因此,南京向以“龍蟠虎踞”而著稱於曆史。
南京的東北部沿長江有幕府山、棲霞山、龍潭山等,西接象山、獅子山、馬鞍山,以石頭山為終點形成城西諸山。幕府山在靠江一邊由於斷層作用形成懸崖,東端有突出在江上的燕子磯。此外,在城西還有三山磯,西南有當塗的采石磯。這些磯都是南京古代的渡口,守江的軍事據點。宋陸遊說:“古來江南有事,從采石渡者十之九,從京口渡看十之一,蓋以江麵狹於瓜洲也。”
在南京城南有一座石子岡,叫雨花台,上有從第四紀以來由古長江堆積下來的礫石層,其中一些具有多種色彩花紋半透明的瑪瑙石,就是著名的“雨花石”。在南郊過秦淮河穀地為方山、祖堂山、牛首山、鳳凰山等。假如我們登紫金山南眺,這些山丘都隱現在朝霞暮靄之中,拱衛著南京城。
南京西麵和北麵的長江江麵,寬一點二到二點二公裏,平均水深二十到三十米,最深達七十米。年平均流量在南京附近每秒有兩萬八千多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達四萬立方米,每天還有兩次潮汐。這樣壯闊的長江,是南京外圍一道最大的天然防禦工事。曆史上每當出現南北分裂的局麵時,立國於南方半壁的政權,例如三國時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和五代時的南唐,都把長江作為“天塹”。但是今天的長江已經成為通衢大道了。
長江挾帶了大量泥沙,到南京附近,江麵寬闊彎曲,流速降低,就把泥沙沉積下來。在一千多年前,從石頭山能俯瞰江邊的小江(即夾江)。孫權曾經把小江作為水軍的基地。到了唐朝,詩人劉禹錫還稱:“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可見江水仍迫近石頭城。但是“二水中分白鴛洲”,江中已出現沙洲。宋元以後,白鷺洲擴展,逐漸與江岸相連。今水西門到江東門,已淤為陸地,成為海拔僅三四米的圩田,上麵還有若幹舊河床遺留下來的湖泊,莫愁湖就是其中的一個。今天從湖上北眺情涼山,雖然還有點當年“虎踞”的氣派,但它已遠離長江,不能再承擔江防要地的角色了。
秦淮河與南京有極為密切的關係,在南京的城市發展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秦淮河發源於句容、溧水,全長一百一十公裏。它的下遊兩岸發展為市區,居民取水和水上交通都仰賴秦淮河,即所謂“屈曲秦淮濟萬家”。奉淮河流到南京通濟門外,分為兩支,“內秦淮”穿行城內,“外秦淮”繞過城南。到水西門外,內外秦淮相合,在古代就由此注入長江。但自江中沙洲與岸相連以後,到明朝就另開惠民河,引秦淮水由三汊河入江。內秦淮由於兩岸居民侵占河床,河身日益淤淺,到清朝中葉以後就不能通航了。船隻都走外秦淮,形成今日的局麵。
緊挨南京城的東側,有一片浩渺的湖麵,那就是玄武湖。玄武湖古名桑泊,又名後湖,它接受從紫金山下來的山水,蓄在湖裏。湖盆由斷層作用形成,但屢經人工改造。在六朝時,湖麵比現在開闊得多,裏麵可以操練水師。後來由於泥沙淤積,藥草叢生,逐漸沼澤化。北宋王安石做江寧府尹時,提出“廢湖還田”的主張。元朝又加疏浚。明初在湖的西麵和南麵築城,又進一步把湖的範圍固定下來。湖裏幾個洲為肇始於六朝時的瀛洲、方丈、蓬萊三神山。今湖麵麵積包括湖中洲島為三點七平方公裏,比杭州西湖略小些。湖水南通珍珠河接秦淮河,西通金川河入長江,都有閘控製。今湖內洲島有長堤連接,湖西城牆如帶,東與紫金山相輝映,組成湖光、山色和城垣的美妙景致。
南京城內還有由青溪、運讀,楊吳城濠等組成的內河網。這些河道都在曆史上發揮過作用,今天有的淤淺,有的堵塞。曆史上著名的秦淮河在城內也隻能供人憑吊而已。
總之,南京位居三麵環山、一麵臨江的河穀盆地之中,又有低山丘陵從郊區楔入市內,因此“白下有山皆繞郭”,“地擁金陵勢,城江水流”等,都是南京地理環境的高度概括。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山環水繞的環境下,經營締造,建成一座宮殿巍峨、城垣雄偉、有高度文化的名城。山、水、城在這裏融為一體,形成一幅人工和自然交相輝映的景觀。
南京建城兩幹多年,作為首都四百五十餘年,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曾寫下無數光輝的篇章。保存下來的文物古跡,是我們祖國的瑰寶。
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在今鼓樓岡下金川河畔建立起最早的聚落。這就是1955年發現的北陰陽營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南京地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在“吳頭楚尾”,因此成為吳、越、楚三國爭奪的前沿陣地。相傳公元前五世紀,吳王夫差在今南京城內的冶山(朝天宮附近)建冶煉作坊,取名冶城。公元前472年越滅吳後,越王勾踐命範蠡在今中華門外長幹裏築越城。從這第一次築城算起,南京已有兩千四百餘年的曆史了。公元前333年楚滅越,楚威王在今清涼山上築城,取名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即源於此。當時在秦淮河的中遊,還有秣陵和胡孰兩個重要聚落。
從三世紀到六世紀的“六朝”時代,我國北方在少數民族內遷的壓力下,戰爭頻繁,經濟下降,而南方基本上保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局麵,經濟繁榮,文化發達。金陵作為六朝首都,在南方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三國時代的東吳控有長江中下遊,孫權於公元211年徙治秣陵,改秣陵為建業,以後雖在武昌稱帝,最後於公元229年定都建業,另在雞籠山、覆舟山下新建建業城。城“周二十裏十九步”,堆土為牆,城門用竹籬編成,雖屬草創,頗有規模。在都城裏,孫權建太初宮居住。到東晉時,改建業為建康,並在東吳建業城的基礎上,改土城為磚城,建新宮稱建康宮。在南朝宋、齊、梁、陳時,建康宮圍有三套宮牆,宮殿建築得更為富麗堂皇,統稱為“台城”。據考證,今天在雞鳴山後的一截“台城”,就是建康都城遺留下來的。出宮城由建康都城的宣陽門,南到秦淮河上的朱雀航為“禦街”,一路上拱衛著大小官廨和軍營。秦淮河兩岸的居民區,商業繁華,市屋櫛比。據傳東晉大士族王、謝的府第就在烏衣巷裏。這種把王室宮城、官府衙門同居民百姓分開的都城布置格局,為後來隋唐時代有計劃、大規模建設長安、洛陽所取法。而南北禦道為貫穿全城的中軸線,宮城前麵的東西橫街與禦道構成“丁”字形骨架。這種布局手法一直流傳到明清的北京城,成為封建時代都城的基調。
至於石頭山上的石頭城,孫權在建都建業的同時就築起來了。這是個突出江岸的製高點,西臨長江,南控秦淮河的入江口,形勢十分險要。東吳的軍事主力又是水軍,石頭城下自然成了水軍的根據地。石頭城“周七裏一百步”,西麵依江邊的紅色砂礫岩築成,可以屯駐軍隊,儲存軍械糧食物資。東晉時又把土垣改築成磚城,從六朝到隋唐,一直是沿江的一個軍事重鎮,對防守建康關係重大。南唐築都城,把石頭城包括在內。到明代築南京城,西側也依山而築,即以紅色砂礫岩的峭壁為城基。上麵的礫石突露,狀似麵具,俗稱“鬼臉城”。今天我們漫步城下,雖然江流已經西移,但還能領略當時石城的雄姿。
東漢未年,軍閥混戰,古都長安和洛陽都受到嚴重的破壞。晉末永嘉之亂,北方長期在少數民族紛爭擾亂之中,隻有建康在江東於安定中得到發展,故能雄踞一方,成為長江中下遊和東南沿海的政治中心。永嘉之亂後,北方的士族和勞動人民渡江南下者,估計有九十萬人。晉元帝把他們安置在建康、京口一帶,並設僑置州郡進行管理。後來繁衍生息,到南朝梁武帝蕭衍時,建康的戶口從東晉初的四萬戶增加到二十八萬戶,估計人口超過一百萬。市區範圍也日益擴大。據記載,梁武帝時建康地區西自大江,東達倪塘(方山北),南自石子岡,北逾蔣山(紫金山),廣達“四十裏”。那時的建康,可算得上全國第一大城市了。秦淮河兩岸日益繁華,市麵便向東向南發展,東到淮青大僑,南到石子岡,都是鱗次櫛比的市廛,那時的秦淮河也比現在寬闊得多,載重五百石的船隻終年可以通航。
在這“六代豪華”的經濟基礎上,當時的建康成了一座人文薈萃的文化名城。有許多知名的文學之士先後在這裏居住,例如謝靈運、顏延年、沈約、鮑照等,還有編選《文選》的梁昭明太子蕭統,著《文心雕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著《詩品》的文學批評家鍾嶸,被尊稱為“書聖”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在瓦官寺畫壁畫的畫家張僧繇等。還有許多對科學作出巨大貢獻的著名科學家,例如以圓周率精確度領先世界的數學家祖衝之,首先發現“歲差”的天文學家虞喜,煉丹家葛洪,醫學家陶景弘等。主張“神滅論”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範縝,在雞籠山下與佛教徒展開過大辯論。從事中印文化交流的高僧法顯在建康寫下了他的名著《佛國記》。那時期佛教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即描寫當時佛寺之眾多。今棲霞山中還留有南齊時創建的佛教石窟千佛岩,為佛教藝術在江南的傑作。
今天,六朝時代留下的遺跡要算帝王諸侯的陵墓石刻了。六朝陵墓散布在南京、句容和丹陽,單南京地區就有十七處。墓前有軀體碩大、矯健有力的麒麟、天祿、辟邪等石獸,還有雕刻精致、裝飾華貴的石碑、石柱。近年在六朝墓葬有許多青釉瓷器出土,說明建康為當時南方青瓷的集散地。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自東吳、曆東晉、經南朝,共六個朝代,都建都在建業或建康,從公元三世紀到六世紀共三百二十二年。隋滅陳以後,隋文帝楊堅采取了平毀建康城的野蠻政策,一道命令,頓時把盛極一時的建康城蕩平。隋在石頭城置蔣州。唐初武德八年(公元625年)遷揚州治所於江都,唐在此設置蔣州和升州,下麵統領白下、江寧、上元、金陵等縣。隋唐時代的政治重心在長安、洛陽。自隋煬帝開運河,揚州成為南北轉運的樞紐,因此在唐代揚州盛而金陵衰。但是,金陵當時仍不失為一座文化名城。唐代許多著名詩人,例如李白、崔顥、劉禹錫、杜牧、李商隱、許渾、韋莊等,都曾前來遊曆憑吊,感歎興亡,寫下了許多傳誦千古的金陵懷古詩篇。
唐末處於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麵,東南地區有楊行密的吳國,建都揚州,在割據政權中有較強的勢力。他早就注意到金陵為六朝舊都,曾派徐知誥築城修濠。公元937年徐知誥奪楊吳帝位,國號唐。他恢複舊性李,即是南唐烈祖李。他把都城從揚州遷到金陵,改為江寧府,以府治作宮城。這個江寧府城,把秦淮河兩岸的商業區和居民區,以及沿江的石頭城,都包入城內。城牆高大堅固,城濠通暢,外秦淮也就在這時溝通起來。它的北城濠,即今從竺橋西經浮橋、北門橋,向西直到石頭城。城濠的西段今已經埋沒,稱“幹河沿”。宮城在今內橋以北,殿堂華麗,畫棟飛簷,不減當年“六朝金粉”。
李的兒子中主李,以及後主李煜,均愛好文學,都是有名的詞人。當時還沒有畫院,集中了一批有才華的畫家,例如以人物畫著稱的周文矩、顧閎中,以山水畫著稱的董源、巨然,還有以花鳥畫著稱的徐熙。李、不死後,葬在南郊祖堂山,稱“南唐二陵”。1950年進行考古發掘,二陵地宮規製較大,有鮮豔彩繪和精巧俘雕,在我國古建築結構和繪畫藝術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棲霞山的棲霞寺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始建於南齊,唐代大規模擴建。該寺與臨清靈岩寺、江陵玉泉寺、天台國清寺,並稱為我國四大叢林。棲霞古寺毀於清鹹豐年間,後來重建,規模亦甚宏大。寺後有南唐時重建的舍利塔。塔係白石所砌,五級八麵,所鐫浮雕,為我國五代時期佛教藝術的傑作。
南唐政權雖然隻有三十八年(公元937975年)就被宋朝並吞了,但後來北宋的江寧府,南宋的建康府,元朝的集慶路,都是繼承了這座南唐的江寧府的原址。北宋建都汴梁,江寧仍不失為東南一方的政治中心。宋神宗時,大政治家王安石曾三次擔任江寧府尹。他變法失敗罷相後,就定居在金陵,住在白搪的半山園,經常騎著驢子到鍾山的寶林寺去讀書作詩。他曾邀蘇東坡覽勝鍾山,留下了許多藝術性很高的金陵懷古詩詞。1984年重建了半山園,以表示對這位政治家、詩人的崇敬和懷念。
明代朱元璋統一全國,改集慶路為應天府,號稱南京,並決定建都在南京,於是南京第一次作為全國的首都。
朱元璋營建這座南京城全長三十點六七公裏,高十四到二十一米,城基寬十四米左右,頂寬四到九米,全部用磚石砌成。城的規模宏大,把六朝的建康城、石頭城和南唐的金陵城統統包括在內,並向東、向北擴展,依山臨江,氣勢雄偉,構成十四世紀世界上第一大城。城垣南北長,東西窄,周垣曲折,不拘泥於我國曆代方城的傳統規格。它西南以南唐的金陵城為基礎,使內外秦淮河流貫於城內外。城南麵倚聚寶山(雨花台),東麵擴到鍾山西麓,把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都圈入城內,然後沿後湖西岸向北繞過獅子山南下,依馬鞍山、清涼山等西部低丘作西界。開誠門十三座,其中以聚寶門(今中華門)、通濟門、三山門(今水西門)最為宏偉,均有四重門券的甕城。聚寶門上建有高大的城樓。城門上有千斤閘。城牆上沒有二十三個藏兵洞。直到今天,我們還可看到它的雄姿。今南京城牆除部分拆除外,經實測尚存約二十公裏,當作為古跡保存下來。
南京城裏的皇城,在填平北部的燕雀湖而成的一塊平地上。皇城作正方形,內有宮城。皇城以一條南北的中軸線為全城的骨幹。南以正陽門(今光華門)為起點,經洪武門、承天門到午門,建一條寬直的大街。午門外,左太廟,右社稷壇。從午門經內五龍橋到奉天門,即進入宮城。從宮城的北門後宰門到玄武門出皇城,北去便是南京城的太平門了。皇城的兩側為東華門與西華門。東華門正對著南京城的朝陽門(今中山門)。這座皇城後來統稱為明故宮,清鹹豐年間毀於兵火,今天隻能看到午朝門、內外五龍橋一些遺跡了。
朱元璋建成南京城後,又在它的外圍營建外郭。外郭把聚寶山、鍾山、幕府山等都包納在內,全長約六十公裏,以土壘成,開十八個城門。這座外郭早已被毀,隻留下一些城門名稱作地名,例如江東門、安德門、麒麟門、姚坊門(堯化門)等。
明初建都在南京共五十三年(13681421年)。明成祖朱棣於1421年遷都北京,南京還一直保持“留都”的名義。明代在南京有許多重大的建樹和興革:在全城中心的高地上置鍾樓和鼓樓,用來報京城時刻;在雞籠山建觀象台,觀測天象;在鼓樓東南建國子監,接受國內“貢生”幾千人和外國留學生,其中有日本、高麗、琉球、暹羅等國來華求學的士子;把宋元以來江南各地的木刻書版,集中在國子監,多次印刷發行,號稱“南監本”;明成祖永樂年間集全國著名文人於南京,編成一部龐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興建龍江寶船廠於秦淮河入江口三汊河,派鄭和率大型船隊七次下西洋。今天在牛首山南麓還有鄭和墓。那時外國王室和使臣到南京來的。不絕於途。泥國(今文萊一帶)國王來訪期間不幸逝世,明成祖以王禮葬之於安德門外石子岡,即泥國王墓。
南京在六朝時就已有絲織業,宋元更有很大的發展。明代所產的緞子、羅紡、雲絹、表綾等,都行銷國內外,官營的織造局,還有民間的“機戶”,聚集在聚寶門左近。至於明代的百工貨場多有特定的區市,例如皮市街、弓箭坊、織錦坊以及三山街的刻書坊鋪等。那時秦淮河兩岸為商業區,畫船蕭管,燈火甲天下!沿長江設大勝關、上關和下關碼頭。長江上遊的桐油、麻、茶葉、瓷器和木材都在此裝卸,拆入內河,因此三山門成了南京的水陸碼頭。據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統計,都城人口為四十七萬三千二百人。
朱元璋死後,葬在鍾山南麓的獨龍阜,稱為孝陵。孝陵建築範圍廣闊,沿山築皇牆二十二點五公裏。牆外設孝陵衛,置官兵數千人保護。陵前神道呈“之”字形伸展,兩側排列石獸、望柱和石像,碩大樸拙,生動有力。陵前有神功聖德碑,通稱“四方城”。碑高近十米,為南京現存最大的古代碑刻。陵園有“寶城”,城下中部為券頂隧道,拾級而上,頗為幽邃。至今這些建築都還保存著明代的原物。在鍾山之北,還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明初功臣墓地,形成拱衛孝陵的一組附葬墓群。
在孝陵原址本來有座靈穀寺,為建陵墓而遷往東郊現址。寺的規模宏大,現存的無量殿為明初所建,全部用磚砌成的拱式建築,分作五楹,飛簷挑角,巍峨如宮殿,故又稱“無梁殿”。其後的靈穀塔係1929年所建,為北伐陣亡將士的紀念塔。明初在聚寶門外的報恩寺,有明永樂年間所建的報恩寺琉璃塔,為南都一大巨觀。此塔矗立四百多年,可惜在清鹹豐年間戰爭時毀壞了。
明末清初是社會變動異常劇烈的時代,南京是當時東林黨後繼者“複社”名士們聚集的中心。清兵南下,很快占領南京,結束南明王朝,統一全中國。這時有以龔賢為代表的“金陵八家”畫家。龔賢在清涼山麓的半畝園和掃葉樓從事創作,抒發愛國主義的情懷。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就是以在南京的南明王朝為曆史背景寫成的傳奇。後來,著名小說《儒林外史》作者吳敬梓,也是以南京景物為素材而成書的。
1851年,洪秀全率領太平軍從廣西起義,以破竹之勢席卷南方各省。1853年攻取南京,定都為“天京”。當時的天京被稱為“東方革命風暴的中心”。太平天國在大京前後共十一年(18531864年)。洪秀全在城裏所建的天王府,是利用清兩江總督舊址加以擴建的,分外城(太陽城)和內城(金龍城)兩組建築,中有宏麗的金龍殿,東西兩側有二十四間朝房。其後天王府雖被清兵焚毀重建,但西花園的石舫依然為當年舊物,朝房也大體如故。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先生曾將天王府西側平房作臨時大總統辦公處。以後蔣介石也利用天王府作“國民政府”和“總統府”。
孫中山先生在1912年就任臨時大總統於南京,並定都南京。他對南京地理形勢總的評價是:“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中之大都市誠難覓此佳境也。”他做臨時大總統隻有短短的三個月就被迫辭職,但在南京卻留下深刻的影響。1925年他在北京病逝後,於1929年葬於紫金山的南坡。這座名聞中外的中山陵依山而建,氣勢宏偉,莊嚴肅穆。
1927年國民革命軍從廣州北伐,攻取南京。不久,蔣介石背叛了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清洗了北伐鬥爭中的中國共產黨人。在蔣介石反動統治期內,有十鄉萬革命工農和愛國誌士犧牲在雨花台。共產黨人惲代英、鄧中夏、羅登賢等烈士就是在雨花台英勇就義的。建國後,為紀念革命先烈,在此興建烈上陵園,樹立了雄偉的“死難烈士萬歲”紀念碑。在陵園正門,有雄偉的革命烈士的石雕群像,是人們憑吊忠魂、追思英烈的地方。
抗日戰爭時期,南京淪陷,死於日軍大屠殺的南京平民達三十萬人,今江東門留有“萬人坑”。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還都南京,不久就發動了內戰,遭到全國人民反對,這時南京工運學潮彼伏此起,一浪高過一浪,周恩來同誌領導的中共代表團在南京與國民黨進行鬥爭,梅園新村一時成為鬥爭的堡壘。今天梅園新村已建立紀念館,供人們瞻仰。
南京於1949年4月23日解放。三十多年來,這座名城換了人間,已從過去為官僚資產階級服務的消費城市,轉變為一個初具規模的社會主義城市。
南京市現轄江寧、六合、江浦、溧水、高淳五個縣,1982年全市人口近四百五十萬,市轄區人口二百一十多萬。南京的建成區麵積從1949年的四十二平方公裏擴大到1978年的一百一十六平方公裏。
南京地處華東地區水陸交通要衝。京滬和寧銅兩條鐵路在此接軌。自1968年建成長江大橋後,直接溝通了大江南北的鐵路和公路交通。長江又是南京的水上交通幹線。建國後對南京港不斷擴建改造,現在從板橋到棲霞的“百裏港區”,修建護岸工程,增設碼頭倉庫。它的吞吐量每年已達三千萬噸以上,是長江沿岸的第一大港。但南京港係內河型結構,萬噸海輪難以入港停泊,1981年決定開辟新生港圩區,1985年建成八個萬噸級深水泊位,南京港從此成為一個開發長江“黃金水道”的我國內河最大外貿港。
建國後南京工業有很大的發展。南京已建設成一座門類比較齊全、布局大體合理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南京的工礦企業可分為三大片。
城區的東北方,從去上海的鐵路以北直到長江北岸的大廠區,分布著六十餘家大中型企業,以石油化工為主體,兼有鋼鐵、動力工業。前身為永利廠的南京化學工業公司,年產化肥一百萬噸以上。金陵石油化工總公司為全國第二大型石油化工聯合體。其中1965年建成的南京煉油廠,年加工能力可達六百萬噸。新建的南京烷基苯廠,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洗滌劑原料廠,產量占全國生產洗衣粉原料的百分之六十。棲霞山化肥廠年產合成氨能力為三十萬噸。江南、中國兩家水泥廠年產水泥二百萬噸。
在城區西南方,分布著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采掘、冶煉工業。鳳凰山、吉山、梅山等鐵礦年產鐵礦石一百三十萬噸。穀裏、九華山銅礦和鋁鋅錳礦也有一定規模。由第二鋼鐵廠與長江北岸的南京鋼鐵廠組成的鋼鐵企業年產鐵、鋼錠、鋼材數十萬噸。
在市區和近郊分布著機械、電子、軍工、輕紡和工藝美術等行業的近千家企業,現已能成批生產汽車和各種機械、冶金設備。南京的光學儀器工業在國內居於領先地位,電子工業亦名列前茅。全國第一個通訊衛星地麵站在南京建成。此外還有紡織、食品工業和工藝美術等行業。南京傳統的雲錦、天鵝絨、刺繡、雕刻等更是享譽四方,遠銷國外。南京現已擁有工礦企業兩千一百多家,工業職工達六十萬人。
建國後,南京的文化教育事業有很大的發展,現有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二十三所高等院校,還有中國科學院的一些研究所。位於鍾山第三峰的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國最大的天文台,擁有各種現代化的科學設備,保存著一批我國古代的天文觀測儀器。此外,還有全國著名的南京圖書館和南京博物院。全市中小學教育也鉸發達。
南京的城市建設,建國後有很大的發展,市區麵積已擴大了一倍多。市內以新街口、鼓樓、三山街為商業區,構成“經四緯八”的馬路骨架。城市綠化搞得比較好,綠地覆蓋率達百分之三十點一,高於國內大多數城市。今後,南京將以紫金山、玄武湖、雨花台、清涼山、莫愁湖為基地,構成環狀風景綠帶,充分發揮南京山、水、城、林的優勢,把南京建設成為經濟繁榮、文教科技事業發達、環境優美、有古都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
根據1983年公布的“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以市區為主體,由內向外按地域分為五個圈層。第一圈層是以新街口一鼓樓為中心的市區。到本世紀末,市區人口控製在一百五十萬,麵積一百二十多平方公裏。第二圈層是為控製市區規模、保護市區環境的綠地帶――蔬菜副食品基地和風景遊覽區。第三圈層主要安排以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為骨幹的基礎工業,由沿江衛星城龍潭、棲霞、板橋、大廠鎮和浦口、浦鎮等組成。第四圈層為鄉村的農田山林。第五圈層是以縣城為中心的縣鎮和集鎮。這樣布局將以南京市區為中心,與衛星城鎮組成經濟文化網絡,與郊區鄉村有機聯係,協調發展,建成有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新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