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
字數:6810 加入書籤
徐州古稱彭城,是我國曆史上的名城之一。在江蘇省西北部,地當蘇、魯、豫、皖四省之交。春秋戰國時期,吳國的邗溝和魏國的鴻溝二運河係統相繼開通以後,扼汴、泗二水匯合處的彭城,就成為中原通往江淮流域的水運要地。元代,京杭運河開通以後,又是江蘇省通往北京和直隸省(今河北省)的必經之地,交通形勢和戰略地位重要,索稱“五省通衢”和“軍事重鎮”,因此有“自古彭城列九州,虎爭龍鬥幾千秋”之說。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從傳說中的夏代帝啟命彭伯壽率兵征西河起,到辛亥革命為止,環繞著徐州及其毗鄰地區進行的戰爭,約在二百起以上。迨至近代,津浦、隴海二鐵路相繼建成通車,徐州又成為我國東部的鐵路樞紐之一,儼然蘇、魯、豫、皖四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政治、經濟、交通、文化中心。抗日戰爭時期的台兒莊戰役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淮晦戰役,都是為爭奪徐州而進行的。建國以後,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已發展成為以煤炭、電力、工程機械等工業為主體的中型工業城市,成為江蘇省的能源基地。現全市人口已達八十萬,僅次於南京、無錫二市,為江蘇省第三大城。
《竹書紀年》一書中,曾有關於帝堯封彭祖於大彭氏國的記載。在以後的地方誌中,又傳說大彭氏國在今徐州附近的大彭山下,附近又有大彭村。大彭山今稱義安山,山北約一點五公裏處的大彭村,今稱大彭集。在遠古時代,地當古汴水和泗水匯流處的今徐州市中心,崗巒環合,為一小型盆地,水源充足,山林茂盛,有利於氏族部落定居和謀取生活資源。因此,可以設想,從古蕭縣經大彭村,到徐州市中心的近三十公裏範圍內的古汴水沿岸,大致是古大彭氏國的活動場所。最初以大彭村為政治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口增多,生產發展,為了防禦洪水泛濫、野獸侵擾和敵人掠奪,大彭氏國就選擇了環境優越的汴泗匯流處的今徐州市中心修建原始村寨,以為政治中心,這就是塗州市的起源。
公元前十一世紀中期周王朝建立,徐州初屬呂,後屬宋,始稱彭城邑。彭城得名於大彭氏國。
秦統一中國,改彭城邑為彭城縣,屬泗水郡,為彭城建縣之始。
楚漢之際,楚懷王孫心和西楚霸王項羽先後建都於彭城。現徐州市雲龍山前的戲馬台,相傳為項羽建都彭城時的遺跡。
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這裏仍稱彭城縣,為楚國都,並因大彭氏國村寨重築外城。地節元年(公元前69年)改為彭城郡,尋複故。進入東漢,彭城縣仍為楚國都,章帝後改為彭喊國都。建國後,徐州市在雲龍山前土山出土的銀縷玉衣和在市北茅村出土的大量漢像畫石和在獅子山麓發現的兵馬俑等文物證明,兩漢時期徐州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都是相當繁榮的。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彭城是爭奪的焦點之一。從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秋,曹操攻陶謙於彭城,“殺全城男女數十萬人於泗水”,到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擊殺呂布占領彭城為止,彭城已是殘破不堪,古汴水也遭破壞。此後不久,曹魏由郯城遷徐州刺史來彭城,這是彭城又稱徐州的開始。曹魏統治徐州期間,利用汴、泗二水“盡鑿溉之利,(粳)稻豐饒,遂成沃土”。
晉承三國之後,稱徐州、彭城國、彭城縣。永嘉年間(公元307312年)大亂,黃河南北成為戰場,形成南北對峙局麵,徐州成為南北爭奪的焦點。東晉初,沒於石勒,後複歸東晉。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再沒於苻堅,九年謝玄取之,複置徐州。義熙七年(公元411年)分為北徐州,十二年劉裕進駐徐州,規劃北伐,並重修徐州內城。翌年破秦,黃河以南重新入於東晉。公元420年劉裕篡晉,是南北朝的開始。劉宋稱徐州、彭城郡、彭城縣。劉裕封皇子劉義康於此,稱彭城王,以為經略北方的基地。泰始三年(公元467年)入於北魏,亦置徐州、彭城郡,建為重鎮,用為南進的基地。此後,徐州又幾度易手,直到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取其地,爭奪徐州的戰爭始告結束。
隋初廢郡稱徐州,大業初廢州,仍稱彭城郡,以彭城縣為郡治。隋先建都長安,煬帝即位,遷都洛陽,並積極營建通濟渠,以取代古汴水,成為中原溝通江淮流域的交通。
關於通濟渠經行路線,曆史上約有二說。一說以《資治通鑒》為代表,該書《隋紀》說:“大業元年(公元605年)三月辛亥,命尚書石丞相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民前後百餘萬,開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穀、洛之水達於河,複自板渚引河曆滎澤入汴,又自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泗達於淮。”這就是說,通濟渠是經過徐州轉泗水再入淮河的。另一說以《讀史方輿紀要》為代表,該書明確指出:“自隋以後,(通濟渠)則由歸德(今商丘市)東南流,達夏邑、永城縣南,而入鳳陽宿州界,東南經靈璧縣及虹縣(今泗縣)南,至泗州兩城(按古泗州在今盱眙縣北,城跨通濟渠兩岸,敵稱兩城)間而合於淮”現在都認為後一說可信。這不僅不再繞道徐州,可以爭取較直的路線,還可以避免徐州以南的徐州洪和呂梁洪二險灘,以保證船隻航行的安全。隋代的徐州,雖然不是通濟渠所經,但它仍處於汴、泗匯流處,商旅往來亦多。同時,它還“南控橋,以扼汴路,故其鎮尤重。”
唐繼隋統一中國,建都長安,這裏仍稱徐州、彭城縣,屬河南道。徐州刺史駐彭城,貞觀五年(公元631年)重築肉城。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改通濟渠為廣濟渠,溝通江準漕運。盛唐時徐州的地位與隋代相若,古汴河和泗水仍保持通航。唐代中期,藩鎮割據,徐州的軍事地位日益重要。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淄青等州藩鎮李正己和魏博等州藩鎮田悅叛亂,以重兵占領徐州,南控橋,“江淮漕船千餘艘,不敢逾渦口”。叛亂平定後,為了加強徐州的軍事地位,設寧武軍節度使。經過這次戰亂,生產凋敝,徐州一度陷於“窮困不能自存”的困境。鹹通九年(公元868年)龐勳率徐泗兵在桂林起義,回師徐州,南取都梁城(今盱眙縣蓮塘),“據淮口,漕驛路絕”。唐派遣包括沙陀兵在內的十鎮大軍圍攻徐州,翌年四月攻破,徐州破敗益甚。鹹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改徐州寧武軍節度使為感化軍節度使。唐末黃巢起義軍失敗,形成軍閥混戰的局麵,徐州又成為感化軍節度使時溥和大軍閥朱溫爭奪的戰場,軍民傷亡慘重。
公元907到960年為五代十國大分裂時期,仍稱徐州、彭城縣。宋繼五代統一全國,建都開封,改唐廣濟渠為汴渠。徐州屬京東路,(元豐元年割屬京東西路),徐州轉泗水再入淮河。屬京東西路),徐州知州駐彭城縣。這時徐州的交通形勢雖與隋唐無大變異,但由於地近京畿,“為南北襟要,京(開封)東諸郡安危所寄”,所以它的軍事地位遠比隋唐時期重要。這時,徐州一帶一直處於安定的環境中,農業出現了“一熟可資數歲”的豐稔景象。徐州以北的利國鐵礦這時開采最盛,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設利國監以主治煉。元豐元年(1078年)底在蘇軾主持下,還開發徐州以南的白土鎮(今屬安徽省蕭縣)煤礦,用以冶煉利國鐵礦。
宋室南渡,建炎二年(1128年)在滑縣以南李固渡附近人為決河,新道東流經鄄城、嘉祥、魚台入泗南下入淮,以阻金兵南侵。此後,黃河流域和徐州先後入於金,仍稱徐州、彭城縣,屬山東西路。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河決曹、濮間,幹流一股經東明、定陶、單縣之南,虞城、碭山之北,循古汴水經蕭縣至徐州由泗入淮。從此,徐州就成為黃河沿線的重要都會了。宋元之際,黃河又多次決徙,改道由雎、由渦或由穎入淮,使徐州的形勢略有變化。因此,元統一中國後,於至元二年(1265年)省彭城縣入徐州,降徐州為下州,屬歸德府、汴梁路。
元代建都北京(元稱大都),為了解決江南漕糧北運,縮短隋唐以來的運道,乃於至元十八年到三十年(12811293年)先後完成濟州河(從今山東省濟寧市到東平縣)、會通河(從東平縣到臨清)和通惠河(從今通縣到北京)的開鑿工程,從而打通了南北運河航道,完成了京杭運河的整個工程。此後,元代的漕運雖然海運、河運並重,但徐州扼大運河南北要衝,其交通地位和軍事形勢更大大加強,乃於至正八年(1348年)升為徐州路,並於徐州以南的徐州洪和呂梁洪兩處險灘設立差官,監督和協助漕船過洪。
至正十一年(1351年)蕭縣人李二率眾起義,占領徐州。次年元軍以石炮轟城,城盡毀,全城人民全遭殺戮,這時,農民起義軍風起雲湧,元王朝已無力顧及重修徐州城,遂遷城於奎山下,降徐州路為武安州。這是奎山下武安廢城的由來。
1368年明代建立,定都南京。徐州初屬鳳陽府,旋直隸南京,駐重兵,以拱衛京師,並重建徐州城。城高大,壕深廣,東南西北辟河清、迎恩、通汴、寧武四門。
永樂九年(1411年)為了準備遷都北京,便利漕運北上,在徐州以北采用引汶水以解決濟州河和會通河缺水問題,在徐州以南采用鑿渠、建閘的辦法以改善呂梁洪、徐州洪等險灘的航行條件,俾徐州南北漕運暢通。每年經由徐州北上的糧船最盛時多達一萬二千多艘,總運輸量在四百萬石以上。北京到南京間的驛道,也是經由徐州及其以北的利國、以南的房村通過。為了加強城鄉的交通聯係,還在城北泗水上和黃河上分別用鐵索維舟,修建大俘橋(原名萬會橋)和小浮橋(原名雲集橋),按時啟閉,以利船隻和行人車馬通行。這都顯示了這一時期徐州的繁榮和發展。
元明間的京杭運河,與唐宋以前運河係統有一個共同點,在黃淮之間的河段,都與黃河有密切關係。黃河每次決徙,都會影響徐州附近運河係統的安全。這就是明代中期以後徐州附近運河數度改道的關鍵。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河決沛縣飛雲橋,徐州、沛縣間泗水淤斷,遂在昭陽湖東的江家口,經夏鎮(今山東省微山縣)至沛縣以南的留城,開鑿新河道,與留城以南的泗水相接。萬曆十一年(1583年)開羊山新河,移運口於城之北。三十一年(1603年)黃河又在單縣、曹縣間決口,灌昭陽湖,衝入江家口至留城間的新河道。翌年,著手開鑿河運河,即自夏鎮李家口引水,台彭水,經韓莊湖口,會河和沂河,南下今邳縣直河口入黃河。這條新河道,台兒莊以北今稱山東南運河(或韓莊運河),台兒莊以南就是江蘇省中運河的北段。河運河開通之初,分漕船三分之二由此北上,三分之一仍由徐州北上。到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徐州附近黃河決口倒灌運河後,漕船就全數由河運河北上了。徐州附近運道從此廢棄,徐州又趨向衰落。原來位於徐州、沛縣泗水以東的微山、赤山、郗山、呂孟等小湖,自河運河開通,上承黃河、昭陽湖來水,下受運堤阻滯,浸淫日廣,相互連並,遂形成“兗、徐間一巨浸”,統名微山湖。
明代,徐州附近黃河的決徙,主要集中在蕭、碭、豐、沛境內。經過嘉靖、萬曆等曆次河變,徐州附近地勢淤高,原來匯人古汴水的諸支流,均成倒流河,原有水利工程也全部淤廢,農業生產由此全部改為旱糧作物。
徐州附近黃河的決口,還直接威脅著徐州城的安全。特別是天啟四年(1624年)決口,水由東南水關灌城,頃刻水深過丈,全城百姓溺死無數。直到崇禎元年(1628年)城中積沙漸平,各地積沙厚達一米到四五米不等,曆史文物除近雲龍山的戲馬台、土山等得以保全外,全遭湮埋。到崇禎八年(1635年)建城時,完全是按洪武城的規模和布局,地下、地上建築物和街道大都重合。建國後發掘的所謂地下城,實際上就是洪武城的遺址。
清初,仍稱徐州,雍正十一年(1733年)升為徐州府,另置銅山縣取代過去的彭城縣,以為府治。銅山取名於縣境北部微山湖畔海拔七十三米六的銅山,相傳其地有彭城故縣。
康熙七年(1668年)七月十七受郯城地震波及,州城又毀。雍正二年(1724年)重建。嘉慶三年僅(1798年)擴建,周長七公裏餘,城垣堅固。根據徐州的地理位置估計,曆代徐州城的東、北兩側城垣,都是隔著夾河緊鄰古汴水、泗水或黃河大堤,如果有擴建,也都是向南向西發展。嘉慶三年(1798年)擴建後的徐州城,隔黃河北距九裏山二點五公裏,東距子房山一點五公裏,南城垣東起東南隅快哉亭,西止燕子樓,南距雲龍山一公裏,有上街(今彭域路)和下街(今解放路)與之相連。西城垣介於燕子樓與黃河南堤間,西距楚王山十餘公裏。設四門。光緒五年(1879年)重加修茸。現在這座城僅在東南隅和利民市場附近留有殘跡。
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北徙,徐州附近河道全部涸絕,使徐州完全失去它借以發展起來的水路運輸條件,因而出現了逐步衰敗的景象。當時正值鴉片戰爭之後,太平天國和撚軍先後興起之際,清政府妄圖以徐州為據點,阻擋太平軍扣撚軍北伐,強迫徐州人民繼續加固徐州城,並在城南增築土城。現在城南雲龍山下的土城街,就是當時土城經過的地方而以土城命名的。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稱銅山縣。1938年夏淪於日本侵略者。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於銅山縣城郊置徐州市。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利國鐵礦和蔡家莊、青山泉等煤礦施用機械開采,是徐州近代工業興起的開端。繼之而起的是賈汪礦區的開發。進入二十世紀,津浦鐵路(1911年)和隴海鐵路徐汴(開封)段(1915年)、徐海(連雲港)段(1925年)相繼建成通車,徐州初步形成為我國東部的鐵路樞紐之一,為進一步複蘇徐州經濟、發展工商業創造了條件。到1936年,除上述的利國鐵礦、賈汪煤礦外,市區還建有電燈廠、麵粉廠、火柴廠、蛋品廠、鐵工廠、印刷廠等十數家工廠和數以百計的銀行、棉行、果品行以及力行商服務的銀行、運輸公司等企業單位。當時,人口增加到十三萬多,成為蘇、魯、豫、皖四省之交的第一大城和經濟中心。
1948年11月6日起,在中共中央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解放徐州舉行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徐州於12月1日解放,開創了人民徐州的新紀元。建國之初,暫歸山東省管轄,1952年底重新回歸江蘇省,為省轄市。經過三十多年的建設,徐州市現已發展為一個中等工業城市和著名交通中心。
工業建設以煤炭、電力、工程機械為主體,成為江蘇省最大的能源基地和重型機械工業中心。其他工業部門有建築材料、食品、輕紡、冶金、化工、電子等。在交通方麵,由於我國西北鐵路網的擴大和加強,南京長江大僑的修建以及連雲港的擴建,通過京滬、隴海兩鐵路,北通京津,南連滬寧,東出連雲港,西接豫、陝、甘、青、新等省區。在六十年代,又新築徐濉支線,經蕭縣通往皖北煤炭工業基地淮北市,與濉阜鐵路連接,用以聯係皖北各縣,成為我國東部鐵路重要樞紐。在公路交通方麵,徐州除有公路與南京、淮陰、連雲港諸市直達外,還與皖北、豫東、魯南等地的市、縣均有班車直達。在水路交通方麵,1958年新辟京杭運河湖西航道,經過徐州市北郊東行與中運河相通,使徐州市又恢複了它原有的水路運輸的特點。
根據總體規劃,今後徐州市老城區仍以商業、食品、輕紡工業為發展重點;東郊,即津滬鐵路以東,子房山以北的廣大地區發展以冶金、機械為主的重工業區;西郊,即以西關、經段莊到蘇山頭一帶發展以工程機械為主體的機械工業區;北郊,包括孟家溝、茅村等地,為以電力、建築材料、化工為主體的工業區;南郊為文化、風景、名勝區,中國礦業學院、徐州師範學院和徐州博物館等文教單位,雲龍山、雲龍湖、雲龍公園等名勝,以及位於鳳凰山東麓的淮海戰役紀念館和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等均集中於此,是徐州市的旅遊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