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縣

字數:4291   加入書籤

A+A-


    陳懷荃安徽的壽縣,從戰國時代起,就稱為壽春,是一座有兩千五百年曆史的古城。
    壽春位於江淮之間,處在古代中原通往揚越之域的關鍵地位上。它北臨淮北平原,有穎、渦諸水與古代的河、濟相通;南憑江淮丘陵,溯肥、諸水,越過江淮分水嶺,橫渡大江,可達江東與閩越各地。
    早在春秋前期,楚國北出僅東,順淮東下,沿淮和江淮之間成為它的“東國”,經營“東國”的中心就在州來(今安徽鳳台)。不久,吳國興起,與楚相爭於江淮,州來多次為吳所攻占。到公元前493年,為了求得吳國的庇護,蔡國由新蔡東遷州來,稱為下蔡。州來、下蔡,就是壽春城邑的前身。
    州來在硤石口外的淮水西岸,由此北上焦(毫縣)、夷(毫縣城父集),東出淮泗之間,是比較近便的。然而,楚、吳舟師上下於江淮之間,主要是通過肥、施二水和巢湖。肥水入淮之口在州來南約十五公裏處,中間隔著淮流,正有峽穀和崎嶇山路的險阻。楚吳戰爭激烈時,吳師就常扼守肥口或附近的險要之地,沉重地打擊楚師。到春秋戰國之際,下蔡的活動己有由州來東渡南移的趨勢。戰國前期,江淮下遊和江東的吳越故地,盡為楚國所有,並不斷向江南發展。在這新的發展形勢下,壽春城邑便在肥口開始發展起來。
    戰國中期,魏國遷都大梁,南有鴻溝至陳(河南淮陽)入潁,直下壽春,便成了由中原南通江淮最近便的通道。同時,楚在大江中下遊的江上交通也已逐漸發達起來,由樅陽一帶沿江北上,通過巢湖沿岸,到達下蔡,再溯淮西主,回到紀郢,這一水陸相繼的交通路線也有較大的發展。到了戰國後期,楚國逐漸趨於衰弱。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紀郢,楚頃襄王被迫東遷到陳。公元前253年,楚考烈王又遷钜陽(阜陽市北);到公元前241年,再遷壽春。這就是《史記?貨殖列傳》所說:“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壽春不僅是楚在東國的政治中心,而且是中原與揚越的經濟交流要地。楚遷壽春雖然隻有十八年就亡國了,但對促進東南地區的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楚國稱都城為郢,除紀郢、鄢郢、陳郢之外,這一稱號也帶到壽春。現在壽縣、合肥一帶的一些村莊正稱為郢子,就是由此流傳下來的。
    秦朝統一全國後,以壽春為首邑,設置九江郡,轄境自壽春而南,包括江淮之間和彭蠡(鄱陽湖)、鄱陽(贛東北)以南的江南地區,約為今安徽中部和江西全省。在郡內,由彭蠡到樅陽一帶的大江,江麵寬闊,江中大小洲渚羅列,江岸港汊曲折,形成比較複雜的分枝岔流,因而有九江之稱,郡即由此得名。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山東郡縣,曾路過壽春。後來,漢武帝於公元前106年南巡,也途經壽春。當時,在新的統一形勢下,以壽春為起點,以九江兩岸為渡口,經過鄱陽地區,東出於越,南下閩中,正是加強對東越各部的聯係,開發東南地區的一個重要方麵。秦設九江郡的重要意義,就在於此。
    西漢初年,分九江郡的江南部分新設豫章郡,與鄰近同東越雜處的地區通稱為“邊郡”。劉邦封少子劉長為淮南王,王都在壽春,封地除江淮之間,還擁有江南遼闊的“邊郡”,並從淮南派遣很多人前往充當“邊吏”。劉長死後,長子劉安繼續被封為淮南王,王都仍在壽春,領地大為縮小,隻有淮南東北部。漢武帝廢黜了淮南王國,改建為九江郡,郡治壽春邑,轄壽春、合肥以東十五縣地。
    壽春城為兩代淮南王都,前後六十多年。據方誌載,壽春故城的外郭,南起東陡澗,東北兩麵順肥水,西盡大香河入肥處,倚山傍水,綿延曲折“三十餘裏”。內有中城,約在今城的東南,包括今城一部分,魏晉以來稱為金城。
    西漢九江郡有陂官、湖官,說明陂塘湖泊之利是比較發達的。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春秋中期楚相孫叔敖所開的芍陂。東漢初年的水利專家王景,在此基礎上擴大墾辟了這一帶農田。
    兩漢時期,東南地區的地方經濟有了比較顯著的發展。東漢末年,當中原地區陷於軍閥混戰之際,東南地區有一定的人力物力基礎與之抗衡,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麵。在這樣的局勢中,壽春城的地位和作用也隨著發生了新的變化。
    當三國鼎立的時候,江淮之間成為魏吳相爭的戰場。曹魏據有沿淮,設揚州刺史於壽春,作為對抗東吳的軍事重鎮。公元209年,曹操進軍合肥時,以壽春為重點,增設揚州所屬郡縣官吏,以擴大淮南的占領地區;又開芍陂屯田,充實前線的軍事力量。公元224年,曹丕親領強大的水軍,循蔡(開封以下的鴻溝舊道)、潁,浮淮,到達壽春,然後順淮東下,南到廣陵。這兩次進軍,都把壽春作為前進基地。到魏晉之際,魏將王淩、毋丘儉、諸葛誕都是在壽春擁有重兵,先後起兵反對司馬氏的。
    為了加強平定東吳的軍事力量,司馬懿繼續以壽春為重點,從淮南的芍陂,到淮北的潁水兩岸,大規模開展軍民屯田。由壽春到洛陽,積穀的倉稟相望。“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汛舟而下,達於江淮,資實有儲。”這對西晉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
    東晉偏安江左,在軍事上著重防江守淮,淮右的壽春成為保衛晉都建康的左翼大門。為了爭奪這個重鎮,常在此展開激戰,比較有名的是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東晉的謝玄、謝石等以少勝多,在此大敗前秦的苻堅,從而保住了東晉的半壁天下。
    劉裕在代晉之前,就曾鎮守壽春。城中有相國城,是劉裕所建的殿宇宮城。
    南北朝時,壽春為沿淮重鎮之一,南北爭奪極為激烈。北魏占有此城後,梁武帝在浮山峽口(嘉山與泗洪間)築起高堰,壅塞淮水,企圖水灌壽春城。魏軍在硤石架設浮橋加強守衛,又在八公山東南築魏昌城,準備疏散城中居民。結果是暴漲的水勢衝毀了堰壩,下遊的城戍村落盡遭漂沒,造成了一場嚴重的災難。
    隋朝出兵攻陳,先在壽春設置淮南行台省,以晉王楊廣為行台尚書令。楊廣由壽春出兵六合,進攻建康。隋朝統一全國後,在壽春設置壽州,一度置總管府。唐宋都沿用壽州的建製。
    隋唐以來,江南經濟發展,位於江海之交而又正對江南渡口的揚州,成了淮南地區的首府。壽州偏在淮南內地,己不當南北主要交通幹線的要衝,政治和經濟地位就相應地有所降落。但它北近汴、洛,西連光(河南潢川)、申(信陽),南控廬(合肥)、和,仍不失為南來北往的地區中心。唐宋時代,壽州還是一個工商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唐代壽州的茶葉,是全國的名產之一,遠銷到西南的藏人地區,被視為珍品。江淮茶稅為唐代後期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宋代就茶山設置茶場,由官府壟斷茶利。唐代壽州的黃瓷也很著名,陸羽《茶經》提到用壽州的黃瓷碗沏上壽州的紫色茶,就是用當地的名瓷配上當地的名茶,以顯示其特色。
    唐代後期,由於藩鎮割據勢力的幹擾,汴渠航運有時受阻,官漕商貨也曾取道壽州北上。
    唐末五代之際,楊行密割據工淮,扼守壽州。五代末年,周世宗進攻南唐,南唐將領劉仁瞻堅守壽州一年有餘,周軍久攻不下。最後,劉仁瞻重病不省人事,被部將抬出城外投降,後周才占有壽州。
    周世宗占領壽州後,壽春古城被毀殆盡,州治遷往下蔡。宋神宗熙寧年間才重修新城,遷回州治。1116年,宋徽宗升壽州為壽春府,為淮南西路首府。元朝設安豐路總管府,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初修中都城,新建鳳陽府,壽春縣並入壽州,壽州降為鳳陽府屬的散州,辛亥革命後取消州製,從1912年起改為壽縣。現在,八公山以東的沿淮礦區為淮南市;1964年又劃瓦埠湖以東以及定遠、肥東、肥西各縣的邊緣地新設長豐縣,屬合肥市。壽縣為六安行署的轄縣之一。
    壽州地處南北水流的匯積處,地勢低窪,無論是淮河上遊水勢暴漲,還是黃河潰決從潁沙而下,都首當其衝。當地人民因而屢受水災之苦,相率離鄉背井向外地逃亡,這是這一帶日益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壽州人民具有革命傳統。五代末年,壽州人民聚眾組成有名的“白甲軍”金人渡淮南侵,沿淮人民是打擊金軍的主力之一。1259年,抗擊蒙古軍的壽春軍民發明“突火槍”,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槍,元末農民戰爭中,劉福通、韓林兒領導紅巾軍在安豐堅持鬥爭到底。辛亥革命時,壽州是安徽全省最先光複的城市。到了現代,壽縣人民積極參加皖西地區的革命鬥爭活動,對大別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貢獻。
    建國以來,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建設,這座古城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淮南的百裏煤城,與淮北煤礦大有連成一片煤海之勢,成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淮南鐵路起自壽縣城東的八公山外,南抵蕪湖,東到蚌埠與京滬鐵路相接,北過淮河通往阜陽,成為新的江淮交通幹線。
    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下,壽縣人民積極參加治淮工作。現在,除了在淠、史諸河上遊修築水庫攔蓄洪水之外,在壽縣境內的沿淮和其他支流,共修堤岸約二百七十公裏,防護了全縣的安全。淠、肥諸水都經疏淩,正陽關的港口建設發展很快,肥河口還建有節製閘和升船機,水運航程和年運量都有顯著的增長。淠史杭灌溉工程使全縣二百萬畝農田基本上都可以自流灌溉。
    壽縣還出土了許多聞名於世的曆史文物,例如朱家集楚王墓的“楚器”,兩處蔡侯墓的“蔡器”,“鄂君啟節”以及“爐金”等各式金幣。這些珍品都有極高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