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字數:5664 加入書籤
黃公勉福州市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閩江下遊的河穀平原上,東距閩江入海口五十公裏,隔台灣海峽北端與台灣省的基隆相望。福州平原地處南亞熱帶北緣,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近二十攝氏度,夏長冬短,四季常青。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一千三百多毫米。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福州市是福建省曆史悠久的古城,也是古老的外貿港口。福州馬尾造船廠的前身――福建船政局,是我國近代工業的前驅。馬尾港是舊中國海軍的搖籃之一。現在,福州市是福建省的省會,全省政治、經濟、交通和科學文化中心。由於氣候宜人,環境優美,擁有較為豐富的名勝古跡,也是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旅遊城市。
福州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是建立在閩江流域的開發和福建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的,而福州城址的選擇與城市的擴展,則是與福州平原的形成與變化緊密聯係的。
建國以後,在西距福州市二十二公裏的閩侯縣恒心鄉曇石山、北郊浮村等處所發現的遺址,證明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福州平原已有氏族部落長期定居。這些部落的經濟生活是以漁獵為主,並已有飼養業和簡單的衣耕活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設閩中郡,福州就是閩中郡的中心之一。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閩越族首領無諸助漢滅秦有功,封無諸為閩越王,“王閩中故地,都冶。”冶城即今福州。這是福建曆史上最早建立的一座古城。福州從作為閩越都城起,迄今將近兩千二百年的曆史,曆代都以此為省、郡的政治中心。
冶城建於福州平原北部冶山之麓,因冶山而得名。現在福州的華林寺和錢塘巷一帶,就是冶城的故址。這裏地勢稍高,其南麵的許多地方是沙洲,冶城之南是江河潮水所及之處,“無諸建國古蠻州,城下長江水漫流。”確是當時冶城自然地理景色的寫照。
晉至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頻仍,形成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南移,閩江流域的經濟因此進一步得到開發,為福州城市的擴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福州狹小的古城,已不適應福建經濟和政治形勢發展的需要,就在越王山(今屏山)南麓建立新城,名為“子城”。經五百年後,即到唐代中和年間(公元881884年),由於經濟的繁榮,人口的增加,修拓子城。其範圍,可從六個城門遺址中得知梗概:正南虎節門(今虎節路口),東南安定門(今衛前街),東康泰門(今麗文坊),西豐樂門(今舊米倉巷附近),西內宜興門(即舊子城門,宜興門橋遺址在今渡雞口),西南清泰門(令之楊橋路)。擴建後的子城,麵積雖較大,但集市仍設在城外。子城之南,還有大片的“沙墟”之地,即“沙墟陰欲暮”。這就是一個具有獨特風貌的南方古城。
唐末,中原戰亂,五代十國,群雄割據,福建較為安定,經濟、文化有較大的發展。因而籌建羅城,用以“守地養民”。羅城全部由印有“錢紋”圖案的城磚砌建而成,這在當時全國還是少有的。羅城設有大門及便門十六個,南邊已到利涉門(今安泰橋邊),是一座東西寬約三千多米,南北長約兩千多米的橢圓形城。由於羅城麵積空前擴大,城內住戶除了官吏、貴族、士卒之外,居民也可以按照規定的地段和形製建房。主要民房,分別布置在大街的兩旁,且分段圍以高牆,稱為“坊”。今日福州市南大街(即八一七北路)及南後街一帶的“坊、巷”,即當時羅城遺留下來的居民區。羅城麵積雖擴大,但仍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的需要。不久,王審知又把橢圓形羅城的南北兩端加建“夾城”,把羅城夾在裏麵。這樣,福州城“新城似月圓”,呈“滿月”形。夾城南端己由安泰橋邊的“利涉門”,向南擴展到今南門兜的“寧越門”;北端由錢塘巷的“永安門”,擴展到越王山麓的“嚴勝門”、“遺愛門”一帶。南北夾城分別名為“南月城”、“北月城”。夾城建成後,福州城市雛形己奠定,具有相當規模。當時城內建有七塔,今僅存於山的白塔和烏山的烏塔,兩塔對峙。屏山、於山、烏山三山鼎立於城內。福州因而別名“三山”。從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時代起,遍植榕樹,濃蔭滿城,因此福州又名“榕城”。
宋代經濟重心南移,福州海上交通發達,商賈雲集,己是“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呈現一派繁榮的景象。北宋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增築東南夾城。下用堅石牆基,上砌以磚甓,且覆以屋蓋。以後城池屢有興廢,但城市規模變化不大。
現在的福州市區是由鼓樓、台江、倉山三個區組成的。鼓樓區包括南門以北的城內區及其附近地方。南門以南至閩江碼頭一帶為台江區,是福州市商業較為集中的地區。
台江商業區的形成,是與閩江泥沙的淤積和南台港碼頭的興建分不開的。在福州城南門以南,有不少帶有“沙”字的地名,原來就是閩江分流經過所形成的沙洲。福州市區河道縱橫,有大小石橋一百七十多座。北宋時,福州城南的合沙門,即洗馬橋茶亭一帶,是閩江分流流經之處,遠道來福州城的官員,在此洗馬、喝茶,重整衣冠入城。宋代以後,在吉祥山以南,閩江泥沙衝積成許多洲地。現在最熱鬧的中亭街,就是當時的楞岩洲,楞岩洲和中洲把閩江分隔為三段,有三座浮橋。其中南麵的兩座浮橋,連接楞岩洲、中洲、倉前山。清乾隆時期,改建為石橋。辛亥革命後,擴寬橋麵、鋪設混凝土,這就是今解放大橋的前身――萬壽橋,北麵的一座浮橋,亦名沙合橋,就是現在小橋的前身。至於現在的上、下杭(航)街,過去就是船舶停靠的碼頭所在。原來閩江上遊的旅客貨船,都集中在洪山橋,然後經陸路進入福州城區。直到十九世紀中葉以前,洪山橋仍然是一個商賈雲集的鬧市。閩江碼頭建成後,洪山橋的碼頭地位就被南台所取代。從此,台江樓房商行會館林立,人口集中,成為福州商業中心。
倉前山,雄據南台島的北麵,與台江隔江相望,三麵臨江,景色秀麗,環境幽靜。明代開辟“番船浦”,以便外船往來寄碇停泊,後音轉為今名“泛船浦”。鴉片戰爭後,福州辟為通商口岸,各國領事館、外商洋行、別墅、教堂、教會學校遍設島上,成為帝國主義侵略福建的重要基地。建國以來,己逐漸把倉前山改造成為文化區。
福州是一個河海交匯港。它擁有流域麵積將近占全省總麵積一半的閩江流域廣闊腹地。閩江流域開發早,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特別是林木、毛竹、茶葉、香菇、筍幹、紙張等林副產品冠於全省其他流域。閩江水係河網密度大,大小支流密如蛛網,伸入內地山區林區,為流放木材和其他特產品集中到福州,提供了有利條件。福州城市經濟,就是在閩江流域和我國沿海地區以及海外各國物資交流轉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福州是福建最早的一個古港。它的興起是與福州古代手工造船業的光輝曆史緊密聯係在一起的。福州港位置優越,造船材料質優量多,是我國古老的航海造船業基地之一。
早在漢代,福州港就曾是我國直達越南最古航路的起點。五代王審知治閩時,一方麵擴大福州城垣,一方麵開辟黃岐港,閩人號為“甘棠港”,即今閩江口五虎門內琅岐島的琅岐港,借以招徠外商,發展海外貿易。“中華地向城中盡,外國雲從島上來。”說明當時外國商船通過琅岐港雲集福州城中的盛況。進入宋代,福州港的海上航線,東北通琉球、朝鮮、日本國,西通南洋、阿拉伯諸國。明初鄭和七下西洋,他所率領的龐大船隊,曾經過閩江口五虎門,並曾到長樂太平港停泊,維修船隻,補給所需物資,促進了福州地區工商業的繁榮。明成化年間,把原設在泉州的市舶司,移置福州。這是由三個主要原因而促成的。第一是泉州港的淤淺;第二因福州港可直入福州台江,而且福州是全省政治中心;第三,當時外貿政策規定,外國船隻僅限琉球貢舶可與我正式往來,其他國家商舶因而假托琉球名義,或租用琉球商舶運貨前來,而琉球來福州的海道,比到泉州近便。
福州港的海外貿易,早在市舶司移置之前已相當發達。市舶司移置福州之後,至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進入全盛時期。尤其是新港、水部一帶,當時“華夷雜處,商賈雲集”,是福州最熱鬧的地區。
嘉靖以後,倭患頻仍,清初又實行“遷界”、海禁政策,福州港對外貿易遂停滯不前。
福州港是閩江流域土特產的集散地,是著名的茶葉、木材市場。福州曾與漢口、九江並稱為國內三大茶市;與漢口、安東同稱為我國三大木材市場。
鴨片戰爭後,福州辟為通商口岸。資本主義列強把福州作為高價傾銷洋貨,廉價搜括福建土特產品的基地。後來,福州又曆經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時期的兩度淪陷。這座著名古城、古港日益衰落,成為一個馬路不平、電燈不明、工業毀壞殆盡的破爛城市。
現在,福州市的城市建設方興未艾,麵貌日新月異。
福州馬尾港經過重建和航道疏浚工作,1974年建成萬噸級和五千噸級泊位各兩個,新建鐵路專用線連接馬(尾)福(州)鐵路。從此,馬尾港改變了曆史上僅作為水上錨地的局麵,而成為水路鐵路聯運碼頭。同時,裝配了起重機,開始了裝卸作業機械化。現在的馬尾港,東出閩江口,可與國內沿海各口岸以及國外海洋國家通航。溯閩江而上,客貨小輪可達南平市。馬尾羅星山麓新建了福州國際海員俱樂部,旁塔臨江,環境優美,設備較好,活動項目豐富多樣,是海員之家。福州市通過來(舟)福鐵路接上鷹廈線,進入全國鐵路運輸網幹線。公路除通省內各縣(市)外,還可北通浙江,南達廣東,西連江西。福州民用機場,有北到上海、北京,南下泉州、廈門、廣州、香港的定期肮班。福州是全省交通運輸總樞紐。
三十多年來,福州工業幾乎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現在是一個以機械、化工、食品工業為主,以縫紉、皮革、造紙工業為次,二輕工業和特種手工藝品繁花似錦的綜合性工業城市。其中有的是發揮本市科學技術力量、交通運輸方便條件而發展起來的機床、拖拉機、內燃機、手扶拖拉機、汽車、輪船等為主的多種機械工業;有的是利用附近沿海豐富的海鹽為原料而發展起來的燒堿、化肥、農藥、塑料製品等多種化工工業;有的是利用周圍豐富的農、果、畜、水產品為原料而發展起來的罐頭、蜜餞製品、幹製品、鹹製品等各種各樣的食品工業;有的是在傳統產品的基礎上,加以改造,推陳出新的脫胎漆器、壽山石雕、黃楊木畫等特藝手工業品。福州是全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工業產值約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五分之一。今後,福州市還將逐漸發展為全省電子、儀器、儀表工業的中心。
福州集中了許多科研學術機構及福州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醫學院、農學院等大專院校,是全省的政治和科學文化中心。
在城市建設方麵,擴建新建了市區馬路。作為福州市主要幹線的“八一七”路北段(鼓樓到南門兜)加寬並鋪砌了高級路麵;新辟了寬三十二米的“古屏路”(鼓樓向北到屏山麓);原先狹窄的東街路,擴建為寬二十八米的瀝青大路;原沿河西街到台江碼頭這一帶地方,改建成為寬達四十二米貫通市區南北的“五一路”、“五四路”。路北可連火車站,南可接閩江新大橋。1983年國慶節起,在這條線路上第一次通行無軌電車。把萬壽橋,即舊大橋提高,改建為解放大橋,並在其下方新建了一座比舊大橋寬一倍多的閩江大橋(新大橋),正在烏龍江波濤洶湧的峽穀河段新建了烏龍江大橋。此外,還整修、新修了全市其他各條馬路。市區內、市區與郊區的交通四通八達。郵電大樓、華僑大廈、外貿大樓和百貨大樓,以及其他許多形式各具特點的樓房,一幢幢平地聳起。許多新穎、幽靜的居民新村樓房一片片地建成。城市麵貌已經大大改觀。
位於市郊東南的鼓山,是著名的風景區。鼓山湧泉寺,素稱“閩刹之冠”,藏有佛經兩萬餘冊,雕板近萬塊,被稱為“庋藏佛典古板之寶窟”。湧泉寺基本上保持明嘉靖年間的布局和明清兩代的建築物,現已整修,並新建了賓館、餐廳,湧泉寺前新移來一對國內罕見的宋代陶製千佛寶塔。寺周圍古樹參天,石壁嵯峨,有許多岩洞,還有曆代名人的摩崖題刻,是福建書法藝術的寶庫。西湖公園拓官家村為展覽館,建電影院於湖北,辟大夢山為動物園,並增設形式多樣的亭台樓閣,湖光山色,格外媚人。倉山區煙台山公園,是在原煙台山荒丘禿嶺上開辟起來的,既保存了煙台山古跡,又為倉山區人民增辟了休息、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的場所。登煙台山巔縱目四望,閩江景色,盡收眼底。四周蒼鬆翠柏、亭台樓閣回廊、各種名貴盆景與江上的千帆百舸上下交輝,組成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於山、烏山等處的名勝古跡以及著名曆史人物的故宅、祠廟、陵墓亦已整修開放。一座嶄新的旅遊城市正在形成。
來到福州的遊客,遊覽福州的名勝古跡,沐浴譽滿全國的溫泉,品嚐名聞遐邇的茉莉花茶,觀賞巧奪天工的工藝品,必將有不虛此行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