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

字數:5614   加入書籤

A+A-


    黃公勉“泉州”之名始於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不過,那時的泉州州治設在今天的福州市。隨著海外貿易的興盛和閩東南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唐初,分泉州南部,設武榮州。唐景雲二年(公元711年),把原泉州改為閩州,把武榮州改為泉州。泉州州治設在今泉州市西六公裏處的南安縣豐州。以今豐州為中心的古豐州城,是一個負山麵江的小城。它始建於三國孫吳時,城名“東安縣城”。這是泉州古城最早的城名。豐州城距海較遠,與海港之間的交通不便,而且城址緊逼晉江,缺乏城市發展的餘地,不能適應海外貿易和城市本身發展的需要。後來終於放棄了這個城池,到地近海港、交通方便的晉江下遊平原上重建新城。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州治東移到今泉州。這是泉州古城發展史上的重大轉折。從此,泉州逐漸登上作為一個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舞台,在海外貿易、中外文化交流上起過突出的作用,做出顯著的貢獻。
    公元718年後,在晉江平原中部偏北,距海約十五公裏處建泉州唐城。晉江平原地形以丘陵和平原為主,地勢北高南低。泉州唐城,北有低山屏蔽,位於平原偏北地勢稍高處,西南麵向晉江,東南瀕臨泉州灣,南有平原,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廣闊的餘地。泉州唐城作四方形,以今“鍾樓前的雙門前頭為中心,周圍約一點五公裏”。依唐朝“前市後朝”的城市布局原則,政府機關設在鍾樓以北,商場在鍾樓以南。城建四門。城外有吊橋、城壕。城的中軸線為南北大街。街坊具有整齊、對稱的特點,猶似古城北京、西安。
    唐乾寧年間,王轂《詠泉州刺桐花詩》:“南國清和煙雨辰,刺桐夾道花開新。林梢簇簇紅霞爛,暑天別覺生精神。”由於泉州城大街小巷遍植刺桐樹,贏得騷人墨客的吟詠,因此“刺桐”就成為泉州城的別名,流傳於海內外。
    泉州城在唐城的基礎上經曆了三個階段的改建和擴建,其趨向大致是逐步向南擴展。城市麵積逐步擴大到唐城的十倍。泉州古城的發展是與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發展密切相關的。
    五代時,福建政局相對安定,王審知治閩的主要政績之一,就是招徠外商,發展海外貿易。泉州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舊唐城已嫌狹窄,不敷應用。於是就打破唐城方形格局,向外圍擴展,城門由四個擴建為七個。城南門已至新門街與塗門街間,俗名“塗山街頭”處。在擴建的東門街和塗門街上開大路、建貨棧,以利交通貿易。同時發展工農業生產,把陶瓷、絲綢、銅鐵等產品外運,對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北宋時期,泉州港的對外貿易雖有發展,但距古城擴建時間甚短,隻是把市舶司設在城外,以便利外商,同時加固城牆,“外磚內石,基橫二丈,高過之。”南宋初年,隨著泉州港海外貿易地位趕上廣州,泉州古城曾作較大改變,主要是向西南方麵擴大:一是從新門、塗門街一直向南擴充到現在的下十字街,建立新的南門城。這一地帶稱為“泉南”,是南宋泉州外貿繁盛之區。二是把原有城西的舊水門南移,建立新的水門,即宋通津門。城內街道已有頂、中、下三個十字街,有七座城門和六條街道,構成中古時代商業城市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城內商業中心在中十字街;對外貿易機構集中在泉南;造船廠分布在南門江邊。當時的泉州“城內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已經是一個大商業城市了。
    元代時,泉州已經成為東方第一大港。這時,泉州在南宋城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四周擴展,南邊已由南宋南門街向南延伸到晉江邊,成為泉州古城麵積最大的時期,城址大致在今環城馬路。自中十字街到下十字街的泉南地區,是元泉州城最繁華的地區,也是外國人集中僑居的地區。其中有中外文化交流的古跡,例如塗門的清淨寺,車站的蕃佛坊(即婆羅門教寺)、南門的回教寺等,都是外國人常聚之處。這就是《蒲壽庚考》書中所稱的“泉南蕃坊”。
    泉州港的發展在特定的主客觀條件下,經曆了興起、繁榮和衰落的過程。
    泉州港位於晉江下遊泉州灣內,包括後渚、石湖、蚶江等港口,而以後渚港為重要。泉州港,水陸交通便利,港灣曲折水深,是古代的一個天然良港。晉江流域,在福建省沿海僅次於閩江流域和九龍江流域,擁有較為寬廣的腹地。泉州地處南亞熱帶,氣候暖熱濕潤,宜農、宜桑、宜茶。晉代中原戰亂,晉室南渡,衣冠仕族和大批勞動人民,相繼南遷。“晉江”就是因南遷人民多沿江居住而得名。他們與當地勞動人民,共同開發晉江流域,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陶瓷、絲綢、紡織和造船等手工業也得到較好的發展。唐中葉以後,陸上絲綢之路,不但因戰爭往往受阻,而且沿途地理條件嚴酷,駱駝商隊馱運量又很少。若以一隻駱駝能馱運三百公斤貨物計,一艘泉州的宋代貨船,就可以把一支由七百頭左右的駱駝運輸隊所馱運的貨物運走了。陸上絲綢之路的運輸,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唐代商業繁榮和國際貿易空前發展的需要了。開辟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勢所必然。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的泉州港的興起,條件完全成熟了。唐末,泉州港商賈雲集,呈現了“市井十洲人”的繁榮景象,遂由一般的海港,逐漸興起為唐代對外貿易的大海港之一。
    宋、元是泉州港發展的繁榮時期,在泉州設置市舶機構的四百年中,經曆三次飛躍,在我國海洋貿易發展史上的地位,終於超過廣州進入極盛時期。
    泉州港在唐末五代興起的基礎上不斷上升。宋初,無論從海道來泉州的國家和地區,或從泉州出海的中國商船,數量都遠比前代增加。到北宋中期,泉州港的地位已超過明州(今寧波市),成為僅次於廣州的全國第二大海港。公元1087年泉州設置提舉市舶機構。正式開港後,更進一步促進了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發展。宋室南渡後,福建成為南宋的經濟基地之一。為了彌補因國土縮小而帶來的財政損失,政府極力提倡海外貿易,古城泉州迅速繁榮起來,步上與廣州並駕齊驅的地位。泉、廣都是海外諸國商船最常到的港口。南宋末期,泉州的經濟生活更加緊密地與海外貿易相連,阿拉伯商人更多地來泉州貿易,中國商人也更多地從泉州出國。泉州成為我國東南地區的出海港。
    入元以後,泉州港進入極盛時期,海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繁榮的階段,進出口貿易額居世界大港前列。此時的泉州,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世界第一商港”,其地位超過廣州。不少史籍,凡記載我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以至北非的各國、各地區的海洋航程距離,多以泉州潛為計算的起點。
    泉州港是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興起的。其繁榮又反過來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從而保證為外貿提供量多質優的商品。
    為了滿足海外貿易中日益增加的絲綢品的需要,唐代以後福建的絲織業更加蓬勃發展。到了宋代,泉州的絲織業生產已發展到可與盛產絲綢曆史悠久的四川、江浙相媲美了。元代,“泉緞”更是蜚聲世界,遠銷南洋、印度、阿拉伯以及歐洲等地。伴隨著絲綢品輸出量的增加,泉州的植棉織布業也發達起來。
    宋、元是我國外銷瓷器興盛的主要時期。閩、浙、粵三省沿海,就是外銷瓷器的主要產區。福建外銷瓷器的布局既集中,又相當廣泛,全省有十七個縣都燒青白瓷,其範圍分別屬於閩江流域、木蘭溪流域以及晉江流域和閩南的漳浦等地。現在看來,福建是國內燒青白瓷最多的一個省份。由於泉州港是海運出口港,青白瓷的燒製又是為出口服務,所以,泉州的青白瓷除了具有地區特色外,還帶有一些北方的特征,同時,也還有一些外國瓷的風格。
    宋、元是我國造船業發展的興旺時期,當時泉州的造船業占有重要地位。“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這是南宋時,泉州造船業發達的真實寫照。1974年在泉州灣後渚港發掘了一艘宋代海船,它的殘長二十四米二,殘寬九米一五,載重約為二百噸左右,可見原船船身的巨大。其結構特點是船身扁闊、底部尖,船舷側板為三重木板,船底板為兩重木板,船內分十三個水密隔艙。這是泉州製造的遠航海船,反映了當時泉州造船業的水平。
    明、清時代,泉州港不斷淤積。根據海洋資料,六百六十年來,泉州平原向海洋延伸了四公裏。而福州具有比泉州更為有利的條件,於是市舶司移在福州。從北宋到明初,曆時三百八十多年的泉州市舶司,至此完全結束,泉州港逐漸衰落。原來為出口貿易服務的手工業,也隨著衰落。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更加突出。出洋謀生和移居到澎湖、台灣的人日益增多。因此泉州既是著名的僑鄉,又是台灣人民的祖家之一。
    泉州既是我國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又是一個以文物薈萃的文化古城而著名中外。現已清理屬於各級保護的文物古跡共三十八個單位。其中清淨寺、安平橋、開元寺、鄭成功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著文物發掘清查工作的開展,文物保護單位大大增加。特別是海外交通的文物史跡數量之多,全國無雙。這些文物古跡是我國和印度、阿拉伯、意大利、伊朗、摩洛哥、南洋、柬埔寨、琉球、日本、西班牙等亞洲、北非、南歐等國家和地區文化交流、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泉州海外交往曆史悠久,宋、元時期,泉州城更以“民夷雜處”著稱。外國人在泉州經商、旅遊、傳教的多至“數以萬計”,其中以阿拉伯和波斯人為最多。他們中有些人在泉州安家落戶。泉州人稱他們為“南海番客”。泉州及其附近發現了數以百計的伊斯蘭教、古基督教、摩尼教和婆羅門教的墓碑和石刻。泉州東門外聖墓村靈山的伊斯蘭教聖墓,就是突出的例證。墓右側有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的行香碑。
    泉州塗門街著名的清淨寺,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具有典型的伊斯蘭教堂的建築形式,它是我國現存最旱的伊斯蘭教建築物,瑰麗壯觀,獨具風格。
    創建於唐代的泉州開元寺,曆代都有外國僧人來居。該寺經建國後兩度修繕,如今朱紅金碧,壯麗堂皇。大雄寶殿是開元寺的主體建築。大殿及其後麵甘露戒壇的鬥拱,製作特殊,均有雕刻精美的飛天樂伎,翩然起舞,栩栩如生,為國內殿宇建築所罕見。大殿前屹立著雄偉壯麗、雕刻精美的東西兩塔,宋代易磚為石,它是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充分反映了宋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偉大創造性。
    南宋時,為了適應海外貿易發展,水陸運輸繁忙的需要,興建了一係列巨大橋梁工程。其中紹興八年(1138年)建造的安平橋,一稱五裏橋,東起晉江安海,西至南安水頭,長約二點五公裏,是當時全國最長的橋梁。全橋用長條花崗石壘砌而成,工程量的浩大,水下作業的艱巨,堪稱奇跡。安平橋的建成,大大方便了中外商品貿易的水陸運輸。泉州西郊九日山上的宋代“祁風石刻”,真實地記錄了當地官員為中外海舶的安全航行而舉行祁風盛典的事跡。這些都是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的曆史見證。
    建國以來,泉州地區治山治水,山河麵貌改觀。早在五十年代,泉州人民就在晉江下遊修建了全長二十公裏的防洪堤,保證了城鄉大部分地區工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泉州灌區的南北引水幹渠,是晉江地區重要水利樞紐工程。它引來山美水庫源源不斷的流水,溝通了金雞引水渠和溪引水渠,連接了晉江和洛陽江,在泉州市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水網,為市郊數萬畝農田提供了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有利條件。
    泉州的現代工業幾乎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工業以食品工業為主。泉州糖廠是福建最旱建立的機械化生產的蔗糖綜合廠,生產機製砂糖,並綜合利用副產品機製紙張,檸檬酸等。泉州蜜餞廠生產的各種蜜餞,是國內群眾和海外僑胞喜愛的食品。鄉鎮工業產品和手工藝產品,近年來繁花似錦,深受國際友人的好評。泉州製藥廠出產的神曲、茶餅等藥品,暢銷國內外,素享盛譽。水陸交通運輸更是發展迅速。後渚港有定期輪船和本地區的各港口相聯係,還有不定期的貨船通往全國沿海各大港口。預期改建擴建工程完成後的後渚港,將會更加繁榮。
    泉州文化古城的文物古跡,經過建國以來的陸續修繕,麵貌一新。來泉州觀光的華僑、港澳同胞、國外友人逐年增加。為進一步發掘古城豐富的文化遺產,成立了海交史、華僑史研究機構,出版了有關刊物。在開元寺大殿東邊,建立了海交史博物館,開放了泉州灣古船、泉州宗教石刻和泉州外銷瓷器三個專題陳列館。泉州華僑史專題館,也正在籌建中。為把華僑子女培養成為祖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的專業人才,泉州華僑大學在這方麵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古城泉州市已製訂了初步的城市總體規劃,城市將向東發展,以東大路為界,保護西邊古城的文物。東大路以東為“新城”地址。新城靠近海港,為工商業中心。曾經衰落的泉州港,又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在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上,正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