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寧

字數:5301   加入書籤

A+A-


    葉驍軍在新疆西部的伊犁河畔,鑲嵌著一顆燦爛的明珠、美麗的花園城市伊寧。它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首府,市區人口十餘萬。城內,高大挺拔的白楊樹,構成一條條綠色的長廊,交織成網,使整個城市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路邊的小渠流水淙淙,全城蘋果園星羅棋布。春暖花開季節,色彩繽紛,形成一片花的海洋,所以人們用花園之城來形容伊寧。
    “一江春水向東流”,人們常這樣描述祖國的河流。伊犁河卻反其道而行之,它從汗騰格裏峰北部發源以後,一路西行,衝出國境,流入巴爾喀什湖。伊犁河是天山山區最大的河流,有特克斯、鞏乃斯、喀什河等三條支流。主流全長一千五百公裏,在中國境內長四百公裏。伊犁河水量豐沛,年徑流量達一百五十多億立方米。每年4月到5月,因冰雪消融而形成春汛,6月至8月因上遊山地冰川消融而形成夏汛;春夏兩汛相連,豐水期長。河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七點七攝氏度,1月平均氣溫零下十一攝氏度,7月為二十四點五攝氏度。東、西、北三麵環山,形成一個向西的大喇叭口。南邊是天山中段哈爾克他烏山,北邊是天山支脈波羅科努山。兩山越向東靠得越近,最後合而為一。帶有較多水分的西來氣流,從西部喇叭口進入河穀平原,受兩側山脈阻擋,使平原上空氣流的濕度由西向東逐步增加,降水量也就不斷增加,從二百八十毫米增加到五百多毫米,成為新疆最濕潤的地區。兩側山地雪水消融時,又帶來大量沃土,形成肥美的河穀平原,便於畜牧,利於衣耕,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天然寶地。早在新石器時代,這兒就已經有了最早的原始居民,他們是伊犁河流域的最早開發者。伊寧地區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一種是細石器文化,另一種是磨製石器與彩陶共存的文化遺址。磨製石器主要是各種生產工具,彩陶是各種生活用品等。正是這些最早的原始居民,為以後伊寧燦爛的經濟文化奠定了基礎。
    公元前二世紀中葉,烏孫部由河西走廊遷至今伊犁河穀。在此以前,塞種、大月氏和匈奴曾在此活動過。漢時,伊犁河北為伊列國,屬匈奴,又稱伊麗、亦列、益離。河南為烏孫,是新疆古代曆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民族,漢代西域的最大國。烏孫為伊犁河流域的開發作出了巨大貢獻。烏孫一詞,為突厥語之音譯,作團結、聯合解。今哈薩克族中仍有一個叫烏孫的部落聯盟,由七八個部落組成,可見古代烏孫與現代哈薩克民族之間的淵源關係是非常深的。
    西漢元封年間,漢武帝曾以江都王劉建的女兒為細君公主,嫁烏孫王昆莫,昆莫以為右夫人。後昆莫又將公主嫁其孫岑陬。細君公主死後,又以楚王戊之女解憂為公主嫁岑陬。文獻記載說,解憂公主及其侍者馮(為烏孫右大將妻),既熟悉漢朝之事,又熟悉西域諸國之事。她們在聯合西域諸國與漢王朝共擊匈奴方麵作出過不小貢獻。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漢王朝為了加強對西域的控製和管轄,設立西域都護府。伊犁河流域就歸西域都護府管轄。當時,烏孫有十二萬戶,六十餘萬人,盛產良馬,富戶養馬,多至四五千匹。烏孫馬被漢武帝看中,美其名曰“天馬”。漢武帝“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大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名大宛馬曰天馬雲。”
    唐太宗李世民先後乘騎的六匹良馬中,也有烏孫馬即伊犁天馬。後刻石立於昭陵前,稱昭陵六駿。唐代中葉,每年向中原貢馬達十萬匹。可見烏孫馬對東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原王朝的鞏固立下的功勞。唐詩中,歇詠西域駿馬的不乏篇章。李白的《天馬歌》中說:“天馬呼,飛龍趨……回頭笑紫燕,但覺爾輩愚。天馬奔,戀君軒。躍驚矯浮雲翻。萬裏足躑躅,遙瞻閶闔門。”
    今天,哈薩克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認為“馬是哈薩克的腿”。在現在哈薩克民族居住的地方,仍可見到烏孫馬的影子。今日伊犁河南岸,昭蘇縣北的天山一支,仍稱烏孫山,烏孫山下的伊犁馬,當是昔日烏孫馬的後裔。伊犁烏品種優良,全地區約有數十萬匹,占全疆馬匹總數的三分之一。無論古代或今天的烏孫山下,都是名副其實的“天馬之鄉”。
    唐初,伊犁河流域為西突厥地。後來,唐在西域先後置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兩個大都護府下麵,設置池、昆陵等都護府和都督府及州縣。伊犁河流域屬昆陵都護府的鹿州管轄。
    伊犁河流域,宋時仍為烏孫地,後遜於遼。元時,察合台汗國建都伊犁河畔的阿力麻裏城。伊寧發現的最早的城垣,在今伊寧市東北約二十餘公裏的吐魯蕃圩子。這兒有兩個舊城,習稱為大小金場。其中小金場舊城的出現年代,最晚在公元前二三世紀。這是今日伊寧地區有城垣之肇始。伊犁河流域清代以前的舊城垣,以相當於唐至元代的為多,例如今水定鎮(原綏定)西北的磨河舊城。大金場舊城,在公元八世紀前後可能又有了居民,直至十三世紀還繼續存在。察布查爾縣境內的海努克古城,可能是元代舊城。最著名的,當然還是阿力麻裏城。
    關於阿力麻裏城的位置,據考證,在今伊寧市西霍城縣境內的阿爾泰古城,距老霍城十餘公裏。因遺址破壞至甚,範圍難以確定。據本地人傳,此城原名阿力麻裏,規模甚大,周圍五十市裏。城中至今留有石子鋪的路麵,路麵窄且雜有磚塊,可能是當時的街道。劉鬱筆錄常德《西使記》中說,阿力麻裏城“市井皆流水交貫。有諸果,唯瓜、葡萄、石榴最佳。回紇與漢民同居,其俗漸染,頗似中國(中原)。”這裏所記城市風貌,同今日所見伊犁河流域的城市風貌,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市街流水淙淙,果木成林,各民族雜居,以及中原風俗的影響等等。耶律楚材《西遊錄》中說:“西人目林檎曰阿裏瑪,附郭皆林檎園囿,由此名焉。附郭城邑八九。多蒲桃梨果。播種五穀,一如中原。”丘處機《長春真人西遊記》中說,元太祖十六年(1221年),“九月二十七日,至阿裏瑪城……宿於西果園,士人呼果為阿裏瑪,蓋多果實,以是名其城。”據考證,阿裏瑪即阿力麻裏城。林檎即沙果,屬蘋果一類。曾在這兒居留過的西突厥呼蘋果為阿裏瑪,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數民族仍是這樣叫法。可見,阿力麻裏是曆史上名副其實的蘋果之城。今日伊寧,是伊犁草原上的蘋果之城,正是繼承了阿力麻裏蘋果之城的傳統。
    伊寧市內市外,無論機關、工廠、學校、農戶,甚至城內居民的庭院,都有自己的果園。郊區農村,更有不少成百上千畝的果園。蘋果開花季節,花蕾爛漫,千姿百態。蘋果的品種多達八十餘種。蘋果成熟的季節,枝頭樹梢,大街小巷,所見都是蘋果。紅豔豔的紅元帥,黃澄澄的黃香蕉,小巧色綠的夏檸檬,脆而香甜,特別令人喜愛。冬檸檬卻是大個兒,甚至可這一斤多一個。有一種白沙蘋果,皮薄可用手撕下。果肉雪白如沙,吃起來有一股洋芋(馬鈴薯)味道,人稱“洋芋果子”。隨著果園的發展,以蘋果為原料的食品工業也發展起來了。例如蘋果脯、蘋果幹、蘋果醬、蘋果酒、蘋果罐頭,從這裏源源不斷地運往祖國各地。
    清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五年(17611780年),清朝政府在伊犁河北岸先後修建了九座城垣。這九座城是:綏定(今水定)、惠遠、惠寧(土名巴顏岱)、寧遠(今伊寧)、廣仁(土名蘆草溝)、熙春(地名哈爾布拉克)、瞻德(土名清水河)、拱宸(地名富爾果斯)、塔爾奇。惠遠、惠寧二城為滿營駐所,總兵駐綏定,綏定等六城為綠營駐所。寧遠城為商民聚居區,設有阿奇木伯克等官員。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廷任命“總統伊犁等處將軍”,駐防伊犁,掌管天山南北兩路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的軍政大權。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築惠遠城,“周一千六百七十四丈”,內設伊犁將軍府,滿營駐防兵四千人。從此,惠遠城成為天山南北廣大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當年的惠遠城內,街道縱橫,商埠林立,市井繁華,有“小北京”之稱。後來由於河水侵齧,加之沙俄侵占後肆意拆毀,延續了百年之久的惠遠舊城,頓夫舊觀,成為一片廢墟。清光緒八年(1882年),新疆建省,定省會於迪化(今烏魯木齊),但仍設伊犁將軍府,管轄伊犁地區,並且又用十年時間,在惠遠舊城北十五市裏處建築了惠遠新城。民國以後,廢府改縣,惠遠此後就成為一個鄉鎮。惠遠城衰落以後,伊犁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就轉移到寧遠城,光緒十四年(1888年),設寧遠縣,伊塔道亦駐此,而伊犁府駐綏定城。1913年,寧遠縣改稱伊寧縣。
    被清廷謫貶的林則徐、洪亮吉、徐鬆等人,都在伊犁住過。林則徐到伊犁後,分在將軍府糧餉處。他住在惠遠舊城鼓樓前的寬巷,每月隻到差一次,比較清閑。舊城鼓樓殘跡今可尋者隻一土墩,寬巷當離此不遠。林則徐不願閑著,發動群眾修水利、種樹木。惠遠渠(皇渠)至今還在使用,據說是林則徐主持修的。今伊寧市內鑽天的白楊樹,傳說是林則徐領著群眾栽的,所以今天伊寧號稱“城在白楊深處”。惠遠城東一個村莊,村邊四棵高大的青岡大樹,人說是林則徐親手所植。林則徐在伊犁做了不少好事。他離開伊犁時還說:“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馬看。”雖然他在伊犁僅短短兩年,但伊犁人民到今天依然懷念他。
    建國以後,花園古城麵貌日新月異。1952年,以寧遠城為基礎,由伊寧縣析置伊寧市。1954年,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成立,伊寧市成為自治州的首府。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是一個大州,除管轄伊犁地區外,還管轄塔城、阿勒泰兩地區,因此,伊寧市實際上是整個新疆西部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建國前,伊寧隻有一家熟製皮張的皮革廠。它是1909年用德國的一套陳舊設備建起來的。現在,皮革廠已經建成一個現代化的綜合企業,能夠生產皮革、皮件、靴鞋、毛皮、皮膠、肥皂、燒堿、鹽酸等多種產品。它生產的民族靴鞋,有四十多個品種,二百多個花式。特別是高級油皮馬靴,遠銷國內外。
    伊犁草原的優質羊毛,是伊寧毛紡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現代化的伊寧毛紡織廠,生產各種毛線、針織絨線和呢絨麵料。
    今天的伊寧,擁有電力、煤炭、機械、化工、紡織、造紙、製革、電機、水泥、食品、糧油和畜產品加工等數十個工業部門,是新疆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
    伊寧的文化教育事業也蓬勃發展。三十多年來,新建了數十所中學和中等專業學校。1980年,成立了伊犁師範學院,這是伊犁河穀的第一座高等學校。伊犁師範學院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的伊犁民族中學。1946年改建為伊犁阿合買提江專科學校。建國後,幾經調整,成為今天的伊犁師院,設有中文、數理等六個係,八個專業,有師生員工一千親人。
    伊寧的市政建設發展很快。寬闊平直的斯大林大街、解放路、阿合買提江路,綠樹成蔭。大街兩旁,伊犁飯店、綠洲飯店、百貨商店、郵局以及一些機關的辦公大樓,鱗次櫛比,氣勢雄偉。城南的伊犁河大橋建成後,加強了伊寧同河南的聯係。人民公園(西公園)內小溪流水,亭榭輝映,林木青蔥。公園內有為悼念阿合買提江等七位三區革命的領導人而修建的具有伊斯蘭風格的陵墓和紀念碑。碑為六棱形,高約五米。碑上刻有周恩來同誌的題詞。
    在伊寧市及其周圍各縣,有不少名勝古跡。惠遠新城中央的鍾鼓樓,建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樓三層,建在一個方形的城堡上,至今保存完好。以鍾鼓樓為中心,輻射出四條寬闊的馬路,通向東、西、南、北四個城門。登上鍾鼓樓,但見城內房舍,錯落有致,翹簷飛甍,古色古香;遠眺雪山沃野,長河碧波,令人心醉。
    惠遠舊城的伊犁將軍府已經被毀,新城的將軍府是光緒十年(1884年)擇址重建的,位於鍾鼓樓以東的大街上。將軍府坐北朝南,高大的門樓內,庭院廣闊,古木參天。廳堂、合榭、曲徑、回廊、將軍亭等,雖曆經滄桑,但依然可以看出當年的豪華。將軍府內各個職能機構的用房,例如印房、冊房、糧餉處、營務處、軍械庫等,有的已經拆除,有的仍保存完好,不改昔日風貌。
    此外,在伊寧市西郊有保存完好、規模較大的清真寺,東北郊有金頂寺(固爾劄寺)址,現隻有殘磚碎瓦了。伊寧、霍城、昭蘇等縣境內,有十餘座古城遺址,還有一些中世紀的石人墓和遊牧民族遺留的岩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