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舞蹈

字數:3398   加入書籤

A+A-


    我國樂舞文化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宗教舞蹈。
    宗教舞蹈直接淵源於原始社會的巫舞。基於原始信仰的巫,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和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說文解字》解釋“巫”字的原型,就是模擬一個人兩袖作舞的樣子,意思就是以舞蹈溝通人神的人。巫舞一體,由來如此。隨著人類宗教意識的成熟,原始巫術逐步衍化為有較固定儀軌的原始宗教,舞蹈就成為宗教儀軌的組成因素,這在我國各族傳統宗教發展過程中是一種普遍現象。
    巫舞曆史悠遠,影響深廣,在曆史上曾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晉書》記載,晉時有人看到越地兩個女巫(章丹、陳珠)的法事活動,不僅兩人都有美色,服飾豔麗,而且舞步輕盈,模仿靈鬼的音容笑貌,舞袖翩翻,技巧很高。南朝陳後主的寵妃張麗華,也工於巫舞,常在宮中聚集眾女巫擊鼓歌舞,名為祀神,事實上已是娛人的工具了。
    大量巫舞一直流傳到今天,在各民族傳統舞蹈中幾乎都能發現它們的蹤跡。如北方各族的薩滿舞蹈,藏族的本教舞蹈,漢族的儺舞、跳神,壯族的師公舞,都由巫舞發展而來。納西族的東巴舞蹈,不僅古老且有很高的技巧,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遺存的東巴經中還有一種有用古代形象文字(東巴文)記錄的舞譜。由於這是一種接近於圖畫的文字,所以有關舞蹈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當時舞蹈的圖錄,直觀而形象。東巴舞蹈品種繁多,有描述神的經曆,塑造神的崇高形象的“神舞”,有表現法具和武器威力的“器械舞”,有描繪各種鳥獸的“擬獸舞”以及降魔護法的“戰鬥舞”等等,基本上概括了巫舞的常見內容。這些舞蹈至今猶存,健在的老東巴尚能按譜起舞。東巴舞譜是我國樂舞文化史上的珍貴遺產。
    巫教的發展由於道教的出現、佛教的引入而逐步衰微。但道教、佛教興起後,在他們的法事活動中,也吸收了不少本土的古代舞蹈。佛、道舞蹈之興起,形成為我國宗教舞蹈的又一重要門類。尤其是佛教舞蹈活動,對我國舞蹈藝術的發展曾起過重大的作用。例如我國至今還在舉行的香會、走會、花會等等廟會活動,即來源於佛教的“行像”儀式。行像原是紀念佛祖釋加牟尼誕辰(農曆四月八日)的群眾性活動,起自印度,隨佛教傳入我國。行像時,把佛像安置在裝飾華麗的車輦上,在儀仗鼓吹的導引下,按照一定的路線,在街道巡行,接受眾人的瞻仰和香花供奉。行像隊伍中,一般伴有樂舞雜戲的演出。我國東晉高僧法顯在《自記遊天竺事》中曾兩次記述他在西遊途中所見到的行像大會,一次是在於闐(即今新疆和田),另一次是在中天竺(今印度)見到摩揭提國的行像,據法顯記述:“當此日,境內道俗皆集,作倡伎樂,華香供養……佛次第入城,入城內再宿。通夜燃燈,伎樂供養。國國皆爾。”可見當時信仰佛教的各國普遍有此習俗,並且已經傳入我國。南北朝時,我國北方地區已盛行此項活動。《洛陽伽藍記》記述北魏洛陽各廟行像時,百戲雜陳,歌舞載道,前有避邪獅子開路,後隨百戲舞隊,吞刀吐火,緣幢走索,“奇伎異服,冠於都市”。這種活動,把當地所有的歌舞技藝匯集一起,爭奇鬥勝,年年舉行,在樂舞發展過程中所起的推動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國不少民俗舞蹈就依附於這種宗教習俗活動而保存了下來。
    除行像外,當時寺廟中還有在各種法事、齋日活動中表演的樂舞。《隨書?音樂誌》載:南朝篤敬佛法的梁武帝登基之後,就創造新的樂曲,還親自為其中三首曲子寫了歌詞,又令大臣沈約作了三首,命樂隊演奏。又製作了《善哉》、《大樂》、《天道》、《滅過惡》、《斷苦輪》等弘揚佛法的十樂,稱之為“正樂”。另外還有“法樂童子伎”“童子倚歌梵唄”,每逢盛大的佛事活動就進行演出。正是在篤信佛教的統治者倡導下,佛教歌舞愈演愈盛。南齊惠太子製“法樂梵舞”。北魏洛陽名刹景樂寺“至於六齋,常設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絲管寥亮,諧妙入神。”致使那些得以入寺觀看的人都以為進了天堂(見《洛陽伽藍記》)。名是佛國淨土,實是人間福地。寺廟中的歌舞演出活動,唐代依然盛行,京城“長安戲場多集於慈恩(寺),小者在青龍,其次薦福、永壽”(《南部新書》戊)。寺廟戲場對我國劇場藝術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
    另一個重要方麵,就是佛教在本土化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發展需要吸收了不少各民族、各地區的傳統樂舞,如在藏族寺廟中形成的“羌姆”,盛行於蒙族寺廟的“查瑪”,傣族寺廟和宗教節日中的孔雀舞、大鼓舞,包括漢族的各種廟會中表演的歌舞,大都是土生土長的。
    佛教文化對我國樂舞發展影響尤為深遠的一項貢獻,是所到之處留下了大量石窟舞蹈形象。
    石窟藝術也是南北朝隨佛教東傳而興起的,首先在絲綢之路西端出現,由西而東,從西域發展到中原,沿路留下了眾多的石窟寺。這些石窟的壁畫和雕刻中,樂舞形象幾乎觸處可見。
    人間不能沒有歌舞,極樂世界尤其少不了音樂。佛說在w極樂世界裏時刻都響徹“天樂”,“一切諸天皆齎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彼佛及諸菩薩”(《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和菩薩都要香花和伎樂的供養。因而在竭力表現佛國極樂美景的洞窟壁畫和雕刻中,就少不了樂舞的場麵。除了依據佛經傳說中專職伎樂供養的樂神“緊那羅”、“乾闥婆”形象塑造的飛天、天宮伎樂外,洞窟藝術中還刻畫了不少歌舞表演的情景,它們和人間的演出如出一轍。
    石窟舞蹈形象各地不同,各個時期有別,這除了美術製作的技法、風格的差異外,和各地流傳的佛教門派有關,而和各地樂舞的傳統特色及審美習慣的關係更大。佛國的伎樂原本來自人間,包括寺廟和世俗的歌舞藝術。
    新疆古龜茲石窟群中規模最大、保存較好的克孜爾石窟,是我國早期開鑿的石窟之一。經科學測定,約開始於公元三世紀,終止於九世紀,綿延長達六百年。遺留的藝術品很豐富,在壁畫中有不少伎樂圖,使我們得以重睹當年風靡中原的龜茲樂舞風采。輕靈的舞姿,動人的神韻,令人歎為觀止。其中有一些樂舞伎人畫作半裸或全裸,充分展現人體的健康美,如175窟的一位舞伎形象,肩披紗巾,左手上揚,右臂下垂,左腳後勾,右足尖點地,顧盼有情,神采奕奕。從中可以明顯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也顯示出當時的社會審美時尚,可以認為是絲綢之路上東西文化交流的象征。
    雲崗石窟也是我國著名的石窟群之一,始鑿於北魏(約公元五世紀),至五世紀末因北魏遷都而日漸衰落。這裏有大量天宮伎樂的形象,或吹彈擊打,或舞姿翩翩,大都體態健碩,顯露一派健壯豪爽之美。
    北魏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著名的龍門石窟群即於此時開始鑿造,至唐而大盛,安史之亂後逐步衰微。這裏的樂舞造像也以唐代的最精彩。盛唐時開鑿的萬佛洞中有一組樂舞圖像:樂伎們正在彈奏,舞伎則站立作舞。北壁的一位舞者雙臂曲肘上舉,腰胯向左頂出,動勢不大而體態婀娜,雍容大度,顯然是盛唐樂舞的風貌。
    絲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公元四世紀中葉),綿延時間很長,至清代還有人在此修窟。據統計,現存彩塑二千四百餘身,壁畫約四萬五千平方米,薈萃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堪稱世界級的藝術寶庫。其中樂舞形象自成體係,琳琅滿目,自北魏至元代,均有樂舞形象留存,從中可以約略看出各時代樂舞不同的神采風貌,是舞蹈史上罕見的史料寶藏,而其豐富的內容和優美的藝術造型,更是堪稱瑰寶。
    石窟舞蹈來自人間,升華於佛國淨土,又複歸人間。出入之間更多了一點幻覺、一份憧憬,使它能更集中地反映出了中華民族對舞蹈美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