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止戈,互市,大漢最後的輝煌

字數:5042   加入書籤

A+A-


    隨著黃巾之亂即將結束。
    大漢王朝,將會進入最後的輝煌。
    劉牧既無力挽狂瀾,亦難使大漢起死回生。
    四百年的製度,早已經從根部開始腐朽,唯有打碎乾坤再造大漢,方能為其續命。
    征召文武,是他這幾年最為重視的事情。
    張遼,高順,趙雲是人才,可以納入司隸校尉府重用。
    呂布不是沒有想過,但他也怕和丁原,董卓一樣,被人背刺啊。
    數日後。
    皇甫嵩攻破曲陽,徹底平定太平道之亂。
    此一戰,俘殺十餘萬人,並在曲陽城南築成了京觀。
    消息發還洛陽之際,滿城大賀,連劉宏都有幾分失儀,下詔遷其為左車騎將軍,晉封槐裏侯,擁槐裏,美陽兩縣食邑,共計八千戶。
    同月,朝廷下詔。
    劉虞晉為宗正,並免冀州一年田租,贍養饑民。
    一時間,皇甫嵩在冀州的名聲一時無兩,連冀州刺史都不能與之相比。
    “糊塗!”
    “以田租養民,實乃下策啊。”
    司隸校尉府中,戲誌才搖了搖頭,歎道:“州郡多為士族豪紳所掌,免賦稅近乎都落在他們的手中,又有多少百姓饑民能得到口糧食,朝廷怎麽看不明白?”
    “嗬。”
    裴茂搖頭苦笑,說道:“誌才先生,朝廷真正要安撫的,乃是各州郡的士紳豪族,隻要他們不亂,大漢方能安穩!”
    “這……!”
    戲誌才眸子一瞪,羞憤不已,甩了甩袖子。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劉牧端著陳國運送來的茶盞走入大堂,沉聲道:“你可知大漢數千萬人,有多少百姓還耕種私田,又有多少士紳勾結官吏,兼並良田。”
    “臣下不知。”
    戲誌才出身寒門,對這些事情了解不多。
    畢竟,寒門也是尋常百姓高不可攀的存在,而非真的破落之家。
    “嗬嗬。”
    劉牧靠著案幾,淡笑道:“徐州富庶,東海麋家世代經營墾殖,養有僮仆,食客近萬人,這僅是一個商賈,你猜猜徐州士族有多少田畝,多少收入!”
    “巨商少有。”
    戲誌才眉頭緊鎖。
    整個大漢,能比肩麋家的隻有中山甄家。
    因此,在他看來劉牧所比對的人選,算不上什麽標準。
    “你還沒看明白。”
    劉牧嗤笑一聲,說道:“諸夏大地,縱再過兩千年,商賈亦難淩駕權力之上,四百年大漢,士族林立,一個商賈又何足掛齒!”
    “或許吧。”
    戲誌才心情有些沉重。
    “世子。”典韋站在堂外喊道:“陛下有召,車輿已經在府外等候了。”
    “嗯?”
    劉牧微微一愣,起身朝著府外走去。
    唰的一聲,戲誌才與裴茂相視而驚。
    自從上次廷議之後,自家世子就一直在處理司隸政務,還沒去過南宮,天子怎麽還遣車輿來請了?
    …………
    ……
    時間不長。
    車輿入宮,直接行至長秋殿。
    劉牧整衣肅容,邁入大殿,恭聲道:“臣劉牧,拜見陛下,陛下萬年!”
    “免了。”
    殿中,劉宏把玩著一個青瓷茶盞,淡淡道:“這是陳王送來的賀禮,說是你鼓搗的什麽燒瓷法,在陳國,沛國一帶賣的還不錯?”
    “是。”
    劉牧鬆了口氣,解釋道:“陳國僅九城,卻要養活百萬餘人,人多地少自要尋找出路,隻能建造工坊,織布燒瓷。”
    “造紙呢?”
    劉宏將茶盞放在案幾上。
    從繡衣直指密報來看,陳國這幾個月可謂革天換地。
    開荒,浚通河道,建造工坊,並且還插手商業,將貨物販賣到了徐,兗,荊,揚等地,所賺錢財不知幾何。
    “一樣。”
    劉牧抬眸直視,沒有絲毫畏懼。
    養活百姓,需要的不止是良田,還有商業,他問心無愧。
    “罷了。”
    劉宏眸子銳利,淡漠道:“張讓罪告王允,朕已經讓廷尉卿及納入京,並擢升駱俊為豫州刺史,你以為如何?”
    劉牧作揖道:“陛下聖明。”
    “嗬。”
    “一口一個聖明。”
    “真讓你為大漢出力,從來都是點到即止。”
    劉宏冷笑一聲,斥責道:“你與劉寵不愧是父子,難道朕給你們的還少嗎?”
    “陛下。”
    劉牧嘴角一抽,尚未及開口解釋。
    劉宏便擺了擺手,說道:“你留在洛陽當真是屈才,可惜是宗王嗣子,不能治一州之地!”
    “臣年幼。”
    “得天恩,已無可求。”
    劉牧再度作揖,沉聲道:“涼州兵亂不解,各州又因動亂而難征賦稅,臣以為早日平定涼州之亂,才是國之大事。”
    “當得如此。”
    “塞外之族蠢蠢欲動,大漢不可不防。”
    劉宏扶劍轉身,目光如炬,沉聲道:“自上任南匈奴單於死後,其內部紛爭不斷,直至羌渠單於加冕,局勢才稍顯平穩;然烏桓,鮮卑屢犯邊境,卿以為該如何應對?”
    “止戈。”
    “於邊境開設互市。”
    劉牧略作思忖,無奈歎道:“番邦欲動,大漢本應舉國之力以伐之,可國內動蕩初定,各州賦稅難征,臣以為當行懷柔之策,拉攏部分部落,分化其內部,減輕邊塞之患。”
    劉宏微微挑眉,問道:“封王,賞賜?”
    “陛下。”
    劉牧臉色一黑,正色道:“懷柔之策,非恩賜之策。”
    “你說。”
    劉宏緩緩屈身,跽坐於地。
    大漢對外,既有禮,又有兵。
    前漢之時,或戰或和,和親之事不少見。
    自光武帝之後,則多以封王賞賜為懷柔之策。
    所以,他想聽聽什麽是互市,又能給大漢帶來什麽利益。
    “互市很簡單。”
    劉牧沉聲道:“我們可以在雁門,代郡,乃至涼州多地設立互市,從各族手中收購羊皮,馬匹,並給他們販賣鹽,布,茶,瓷等等,但要禁止鐵器外流!”
    “這般。”
    劉宏淡笑道:“自張溫升任司空之後,大司農還未定下,賦稅諸事都由少府代掌,朕擢升你為大司農,可願?”
    “算了。”
    劉牧訕訕而笑,道:“臣自羽林中郎而升至司隸校尉,已屬破格提拔,若再晉為大司農,恐有違大漢規製。”
    “如此。”
    “互市歸少府轄製。”
    “不過,建設經營,需要司隸校尉府處理。”
    劉宏想了想,又說道:“此事是朕拖累你,特準陳國率先收購羊皮,不過購馬需要在太仆登記造冊,算是些許補償。”
    “諾。”
    劉牧作揖應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