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南宮夜宴,大漢道錄司授籙

字數:5554   加入書籤

A+A-


    秋天的夜很寧靜。
    風很涼,吹的南宮旌旗攢動。
    車轎行至嘉德殿前,常侍女婢盡皆退去。
    董太後眉頭緊蹙,帶著凝重之色,抬手推開殿宇門戶邁進去。
    殿中空寂。
    火燭搖晃,映照著一張桌案。
    劉宏用金剪除去焦黑的燈芯,使殿中亮堂不少,轉身長拜道:“兒,劉宏,見過母親。”
    “陛下。”
    董太後微微一怔。
    從剪除竇氏一族,掌控大權以來,劉宏極少出現這種儀禮。
    似乎,此刻站在殿中的人,不是大漢的天子,而是她的子,是那個讓她為之驕傲的人。
    可天子就是天子,孝禮除不盡磅礴如山的勢。
    “快坐。”
    劉宏笑著上前為董太後拉開大椅,淡笑道:“皇叔所獻,不用分食,一家人可用一桌食飯,顯得更加親近一些。”
    董太後心中鬆了口氣,問道:“陛下身體可還安康?”
    “甚好。”
    “孩兒前所未有的輕鬆。”
    劉宏遞上木筷,又給二人斟酒。
    方才施然坐在對麵,重新拿起一雙筷子,夾著肉食放在董太後碟中。
    “刷。”
    董太後臉色微變,遲遲不敢下筷。
    毒酒?
    還是毒肉?
    眼前之人是她的子,更是大漢的天子。
    誰敢保證不會為了王太子鋪路,做出以子弑母之事。
    此刻,她不似在趙忠麵前那般沉著冷靜,而是對陌生的親子充滿警惕。
    “味道不錯。”
    劉宏吃著飯,目光灼灼道:“食不言,寢不語,但兒與母親吃飯,不必拘泥於俗禮,可對?”
    “陛下說得對。”
    董太後見劉宏吃肉食,才敢動筷。
    “協兒最近如何?”
    劉宏神情如常。
    似乎並未看出董太後的警惕,把話題轉到了劉協的身上。
    “尚好。”
    “學業皆竟。”
    董太後眼中滿是寵溺,說道:“他比你強多了,沒有你小時候頑皮。”
    “當得。”
    “孩兒生於草野。”
    劉宏端起酒水一飲而盡,複雜的看著董太後,問道:“今年準備北巡河間舊宅,沒想到被軍製之改拖累了行程,母親可否代孩兒回河間?”
    “啪嗒。”
    董太後神情一驚,筷子跌落在瓷盤中。
    這個時候讓她回河間,便是絕了劉協立儲之路?
    “如何?”
    劉宏話中帶著幾分顫音。
    眼前之人,終究是他的母親,而非外人。
    他想要在最後時刻,把生他養他的婦人,拋出洛陽這個旋渦。
    “過兩年吧。”
    董太後深吸了口氣,堅定道:“秋風甚毒,你都染了風寒,我準備去明堂為陛下,為大漢祈福。”
    “如此?”
    “北巡便算了吧。”
    劉宏眼中最後一抹柔軟,徹底被斬滅。
    既然不願走,便是傾注全力為劉協爭儲君。
    他阻不了,亦不想阻,便讓大漢所有的腐朽,隨著他一起被埋葬。
    這番談話之後,二人再也沒有了交談。
    小半個時辰之後。
    蹇碩護送著董太後回北宮。
    劉宏坐在大椅上,看著對麵空落落的位置,嘴角揚起一抹苦澀的笑容。
    為天子者,還真是孤家寡人。
    他的母親,大漢的皇太後,竟然不向著他……
    西園檢校。
    棋盤落子徹底結束。
    天下各州郡,如鬼蜮般安靜。
    然天下觀星望氣之人盡皆悚然,‘京師當有大兵,兩宮流血’,故而有遠遁避禍之人,亦有投身州郡,想要一搏前程。
    十一月,大雪。
    李意立足於欽天監門戶處。
    張魯急匆匆的出來迎接,躬身道:“正一天師張公祺,見過李師。”
    “某知你。”
    “張道陵之後。”
    李意朝著王太子府躬身一拜,轉身說道:“陛下遣使,讓某入陳國欽天監,已經遣道眾呈遞公文,故有王詔,欽天監之下設道錄司,掌道士選任,度牒發放,名冊授籙,宮觀選址建設諸事。”
    “道錄司?”
    張魯咽了口唾沫,驚駭無比。
    這是要統轄天下道眾,盡皆編造入冊嗎?
    “是。”
    李意負手而行,淡然道:“從今往後,道為大漢所授,不入道錄司名冊的宮觀,道士盡皆逆道,先從你正一道開始如何?”
    “當得。”
    張魯擦了擦頭上的冷汗。
    李意淡笑一聲,考校道:“秋主金,肅殺風起,你可有觀天象?”
    “宮廷?”
    張魯欲言又止。
    這種大禍之兆,可不能明言。
    李意點了點頭,沒有說話,入堂對著劉洪大拜。
    這一拜,拜的是欽天監正,拜的是大漢,亦是王太子。
    一晃眼,又是凜冬。
    大漢商行的成衣鋪,多了棉襖與棉褲,持照身帖者可買。
    衛覬於此時才看明白,所謂成衣鋪是限製棉織品流出陳國,又能為陳國百姓添衣。
    王太子令人不解的政令。
    或許於數年之後,他才能看得明白。
    “某家孩子生了。”
    “典滿,穀倉豐滿。”
    王太子府,典韋舉著石鎖打熬氣力,驕傲道:“王太子昨日賜下金鎖,某將其與青琅串到了一起,為小滿護身。”
    “典君。”
    “你說了十五遍。”
    不遠處,許褚渾身冒著熱氣,用布帛擦拭熱汗,轉頭進入屋舍倒了杯茶,無奈道:“聽說大漢商行的艦船入海,準備南下試航,王太子未曾讓你備車?”
    “不去了。”
    “曹孟德看著呢。”
    典韋走進來,憨笑道:“此次艦隊總計三十艘,其中一艘被王太子賜為徐州艦,上下有五層,可乘三四千人,僅帆就有九麵,可惜不能去泊港一觀。”
    “有機會。”
    “可惜,天下要亂了。”
    許褚坐在大椅上烤著火爐,唏噓不已。
    “啊?”
    典韋驚訝叫道。
    許褚習慣了典韋的這般樣子,說道:“各營備戰,王卒尉戰馬披甲,換了馬鞍,又新增馬蹄鐵,雙邊馬鐙,此為鐵騎神物,若無惡戰,王太子不可能大肆推行。”
    “這般啊。”
    “某不擅馬戰。”
    典韋眉頭一挑,給火爐填了兩塊木炭,笑道:“反正王卒尉你管事情,某不和你聊了,今天得去戶部結算食邑,想來陳槐他們已經去了。”
    “不送。”
    許褚臉色頓時一黑。
    封侯,張遼急,他何嚐不急。
    自從拜入王太子麾下,常年守著王上,連征戰的機會都沒有。
    此次若有殺伐,他必定要封侯,所求不大,一個都亭侯,比典韋高一點點就行。
    年關將至。
    戶部官吏忙的腳不離地。
    賦稅,支出,規劃明年軍卒祿秩。
    以及各大君侯的食邑等等,如果不是串珠算盤的推廣,光是核算度支就足以令他們一夜生白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