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荀彧:致仕之政,還祿位於君
字數:5114 加入書籤
曹姓,夏侯皆聚於府軍之中。
當洛陽沒有上位之人,便是尋常的一個軍功家族。
可若是曹操登高,位列朝官,言行舉止都會被人放大無數倍。
並非有人善妒,更非不信任他們,而是為了維護大漢軍政的平衡。
縱然所有人都是忠於大漢的良臣,亦有人會想辦法將曹姓的將領壓下去,至少要削弱數成才可以。
故而,曹仁之憂不無道理。
隻是,蒙稷沒有過多交談此事。
早年,他從蒙山走出,向上沒有依靠之人。
若言幸事,便是得天子恩寵,拜為中府軍將領,未來能行至何處,根本不是他自己可以掌控之事。
中府軍南下。
三軍齊動,浩蕩而行。
從鎮國府發出的一份份鎮戍令,猶如擂響催戰的鼓聲。
時值深秋,沮授從洛陽啟程,行至豫州督運糧草,並統籌所有被抽調過來的役夫,還有負責護送糧草的大軍。
洛陽。
大業宮。
鎮國府,鎮戍司內。
“戶部,盡快調動商賈隨軍而行。”
“吏部,籌備好四州所需的官吏,還有其他事宜類同。”
“此戰,大漢征討四州,將卒複一城,官吏便治一城,凡是大漢旌旗所立之處,定要均田分戶,改土歸流。”
“顧卿,你親赴荊州統籌安撫四州百姓之事。”
“切記,我們必須要用最快的時間,將荊揚,交益的物價壓下去。”
劉牧翻看著桌案上鎮國府與六部院的奏章,肅然道:“仲德,文和,你們二人隨軍而行,早赴荊州處理諸事!”
“臣遵詔。”
堂下,羊衜,顧雍,程昱,賈詡等人應喝道。
軍政同行,大半個朝廷的重臣壓在南地四州,大漢四百年未有。
可他們明白,劉牧如此行事並非是憂慮敵人的強大,而是要一次掃平南地所有的弊端,令其土徹底耕治。
猶如中原,北地,西土。
任羌氐,鮮卑,士族郡望曾經如何強大,盡皆臣服政令之下。
“文若。”
劉牧垂目看向堂下,沉聲道:“朕赴南時,大漢治檀州,肅州,還有四國歸附之事,你要親自督促,莫要出現什麽差池。”
“諾。”
荀彧起身恭拜道。
“公達。”
劉牧沉聲道:“肅州的戰事,你要多關注,誌才行於營州籌備北疆三衛,鎮國府其他事宜便托付於你了。”
“臣遵詔。”
荀攸起身作揖長拜。
此情此景。
堂中餘下之人無不是倒吸了口冷氣。
天子親征於南,朝中文武二事,竟然全部托付於荀姓。
這是何等的榮寵,今上是何等的自信,又使荀姓之人何等的惶恐。
“便如此吧。”
劉牧伏案起身走向府外。
“陛下。”
“可要喚回史阿,或陳重。”
滿寵行於一側,恭敬道:“如今史阿在雍州,陳重在幽州,臣若是隨軍南下,恐劉放一人撐不起監州尉。”
“滿卿。”
劉牧腳步一頓,笑問道:“朕何時言你隨軍南下了?”
“李宣?”
滿寵身軀猛的一震。
“滿卿。”
“討伐四州,何須傾巢而動。”
劉牧淡笑道:“切記監州尉的重責,並非隻是為戰爭傳遞軍情,此戰由史阿,王雄,李宣負責足矣。”
“臣謹記。”
滿寵作揖長拜。
待起身望著遠去的背影,眼中滿是感慨之色。
大漢推行之事,如耕治南地,四國歸附,檀州,肅州等等,實在太多,太多了。
故此,南地四州重要,其他事情同樣不能鬆懈。
“將軍。”
“我們真的不隨陛下南征啊?”
鎮戍司,偏堂,馬超眼中滿是不甘之色。
他是武考新貴,拜為龍驤校尉,本以為多有征戰之事。
不曾想,大漢討伐四州,龍驤軍竟然不參與其中,頓時覺得鬱悶無比。
“孟起。”
“兵事,能遏則遏。”
趙雲訓誡道:“我們是王師,守護京畿,支援四方,便是存在的意義。”
“末將省得。”
馬超連忙點了點頭。
宮道之上。
荀彧,荀攸並行。
一旦劉牧南下,他們便是定朝中‘文武之事’者。
時值如今,二人都明白,這是天子給予朝臣的信任,更是給予舊士人追隨他建立新製的一個交代。
天下靖平之後。
將是他們的最巔峰,從此往後便會衰落。
於一個帝國而言,不論你身居何處,遲早被新人取代。
滿朝士卿,軍中舊貴,名義上今年行至巔峰,實則早已被天子定下致仕章程。
“叔父。”
“你可是有話要說。”
臨近神武門時,荀攸不禁開口問道。
“公達。”
荀彧腳步停頓,勉強一笑道:“位高權重,風摧易折,你可知陛下推行新製這些年,還沒有改製的有多少嗎?”
“不多了。”
荀攸思忖道:“明年,大漢軍製亦會更迭。”
“公羊傳有雲。”
“致仕,還祿位於君。”
荀彧登上車輿,鄭重道:“某,今年要裁定致仕之政,並完善稅政,來日若被同殿之臣所惡,但有禍及你時,還請擔待一二。”
“致仕之政?”
荀攸登上另外一輛車輿。
隨著車輪駛過,神武門外張貼的三甲之榜,依舊有新意。
上麵,徐桉所書《諫勸帝王書》極為刺眼,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勸諫之言,便是‘聖君者聖,聖君者退,聖君者避,還繼聖人之君’。
過往,天下人都以為徐桉是敬勸天子,躬耕天下,行文武聖事。
見榜聞政。
荀攸方才恍然大悟。
荀彧所言‘致仕之政’,便是開新路。
想令大漢萬年,最好的辦法便是一朝新人換舊人。
而這位新科狀元,竟然膽大至此,勸天子年事已高之時,傳位於太子,方可繼往開來,行聖君之事。
如此,可避武帝年老巫蠱之禍,更能免去父子爭權的弊政。
“某不及爾等意氣。”
“但有為後學末進開路之事,必不推辭。”
荀彧卷起車廂窗口的帷幔,伸出手感受著秋季之風。
車輿駛過的小攤,龐統,滕昭,阿卜,吃著熱湯米粉,對南地兵事侃侃而談。
這一年,天子討伐南地,是他們這些舊士族之人最後的輝煌,往後軍政兩道,必定主推陳桐,杜景,徐桉,陳槐,李儆等人。
還有,這些意氣風發,年少便名揚洛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