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大漢銳氣,禰衡為使入貴霜

字數:4876   加入書籤

A+A-


    千秋萬歲殿內。
    筆耕不輟,紙張摩擦聲回響。
    有人置筆,有人深思,亦有人眉頭緊鎖。
    時至如今,能留下參考之人,都是有大勇氣者。
    既然已經提筆而書,自然不可能聽聞有人陸陸續續停筆,便棄考離開。
    一個時辰。
    兩個時辰徐徐而去。
    當鍾罄之音,響徹大業宮之際。
    所有考生停筆,神情不一的朝著宮宇外走去。
    大業宮各殿,殿中尉開始協助禮部開始封存考卷。
    這一日。
    整個洛陽變得極為詭異。
    世人皆知殿試,但不似第一次天下大考,結束之後滿城熱議。
    參考者一個個好似耗盡精氣神,返回居所之後一言不發,對考題更是緘口不言。
    今日,天子問策帝王之務,他們縱是有所答,都不敢隨意交談自己所書,以及對策論的看法。
    如若不然,便是非議天子,僭越禮製談論皇帝。
    翌日。
    天蒙蒙亮時。
    禰衡滿臉錯愕,忐忑不安的立於禮部堂下。
    這兩日,忽墜深淵,忽上九霄。
    一時間,令他有種心髒想要炸裂之感。
    文考殿試結束,他還未緩過來,一大早就被人敲開屋舍,帶入六部院的禮部大堂,難道曾經鄒楫的許諾要實現了?
    “禰衡。”
    “禰正平,對否?”
    駱俊居於上位,翻看著禰衡的過往以及公羊博士的評價。
    禰衡神情猛的一震,作揖大拜道:“如若禮部有令,學生必將披肝瀝膽,為大漢揚威外邦。”
    “知貴霜嗎?”
    駱俊合上書本,目光審視著禰衡。
    眼前之人,在整個公羊都算得上文采斐然,可治國不僅需要文采。
    猶如昨日殿試,徐桉所書遠沒有禰衡會試時寫的辭藻華麗。
    可大漢需要徐桉這種官吏,而不是隻懂得書寫文章辭賦之人。
    “學生知。”
    禰衡眸子大亮,侃侃而談道:“元朔之年,月氏人與匈奴為敵,武帝遣張騫出使其國,聯合討伐匈奴,然其國被匈奴擊敗之後,隻能西遷極西,最終在身毒之畔落腳,數戰之後一分為五,設五部翕侯統治,貴霜是其中一部,這些年月過去,貴霜早已並合所有月氏部落,締造不算小的王朝。”
    “嗯。”
    駱俊嘴角揚起一抹笑意,說道:“六部曾經更製,禮部有一尚書,兩侍郎,四司郎中,還有從六品的員外郎,從七品的主事,以及從八品令使,從九品書令使,今日某從吏部調你入禮部典客司,拜為書令使!”
    “學生拜謝侍郎。”
    禰衡喜不自禁的作揖長拜。
    果然,鄒楫是真君子,許下之言今日便兌現了。
    如今,他亦慶幸自己不怕丟人,在茶陵酒肆為禮部舍臉行事。
    “善。”
    駱俊起身從書架取出幾本書籍,還有一些公文,淡笑道:“你履職之事,某會安排人處理,三日之內記住這些內容,切記不能有所疏漏,便可代大漢出使貴霜。”
    “衡,謹記。”
    禰衡都是頭皮發麻不已。
    這壘摞半尺的書籍與公文,三日便要記住,實在難為人。
    好在,他尊崇陛下,體態驍健,耳目都聰明不少,應該不是什麽難事。
    “去吧。”
    駱俊滿懷希冀的拍了拍禰衡的肩膀。
    大漢與貴霜即將接壤,而且闞澤,張既,必將在極西眾國宣揚大漢之名,或貿易,或大戰,總有人要前往他國發聲。
    況且,鎮國府在笈多王國部署,要將貴霜拖入戰火之中。
    禰衡此去,或許有奇效也說不定,能為大漢爭取討伐之大義。
    “嘿。”
    禰衡傻笑一聲。
    抱著書籍與公文走出神武門。
    恰好,見到站在宮門之處的楊修。
    “正平兄。”
    楊修神情複雜道。
    “楊兄。”
    禰衡微微頷首。
    楊修抬望神武門,沉聲道:“今年,某已弱冠,昨夜父親先定下字,謂德祖!”
    “善。”
    “德祖兄。”
    禰衡好奇道:“你這是才出來,還是受召而入?”
    “剛出來。”
    楊修搖頭苦笑道:“吏部有令,某為武州一縣之長,擇日便要北上,如今看來你應當是留在洛陽了。”
    “是啊。”
    禰衡眸子微動,神情複雜不已。
    大漢有製,萬戶之縣曰令,千戶之縣曰長。
    楊修以進士之身,拜為武州之官,為從七品,比他要高。
    不過,二人所處並不相同,禮部可是公羊學子的留駐之處,猶如曾經的司隸校尉,可被稱之為雄職。
    “甚好。”
    楊修引著禰衡離開神武門地界,隨手招來兩輛甕奴人力車。
    “德祖。”
    禰衡欲言又止。
    楊修側目一笑,說道:“今日隻吃一頓飯,你可知今日某見到顧令君之後,得一句什麽話嗎?”
    “不知。”
    禰衡搖了搖頭。
    他直率,遠不如楊修聰慧。
    二人之所以能為朋友,皆是偶然之遇。
    楊修眸子微沉,苦澀道:“顧令君有言,謹記武帝與狄山之故事,為士人者不經邊疆之苦寒,焉知百姓所需,又如何能裁定國政,某為勳貴之家,祖上有榮光,卻少了幾分熱血銳氣,多了幾分狡黠,隻知私利,難為上官!”
    禰衡神情一怔道:“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許是吧。”
    楊修不甘的回望神武門。
    這座宮廷,此生他再也回不來了。
    禰衡能為六部官,是托鄒楫之福,同樣是其膽魄與舍臉所得。
    大漢典客,須有雅量,同樣要有雷霆之怒,先行於軍卒,展大漢之雄風。
    “德祖。”
    “某要離開大漢了。”
    禰衡思忖良久,說道:“典客司書令使,要行於外邦,若此生回不來大漢,每年的今日,你便向西撒酒一杯,算是你我數年相交之情。”
    “好。”
    楊修朗笑道:“某去武州,同樣是臨靠丁零為官,若是來日驚聞哀書,你則麵北撒酒一杯,祭你我相交之情。”
    “可。”
    禰衡眸子中意氣風發。
    他們是棄考者,然同樣是進士,吏部儲備官。
    如今,大考初過,還未張榜三甲,便開始安排人前往州郡為官,可見大漢對於官吏的稀缺到了什麽地步。
    若他們這種人死於外邦之手,大漢必將令鮮血淹沒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