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七章 簡化字必須推行!聖人做得,咱就也能做得

字數:14913   加入書籤

A+A-


    “兩位宋先生以為,漢字當簡化否?”
    武英殿內,朱元璋望著宋濂,宋訥兩人,問出了這麽一句話。
    問這話時,神色顯得很鄭重。
    這同樣也是他此番,將宋濂,宋訥兩個人給召過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文化普及,漢字的簡化必不可少。
    推動文化發展,推動知識傳播,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並掌握相應的知識,把複雜的漢字進行一個簡化,很有必要。
    以往的時候,朱元璋倒沒有這些感覺。
    但自從來到了後世,見識,並係統的學習了簡化字之後,如今再回到大明,去看大明使用的繁體字。
    當真覺得,哪哪都別扭。
    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就是寫起來老費勁兒。
    有些繁體字的筆畫是真多。
    所以,就生起來也在大明推行簡體字,以官方的身份將之給確定下來,並頒行天下的心思。
    他準備讓宋濂等人在今後修字典,這字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簡體字做準備的。
    今後除了要在字典上加上拚音,同時也要以簡化字為主。
    宋濂包括宋訥兩人,聽到皇帝突然之間問出來的這話,都是不由的愣了一下。
    顯然都是沒有料到,皇帝居然會在這個時候,問出這麽一句。
    “陛下,臣以為不當簡化。”
    根本沒有過多的去想,隻是稍微的愣神後,宋濂就立刻出聲,進行反對。
    旗幟鮮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根本不用多想,就必須進行反對的事。
    朱元璋倒沒有發怒,隻是對於宋濂點了點頭,示意於宋濂繼續說。
    宋濂開口道:“陛下,漢字之發展,需要遵循六書。
    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造字之法,也就是漢字結構的律法。
    假借和轉注則屬於用字之法。
    這些,是經學大家許慎在說文解字當中,根據曆代的資料,以及漢字結構,所進行的一個歸納。
    臣以為非常形象,歸納的特別好,道盡了我漢字發展之精要。
    字不可亂創,亦不可亂改。
    不論是創字,或者改字,也同樣需要遵循著六書之法。
    現在出現的一些簡化字,很多皆有謬誤。
    完全不遵循六書之法,失了我華夏文字的精妙,亂了文字傳承。
    這些謬誤的字,大多都是五代十國,宋末,以及元朝之時,天下混亂,教化不張,儒學不興。
    有著太多的人貪圖省事,或者是雕版印刷之人,想要省錢省力,和一些學問不夠之人,亂寫亂改所導致的。
    曆朝曆代,到了天下恢複安定,王朝興盛之時,都會著重糾正這些謬誤,使其回歸正途。
    而今大明已然統一,有陛下在,蒸蒸日上,必然比肩漢唐。
    泱泱大國自有氣象,此時陛下應該做的,是通過字典等手段,來溯本清源。
    重新規範字的正確寫法,把那些謬誤之字,都給糾正了。
    而不是用這些謬誤的字,取代正確的文字。
    如此是本末倒置。
    將會把我華夏文字,弄得阿不倫不類,令人痛心疾首,也會貽笑大方。
    謬誤的簡化字,實在登上大雅之堂。
    簡直就是在褻瀆文字。
    思之令人心痛。”
    宋濂滿是誠懇的,說出了他在這事情上的看法。
    朱元璋點了點頭,並沒有反駁。
    也沒有說出自己的看法。
    而是轉頭望向了宋訥:“宋祭酒以為如何?”
    宋訥道:“陛下,臣也是這麽個看法。
    簡化字屬於謬誤的寫法,屬於文教不興的表現。
    麵對這種情況,最應該做的乃是溯本清源,規範文字的正確寫法。
    頒布正確的標準。
    以朝廷,以國子監和各級官府這些為本,向整個天下進行推行。
    讓正確的漢字,取締那些謬誤的寫法。
    如此才是最為正經之事,亦是正道。”
    在這件事情上,因為地域以及曆史淵源這些,向來不怎麽對付的宋濂和宋訥兩人,倒是意見一致的站到了一起。
    都反對推行簡化字。
    朱元璋微微有些愣神。
    話說,他原本以為在這件事情上,宋訥會和自己站在一起,同意自己的這個看法,支持自己來著。
    結果,這宋老頭竟是大力反對。
    不過,意外歸意外,但再那麽一想,又覺得這事倒也並不是那麽不能讓人理解。
    雖然和宋濂比起來,宋訥顯得開明的多,不似宋濂那般古板。
    但是不管怎麽說,都是在儒學裏浸泡了一輩子的人。
    對於漢字這些,持這麽一個態度,倒也正常。
    “兩位宋先生,咱在這上麵卻有不同看法,和兩位先生意見相左。
    咱覺得,簡化字漢字應當推行,且義不容辭,刻不容緩。
    應當大力推行簡體字,全麵取代繁體字。”
    朱元璋同樣沒有繞什麽彎子,望著兩人,旗幟鮮明說出了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意見。
    一聽朱元璋的話,不論是宋濂,還是宋訥,兩個人都顯得有些著急。
    尤其是宋濂,維護儒學正統以及文化這些方麵的事兒,對他來說,那是必然要做的。
    當即便要開口,卻被朱元璋伸手擺了擺,將其製止。
    “宋先生先聽咱說,咱覺得你們有些事兒沒有弄清楚,有些本末倒置了。”
    聽到朱元璋如此說,宋濂隻得將心裏麵的諸多想法,都給暫時穩住。
    帶著疑惑,與滿心的不服,等著聽皇帝在這件事情上,能說出什麽個花來。
    什麽就叫做,自己等人本末倒置了?
    “咱先問宋先生一個問題。”
    皇帝又要問問題?
    宋濂微愣了一下。
    不過馬上就又變得自信起來。
    這件事情上,不論皇帝問什麽問題,也無濟於事。
    別想再如同之前的般,問住自己。
    別管他怎麽問,自己在這件事上還是同樣的意見,那就是漢字不能簡化。
    自己也絕對不會如同皇帝所說的,在簡化漢字這件事情上,本末倒置。
    不是自誇,論起學問,他宋濂還是多少有點造詣的。
    這件事,但凡是個有點見識的人,都絕對會堅持繁體字,堅持漢字正統。
    反對那些謬誤的簡體字。
    若說本末倒置,皇帝現在的做法,才是本末倒置!
    “兩位宋先生能否告訴咱,為什麽會有文字出現?”
    “先民結草以記事,繩結有大有小。
    但哪怕繩結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形狀不一。
    可是隨著需要記的東西增多,以及時間的變長。
    哪怕有繩結在,很多事也都會變得混亂。
    所以,到了黃帝時期,史官倉頡上觀日月星辰變化之軌跡,下察鳥獸行走之痕跡。
    觀察世間萬物,從中獲得啟發。
    於是,創造出來了可以書寫的文字,用來記事。
    創字成,風雨交加,鬼哭神嚎,天地齊震……”
    對於宋濂這樣的當世大儒,這些東西,他是信手拈來。
    不費吹灰之力。
    朱元璋點了點頭:“宋先生所言極是。
    按照老宋先生所言,是不是可以說,文字之所以出現,就是因為人們有了用文字來記錄事情,記錄各種東西的需求。
    所以文字才會應運而生?”
    宋濂仔細思索皇帝的話,確信這裏麵沒有什麽坑後,這才點了點頭:
    “陛下所言是極,臣就是這麽個意思。”
    “也就是說,文字的出現,是為了能讓記載東西更加簡單,更加準確,方便快捷。”
    宋濂已經隱約覺察到,皇帝想要說些什麽了。
    但皇帝此時所說的話,也確確實實是實話。
    同樣沒有辦法反駁。
    於是,便再度點了頭。
    “就是因為結繩記事,已經沒有辦法適應當時的情況,所以倉頡造字,全麵取代了結繩記事。
    同樣的道理,在咱看來如今這繁瑣的繁體字,和簡單的簡化字比起來,又與結繩記事和倉頡造文字何其相像?”
    一聽朱元璋這話,宋濂頓時急了。
    “陛下,結繩記事又豈能和如今文字相提並論?
    如今正在使用的文字,早就特別的規範,也特別的全麵。
    能夠把各種東西,都記錄的特別清楚完備。
    完全能夠適應各方麵的需求。
    可和當初的結草記事,有著天差地別。”
    朱元璋搖了搖頭道:“咱看區別很大,如今所用的文字,還是不行,太複雜了。
    有人說繁體字有三多五難:三多是說漢字,字數多、筆劃多、讀音多。
    五難,則是難認、難讀、難記、難寫、難用。
    這個看法,咱整體上是比較認同的。
    繁體字確實是有很多的毛病,諸多的缺點。
    既如此,為什麽就不能進行一定的簡化?
    簡化字又有什麽不好?
    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掉漢字所存在的這些問題。
    且今後不論是書寫,亦或者是進行雕版印刷時,都能夠提高速度,減少工作量。
    兩位宋先生都是聖人門徒,學習儒家經典。
    儒家門人大多都致力於,儒家學問的傳播,讓儒家學問發揚光大。
    可是繁體字所存在的這些缺陷,也確實是很大的,提高了學習的門檻。
    若是能夠推行簡化字,那麽在接下來,必然能夠大大降低學問傳播的門檻。
    讓更多的人接觸學問,學習學問,並掌握學問。
    更好地的仰慕,理解並遵循聖人之道。
    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這些豈不是煌煌正道,豈不符合聖人之言?
    和字的簡化這些細枝末節比起來,這個才是最為根本的大義。
    豈能因噎廢食,豈能因這些細枝末節,便否定全局。
    守住所謂的小義,卻將事關根本的大義給放棄。
    這豈不是因小失大,豈不是本末倒置?
    兩位宋先生可以好好的想一想,咱說的對不對?”
    朱元璋開始向兩人,舉起傳播儒家學問的這杆大旗了。
    隻不過,他此時這麽說,不過是為了減少一些推行簡化字的阻力而已。
    在如今的這種環境之下,想要推行簡化字,不披上一些儒家的外衣,是不太好完成的。
    畢竟這眾多的讀書人,可以說基本上都是信奉儒家的。
    這等事,不披上這麽一層外衣不好辦。
    就像是曆朝曆代的眾多文人們,所幹的事情是一樣的。
    不論是董仲舒,還是二程,以及朱熹等眾多的人,都是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表麵上都是在解釋先賢的經典,可哪一個不是瘋狂的往裏麵塞私貨?
    把自己的想法,以注釋儒家聖賢經典為由,給披上一層儒家先賢的皮。
    從而好借殼生蛋,推陳出新,讓更多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朱元璋如今,不過是稍微的借用一下,這個儒家之人慣會使用的手段。
    這樣的手段不能說他們能用,自己就不能用了。
    別管用什麽樣的辦法,能把簡化字給推行下去,就是好的。
    把簡化字推行開,提高讀書識字率。
    那麽在接下來,把簡化字給用到什麽地方,又能促進哪些學問大發展大繁榮,就不是儒家的這些人所能夠控製的,所能夠想象得到的了。
    做事情,是要分方式方法的,不可能一味的蠻幹。
    隻一味的蠻幹,絕大部分都成不了事。
    反而會把事情給弄得更糟……
    “文字被創造出來,就是為了記錄各種事情的。
    這是文字的本意。
    既是記錄事情,自然是要以方便為主。
    結果現在宋先生,卻要以什麽亂了文字,什麽聖人之道這些來因循守舊,不讓文字進行簡化。
    這屬於忘記了文字本身的意義,豈非又是一種,更大的本末倒置?”
    “陛下,臣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文字到了現在,真的已經很好用了。
    這些都是經過聖人先賢所創造的。
    文字神聖,妄加改變的話,著實不行。
    隻怕會引起軒然大波……”
    宋濂還在繼續就這個事兒,進行反駁。
    他怎麽可能會輕易的,被皇帝給說服?
    朱元璋搖頭:“什麽聖人創造的?
    就算是聖人創造的,就不能改變了嗎?
    咱讀書少,宋先生不要騙咱。
    文字真的是一成不變的嗎?
    從結繩記事,到倉頡造字,再到甲骨文,以及各種的銘文,到大篆,再到小篆,以及後麵的隸書。
    文字哪裏一成不變。
    一直都在變。
    其脈絡就是由繁入簡,越來越規範。
    還說什麽聖人創造,咱是不信的。
    始皇帝一統六國,統一文字,由李斯以秦篆為基礎,弄出了小篆。
    這些晚孔子,以及百家爭鳴時的眾先賢他們,又有多遠?
    文字從開始到現在,一直都處於一個演化的過程當中。
    該變,自然就要變。
    秦朝時因嫌棄因小篆過於繁瑣複雜,不便於書寫,所以就用隸書進行佐記。
    隸書最終取代了小篆,通行至今。
    別的不說,就隸書這個名字,也能看出來它的出處,那可真和聖賢沒沾什麽邊兒。”
    宋濂的臉紅了紅,又很快恢複了自然。
    這讀書的皇帝,可不好糊弄啊!
    “而到了現在,隸書也顯得很繁瑣了,不符合現在的發展了。
    那麽簡化字自然而然,也可以應運而生,且能夠取代隸書。
    就如同當年隸書,取代小篆是同樣的道理。
    況且,簡化字有諸多並非是咱這裏所造,早便已經出現了。
    王羲之蘭亭集序裏,都有著簡化字在。
    到了如今,簡化字同樣大行其道。
    被諸多人使用和接受。
    這豈不是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麵對這種好的趨勢,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堵而是疏。
    是要順應這個趨勢,主動的去進行簡化。
    而後加以規範,推行天下。
    這才是最重要的。
    而不是因循守舊,死守著這些舊的不放。
    簡化字,真的就一無是處,沒有任何的可取之處嗎?
    這咱看來,並非如此。
    很多簡化字,也遵循著六書之法。
    從字體結構,以及形象等諸多方麵,都是有的。
    同樣是一脈相傳,形神兼備。
    遠沒有宋先生你們說的,那般的不堪。”
    朱元璋這番話說的是語重心長,顯得很誠懇。
    “宋先生,咱有一句話,想要說與你們。”
    宋濂送宋訥兩人,躬身行禮,做洗耳恭聽狀。
    “事物是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咱們也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事情。
    也要從現實去出發,考慮問題。
    去看各種東西,是不是符合現在的情況。
    它的存在,是能促進發展,還是阻礙發展。
    是能讓大明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差。
    這才是咱判斷很多事情的一個標準。
    今日,便將之說於兩位宋先生說。”
    聽了朱元璋的這樣一番話,宋訥陷入到了沉思之中。
    神色有所變動。
    宋濂同樣在思索,不像之前那般,立刻出聲接皇帝的話。
    朱元璋也沒有再說話,拿起了杯子,喝了口水。
    靜靜的等著他們兩個人,在這裏思索。
    並給出自己答案。
    如此過了一陣兒之後,宋訥抬起了頭。
    望著朱元璋開口道:“陛下,臣覺得陛下說的很對。
    文字確確實實是一直在演變的,而且脈絡也的確是由繁就簡。
    文字雖是聖人所創造,後麵確實人在加以改進。
    也的確如同陛下所說的那樣,簡化字早就開始出現了。
    到了此時,已經有了很多的簡化字。
    在很多地方,都大行其道。
    就算是官方頒布了相應的標準,可在不正式的場合上麵,簡化字同樣是沒有辦法杜絕。
    從這上麵也能看得出來,簡化字很受人歡迎。
    臣在此之前沒有想明白,聽了陛下的這一番話,幡然醒悟。
    文字,可以說是一種工具,那麽在做事情時,工具自然越好用越好。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嘛。
    不能說這個工具,是前人所造的,就非要守著前人所造的工具不加以進行改進。
    放著好的不用。
    這的確是本末倒置了。
    文字是文字,聖人言論是聖人言論。
    文字和聖人言論需要分開來看,不能混為一談。
    簡化了的文字,也的確能如同陛下所言那樣,更有利於聖人之道的傳播。
    而很多簡化字,也確確實實是比較符合六書。
    並不是胡亂簡化一氣。”
    宋訥對著朱元璋拱手說道,神色很鄭重。
    宋濂則顯得有些著急,數次以目示宋訥。
    宋訥對此視而不見,隻管在這裏,說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意見。
    “不過,有不少已經存在的簡化字,確實不符合六書。
    所以臣在想,今後進行簡化時,是不是要對此進行多加甄別。
    對於符合的字,進行采用。
    那些不符合六書的,則盡量不要去采用。
    或者是對其進行一個創造,弄出更加符合六書的字進行取代。
    而有些字,本身就比較簡單。
    這樣的字,是不是可以不用進行簡化?”
    朱元璋聽了宋訥的話,拍手道:“宋祭酒這話在理,咱就是這麽個想法。”
    朱元璋就知道,宋訥不會讓自己失望。
    宋訥雖然年紀比宋濂大,但在很多事情上,還是比較前衛的,
    並沒有外表那般的刻板。
    在很多事情上,比較能和自己保持一致。
    如若不然,自己也不會把國子學交給他管。
    在宋訥的管理之下,國子學能很好的運行,培養出自己所想要的人才。
    上輩子在宋訥去世之後,國子學很快就走了下坡路,重新被那些腐儒們給統治。
    這個自己想要撇開那些腐儒,自己培養官員用的學府,終究還是被那些腐儒們給攻占,給同化了……
    此時宋訥的反應,正符合自己對他的期許。
    有些事,或許宋訥一開始會堅持己見。
    但是,在自己給他講通了道理後,他是會聽從自己的話進行改變。
    “宋先生,你呢?”
    朱元璋目光轉向宋濂。
    “陛下,事關重大,臣不能輕易下決定。
    更不能因為這是陛下您提出來的,臣就隻一味吹捧,什麽都不管,什麽都不要了。”
    他這話,就有些點宋訥了。
    但宋訥卻對此充耳不聞,懶得理會他。
    朱元璋點了點頭。
    “宋夫子這話說的實在,那咱便也說句實在話。
    咱不會因為什麽人的反對,便不會對漢字簡化。
    推行簡化字,勢在必行!
    且今後編撰字典時,也會以簡體字為主。
    繁體字需要備注於簡體字之後。
    咱理解宋先生你的心情,但不支持宋先生你的做法。
    這件事咱確信咱是對的,相信宋先生也覺得你是對的。
    既如此,那就是非功過留於後人評說吧。”
    宋濂聽到皇帝如此說,張口欲言,卻終究沒有說出別的什麽話來。
    這就是遇到強勢皇帝時的無奈。
    遇到那些願意聽道理的皇帝,可以和他們講道理。
    那些性格軟弱的皇帝,也可以和他們講道理。
    可是遇到如今這麽個皇帝,很多事上,你和他講道理並沒用。
    他還是會一意孤行。
    所以說,目前最好的辦法,還是好好培養皇太子,以及皇孫。
    萬不能讓他如同當今皇帝這般。
    這可不是明君之相……
    “咱這裏還有一事,今日便一並說與兩位先生隻知道。
    咱還準備修一部大典,名字都起好了,就叫洪武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