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章 天下共主

字數:15348   加入書籤

A+A-


    武英殿內,隨著朱元璋這一句話的說出,氣氛陡然之間,變得嚴肅起來。
    屋頂上,停留著的幾隻烏鴉,呱呱亂叫,拍打著翅膀撲棱棱地飛遠了。
    似乎承受不住殿內嚴肅氣氛的衝擊
    麵對朱元璋的突然作色,宋濂神色微微一變,站起身來,對朱元璋躬身行禮。
    “陛下,臣說此言,確實是覺得蠻夷的文字,不適合為我漢字注音。
    當然,臣也同樣覺得,陛下所修訂的洪武正韻,全部都用中原雅音,也確實是不太妥當。
    這兩者並非是同一個原因,也不能混作一談。”
    宋濂看起來很是坦蕩,迎著朱元璋的目光,說出了他心中所想。
    “陛下堅持想要用北方口音,臣是能夠理解的。
    隻是……陛下,也要看當今的真實情況。
    臣還是那個意思,如今論起財富,論起百姓之多寡,論起天下官員的出身,論起都城之所在。
    製定洪武正韻時,都應當以京師附近的口音為主,中原雅音為輔。
    不能強行把中原雅音,提拔到官話的位置上。
    看著宋濂一副把心裏話和盤托出,就事論事的樣子。
    朱元璋的神色,卻沒有半分的緩和。
    “宋先生既然與咱說了這些掏心窩子的話,那咱也把咱的考量,說與宋先生聽。
    不做什麽遮掩。”
    宋濂拱手行禮,表示洗耳恭聽。
    “我大明,是不是以江淮秦嶺為線,這條線往南的地方才是我大明?
    此線以北並不是我大明,不是我華夏?”
    朱元璋看著宋濂認真詢問
    “自然不是。”
    宋濂搖頭:“秦嶺淮河一線往北眾多地方,中原腹地,秦川之地,以及幽雲十六州等地方,都是我大明,皆為我華夏。
    是當年宋朝孱弱,丟掉了。
    但這些向來都是我華夏之地。”
    縱然是宋濂,也絕對不敢將北麵中原等眾多地方,給革除於華夏之外。
    “好,宋先生說的好!
    那咱再問你,生活在這些地方的眾多百姓,是不是我華夏之民?”
    “北方等諸多地方,雖被異族族統治多年,眾多百姓沾染了腥膻之氣。
    但自然還是我華夏之民。”
    宋濂說的很是鄭重。
    邊上坐著,一直沒什麽反應的國子監祭酒宋訥,聽到宋濂此言,神色為之一變。
    目光顯得有些黯然。
    朱元璋本想望著宋濂,再問上一些別的,但話到嘴邊又改了口。
    “他們沾染了腥膻之氣?
    他們為什麽會感染腥膻之氣?
    是因為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兒皇帝石敬瑭,拱手把燕雲十六州給賣了出去。
    換取遼人支持他當皇帝。
    是趙老二這個駕驢車的無能狗東西,害死他兄長,當了皇帝後,瞎雞打仗,害死無數宋朝的精兵強將。
    被遼國打破了膽子,嚇出了屎。
    從此後,不僅自己斷絕再複幽雲十六周的心思。
    還轉外為內,硬生生親手打斷了宋朝武將的脊梁。
    是趙佶父子這些當皇帝該死,弄出了靖康恥!
    國都被攻破,兩個狗曰的玩意被抓走,丟失大量疆土,讓無數百姓慘遭蠻夷殺害!
    是趙構先棄河北,再棄中原,一路跑到杭州,又來到海上,丟盔棄甲,一路逃避,不敢組織人馬與金人一戰。
    將中原腹地,關西等地,拱手送與蠻族。
    致使宗澤宗爺爺,滿心悲愴,臨死由大呼過河!
    是宋朝的皇帝,眾多文人士大夫,病態的壓抑武將。
    依靠韓世忠,嶽爺爺他們頂住北方金人壓力。
    免於被金人屠戮。
    可局勢稍有緩和,便又一次壓製嶽爺爺,謀求向金人求和。
    後麵更是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嶽爺爺,以莫須有之罪,將之害死。
    致使北伐徹底落空!
    王師再無北定中原之日!
    是南宋的君臣,不思進取。
    國家危難至此,一個個還在爭權奪利,內鬥的厲害。
    狗腦子都給打了出來。
    以至於後來崖山一戰,徹底滅絕。
    尋常百姓,在這個過程裏能做些什麽?
    大勢之下,他們又能做些什麽?
    當皇帝的,當大臣的如此無能。
    致使山河淪陷,又豈能將罪過歸到尋常百姓頭上?
    此時,反倒嫌棄死他們身上有了腥膻之氣。
    他們身上的腥膻之氣,是從何而來?
    是拜誰所賜?
    況且,真按照宋先生你所說的,真就隻有北方之人,身上沾染了腥膻之氣?
    我們這些江淮江南等眾多地方的人,就沒有沾染腥膻之氣。
    這些地方,就沒有被胡元給統治過。
    我們的父祖輩,包括我們自己,以往不是被胡元統治過的?
    宋先生隻說北麵百姓,有著腥膻之氣,咱以為大為不妥。
    真按照宋先生所言,咱這個皇帝,咱的皇後,咱的太子,包括你宋先生這個大儒,還有咱大明的滿朝文武,儒家諸多士人。
    所有的人,都有腥膻之氣!
    宋先生不說南人,隻說北方。
    豈不是有失偏頗,和五十步笑百步有何異?”
    宋濂麵色漲紅,幾度張口欲言,卻說不出話來。
    邊上坐著的國子監祭酒,這個宋濂口中的北侉子,手扶著錦墩,跪在地上。
    叩首於地,涕泗橫流。
    “咱再問你。”
    朱元璋吸了一口氣,身子前傾,望著宋濂接著開口:
    “咱這個皇帝,是半個大明的皇帝,還是整個大明的皇帝?”
    “回陛下,陛下自然是天下共主,是我大明的皇帝。”
    宋濂的聲音有些抖了。
    “好,那咱再問你,幾百年下來,南北分裂嚴重。
    宛若鴻溝,不可逾越。
    華夏被前麵那麽多無能該殺之輩,給禍害成了這個樣子,
    本一體的華夏,被硬生生的一分為二。
    生生撕裂。
    咱要不要將這條鴻溝給消弭,要不要讓我華夏再度成為一個整體?”
    宋濂道:“自然是要的。”
    “好!”朱元璋讚了一聲。
    “既如此,為何宋先生等人修訂出的洪武正韻,沒有按照咱所說的,多多參考中原雅音。
    為什麽咱弄出來,以中原雅音為主洪武正韻,宋先生還要如此反對?”
    宋濂張口欲言,朱元璋卻沒有給他說話的機會。
    接著開口:“宋先生所說,南方從經濟文化,從人口,從官員,從京師等來論,都遠遠超過北方。
    這些咱都知道。
    可咱為什麽,還是要堅持把北方的話,定做洪武正韻,成為官話?
    宋先生在為南方的人口,經濟文化,糧食產出等這些感到驕傲之時。
    咱覺得,應該還可以再往深處想一想。
    那就是為什麽南方經濟文化等這些,如此發達,如此繁榮。
    為什麽北方就遠遠比不上?
    是因為北方等眾多的地方,自古以來就不行嗎?
    宋先生比咱讀書多,了解的也多。
    肯定不是這樣。
    自古以來,北方等諸多地方的繁華,都超過了南方。
    包括北宋之時,北方等地也一樣繁華。
    反倒是南方這些地方,從古時算起,大多時候都是煙瘴之地。
    可是為什麽,到了現在卻變成了這個樣子?
    咱今天就告訴宋先生。
    是因為自秦漢以來,無數北方蠻族,入侵我華夏,來我華夏肆虐,北方都頂在了最前線。
    無數人進行相抗,無數人拋頭顱灑熱血,死在了與蠻族相抗的事情上。
    死在了北方的土地上。
    那裏處在對抗蠻族第一線。
    蠻族入侵,燒殺掠奪後,縱然還能繼續南侵,可各種作惡的力度,也會遠遠低於在北方時
    若沒有北方長期頂在前麵,化為屏障,化為戰場,頂住蠻族。
    把滿足的絕大部分傷害,都給承擔了下來。
    北方之繁華,在戰火之中灰飛煙滅,多不複存在。
    江南等諸多地方,又豈能繁華至此?
    包括現在,我大明上尚有幾十萬的將士,陳兵北方,遏製草原。
    想要尋求機會,將北元王庭,一舉覆滅。
    讓草原蠻族,沒辦法再次南下,霍亂我華夏!
    從曆史,從現實來看,這些事情都真實的存在。
    宋先生何以隻看到南麵繁華,北麵荒涼。
    卻看不到造成這些的,一個深層次的原因?
    為什麽就不能多考慮考慮,北麵眾多百姓,為南方的繁華所付出的代價?
    為什麽就不能從別的一些地方,稍加退讓,稍作補償?”
    宋濂神色變換,呐呐不能言。
    宋訥跪在地上,泣不成聲,老淚縱橫。
    “南郊祭天時,咱曾言,咱有一個夢想。
    其中的一個夢想,便是南北統一,消除這道深深的裂痕。
    讓華夏再次形成一個整體。
    華夏之人,再提起南人和北人之時,隻是一個地理方位上麵的區分。
    而不帶著諸多複雜的敵對情緒。
    咱既這麽說了,那就要付出相應的努力和行動,來努力地彌合南北。
    宋先生,你我都是大明人,也是炎黃子孫。
    咱覺的,咱們不應該把大明分為什麽南方北方。
    把人分為南人北人。
    而是要把大明視作一個整體。
    咱們這代人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修複這數百年間,所造成的南北之間的巨大隔閡。
    把這道鴻溝給填平了。
    宋先生為當世大儒,深諳聖人之言。
    也必然不願意看到,我華夏被分割成這個樣子。
    不願意看到我大明雖統一了南北,可實際上裂痕還在。
    宋先生也肯定會願意,為南北融為一體,華夏再創輝煌而努力。
    宋先生,咱們都相忍為國,為華夏吧。”
    朱元璋起身,從禦案後走到宋濂身邊。
    將宋濂的手給緊緊的握著。
    而後拉著宋濂,走到了跪地泣不成聲的宋訥身邊。
    單手將宋訥攙扶起來。
    順勢握住了宋訥的手。
    “兩位宋先生,讓咱們一起來完成這個曆史使命吧。
    把這道持續了幾百年的,人為釀成的裂痕給修複了。”
    朱元璋說著,把宋濂和宋訥二人的手給放到了一起。
    是那般的用力。
    “陛下,是臣在此之前思慮不周。
    一直著眼於一隅,目光短淺了。
    今日聽了陛下這話,真如醍醐灌頂。
    論起心胸,論起格局,臣這個所謂的當世大儒,差陛下差的太遠了。
    臣慚愧。
    臣覺得陛下以中原雅音作為官話,成書洪武正韻,再合適不過。
    臣願意追隨陛下腳步,致力於消滅南北之間的裂痕!”
    宋濂怔怔的站了好一會兒,忽的流淚開口,神色鄭重的說出此言。
    “臣願意為此事努力,赴湯蹈火,肝腦塗地,再所不惜!
    無數北方之人,聞聽陛下所言,定然會歡欣鼓舞,感念聖恩。人心歸附。
    早日消除南北之間的隔閡。”
    宋訥勉強穩住心神,說罷此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
    這個一向看起來特別嚴肅,特別古板,仿佛從來不會哭,也不會笑。
    在其臉上,很難找出什麽多餘表情的老夫子。
    今日在皇帝麵前,徹底破了防,哭的像是一個月子裏的娃娃。
    “好!”
    朱元璋亦是為之動容。
    “咱就知道,咱大明還是有著許許多多的仁人誌士。
    有著眾多深明大義之人。
    咱就知道,有著無數人願意為了這個崇高理想,為了這個曆史使命一起努力。
    有了兩位宋先生所言,咱放心了。!
    這個曆史使命,必將在咱們這一代人手中完成。
    自我等之後,南北之間隔閡必然不在。
    幾百年曆史遺留問題,將由咱們來終結。
    今後史書之上談及此事,何談不是一件偉大功業?
    後人又怎能忘記,我等所為之作出的努力?
    今日,咱有一句話說與兩位宋先生共勉。”
    聽到皇帝此言,宋濂宋訥兩人,迅速調整神態。
    躬身而立,凝神靜聽。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神色認真又帶著悠遠的鄭重說道:“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轟隆隆!
    似是有著驚雷炸響,令他二人心神為之震顫。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
    這兩句話,在他二人腦海當中來回滾動。
    宛若餘音繞梁,一般連綿不絕。
    在這麽兩句話跟前,似乎諸多的蠅營狗苟,諸多的算計什麽的都不重要了。
    “兩位宋先生,彌合南北這事兒,任重道遠,道阻且長。
    做事之時,必然還會遇到諸多的風雨。
    但隻要咱們堅定的做下去,把這事做成了,那些竊竊私語,小人言論,終究不足為懼。
    難以中傷。
    是非功過,自有昭昭青史,與無數後人為我等分說。
    這洪武正韻,咱想請兩位宋先生共同署名。
    而在今後咱這邊,也會通知羅宣傳使。
    讓他那邊,讓他根據今日之事,寫上一篇文章。
    發表在大明日報上,刊行天下。”
    “臣敢不盡心竭力,以報陛下之恩遇。
    豈能不忠心做事,為我華夏出一份力?
    隻是……隻是我二人,在這洪武正韻上沒有任何功勞,署上名字是否有些不太妥當?”
    “有何不妥?彌合南北,需要我等共同努力。
    兩位宋先生署名其上,再恰當不過。
    況且兩位宋先生,一為南人,一為北人。
    又向來是如今士林文壇之中,南北之分的關鍵人物。
    你二人共同在這上麵署名,豈不是也能為天下做一個表率?
    咱再說句心裏話,咱也正是要借你二人的名聲,和影響力,來更好地來推行此事。
    二位宋先生切勿推脫。”
    聽到朱元璋所言,宋濂還有宋訥二人,都是欣然點頭。
    “咱這裏關於促進文化發展,學問繁榮,還有另外一個方麵的考量。
    咱準備編纂一部字典出來,把我華夏所有存在的字,都給收入其中。
    並將其從古至今的演化,給標注其後,解釋其字意,以及出處。
    方便眾多學子來學習查看。
    這字典的目錄裏,可以弄出兩個迅速查找字的辦法。
    一為拚音查字法,一為偏旁部首查字法。
    拚音查字法,以首字母進行排序。
    將同音字集中的一處記錄,並按照一到四聲為先後進行排序。
    偏旁字首的查字法,則按照筆畫來,將同筆畫的偏旁部首給匯聚在一起……”
    朱元璋說著他的考量。
    “通過這辦法,可以很快找到其所要查的字所在何處。
    有了這樣的一本工具書,學生在讀書之時,遇到生僻字。
    則可以通過偏旁部首查字法,迅速找到其所在的頁麵。
    再根據具體頁麵所標注的拚音,知道其讀音。
    並通過後麵的注釋,知道其字意。
    以及可以和哪些常見的詞,組在一起……”
    一趟後世之旅,無數的東西都給他帶來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也有無數的東西,都讓他拍案叫絕,震驚眼饞不已。
    讓他想要將之給複刻過來。
    不過,萬丈高樓是一點一點蓋起來的。
    很多事兒也得慢慢做,基礎需要打好。
    比如現在這個字典便是如此。
    想要大明騰飛,那就必須進一步的開啟民智,普及知識。
    同時,除了傳播儒家學問之外,還應該把其餘的諸多知識,也給放入教學之中。
    讓眾人去學習,去理解,並加以引導。
    破除人們儒家獨尊的觀念。
    不能隻學習研究思想道德上麵的事,也同樣要把一些更實用的東西給弄出來。
    比如科學。
    現在朱元璋準備弄字典,便是先走上這麽一步。
    這樣的一本工具書,是必須要有的。
    後世一部新華字典,給他帶來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讓他深切地認識到了,有這麽一個工具書的存在,有多麽大的意義。
    既如此,那這等事兒必須要著手去做。
    他知道,麵對自己的這麽個提議,宋濂等人絕對沒有辦法拒絕,也沒有理由拒絕。
    畢竟這是一場文化盛世。
    一旦將之給做好,那麽必然青史留名!
    製定律法的名聲,和這個比起來,簡直差的不要太遠!
    意義也完全不同。
    儒家眾人為了搶奪釋經權,各個流派之間,都能把狗腦子給打出來。
    現在自己想要編撰一部字典,從最基礎的地方著手,規定字音,字形,字義這些。
    那他們又豈能不趨之若鶩?
    這也算是為了能讓洪武正韻順利推行,而拋出來的一個甜棗。
    隻不過這個甜棗,不僅僅對這些人有效。
    對於朱元璋而言,同樣也是個甜棗。
    可以說,這是一項合則兩利的雙贏。
    既能減小阻力,又能把他所想要的字典給編纂出來。
    為今後的普及教育,進一步開啟民智,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宋濂和宋訥兩人,聽到朱元璋所說出來的話,都是不由的齊齊為之一振。
    皆有眼前一亮,豁然開朗之感。
    有被皇帝所說的這個提議給驚到。
    繼而有著無數的欣喜,震動出現在心頭。
    字典!字典!
    這麽個東西,自己等人在此之前怎麽就沒有想到。
    先是《爾雅》初步解釋字意。
    自從許慎弄《說文解字》之後,一直都以這個為準。
    從東漢到現在,都已經多少年過去了。
    沒有新的典籍問世。
    一來是沒有這麽想過,二來則是這事兒工程浩大。
    需要耗費無數的心血。
    種種事情夾雜在一起,讓很多人都沒有過這方麵的想法。
    但此時,被皇帝這麽一提,他二人都不由覺得怦然心動。
    連帶著呼吸都變得急速起來。
    對於他們這些人而言,編撰出這麽一部字典,流傳於世。
    成為無數人學習學問時,根本沒有辦法繞過的工具叢書,吸引力別提有多強!
    如果說製定洪武正韻,確定官話,這就是一項足可以讓很多人為之心動,趨之若鶩的事兒。
    是文學的一項盛事。
    那這字典就更不必多說了。
    是修訂洪武正韻,所遠遠不能比擬的。
    不知道超出了其多少,可以說,二者是天壤之別!
    麵對這麽一項盛事,他們又怎能拒絕?
    “上位,這確實確實是一個特別好的考慮。
    也是一項盛典!
    一旦做成,對我華夏文化的流傳,與進一步的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上位提議高屋建瓴,臣歎服!”
    宋濂直接在這裏,拍起了皇帝的馬屁,高舉雙手讚成。
    宋訥也同樣表示,這是一件盛事。
    他必然全力以赴的去做。
    “隻是,陛下,這事兒太浩瀚,紛繁複雜,程量巨大。
    非一人可為,也非短期內可為,花費亦是不菲。”
    宋訥考慮起了實際情況。
    相對於宋濂,宋訥更注重實際。
    朱元璋道:“所以,咱才要牽這個頭,以官方的名義來匯集天下有才學之人,有誌之士。
    來共做此事。
    至於錢財花用這上麵,不必擔憂。
    這等有利於華夏文化發展的盛事,咱又怎能吝嗇?
    做此事的所有經費,都由咱的內帑來出。”
    這話一出口,宋濂,宋訥二人心悅誠服,拜伏於地。
    口呼聖君。
    畢竟曆朝曆代以來,諸多的皇帝,都是大多都是拚命的往內帑之中撈錢的。
    像當今皇帝這樣,為了編撰字典,直接從內帑當中拿錢來使用的,可當真是少之又少。
    朱元璋讓他二人起身,望著他二人神色鄭重道:“咱還有一問,請兩位宋先生為咱解惑。”
    朱元璋說著,停頓一下,望著他二人,極其認真的緩緩開口:“二位先生以為,漢字當簡化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