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吳王妙計
字數:4027 加入書籤
既然丘福說出口,姚廣孝也不好隱瞞什麽。
他將經曆全說出來後,朱棣顯然是不太信的。
之前多年建立起來的信任,就這樣出現裂隙了。
朱棣認為,朱允熥如果抓了他們二人,不臣服的話,也應該殺掉,哪有把自己敵人的智囊給放走的道理。
“嗬,軍師和將軍一路辛苦,去休息吧。”
姚廣孝一臉懊惱的離開了。
看著他們的背影,朱棣眉頭緊鎖。
朱高煦小聲說:“爹,軍師說的是真的麽?他們不會已經叛變了吧?”
這個,誰又能說的清呢。
然而,今天夜裏從地道離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兒啊,你派人日夜監視姚廣孝和丘福。”
“監視?這不妥吧,他怎麽說也是軍師啊。”
是不太妥當。
朱棣想了想,吩咐道:“尋找兩個容貌俱佳的女子,分別伺候他們,將他們的一舉一動都要告訴我。”
姚廣孝剛回到府上,張信就過來了。
“哦,是張將軍啊。”
“軍師平安歸來,可喜可賀,今夜,咱們就要離開這裏了。”
“離開?四麵都是盛庸的人馬,怎麽離開?”
“軍師有所不知,大王已經下令,在城中挖掘地道。而且,這個地道已經挖的差不多了。”
是應該高興。
可姚廣孝一想到朱棣的麵孔,就感覺出一種不被信任的滋味。
他輔佐朱棣很久了,對自己主公的脾氣摸的七七八八。
燕王生性多疑,跟朱元璋是一樣的。
但凡人主,大多數都是如此。
自古以來,被俘虜過的人,身份再貴重,回到自己的營地裏,就不可能被完全信任了。
“唉……朱允熥這一招,實在是太高了,恐怕王爺以後有神明軍事機密,都不會跟我商量了。”
“軍師,過慮了吧,王爺最信任的人,一直都是你。”
姚廣孝無奈擺手:“不用恭維我了,咱們都讓朱允熥給算計了。我現在才知道他不怕我離開的最大原因,他對王爺也很了解,深知王爺多疑,不可能再重用我。既然我不會得到重用,那有我沒我,對王爺來說,對朱允熥來說,還有分別麽?”
……
當夜,盛庸率軍攻城,因為城中的朱棣人馬已經從地道離開,所以隻用了一炷香,盛庸便大破城門。
進來後才發現,一個軍士都沒有。
他們在城中發現了兩個地道,才知道朱棣早已逃離。
但這兩個地道通往哪裏呢,地道中是不是藏有埋伏呢。
吃過朱允熥大虧的盛庸,現在不打算追擊燕王,他讓人在城中搜索糧草,結果全都空了。
不得已,他們隻能從北平向除了南邊以外其他方向遊走。
這一戰,朱棣沒損失,但盛庸損傷了三分之一的人馬,元氣卻沒有大傷,因為他派去打頭陣的,都不是自己的親信隊伍,是朝廷從其他方向調集過來的人。
因朱允熥遏製住他回應天的咽喉要道,以至於盛庸現在隻有去大同才能得到糧草了。
別的地方無法一下駐軍幾十萬,各地糧草都很稀缺。
而大同——是瓦剌占據的地方。
……
數日後,應天府。
朱元璋看到蔣浣送來的消息,樂的一下喝了兩碗鴨血湯。
“哈哈哈!允熥果然不同凡響啊,咱做夢都沒想到,他居然能二次放走了棣兒,還將盛庸的兵馬趕到大同方向去了。”
“這盛庸雖然打仗不行,但對朝廷的規矩還是知道的,他不敢搶奪其他州府的糧草,他擔心會得到嚴懲。打朱棣失利,去大同對付瓦剌,一方麵能補足糧草,一方麵還能立功,功過相抵。”
“嗬,嗬嗬嗬……允熥真是智勇兼備。對了,他就用五萬人殺的盛庸大敗麽?”
蔣浣拱手道:“據末將探查所知,允熥殿下對付盛庸的大軍,隻用了兩萬人,而盛庸前後用了近六十萬人。”
這不是開天下的玩笑麽,兩萬人打贏六十萬!
此戰已經足以和洪都之戰媲美了。
不,比洪都之戰還要精彩!
要知道,洪都城易守難攻,本來的優勢就很大。
而峽穀那邊,雙方在峽穀之內,其實還是平地作戰。
“好,好!好!!!”
“陛下,允熥殿下能取勝,是用了巨弩。”
“哦?”
“之前的諸葛連弩,是近距離發射的,但巨弩射程之遠、威力之大,古今未見,箭身比起長矛來,還要粗壯,盾牌陣完全抵擋不住。依末將看來,允熥殿下的巨弩,在三百米內,足可穿透城牆。”
朱元璋詫異了:“能有這麽邪乎?”
老朱走來走去,望著天空:“允熥……他為什麽要放了姚廣孝呢,這不是給自己徒增煩惱麽。”
可下一秒,他就恍然大悟了:“咱明白了,他不放姚廣孝,那姓姚的也不可能輔佐他,但他放了人,姚廣孝回到朱棣身邊去,朱棣也不會完全信任他了。允熥啊允熥,你不單單是會打仗啊,玩弄人心和權術,你也不在咱之下。”
自言自語一番,朱元璋歪頭看向蔣浣:“朱棣現在去了什麽地方?”
“江南。”
“哦?江南……魚米之鄉,大明賦稅的重要地方。那裏糧草足夠,還能招兵買馬,確實是兵家重地。用不了多久,允熥和棣兒之間,會有一場大戰,咱就等著看,這二人,誰才能問鼎天下。”
接著,他朝蔣浣一指:“傳咱的旨意給湯和,命他與盛庸合兵一處,抵禦瓦剌,就讓盛庸駐紮在大同,省的礙手礙腳的。”
讓湯和去太必要了,就盛庸那點謀略,根本不是瓦剌人的對手,要讓他單獨和瓦剌較量的話,大明又得損失幾十萬將士,這都是國家的本錢啊。
……
朱允熥回到應天之前,暗中派人與張信聯絡,並多派暗衛去往江南,在燕王招募的軍中潛伏下來。
國不可一日無君,在三寶和三通的極力勸進之下,朱允熥在月初登基,準備祭天大典。
但在祭天的十天前,三寶來通報情況,朝中大臣紛紛要求辭官,他們並不服朱允熥的身份,在他們眼裏,朱允文才是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