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需要一年時間

字數:4321   加入書籤

A+A-


    “可是爹,您真以為,朱允熥會誠心對待我們嗎?兒覺得,咱們現在肯定出不了應天府了!”
    朱棣抬頭看月光,心中忐忑:“你們不要再說了,為父心中自有定奪。你們先下去吧。”
    “爹?”
    “下去……”
    兒子們無趣的離開了。
    朱棣又叫住一個:“高熾,你留下。”
    朱高熾謙卑的站在父親身邊,老二老三對他嗤之以鼻。
    在過往的軍事方麵,朱高熾一直沒有上過前線。
    他給人一種唯唯諾諾的感覺。
    外人不知道,但朱棣最懂他。
    三個兒子之中,最有隱忍大能之人,就是朱高熾。
    老二和老三沉不住氣,腦子又不好使,打仗衝鋒陷陣勉強湊合,要是談到謀略,這兩個就是白給。
    “高熾,你覺得,皇上會怎麽安排咱們。”
    “爹,兒……兒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皇上一定會放咱們離開應天,回到大同去。”
    “哦?為什麽?”
    “他是天子,天子金口玉言,酒宴上當著眾人的麵說了,他就必須做到,否則,皇帝就是自食其言。”
    “你不覺得他會殺我們嗎?”
    “要想殺,在咱們進京的路上,已經下手了,而且那個時候,他可以找很多理由,說咱們被瓦剌和韃靼追擊。如果這樣說的話,皇帝能不落下誅殺親王的名聲,又能變相收攏張玉、丘福等人,可謂一舉兩得。”
    到底是大兒子心細如發,老二和老三就想不到這些。
    甚至,朱棣自己都沒考慮到。
    “你說的對,皇帝是誠心待咱們的,其實,以他的本事和謀略,就算不用本王,靠脅迫那些將士們的家眷,也能牢牢掌控他們。朱允熥這是以德服人啊,為父不及他。”
    朱棣是被朱允熥的話給窩火,蒙了心智,一時間腦子混亂。
    就因為朱允熥要跟瓦剌、韃靼互通,他是極不讚成的。
    ……
    皇宮,大內。
    朱允熥叫來李進、劉璟。
    他想安排這兩人送朱棣離京。
    李進不開口,劉璟卻有話要說。
    “陛下,不可放燕王離京。”
    “怎麽了?”
    “朱棣其人,其誌不小,就算他暫時沒有反心,可他的兩個兒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卻不是省油的燈。今日酒宴上,朱棣明顯對皇上的國策有不滿,政見相左,就有隱患。”
    劉璟說的不錯,朱允熥也看出來了。
    但這不能說明他們會造反。
    “陛下,臣以為,即使陛下真的要讓燕王去駐守大同,也不應該讓他將北平的親眷都帶過去。親眷在身邊,他就毫無顧忌了。”
    “你覺得燕王會反?”
    “隻是有可能,但對這樣的人,需要時刻提防。”
    朱允熥笑了:“劉璟,你考慮的很多,但是不夠周到。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是朕救了他,他反,他就不容於四海之眾。何況大同位置處於大明和瓦剌的邊界,朱棣的糧草需要朝廷供應,這個,你考慮進去了麽?”
    是啊!
    劉璟一時糊塗了。
    雖然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也是有前提的。
    大同地處荒僻,無法大範圍耕種,維持二十萬大軍的糧草,隻能從朝廷供應,而且是由江南運送過去的。
    因此,大明真正的要害,在江南。
    劉璟一下就明白了皇帝為什麽要放瓦剌和韃靼進來。
    說是救燕王,其實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驅趕寧王,將江南七省收回囊中,有了江南,朝廷的錢糧、賦稅才會不斷。
    這是大明的經濟中心,其戰略位置,甚至比應天都重要的多。
    皇帝心思深沉,下了這麽大一盤棋。
    劉璟心中澎湃,對朱允熥的敬仰之情,更高了。
    “陛下,臣唐突,臣……冒失了。”
    “你有忠心就好,朕擔心燕王會惶惶不安,你們兩個,明日一早就送他出城,將行路需要用的糧草都送過去,還有朕的手令,確保燕王一路暢行無阻。”
    劉璟還有話想說,站著不肯動。
    朱允熥停下手中禦批:“怎麽了,還有話想說?”
    “陛下,您今日在酒宴上說的話,是真的麽?”
    “你說的是對瓦剌和韃靼的國策?”
    “是,這兩個部落對我大明虎視眈眈,他們是絕對不會臣服的。”
    “你錯了,不願意臣服的,不是這兩個部落的軍民,而是他們的大汗。任何一個國土的興衰存亡,都是由君王決定和導致的。如果所有軍民都無心向戰,那他們的大汗號令還有用麽?”
    民心所向啊,這才是根源。
    常年戰爭,將士和百姓都不堪重負,隻是兩個大汗一意孤行。
    正因為他們一直打仗,國弱民窮,才導致他們越來越想對大明掠奪。
    而通商和通婚的好處,是富強三方麵的百姓,讓他們在生活上富裕起來,讓他們在親情上有牽掛。
    無形的滲透,才是王化的要義。
    至於兩個部落的大汗不服,那也隻代表一小部分人。
    對這點,朱允熥正在規劃一條詳細的策略。
    他已經命暗衛潛入這兩個部落,伺機滲透到雙方大汗的身邊去。
    至少在一年之內,大明需要休養生息,不能打仗。
    緩過這一年,兩地的交流多了,各地繁榮起來,再有人挑起戰爭,便是千古罪人,以正義之師對抗不義之人,豈有不勝之禮。
    采取這個國策,朱允熥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從朱允文削藩前後,國力空虛,大明各地的災禍,朝廷竟拿不出錢和糧來賑災,全都用於戰事了。
    國家貧弱,還怎麽打仗。
    “李進。”
    “臣在。”
    “你親自去挑選兩份禮物,派專人赴瓦剌和韃靼,替朕將禮物送給兩位大汗。”
    “皇上,需要什麽禮物?”
    “君王都看重的禮物,有史可鑒,你自己安排。”
    李進做事,向來不自己做主。
    他想了想,說:“陛下,錦緞、黃金,還有美女,可否?”
    “行,不過不要強行征收女人,得是自願的,如果沒女人願意的話,就不送女人了。”
    李進擔憂起來:“陛下,這不是送羊入虎口麽?贈給他們東西,他們未必領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