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國戰
字數:4032 加入書籤
“陛下!”
一聲高呼打破了朝堂的寧靜。隻見大臣們個個神情激動,目光熾熱地望向龍椅之上的皇帝。
此時的大乾國,國力日益強盛。
特別是那令人矚目的槍械裝備,更是讓大乾軍隊的實力如虎添翼。
然而,蘇墨這位君主,到現在還沒有提出開戰的事項,這可急壞了一眾朝臣。
尤其是武將,一個個急的上火。
“陛下明鑒,如今我全國軍隊皆已完成裝備升級,軍力大振,此乃天賜良機啊!
此時此刻,不正應揮師出征,一統天下嗎?”
一位老臣率先站出,拱手進言道。他言辭懇切,聲音洪亮,引得其他臣子紛紛附和。
“沒錯,陛下!
槍械此物堪稱神來之筆,其威力巨大無比。
依微臣所見,隻需一年時間,定能一舉攻克大榮與大離兩國,成就不世之功!”
又一名將領挺身而出,信心滿滿地說道。
一時間,朝堂上請戰之聲此起彼伏,眾人皆是慷慨激昂,熱血沸騰。
整個朝堂陷入了一片熱烈的討論之中,他們無一例外地認為,當下大乾國強兵壯馬,裝備精良,士氣高昂,正是出戰的好時機。
此刻,朝堂之上已然不見任何主和派的身影,所有人的心都被統一大業的宏偉藍圖所吸引,渴望能夠跟隨皇帝陛下開創一番千秋偉業。
蘇墨看著下麵一個個激情澎湃的樣子,也點了點頭。
如今,是到了統一大陸的時候了。
伴隨著蘇墨那鏗鏘有力的命令聲響起,隻見數個威風凜凜、身經百戰的大將迅速點齊兵馬,如離弦之箭般朝著前線疾馳而去。
左右兩司早就準備好了作戰的各種準備,為了這一天,他們可等了太久。
由於大乾國內修築起了寬闊平坦的水泥路,還有自行車和三輪車這種東西,這無疑大大加快了行軍的速度。
就在其他國家尚未來得及得到半點風聲之際,大乾的精銳部隊竟然已然兵臨城下!
要知道,攻城與野戰可謂截然不同。
通常情況下,唯有當己方擁有敵方十倍以上的兵力時,才會毅然決然地選擇發動猛烈攻勢。
並且還需深諳“圍三缺一”的戰術精髓。
然而,此次大乾所采用的戰法卻全然顛覆了傳統認知。
他們先是巧妙地運用投石機,將大量炸藥精準無誤地投射至城牆之上,瞬間便將整段城牆徹底橫掃了一遍。
緊接著,大乾軍隊更是連登城作戰都省去了,而是直接憑借著強大的火力優勢,利用火藥硬生生地在城牆上炸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緊接著,就是一群全副武裝、手持精良槍械的士兵如猛虎下山般嗷嗷叫著向前衝鋒而去。
他們個個士氣高昂,眼中閃爍著堅定與果敢的光芒。
一旦發現前方出現敵人的身影,便毫不猶豫地扣動扳機,密集的子彈如同雨點一般傾瀉而出。
然而,戰場上並非一帆風順。
盡管大乾軍隊的火力凶猛,但偶爾還是會有敵方的弓箭手趁其不備,射出冷箭,給大乾造成一定的人員傷亡。
但是這個傷亡基數非常小,更多的時候,是己方士兵因為混亂的戰場局勢或者緊張的情緒,不小心誤傷了身邊的戰友。
戰場,是挺混亂的。
每一個士兵,都為了立功,不顧一切的往前衝。
此次戰役,是同時對大榮和大離兩國的進攻,每個國家,分別出動了五萬精銳部隊。
但即便如此,就在短短的一天時間內,兩國軍隊竟然勢如破竹,輕而易舉地突破了大乾的國門防線。
而反觀大乾這邊,軍隊的傷亡人數尚不足百人,可謂是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隨後,兩支軍隊猶如脫韁野馬一般長驅直入,在大榮和大離的國內肆意馳騁。
守城,不是他們的任務!
守城的任務,蘇墨交給了後續陸續抵達的軍隊。
這些軍隊,其實隻是前線的運糧隊。
但是大乾軍隊的實力,可是超出這個時代太多。
就是運糧隊,也有攻城拔寨的實力,守衛一方城池,是很簡單的事情。
至於管理方麵,那些已經成功攻占下來的城市,由蘇墨迅速調遣事先準備好的各類人才前去接管。
以前,蘇墨準備那麽多的人才儲備,就是為了這一刻。
整個作戰流程就像是一條高效運轉的流水線,各個環節緊密銜接,有條不紊地推進著。
到了後期,戰局愈發順利。
甚至有的時候,針對那些尚處於頑抗、未能被攻克的城市,大乾帝國也會理所當然地預先將各類優秀的人才儲備派遣過去。
因為在幾乎所有人的眼中看來,隻要大乾的雄師大軍一旦兵臨城下,形成泰山壓卵之勢,這些城市最終被成功拿下僅僅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罷了。
倘若當真出現某位將軍竟然連區區一座城池都久攻不下,那麽這位將軍,倒還不如直接給自己來上一槍,以死謝罪來得痛快一些。
大乾,可不需要這麽無能的人。
畢竟,蘇墨為了此次國戰,可謂傾盡心力,精心籌備了整整一年之久。
子彈、火藥源源不斷地被生產出來,不限量的供給前線。
如此猛烈的火力輸出,不可能無法攻克目標的。
與此同時,大乾的國民百姓,每一天都會收到來自前線最新的戰況捷報。
此時此刻,大乾的軍隊究竟已經推進到了哪一片土地?
已經成功奪取了多少座重要城鎮?
諸如此類的問題成為了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百姓們談論得最多的熱門話題之一。
而且每當人們提及到大乾之時,臉上無不洋溢著滿滿的自豪之情。
大家都深深地覺得,擁有像蘇墨這樣英明神武、深謀遠慮的君主實乃國家之幸,萬民之福!
他們因為自己是大乾人,而感到濃濃的自豪。
就在此時,大榮的使臣竟然再度抵達!
然而與上一次不同的是,這次大榮使臣的到來,為的,是求和!
率領使團的依舊是那位管傑皇子。
當他重新踏入大乾京城之時,心中的感受已全然迥異於前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