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木工坊的收獲

字數:6283   加入書籤

A+A-


    解決了住房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自然就是耕地。
    按大梁督軍府的規定,接收軍戶,就要授予20畝的口糧田。
    雖然現在基層兵戶製度崩壞,但兵戶的口糧田各級軍堡還在盡力維持。
    梁人是農耕社會,對土地看的無比珍重,可以說隻有分了地才能收攏人心。
    目前東鄉村的耕地有兩千四百餘畝,維持現在的一百三十多戶兵戶已經是捉襟見肘。
    李原若是要收兵戶擴軍,那就要大規模的開墾新田。
    東鄉村南側和西側仍有大片的土地可供開墾。
    但需要大量的人手,還要重新修建灌溉用的引水渠。
    老村正撚著胡須說道。
    “開墾一畝地,一名男子需要勞作十日,要供給飯食,提供農具。”
    “之後更是要用草木灰,積肥養地,來年才好耕作。”
    “細細算來,新墾一畝地至少要錢一貫,或是糧兩石,所費不低啊。”
    李原聽了也是微微點頭。
    六百戶兵戶,如果每戶分地二十畝的話,那就是至少一萬兩千畝。
    雖然東鄉村附近的荒地足夠,但開墾所需的錢糧即便是李原也是咋舌。
    這時薛百長忽然說道。
    “伯爺,我倒是有個主意。”
    “今年北川道多地大旱,最近進入青原縣乞食的流民增加了不少。”
    “這些人多是各地失地的農人,如今縣城附近便聚集了近千戶。”
    “雖然每日裏有城中大戶施粥救濟,但他們也是很難吃飽,縣衙為這事也頗為頭疼。”
    “若是伯爺從他們中招一批農人開墾新田。”
    “隻需每日給糧一鬥,夠他們家人吃飽,這些人就會感激涕零。”
    李原的眼睛一亮,忙說道。
    “薛百長的這個主意好,咱們就這麽辦。”
    “明日便派人去縣城招人。”
    現在雜糧或是粟米的價格,大約為五六百錢一石。
    使用流民開墾,僅需提供糧食的話,那一石糧便可開墾一畝,所費可大為減少。
    五千貫便可開墾出萬畝新田。
    李原對薛百長的這個主意頗為讚許。
    三人又討論了一番細節。
    東鄉村房屋和土地的問題解決,李原總算是去了一塊心病。
    又囑咐老村正與薛百長,挑選身長力壯者,繼續接收兵戶。
    現在的工地可暫時停工,李原這幾日便會派人去請營造匠師。
    東鄉村將按照李原新的規劃改建為東鄉堡。
    二人都是應命。
    吃過了酒宴。
    薛百長與老村正,便告辭去忙自己的事了。
    李原的新計劃要將東鄉村的麵積擴展八倍不止。
    需要安排的事極為複雜,這兩人可有的忙了。
    送走了二人,李原忽然想起來。
    自己在這東鄉村中,似乎還有一家木器作坊。
    他便問起了正在收拾碗筷的翠娘。
    翠娘聽了卻是表情有些古怪。
    李原細問之下,翠娘才說出了木器坊的情況。
    東鄉村的麻紡工坊使用的是李原設計的改良織機。
    這種織機比現在大梁常用的織布機效率高出數倍不止。
    為了不讓這種技術泄露,李原便在東鄉村中建了一座木器坊,自己生產改良織機。
    這主事的謝木匠便是村中兵戶出身,為人也非常可靠。
    但就是一個毛病,饞酒。
    每日裏總是醉醺醺的。
    平日裏見了翠娘,便想方設法的討要酒喝。
    翠娘對他也真是沒什麽辦法。
    不過好在此人做事還算勤勉,新的織布機每三四天便會送來一台,從來不拖遝。
    李原覺得此人有趣,準備過去看看。
    這木工坊距離李原的宅院並不遠。
    就是村中北側的一座獨立小院。
    李原來的時候,院子中一位身材不高的老頭,正在訓斥徒弟。
    “自己看看你們做的什麽?”
    “又白費了我的好木料。”
    “去重新做!做不好,誰也別吃飯!”
    幾個徒弟嚇的慌忙點頭,各自去忙活。
    正在這時,門口響起了腳步聲。
    那矮壯的小老頭回頭一看。
    見進來的,是自己的東家李原。
    臉上溫怒的表情瞬間消失不見,連忙換上了諂媚的笑臉。
    “東家,您來了。”
    “這裏一切安好,手下這些學徒工匠都很勤勉。”
    “東家您放心。”
    這個小老頭便是這木器坊的大匠,謝木匠。
    李原沒說話,隻是背手在小院中轉了一圈,發現還不錯。
    木工坊中分門別類的堆滿了紡織機的各種零件。
    學徒工匠們正認真的打磨著這些木製配件。
    一部組裝了一半的織布機,放在小院的正屋中。
    李原過去檢查了一番,發現做工很是仔細。
    角落裏還有兩部拆開的織機,看樣子是運過來維修的。
    麻紡工坊每日裏女工三班倒做工雖然麻布的產量驚人,但對織機的磨損也是非常大。
    幸好有這個木工作坊負責織機的維護,損壞的織機可以及時修理。
    這木工坊中除了大量的織機零件。
    還有一些打造的桌椅板凳木床等家具,很多都是村民訂購的。
    兵戶們手中有了銀錢,對家具的需求也高了起來。
    此外,在木工坊的庫房中囤積最多的,是一捆捆的加工好的箭杆。
    見李原對箭杆頗為感興趣。
    那謝木匠連忙走了過來,獻寶一樣講述著箭杆的生意。
    原來這箭杆各處需求都很大。
    現在青原縣匪患不絕,各個村寨都在囤積箭矢。
    這箭杆又是消耗品,加工好之後,通常一般隻能保持一兩年不變形。
    督軍府更是大批采購,所以價格一直不錯。
    在大梁,一支普通的羽箭價格在八十錢左右。
    箭杆的收購價格在三十錢到四十錢之間。
    而製作破甲箭的重箭杆則價格更貴,甚至能達到一百錢。
    東鄉村附近的木材資源很是豐富。
    又有小夏的父親薑伯,源源不斷為李原的工坊提供木材。
    最關鍵的是,李原隨手發明的旋刀。
    這是一種借鑒了後世旋床結構的簡單機械。
    隻要將分切好的木條送進去,在旋刀的快速銷切下,很快就可以製成箭杆。
    速度是手工加工的十幾倍。
    所以隻要是木料充足,木工坊一天可以造出數百支合格的箭杆。
    老木匠拿出了一個賬本,臉上笑的如菊花般對李原說道。
    “除了東家囑咐過的西河堡許家鐵器鋪,從我這裏拿箭杆一根是三十錢。”
    “其他家一律都是三十五錢一根。”
    “現在咱們這個木工作坊,每日裏可出貨兩三百根箭杆。”
    “每日收益,少則六七貫,多則七八貫。”
    “這多虧了東家設計的這個旋刀。”
    “真是咱們匠工的寶貝。”
    他接過了賬本仔細查看,老木匠每一筆出貨都記得清清楚楚。
    李原沒想到,這小小的箭杆生意,居然如此掙錢。
    因為東鄉村產的箭杆數量大質量好,價格還比其他的地方便宜些。
    所以很多兵器鋪子和軍堡都從這裏采購。
    僅僅兩個月,就給自己掙下了幾百貫的收益。
    李原心中高興,笑著對謝木匠問道。
    “幹的不錯。”
    “老謝,你想要什麽獎賞。”
    聽說東家要給自己獎賞,老謝的臉上樂開了花。
    “都是東家設計的旋刀好,不是我老謝的本事。”
    “別的賞賜我也不要。”
    “就是這酒坊的忘憂漿,老謝實在是嘴饞。”
    “您能不能跟翠娘說說。”
    “平日裏賞些酒給老謝喝就行。”
    李原用手點著謝木匠,搖頭苦笑。
    隨即說道。
    “這樣吧,每月你去酒坊領八瓶青原釀,兩瓶忘憂漿。”
    “看你做事用心,算東家賞你的。”
    “去跟翠娘打聲招呼,就說是我說的。”
    “謝東家!!”
    老謝的臉上泛起了幸福紅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