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他比你我想象的更無恥
字數:7573 加入書籤
永昭長公主堅定的聲音傳入太後耳中。
這一瞬,太後如同一棵老樹,定在原地,眸底探尋、質疑、愕然、羞恥交織。
複雜又混亂。
須臾後,又仿佛被抽走了所有力氣,掌心撐在供桌桌沿,勉強支著身形。
暗中勾結北胡,致使北疆淪陷,烽火硝煙連綿,血流成河的罪魁禍首是皇帝?
是皇帝!
怎麽能是皇帝呢!
可以是任何人,但絕不該是皇帝。
太後蒼老的眼眸裏水霧彌漫,朦朧中,佛龕中的玉佛像映入眼簾。
無悲無喜,卻又悲天憫人。
這些年,她自欺欺人的想著誦經、懺悔、布施替皇帝贖罪。
卻不知,皇帝罪孽滔天。
是求神拜佛,搭橋鋪路都贖不完的罪。
那場浩劫,一封封戰報,她記憶猶新。
接二連三被攻陷的城池,數以萬計的將士、百姓成為北胡彎刀下的亡魂,成為戰報上冰冷又觸目驚心的數字。
那是一條條活生生的人命啊。
就這樣茫然無措的死在皇帝的權欲私心和陰謀詭計裏。
太後自嘲的笑著。
“永昭,哀家深以為恥。”
太後聲音沙啞,語氣哽咽,渾濁的眼淚奪眶而出,從臉頰劃過,一滴一滴砸在奉著佛像的供桌上。
遠遠瞧著,好似玉佛滴淚。
“若是……”
太後顫抖著,泣不成聲,斷斷續續道“若是早知如此,當年倒不如不替他爭儲君之位。”
“明明,他也有敦厚仁愛之名啊。”
貞隆帝年少時,才幹並不出眾,勝在為人良善。
不曾想,竟是披著羊皮的狼,是吐著信子的蛇。
“母後,承衍亦有賢名,結果呢?”
“荒宅裏一具具屍骨,皆死於承衍的淩虐。”
“承衍肖父。”
“往昔,是你我被至親血緣蒙蔽了雙眼,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虎作倀助紂為虐。”
“而今,睜開眼睛,得見真相,該撥亂反正了。”
“求母後成全兒臣所願。”
太後的心,悶悶的鈍疼著,眼淚愈發不受控。
太後也分不清到底是為北疆慘死的將士、百姓而落淚,還是在為結局已定的皇帝哭泣。
她是個生兒育女的母親。
她也是以天下養的太後!
皇帝,不得不以死謝罪,否則不能平沸騰的民怨。
可,永昭是女兒身啊!
女子登基,幾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會步步荊棘,會千夫所指。
稍有不慎,高台跌下,粉身碎骨。
她的永昭,本就是榮耀加身的長公主,何必冒如此風險。
皇帝,不缺皇子。
心裏這般想,也就坦白問出口。
話音落下,永昭長公主的腦海裏浮現出謝老夫人遊說她時,那番令人耳目一新的話。
確切地說,是她的兒媳顧榮所說的話。
“母後,父皇在油盡燈枯之際賜龍紋玉佩給兒臣,這何嚐不是期許。”
“女子為何不能登基為帝?”
“千年史書,浩如煙海,波瀾壯闊,不乏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英雄,在沙場上塞旗斬將屢立殊勳,亦有以女子之身過關斬將,問鼎天下者。”
“兒臣所行之事非前無古人,不過是繼往開來罷了。”
對,是繼往開來。
永昭長公主的心陡然落地了,透徹豁達。
做不了第一人,做承前啟後的先驅亦可。
“百姓讚頌的是他們豐衣足食的君王,而非殘害忠良、勾結敵國,視百姓如草芥的昏君。”
“他們最關心的是,有沒有地種,秋日收成如何,能不能填飽肚子,賦稅能不能少些。”
“哪怕兒臣是女子,隻要兒臣切實以百姓之憂為憂,整頓吏治,輕徭薄賦,偃武修文,兒臣就是最受百姓讚頌和愛戴的君王。”
“是不是女子,從不是根本,也不是最重要的。”
“兒臣再次懇求母親,為天下計,為百姓計,為宗廟計,為兒臣計,準允兒臣所請。”
“兒臣知,此行艱難。”
“因而,兒臣更需要母後的支持。”
“求母後選擇兒臣一次。”
永昭長公主跪伏,一頭搶地,懇求道。
說是肯定,聲音裏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惶恐忐忑,有的隻是篤定坦然。
沒有回頭路。
也不必有回頭路。
豁出去賭一場,又何妨。
“永昭。”
太後擦拭掉淌滿麵頰的淚水,垂眸看著永昭長公主“自小,你就是個主意正的。”
“先皇不止一次說過,凡你打定主意,九頭牛也拉不回來。”
“其實,無論哀家表態與否,都不會影響你的計劃,對嗎?”
“但,你還是選擇坦言相告。”
“在這一點上,你比皇帝更磊落,更大氣,更有君臨天下的氣度和風範。”
太後不由得想起了甘露殿裏,皇帝旁敲側擊的試探和懷疑。
真真是高下立判。
若說永昭是豔陽、是皎月、是傲雪淩霜的梅花。
那麽,皇帝就是陰溝裏的蛆蟲、見不得光的老鼠。
對比就是這般鮮明。
“皇帝犯下如此大錯,哀家為人母,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嚴,沒有指手畫腳的資格,更沒有顏麵祈求你網開一麵饒恕皇帝。”
“永昭,想做什麽就去做吧。”
“哀家唯有一願,倘若你心想事成,還請讓他死的痛快利索些,莫要羞辱折磨他。”
她明是非,知大義,有羞惡之心。
然,她到底是個母親。
她有她的私心,她有她的軟弱,她有她的猶豫。
“謝母後成全。”永昭長公主擲地有聲“兒臣答應母後。”
太後眸中的眼淚再一次滾落。
“我兒若是男子該多好。”太後伸手,輕輕的撫了撫永昭長公主的發髻,由衷道。
不是嫌棄,不是惋惜,是淺淺淡淡的遺憾。
若是男子,她的永昭或許早已是君臣相宜,河清海晏的君王。
不是或許,是一定!
永昭長公主抬眼,不閃不避的回望著太後“母後,是女兒身也無妨。”
她信,女子主政,不會是曇花一現。
顧榮,方是那個真真正正有野心的女子。
以顧榮的心性,絕不可能將希望盡數寄托於灼兒之身,去賭灼兒的真心到底會不會變。
而是,會緊緊的將一切都掌控的權力握在手中,平等、坦然、自在的活著。
君心不變,那便相思不絕。
君若無情,那便取而代之。
顧榮真的敢!
這些時日,她細細回憶、思索了顧榮的言行舉止,愈發確定顧榮骨子裏有股瘋勁兒和狠勁兒。
曆朝曆代,更不乏皇後幹政,太後臨朝。
顧榮才是真正的不穩定的因素。
但,時至今日,顧榮已經長成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了。
無法翦除。
她也有些舍不得翦除。
難得見如此無懼無畏、聰慧果決又鮮活如似錦繁花的女子了。
顧榮走到哪一步,都是顧榮的本事。
以皇後之尊當政,也是灼兒的皇後。
以太後尊位臨朝,皇位之上的也是灼兒的血脈。
她又何必討人嫌,硬要做一個搓磨兒媳的惡婆婆。
“母後知道。”太後盈滿淚水的眼眸裏,閃過欣慰“母後是想你能走的順遂些。”
旋即,太後從佛龕後的暗格裏摸出一枚令牌,放在了永昭長公主的手心裏“永昭,這是墨玉令。”
“先皇留給哀家保命的底牌。”
太後的這枚墨玉令,不同於謝灼的那枚。
當初,謝灼所持的墨玉令牌上雕刻著一條墨龍。
太後這一枚上,精雕細琢的紋樣是鑲金五爪龍。
“永昭,你在先皇膝下長大,當知大乾有一支隻效忠於曆代帝王的隱龍衛。”
“隱龍衛有兩枚墨玉令。”
“墨龍令在皇帝手中,金龍墨玉令在哀家手中,皇帝並不知情。”
“有此令,你可以淩駕於皇帝之上,號令隱龍衛上下皆服從於你。”
“這是哀家唯一能給你的。”
“既然做了決定,那就一往無前的走下去吧。”
“莫要在哀家宮裏耽擱了,眼下你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
“去吧。”
永昭長公主沒有推拒,遵從本心將墨玉令收下。
“母後保重身體。”
永昭長公主的眼底泛著擔憂。
“永昭,哀家得替皇帝贖罪,贖不清罪,無顏薨逝與先皇合葬。”
“你且安心去吧。”太後寬慰安撫著永昭長公主。
永昭長公主“兒臣告退。”
在永昭長公主即將踏出小佛堂時,太後驀地開口“灼兒知情嗎?”
一語雙關。
知道北疆事變的真相嗎?
知道永昭長公主意欲稱帝嗎?
“知。”
太後慘然笑了笑,接著道“榮金珠的死,皇帝是不是也脫不了幹係。”
小佛堂裏供奉的半人高的玉佛,就是榮金珠花重金、興師動眾從天竺佛寺請來的。
她記得,那是個明豔又正直的姑娘。
“哀家聽說了顧平徵的次女顧扶曦懇求明禦史重查榮金珠之死一事。”
“自打聽說,心下便再難安。”
永昭長公主輕歎一聲,闔了闔眼,斂起複雜的思緒,又迅速睜開“是。”
“他是榮金珠早逝的幕後推手。”
“他就是恬不知恥,恩將仇報,錙銖必較。”
“怨怪榮金珠拒絕他的求娶,順便忘卻了榮氏二老奉上的數十萬兩白銀。”
“母後是見過榮金珠的,那也是個擅經商,有大義大愛的奇女子,她不會沉溺於顧平徵的兒女情長,自然不會因顧平徵而傷春悲秋鬱鬱寡歡,更不會愚蠢無能到在顧平徵和陶蘭芷手中毫無招架之力。”
“是他。”
“是他處處替陶蘭芷遮掩,收拾爛攤子。”
“以至於,榮金珠身中奇毒,生子後纏綿病榻,撒手西去。”
“數十萬兩白銀,就是扔在河裏,也能填出一方立足之地了。”
“母後,他比你我以為的更無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