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四章 整宗親,削開銷,議分封
字數:5259 加入書籤
不僅僅是衛家出了問題,同為神武將軍爵位的馮家,也遭到了太子的訓斥,當天下午宮裏的削神武將軍為驍騎都尉的聖旨便降下。
也就是說,從下一代開始,衛、馮兩家將再無爵位承襲。後世子孫若不努力,就會徹底成為草根。
雖說衛、馮兩家在勳貴圈子中不過是中等,遠不及八大公府,但好歹也是開國一脈的一員。
這次的抄家、削爵無疑是一個信號。
一時間,京城勳貴無不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藏匿銀兩、清除罪狀,跑官送禮,企圖垂死掙紮。
現如今朝堂的局勢很明朗,隆慶帝隻手遮天,隻要他願意,沒有什麽可以製衡他的。
而諸如戶部尚書單守才、吏部尚書林如海、工部尚書李如圭等等,要麽就是一心為國兩不相幫的純臣,要麽幹脆就是站皇上的。
另外最大的一派,便是當今內閣首輔嚴唯忠麾下的江南一派。
若是向前推個二十年,勳貴一脈或許會瞧不起嚴唯忠,可現在勢比人強,不低頭不行啊!
於是幾家巴巴的把臉湊了上去,結果貼了人家一個冷屁股。
嚴唯忠能坐到首輔的位置自然不是傻子,當今陛下的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要活生生的,一點點的玩死勳貴一脈!!
誰敢攔著誰就得跟著一塊死!
更何況現在勳貴一脈不說毫無價值,那也是分幣沒有。一個個的寅吃卯糧,要人才沒人才,要權力沒權力,要銀子沒銀子。
嚴唯忠自己是嫌和隆慶帝對線難度大嗎??除非是不想活了,否則誰會接納這麽一群豬隊友啊!
遭到嚴唯忠拒絕後的勳貴一脈,並未像薛虹料想的一般,開始補救,或者斷臂求生,舍棄老一輩保全新一輩以待東山再起。
而是直接把門一關,耳朵捂住,腦袋一蒙,來了個掩耳盜鈴,自欺欺人。
真以為這樣就能躲過去?簡直是在開玩笑。
……
乾清宮內,隆慶帝看著查抄上來的銀子臉上露出了喜色。畢竟這都是自己養老的小錢錢呐!!誰會和銀子過不去呢?
其實內帑中還是有很大一筆現銀的,隻不過這筆銀子,隆慶帝基本上不會去動,因為這些銀子,是他留給太子登基後,犒賞群臣,以及修繕宮殿以及一些其他事宜的。
隆慶帝吃過太上皇給自己的苦,所以不想讓自己的兒子也吃一遍。
回想二十年前剛登基那段時間,隆慶帝一進內帑,入目之處空的幾乎可以跑馬。
內帑的所有銀子,都被太上皇轉到了龍首宮。
那個時候的隆慶帝,就算想要修個宮殿,都得和太上皇上折子,詢問太上皇的意見,得到同意後才能讓太上皇拿錢。
“一個小小的神武將軍府,居然也能查抄出來近十萬兩現白銀,還有這許多的產業。朕看這一個兩個的,都是肚大腰圓呐。
在朕眼皮子底下的,一個個的尚且侵吞國財民財如此過分。
那些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父母官呢?是不是真的就把自己當百姓的父母,讓百姓無止境的供養他們。
這樣下去,百姓怎麽會不苦。國庫又怎麽會不空!”
隆慶帝看著折子上抄家所得,喜悅過後湧上來的便是怒火。
如今大明的百姓,五口之家,一年五兩銀子就足以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一個神武將軍府就需要上萬戶百姓供養,可能還不止。
整個勳貴一脈,四王八公八侯,以及三等以下的將軍,加起來大大小小少說也有上百。
還有宗室一脈的開銷也是個巨大的問題。
隆慶帝看了夏守忠一眼,夏守忠立刻吩咐宮女小太監退了出去,這一套流程太熟悉了。
薛虹也正襟危坐,神情嚴肅,因為他知道,自家陛下恐怕又要問自己一點高難度的問題了。
“景瑜,朕準備削減朝廷國庫的開支,自朕以後,無論宗室、功勳之後的子孫後代,一律降等襲爵。
以宗室為例,如朕之子為親王,朕之孫則為郡王。倘若文不成武不就者,則連降三等。
非宗室勳爵,同樣代代降等襲爵。設考封文武。
考封不過者,同樣降三等襲爵,或換人進行考封。非於國有大功者,不可原爵承襲。
宗室子弟除繼承大宗者,其餘小宗降六等封爵。
最後一條,過五等者不為親。凡距大宗五服以外者,廢皇族宗親身份,為庶民。
若仍因功保留爵位,自下一代起,改宗親爵位為平級勳爵。
至於宗親各府開支嘛……也通通按現在的降一等處理。景瑜,你覺得如何?”
薛虹臉上雖然看似古井無波,隻是露出欽佩的笑容,可心底早就掀起驚濤駭浪。
不是,老大!你削的這麽狠呐!!
你是真不怕宗室作妖嗎??隆慶帝還真不怕。
本朝現在的親王、郡王雖然不少了。但得益於隆慶帝的控製,以及軍政一把抓,能鬧事的,一個都沒有。
“陛下,臣有些許拙見,此前曾與太子殿下商議過。隻不過……尚未成熟,所以不曾同陛下稟報。
如今陛下提及此事,臣覺得還是先向陛下請示一番才是。”
隆慶帝露出好奇之色:“哦?莫非太子也同你講過削減開支一事。
嗯,不愧是朕的兒子,隻不過這種事不該由一個新君去做。還是讓朕來比較穩妥。”
隆慶帝還有一個打算,那就是自己一次到位,削的狠點,如果他們忍了。那從此以後大明就會節省非常大的一筆開支。
要是他們聯手,甚至到了朝廷壓不下去的地步,那再讓太子施恩,釋放提高一下待遇。
總而言之,喪心病狂、六親不認隆慶帝。宅心仁厚、心地善良是太子。
“臣建議,重啟分封,為我大明開疆拓土。
宗室子弟,可封於東瀛、琉球、柔佛、呂宋等地。為我大明本土扼守海線,鞏固海防。
至於不願封國的親王、郡王,則繼續采取陛下的政策。
並且,受封於此三地的封國國主,保留有政治自主權。但必須接受大明本土的軍隊的保護與監管。
至於未來的勳貴,以及於國有功之臣,願意者則可授予金書玉冊,遠封海外。
如身毒、羅刹、甚至是……大弗朗基、小弗朗基等國。
如此,不消百年,大明版圖,便可真正做到遍布寰宇四海,統禦天下。日月所照,皆為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隆慶帝聽過薛虹的話後,便開始思考此事的可行性。
一直以來,阻礙華夏繼續擴張疆域的最大問題,就是統治輻射到極限了。
舉個栗子。河南要修堤壩,不是說修就可以修的。必須河南的知府上報承宣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再上報京城工部,工部再呈交給內閣,內閣再討論,然後再票擬,再呈給隆慶帝。
隆慶帝批閱後,點頭說:我覺得Ok。
然後再給戶部降旨,撥款,再把旨意傳達回地方,再運銀子。
等銀子一到開封,天塌了!!
河堤早就崩完了,知府全家都被衝走了,原地就剩隻靴子。(有誇張成分。)
京城到河南之間政令傳達尚且麻煩如此,更別提幾千裏之外了。
所以很多時候,看史書的一些命令,感覺是唐人唐語,實際上放到那個年代,把呂尚、張良還有文廟所有人都拉出來,他也沒轍。
而薛虹這個主意就很不錯,本土依舊實行大一統,咱們不往華夏本土以及戰略要地封。
全都往海外封!
反正誰統治不是統治?與其便宜那群番邦蠻夷,還不如讓朕的子孫還有大明的百姓過去當國王呢!
至於未來會不會出現春秋戰國那種情況,子國把宗主國幹了的情況。
隆慶帝對此完全不擔心,大明要真在幾百年後被車翻了,那也是子孫後代菜,和他本人沒關係!
朕給你們子孫後代留下天胡開局已經很夠意思了,還想怎麽樣?
況且按照薛虹這個分法,還有子國距離大明本土的距離,隆慶帝覺得,想出現春秋的情況,幾乎永遠不可能,除非未來軍隊會飛!可以一日千裏,萬裏!
否則諸侯國永遠不可能威脅大明本土。
與其和養豬一樣,把宗室、功勳全部困在京城,還不如廢物利用,讓他們帶人去給大明圈地盤!
以前不向外打是條件不允許。
現在地圖有了,實力夠了,條件允許。不開疆拓土,都對不起列祖列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