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踏入學術圈的機會

字數:3436   加入書籤

A+A-


    聽完裴瑜對日本經濟的悲觀預期後,南亮進教授和相澤賴宣最終拂袖而去,和她不歡而散。
    厲以寧教授卻沒有急著離開。他站在講台邊,雙手背在身後,目光饒有興致地打量著裴瑜,嘖嘖稱讚:
    “你才剛上大一,就對日本經濟有這麽深入的思考,很難得。剛才你說的那些觀點,思路清楚,角度也很新穎。
    要不要把這些想法好好整理一下,寫成一篇正式的論文?我看啊,隻要再打磨打磨,完全可以在專業期刊上發表。你要是願意,我可以當你的指導老師。”
    裴瑜感受到了厲教授釋放出來的善意,當然很樂意抓住這個機會正式踏入學術圈。
    像厲教授這樣的資深教授在全國都是鳳毛麟角。這種級別的經濟學大牛,手底下帶的團隊規模都快趕上一個小型研究所了。
    通常經濟學大牛會主持國家級重點課題,團隊裏有兩三位資深教授各自帶隊,分別負責宏觀經濟、產業經濟、金融經濟等不同方向。每個方向下麵又有幾位中青年教師,再帶著博士後、博士和碩士生一起幹活。
    打個比方,頂尖教授就像是房地產開發商,資深教授相當於總包建築公司,中青年教師就是分包工程的工頭,博士後和博士是技術工人,研究生和本科生就是打雜的小工。
    在這個學術金字塔裏,學生們要從基層做起,本科生和碩士生先學著打基礎,爭取當上技術工人,博士生和青年教師則要積累資源,爭取有朝一日自己能當工頭,拉起一支研究隊伍。
    裴瑜還隻是一個大一學生,肯定沒法獨立主持項目當通訊作者,在學術界打響名頭。不過她可以接下厲教授拋來的橄欖枝,讓厲教授在她的論文上掛名。
    在經濟學圈子裏,尤其看重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的署名。第一作者通常是年輕學者晉升的敲門磚,通訊作者則是學術大佬的標誌。小型研究中最出風頭的是第一作者,但在大型合作項目裏,負責統籌全局的通訊作者反而更受重視。
    厲教授願意在她的論文裏掛名,對裴瑜來說算是個意外之喜,意味著她的研究將得到頂級學者的背書。
    裴瑜和厲教授站在階梯教室的講台上聊了20多分鍾,才漸漸停了下來。
    她把自己過去的數學競賽學習感悟、近來對華國和日本經濟走勢的相關思考等等都向厲教授闡述了一遍。
    厲教授和其他圍觀的北大同學們都聽傻了。
    裴瑜說的話有想法有預見,既有對國內形勢的深入了解,也有對國際環境的獨到分析,還有為未來發展的預判,可以說是幹貨十足。
    這樣的話,出自教授之口很正常,但是出自一名剛上大學的本科生之口,就讓人不得不驚訝了。
    厲教授對於這個數學基礎十分紮實、關切華國和日本經濟實際、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的大一新生頗為欣賞。
    在他看來,裴瑜是個很好的科研材料。
    厲教授思考了一會兒,又考了裴瑜幾個問題,都得到了滿意的答案,下定決心要邀請裴瑜加入自己的研究團隊。
    聊到高興之處,厲教授給裴瑜開了個條子,方便她去圖書館借閱文獻,好早日把論文寫出來。
    “對了,”厲教授像是突然想起什麽,頓了頓,笑著問道,“你認識負責這次新生軍訓的黎團長嗎?”
    “在軍訓大比武的時候見過麵,黎團長挺熱情的,一個勁地勸我入伍。”
    “說實話,我不太讚成像你這樣的年輕人太早入伍,或者到機關單位做社會實踐。入伍後規矩太多,機關裏做什麽事情都要講資曆,還要平衡方方麵麵的關係。”
    “是這樣的,我還是想先讀書,把經濟學弄明白。”
    “不過,黎團長前段時間給我打了個電話,他推薦你寒假去三一三機械廠實習,當廠長助理。我覺得這主意不錯,能看看這種小三線軍工廠是怎麽運轉的。這事兒你怎麽想?主要還是看你個人的意願。”
    裴瑜馬上點頭同意了,心裏暗喜,這是完成係統任務的好機會,之前抽獎時係統給的機械廠資料,剛好可以派上用場。
    接下來的日子裏,裴瑜一半時間用來認真學習專業課程,夯實理論基礎;另一半時間則用來查閱北大圖書館和係統知識庫裏的文獻資料,為撰寫自己的第一篇正式論文做準備。
    在北大,班級沒有固定教室,學生們如同候鳥般按課表在偌大的校園裏遷徙。
    裴瑜也和其他同學們一樣,每天奔波於各大教學樓。
    第三教學樓離俄文樓相距大約兩站公交車的距離,如果前一堂課拖堂或私事稍有耽擱,同學們就必須快走帶跑,才能勉強踩點趕到教室。
    日複一日地過著這種候鳥似的生活,北大的學生們漸漸都習慣了這種快節奏的生活。
    盡管無人督促,北大的學風之好,在全國高校中堪稱翹楚。學生們自覺地投入學習,爭分奪秒地汲取知識。
    每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圖書館門前便已聚集了一群群等待開門的同學。淩晨五點多,學生們在圖書館前排著長隊,隻為搶占一個座位。
    沒課時,大家自己找空教室自習,每天晚上,圖書館和各大教學樓都是燈火通明,幾乎座無虛席。
    裴瑜也成了這學術海洋中的一員,常常泡在圖書館裏查看經濟學期刊。
    不像是普通人查資料或閱讀,裴瑜查閱期刊的速度很快,因為她不是逐字逐句地細讀,而是將期刊內容掃描並錄入係統知識庫中,並與知識庫中的其他資料做比較。
    作為係統的附帶功能,裴瑜隻需要消耗一定的提問額度,就可以在眼前的全息屏幕上,瞬間調出知識庫中的相關書籍、論文和數據,與她正在查閱的期刊內容進行比對和分析。
    裴瑜隻需要快速把握期刊中的大意,就可以查漏補缺,檢索出係統的知識庫裏有沒有相關的文獻資料,互相對照著深入分析其中的核心觀點和數據支撐。
    在係統的輔助下,裴瑜在短時間內就能處理海量的信息,構建出清晰的知識框架,閱讀速度明顯超乎常人。
    單純的閱讀和記錄遠遠不夠,她考慮更多的,還是如何將這些文獻資料緩慢地、精細地、最大化地加以利用。
    喜歡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請大家收藏:()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