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清華的介紹信
字數:4133 加入書籤
結合上輩子在券商打小黑工的經驗,裴瑜對如何篩選數據、提煉結論早已駕輕就熟。
穿越前的她,曾通宵達旦地撰寫研究報告,查閱數據、整理表格、分析趨勢,從中積累了大量的寫稿經驗。
她知道哪些數據值得引用,哪些結論經得起推敲,能從紛繁複雜的文獻中迅速抓住創新點,為自己的論文鋪路。
回想起穿越前的日子,裴瑜心中不免有些唏噓。
她在券商工作的時候,查數據、寫研報還是相當認真的,也曾妄想過能被券商留用,從行業研究員開始做起,一路做到基金經理,手下管理百億資金,叱吒風雲。
但是在大學生擴招、金融行業無比內卷的背景下,研究員的崗位對學曆和背景要求極高,她一個本科生要想被券商留用幾乎是癡人說夢,不甘心當個小黑工、做些整理數據、跑腿打雜的髒活累活的話,本科生與券商的行業研究部門幾乎無緣。
現實的殘酷讓上輩子的她一次次碰壁,在無盡的加班和瑣碎中耗盡熱情,最終辭職離開了金融行業,轉行成為了一個網紅考研老師。
現在一切都不同了,她正在北大入門真正的科研工作。
日子一天天過去,裴瑜勤勤懇懇地查著資料,草稿紙用完了一疊又一疊,有關日本經濟發展的情況,她也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初稿。
厲教授和裴瑜討論過研究課題後,覺得她的研究方向更適合投到國外期刊。
他知道裴瑜的英語水平很高之後特別高興,直接建議裴瑜:“你幹脆直接用英語寫論文吧。”
這個要求對裴瑜來說根本不是問題。
英語專業術語的意思都很明確,需要的時候,還能直接造個超長的複合詞來用。
而且有了係統的幫助,翻譯各種語言就是一念之間的事情,能立刻從數據庫裏精準找出需要的專業詞匯。
“您好,圖書館裏有沒有今年第一期的《journa of deveopent enoics發展經濟學雜誌)》呢?”
這天,裴瑜翻遍了借閱室的圖書目錄卡片,沒找到想要的那本期刊,有些失望地向管理員問道。
“目錄上沒找到嗎?”管理員問。
“都翻遍了,確實沒有。”裴瑜說。
“那應該就是沒有了。”管理員說。
“真是可惜了。”裴瑜歎了口氣,“我在別的文獻上看到,今年第一期的《journa of deveopent enoics發展經濟學雜誌)》上有一篇涉及到日本工業增長分析的論文,裏麵的數據對我的研究特別有幫助。”
管理員安慰道:“等下次資料室統一買書的時候應該就能訂到。你急著用嗎?要不等等?”
裴瑜問道:“下次采購是在什麽時候呢?”
管理員搖搖頭說:“這個說不準,運氣好的話兩三個月就能買到,要是趕上他們不采購,等上一兩年也是有可能的。”
“時間有點長,還是不用了,謝謝你。”裴瑜敗退了。她現在可真是後悔,上輩子沒有把八零年代的知名期刊全部保存下來。要是係統知識庫裏有這些資料,哪裏需要像現在這樣大海撈針。
裴瑜和高教授已經是老熟人了,抱著一絲希望問道:“是的,高教授,你知道在哪可以查到這本期刊嗎?”
高教授笑道:“你說的這個期刊,我記得清華的借閱室裏是有的,你可以去隔壁問問他們。”
裴瑜謝過高教授後,接著便向圖書館管理員打聽,怎麽才能去清華查資料。
結果一問才發現,這事兒還挺複雜的。首先她得寫個申請,然後北大圖書館要出個證明,說明北大沒有這份資料。接著還得找領導簽字,最後才能開介紹信去清華。
至於清華那邊有沒有什麽借閱限製,要現場過去了才能知道。
裴瑜打定主意要找到這份雜誌,於是便開始走手續了。
好在她查資料的事情得到了係主任厲以寧教授的支持,厲教授給裴瑜開出了介紹信,並且再三叮囑裴瑜到了清華一定要服從對方的規章製度,以免影響兩校間的關係。
北大圖書館和清華圖書館之間,相隔約五六公裏的距離,光靠步行,需要走大概一個小時。
裴瑜懶得走那麽遠的距離,從北大的東門出來後,直接攔下了路上的一輛出租車,一路前往清華西門。
進了清華的大門後,裴瑜接連問了三個清華的同學,經過大禮堂草坪區,走了大概20分鍾,才到達目的地。
“你是北大的大一新生,為了寫英文論文過來查資料,而且還是國際期刊?”
清華圖書館的管理員拿著裴瑜的介紹信,翻來覆去地看了好幾遍,又把她的學生證明檢查了好幾次,還是有點不相信地問她。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裴瑜才上大一,在八零年代的大學裏,像她這麽早就用英文寫論文的學生可不多見。
在北大、清華這兩個華國最高學府,會背英語單詞、做英語卷子不算稀奇,能流利地用英語寫作、交流,那才真叫本事。
八零年代的華國人拚命學英語,可不全是因為興趣,而是為了實實在在的前途。
學好英語,就意味著更好的工作機會、更開闊的視野,甚至改變命運的可能。
年輕人隻要英語好,出國留學的機會就來了。要是英語能說會寫,進外交部、外貿部這些讓人眼紅的單位都不算難事。就連國企、銀行、學校這些有進出口業務的單位,對外語專業的學生也搶著要,分房子、給安家費。
要是想快點賺錢,路子也多,在燕京當個野生導遊,或者南下深圳闖蛇口,一天掙個百八十塊都不稀奇。
而在北大、清華這樣的學術機構裏,英語好更是像開了掛,隻要能讀懂國外期刊,就等於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這時候的華國學術界可沒什麽查抄襲、打假的風氣。隻要找幾篇英文論文,東拚西湊翻譯一下,開頭結尾隨便加點自己的話,直接署上大名就能發表。
此時大家對抄襲這事還比較寬容,不怎麽在乎國內學者的原創性,更不會管外國論文的署名權,反正能拿來用就行。
要是覺得直接抄襲不踏實,還有更穩妥的辦法,幹脆就說是翻譯國外論文來發表。這麽幹照樣能在學術期刊上登出來,而且待遇和原創論文沒什麽兩樣。
國內有不少期刊專門刊登這類翻譯文章,目的就是把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紹給國內學者。這種搬運式的發表方式,在八零年代完全是被認可的正規操作。
好不容易應付完了管理員的盤問,管理員從書庫裏取出裴瑜要的外文期刊,遞給她時板著臉叮囑:“這是國外資料,金貴得很,你隻準手抄,不許在上麵亂塗亂畫,更不準偷偷剪頁,聽明白沒有?”
“好的,我等會兒馬上還回來。”裴瑜有係統在手,隻需要隨手翻閱幾下,就能把整本期刊的內容存進係統知識庫裏,哪還需要在上麵亂寫亂畫,更別說偷偷剪頁了。
喜歡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請大家收藏:()1986:學霸的黃金年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