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新的道路
字數:3305 加入書籤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間秋風已染京都。小寶一身墨綠呢子軍裝立在護城營轅門前,銅質肩章在秋陽下泛著冷光,將少年人劍眉星目的輪廓襯得愈發英挺。
“侗貝勒府小少爺,步預一科全校第一。提前畢業入防城營任製圖士官。”貝勒府前報喜之聲剛落,老貝勒匆匆趕來賞了百兩銀票。
保定講武堂的燙金錄取通知書翩然落進貝勒府。雕花窗欞篩下細碎晨光,正映著祖宗畫像前擦拭供桌的老貝勒。紅木案頭擺滿了祭品,老貝勒含著淚花獨自喃喃自語:
“祖宗顯靈啊!我家出了武狀元!我兒中了武狀元!這下我總算有臉麵去見列祖列宗了!”
十六歲的侗家寶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被大帥親自點名選入城防軍實習。那年全校僅有七名學生獲得免試直升的殊榮,小寶便是其中之一。
與此同時,同樣年方十六的白家少爺白連旗在京城風頭無兩。他豪擲兩千大洋,購得一隻寧津名種蟋蟀,這隻號稱“百戰王”的蟲兒在京城鬥蟋場上所向披靡,連戰連捷,一時傳為佳話。
貝勒爺將田產鋪麵細細分割,親手將屬於小寶的那份契書交到他手中。望著兒子一身筆挺軍裝,貝勒爺恍惚間似見先祖鐵馬金戈的英姿。
“侗吾德?”貝勒爺瞥見軍官證上的新名字,眉頭微蹙,“你改了表字?”
“陸先生說,吾德當列八宜。要我戒了提籠架鳥的舊習,學在軍校操場摸爬滾打。囑我效法其克己勤勉之風。兒深以為然,故更此名。”
“好!好!”貝勒爺連道三聲,手掌重重拍在兒子肩頭,“好男兒正該如此!他日你若能建功立業,為父九泉之下,也好挺直腰杆見列祖列宗了。”
話音未落,眼角已泛起淚光,身側三位姑爺,眼睛直勾勾看著案桌上地契房票,無人在意這父子情深的畫麵。
梁錦兒見自己孩兒長成早已泣不成聲。獨自前往白雲觀祭拜,傳聞此地有神猴,屢屢顯靈隻渡有緣人。如今事事隨了她心願,激動不已。大肆操辦祭奠祈福,為兒子造勢。
所謂“亂世的黃金,盛世的古董”這些時日,琉璃廠一片蕭條。明德學院曆經數月探索,終以翻砂鑄造之法製成黃銅機身,輔以手工精磨零件,成功試製數台民用擬形機床。這些機床已能高效加工家具、護欄等民用產品,校辦工廠應運而生,所得收益已能部分支撐學院日常開支。
鑄造車間裏,縫紉機外殼正冒著騰騰熱氣從砂模中取出;裝配線上,工人們正將采購的零件裝配。一台台縫紉機銷往鄰近各城鎮。物美價廉,是小製衣作坊的首選。
機修班更是門庭若市,成為京城私家車主競相光顧的維修點。
關教授時常駐足車間,看著學生們忙碌的身影,欣慰之情溢於言表。他常說:“學問之道,貴在經世致用。”如今眼見所學化為民生之利,正是他最樂見的景象。
更令人驚喜的是,各地軍警聞訊而來,將損壞的槍械送至學院維修。車間裏,機床轟鳴聲與槍械拆解聲此起彼伏。
學生們在實戰中錘煉技藝,學院的實習教學開展得如火如荼。這座新興的學府,正沿著“工學並舉”的道路穩步前行。
與此同時,陸嘉衍正悄然推行著他的土地計劃。他以極低價格陸續收購旗人拋售的田產,引進新式拖拉機進行機械化耕作。
那些因失去土地而流離失所的農民,被他悉數收留安置——青壯男丁學習駕駛農機,婦女們則被組織起來種植時令蔬菜,孩童統一開展掃盲。
每當晨光熹微,拖拉機的轟鳴聲便劃破田野的寂靜。陸嘉衍常立於田埂之上,望著整齊的壟溝向遠方延伸,心中盤算著這民生計劃。
他知道,唯有讓百姓、地主真正從土地中獲得實惠,這套模式才能星火燎原。果不其然,眼見收成日增,周邊鄉紳富戶已開始暗中打探,盤算著效仿之策。
這正是陸嘉衍所樂見的——不靠說教,而以實實在在的收益引人向善。農業才是華夏立國之本,大興農業,再辦實業。步子穩一些,才有長遠之路可走。
陸嘉衍最欣慰之事,莫過於得了第一個孩子。那男孩出生時六斤六兩,哭聲洪亮,取名陸寒禹,表字“雲旗”,取自《楚辭》載雲旗之委蛇,寄托著父親對兒子鵬程萬裏的期許。
眼下隻待思媛做完月子,便能攜幼子歸家,想到不久後便能享受天倫之樂,陸嘉衍連處理公務時都帶著幾分笑意。
陸嘉衍自知一介寒儒困於這濁世,恰似秋蟬懸於危枝,連殘喘的光景都要看造化。能依仗的不過是筆端遊絲。他如今能巴結的,也隻是白馬過隙,轉瞬即逝。
別的暫且不提,就說呂營長的兒子,自從得到保舉之後,立馬就變回了從前那副打官腔的模樣。
給他送紅包,事兒就麻溜地辦;要是沒紅包,那就得“斟酌斟酌”了。
如此赤裸裸地展現出人性的貪婪,陸嘉衍倒也不覺得厭惡,反而生出幾分別樣的喜歡。畢竟在他看來,願意拿錢辦事的,雖說稱不上什麽天大的好人,卻也至少來得實在,讓人心裏有數。
時至今日,朝廷根基未動,複辟之事未有發生,陸嘉衍對此已是心滿意足。華夏積弱已久,若能省下軍閥混戰的銀錢,讓各方勢力暫且休兵養銳,總好過無謂的內耗廝殺。
這些時日,陸嘉衍奔走於各地軍閥之間,竭力推廣美製軍械。他行事圓滑,言辭懇切,將花旗商行代理人的角色演繹得淋漓盡致。
維森先生對此極為滿意——花旗國眼下置身事外,隻管做好生意。短短半年間,六百萬大洋的設備訂單,讓這位洋商喜不自勝,直呼“華夏市場果然潛力無窮”。
在二公子的鼎力舉薦下,陸嘉衍順利取得了鞏縣兵工廠采購的代理權。然而眼下最棘手的問題,是如何與東瀛方麵周旋——根據既定的條約,軍工生產必須與東瀛進行合作。
談判桌上,東瀛代表態度強硬,堅持要掌控關鍵技術,並以“技術支援”為由,要求派遣大量顧問進駐。
陸嘉衍深知此事幹係重大,既要履行條約義務,又不能讓東瀛人借此滲透軍工命脈。他指尖輕叩桌麵,麵上不動聲色,心中卻已開始盤算對策。
“我等必定按照貴國要求辦事,”陸嘉衍緩緩開口,“但生產調度與核心技術,必須由我方參與。公使既然倡導攜手並進,這一點應該能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