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開辦學校
字數:3010 加入書籤
這事兒還不算什麽驚天大新聞,最讓街頭巷尾的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那天晚上的事兒。陸嘉衍領著洋人去聽小曲兒,那場麵,可太豪橫了。
陸嘉衍拍下一張莊票,讓店家抬來一箱銀元。隻要有小姑娘進門甜甜喊一聲“爺”,陸嘉衍抬手就是二十塊大洋賞出去,一晚上下來,嘩啦啦就花出去上千大洋。這白花花的銀子如流水般花出去,聽得旁人目瞪口呆,咂舌不已。
消息就像長了翅膀,迅速傳開,這番反常行為馬上有了效果,小鬼子們開始疑神疑鬼,心裏頭犯起了嘀咕,對陸嘉衍和洋人的關係猜測紛紛,各種流言蜚語在暗地裏湧動。
“聽說陸桑平日裏可是個極其節儉的人呐,怎麽昨天那做派,簡直像換了個人似的?那個洋人到底什麽來頭啊?”
“這是從路上撿到的文件,我找人翻譯了,看來毛熊那邊要全麵反攻了。”在一處隱秘的房間裏,一個聲音打破了平靜,有人低聲匯報著。
“喲西,普魯士已經被拖住了,他的那些隊友看來不給力啊。毛熊麵對兩大最強帝國,終究還是差了些火候。”一個軍官模樣的人,微微眯著眼睛,臉上露出似有似無的冷笑。
“底蘊啊!這些老牌帝國資源豐富,耗得起。想想十年前,咱們就是因為耗不下去,才敗下陣來。這一場仗,咱們緩了好幾年都沒緩過勁兒呢。”另一個人接話道,聲音裏帶著一絲無奈和感慨。
“去告訴陸桑,他提出的價錢我同意了,就按照當前的牌價來辦。他這次賺得已經相當可觀了。至於他的其他要求,也可以應允。”
“我們會社可以用正常價格為他提供所需的機床、發電機以及教材。他既然一門心思要辦學校,適當吃點小虧也是常理。另外,務必提醒他,這次機會一旦錯過,往後再想購置這些物資,可就得走外交渠道了。”
陸嘉衍斜倚在銀行私人會客室的真皮沙發上,指尖輕輕摩挲著剛剛送來的戶頭對賬單。紙上的數字像被施了魔法般每日瘋長。
他忽然低笑出聲:“老狐狸終於上鉤了。”東瀛人、各國來的投機者,都信了這張廢紙一般的債券。不久之後,當有人帶領工人振臂一呼,這東西會讓他們欲哭無淚。
陸嘉衍起身叫來經理把貨款劃了賬:“櫻花株式會社的賬目,就這樣吧。”
他腳步輕快的回家,該帶上媳婦離開了。接下去就是他心中謀劃的未來。該把要做的事做了,過過順心日子去了。
陸嘉衍一回四九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籌備辦學的計劃裏,忙得不可開交。他心裏清楚,要興辦這麽大規模的一所學校,單靠自己的力量,那是無法維持下去的,
唯有借助一切能夠利用的力量,才是長久發展的根本之道。然而,在政府內部,他缺乏必要的人脈關係。
好在之前公使先生欠了自己一個人情,如今到了請他們出力的時候了。陸嘉衍懷揣著期待,與幾國大使展開洽談。
六國飯店的水晶吊燈將會議室照得通明,各國公使端坐在真皮沙發上,手中香檳泛著琥珀色的光。
公使慢條斯理地轉動著手上紳士杖,率先開口:“陸先生,您的表現實在出色。我們期待下一次合作,或許你也期待著我們今後的合作。”他抿了口紅酒,鏡片後的藍眼睛閃著精明的光。
“陸先生,您不妨提提要求,我瞧瞧能否辦到。我對您接下來的計劃很是好奇。”花旗公使滿臉堆笑,眼中閃爍著探究的光芒,詢問道。
陸嘉衍不緊不慢地說道:“我打算籌辦一所職業工人學校,專門教授機床操作。不知幾位能否給予支持?日後學有所成,開展來料加工、組裝業務,我隻是想讓華夏人開闊眼界、啟迪心智。要是條件允許,我還想在京津冀地區開設一些小學。”
利國利民利已,做力所能及之事,這便是他心底的謀劃。漆黑的世道之中,一盞蠟燭,點亮一絲光明也好。
“沒有問題,我會向上級提議,撥一筆款子給你。不過這些學校的名字得我們來敲定。師資和教材我們也要審核。”花旗公使金絲眼鏡後的目光帶著審視。
“公使先生,我隻要免費教育,我的投入就當捐款了。”陸嘉衍隨即開口道。
“那就沒有問題了”,公使突然大笑,“那我們可以達成一致了。”
讓他有些失望的是,除了花旗公使有些興趣。其他幾位隻在政策層麵給予一些不痛不癢的支持外,談到實質性的資金援助,這些大使們紛紛打起了太極,個個都像是鐵公雞,一毛不拔。
不過陸嘉衍目標清晰,他深知將來的發展迫切需要人才。在他看來,興辦一所技工學校是當務之急,也是最為務實之舉。
在未來的日子裏,一門手藝就是生存與發展的底氣,從這裏走出的學生,將成為工業的基礎力量。
他明白,發展之路急不得,需要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西方的先進科技雖然強大,但隻要潛心鑽研,循序漸進,終能掌握。
而當下,培養車削加工等領域的專業人才已刻不容緩,必須盡快儲備,為國家的工業發展築牢根基。
陸嘉衍心裏清楚,這筆錢拿著燙手,但若投入教育事業,反倒能贏得一片讚譽。
至少明麵上,沒人敢輕易動他了。眼下最要緊的是盡快落實辦學事宜,而後迅速抽身。若不懂得及時收斂,日後恐有滅頂之災。
彼時的學製已漸成體係:小學分初等四年、高等三年,高等小學簡稱高小;中學四年,大學三至四年。正值新舊教育理念更迭之際,民間辦學之風日盛。
陸嘉衍籌劃的正是七年基礎教育——前四年識字明理,後三年專攻技藝。在他看來,唯有讓百姓先通文墨,日後方能自主抉擇人生道路。這種“先通文後專藝”的辦學思路,在當時頗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