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一個人就是千軍萬馬
字數:3849 加入書籤
程時卻隻選中芯片,PCB,微電子,手機,電腦相關的幾個企業,其他一律拒絕。
PCB通過預設的銅箔線路連接電阻、電容、芯片等元件,實現電流傳輸、信號交互和機械固定,替代傳統的導線連接,大幅提升電子設備的集成度、可靠性和生產效率。
很多人都看不懂程時的操作。
要說賺錢,不是應該生產汽車,服裝,再不濟就搞食品也比扔大把錢去做這些完全不知所謂的東西要好。
程時卻隻有一句話回答:“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人去做。未來的事情給能觸碰到未來的人做。”
他一直按照自己的計劃在有序推行,也不知道這些不懂行的人,有什麽資格來說三道四。
要不是怕他那些投資夥伴們的信心被動搖,他連這一句解釋都懶得給。
程時對五軸中型數控機床樣機的改進也基本完成了。再次試機,之前的不足基本被改進。
雖然還是不滿意,但是他也知道沒可能一步到位,所以可以先量產,有收益,再慢慢出改進版。
不是他沒有耐心,而是他的員工需要及時得到正反饋。
光有工資獎金是不夠的,還需要參與的項目能夠得到更多的人認可,能創造更多的收益。
就像一群人一起走一萬公裏夜路。
第一條路上有一千個有獎勵,可以休息的驛站。
第二條路上隻在終點有大獎勵。
肯定是第一條路走得沒有那麽辛苦,中途放棄離開的人也會少些。
他的四軸微型機床也在不斷地改進中,而且機床的銷售額和利潤都已經是他的零配件加工的好幾倍了。
而且這個五軸中型數控機床一上市,將直接讓很多廠的產品質量和整個中國的機床精度水平大幅度提高。
所以如果知道程時都做出來了還壓著不賣,其他廠會不停的給壓力。
程時把機床廠又分成了兩部分。
一部分專門阻住生產,一部分則專注改造升級。
之前的技術骨幹,也根據特點被分別委派到兩個部門。
然後給骨幹們漲工資,繼續細化績效獎勵的製度。
今天是新架構後的第一次中層會議。
程時一般在下午4點多開這樣大的會議。大家為了準時下班,都會長話短說。
大家都很興奮,因為他們以前最多算個小組長,現在才正兒八經成了幹部。
程時用鎮定地目光掃了一圈說:“今天,我們企業的中堅力量都來了。”
這一句話就給所有人都戴了頂高帽子。
隻要來了,那就是中堅力量。
大家頓時覺得腰杆都直了。
程時接著說:“大家有沒有感覺到,企業越大,我的管理風格也明顯在變化。”
其他人麵麵相覷:怎麽忽然說這個......是要做重大調整嗎?
程時說:“因為企業的員工越多,就越要細分管理,才能提高內部效率。最開始不到十個人。我采取的是扁平式管理。隻有兩層。除了我,都是普通員工。所有事情都由我拍板,然後下達任務,你們去執行。每個人的工作內容都比較複雜。比如張總,又要營銷采購,又要管後勤和人力資源,還要跟政府和兄弟企業,媒體溝通,有時候還要參與技術研發,缺人的時候還要上手幫忙做零件。一個人就是千軍萬馬。”
程時拿張自強來舉例絕對不是隨口一說,而是因為最近冒出了很多質疑張自強的聲音。
有人說,張自強對技術一竅不通,純靠跟程時的友情,才能在這種高新技術企業坐第二把交椅。
有人說,程時以前是為了得到張國華的支持,並入股汽車廠才重用張自強。現在局勢整個轉變過來了,向東市,乃至湘省的企業,都要看程時的臉色。所以張自強已經無用,程時肯定很快就會用更有能力更強勢的人替代張自強。
還有人陰陽怪氣:“我要是張自強,都沒臉當總經理,老老實實做個銷售部門經理就心滿意足了。”
所以,程時說這些話是在給張自強站台,告訴大家,張自強對於“時運機電”有多重要。
於大東以前可能不明白。
現在他跟三教九流,政府企業打交道多了,深諳簡單一句話裏可能包含一萬字的規則。
程時說這些話也意味著,質疑張自強的不僅僅有外麵的人,也有這裏麵的人。
他若有所思用眼神掃了一圈。
他這人吧,有時候為了護短,可能不太講道理。
有人暗暗臉紅,有人不服,昂頭望著程時。
其實企業剛創建的時候,程時自己的工作都很雜,又要銷售,又要技術研發,還要對外技術支持開發高端客戶。
說白了張自強還是在打雜。
程時接著說:“後來廠裏職工超過二十人以後,管理結構就變成了三層。我下達命令給技術,財務,人事,采購的部門主管。他們再去指揮下麵的執行。”
“這個時候,我出去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得到的訂單越來越大,涉及的技術種類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就更需要一個既懂技術又有耐性,還能跟全社會各個層次的人溝通,動用所有力量管理好企業內外日常事務的人。”
那些剛才還有質疑的人這會兒一愣。
如果這麽說,確實沒有人比張自強更合適了。
劉光榮技術比張自強強,可是他對外協調,跟政府部門打交道肯定是不行。
於大東對外協調很好,但是對廠裏的事情不太清楚。
更何況他們都沒有張自強的耐心和能屈能伸。
如果他們都不行,其他人就更不行了。
張自強能叫出廠裏所有人的姓名,知道對方的來曆和優缺點。
出了問題,他雖然自己沒有能力解決,但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從內部或者外部找出能解決問題的人。
程時從大家的眼神裏看出,這些人已經徹底服氣,便接著往下說:“現在我們有了兩個廠子,之前的三層管理模式也不適合了。要用更複雜的集團化管理模式。像個寶塔層層往上。”
“每個廠有廠長,廠長下麵有部門主管,部門主管再管職工。”
劉光榮下意識問了一句:“那你呢?”
不是他質疑程時的能力,而是他不相信程時能閑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