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鄭和·海權·沉沒的戰艦

字數:3145   加入書籤

A+A-


    專業對口,聽者又這麽殷切,王逸少說起海絲之路,也更加興致勃勃。
    “那我就說說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階段吧。前一階段,從秦漢到公元1500年。那個時候,我國的海絲之路是一個區域性的交通網絡,東邊可以到達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南邊可以到達東南亞,西邊可以橫渡印度洋,最遠能到達非洲東海岸。這裏已經是終點啦,走不了更遠。不過,在這一階段,我們中國一直是處於主導地位。宋朝的時候,廣州、泉州、寧波都有主管海上貿易的市舶司。到了明朝,嗯,‘鄭和七下西洋’,就不用我多說了吧?不過,很遺憾,就在鄭和下西洋之後,中國船舶就很快從印度洋退出了。到了15世紀末,中國船舶更是從蘇門答臘島以西消失,就算有時出海,也隻是在馬六甲以東海域活動。
    “對了,說到鄭和的航海圖。萬曆年間,有一個叫顧起元的人,寫了一本《客座贅語》,裏麵說,成化年間,大臣劉大夏擔心憲宗皇帝動了大航海的心思,就焚毀了鄭和海圖。如果記載屬實,實在太可惜了。唉!鄭和之後,再無鄭和啊!”【注】
    黎海平瞪大了眼:“不是說,是後代修書的時候焚毀的嗎?”
    “兩種說法都有,總之,這場偉大的航海行動後無來者,那時人們也沒有很強的海權意識。”
    王逸少歎了歎,繼續往下說:“後一個階段,是從公元1500年到1840年。到了這個階段,歐洲人已經開辟了新航路,把他們自己的區域性航線拓展到了全球,慢慢地掌握了海上絲綢之路的主導權。老黎,你知道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吧?葡萄牙人和西班牙,是在16世紀在海上發跡的。到了17世紀,荷蘭更是稱霸海洋。”
    “這個我知道,好像叫‘海上馬車夫’。”黎海平撇撇嘴,“聽起來很威風,後麵還不是翻車了。”
    這個比喻貼切而幽默,聽得郭超仁三個後生,都不由莞爾。
    “對,就是他。嗬!再到18世紀,英國就穿過海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那時的中國……唉,應該說,1840年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就徹底結束了。在這之後,本該用來交流文化、增進和平的海上航線,居然變異成為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炮艦之路。古中國的木質帆船,也逐漸為蒸汽輪船所取代。”
    科學技術的落後,固然令人悲哀,但更令人憤怒的是,古中國逐步喪失了包括海關管理權等國家主權,終於淪為半殖民地國家。
    黎海平也若有所思,沉默片刻才說:“鐵質輪船有很多優點,就算沒有那些事,木質帆船也遲早會被淘汰下來。”
    他說得沒錯,王逸少也點點頭:“那時候,流行的是‘師夷長技以製夷’嘛,別的不說,就說楊浦船廠吧,它可是我國近代工業的見證之一啊!”
    說到這個,黎海平倍覺親切。他的這艘輪船,雖然不是楊浦船廠所出,但一些部件卻來自於此。
    “楊浦船廠應該是最早的工業造船廠之一吧?好像是1865年建造的!我記得,現在已經不用了,拿來修建‘長江口二號’沉船的博物館了。是不是?”
    “是,都已經開館啦!老黎你可以撥冗……額,可以找時間去看看!”
    話說到這兒,王逸少又想起一事,便繼續對黎海平科普起來:“老黎,你知道致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嗎?”
    黎海平想了想,茫然地搖搖頭。
    “那甲午海戰總知道吧?”
    “這個知道!怎麽?致遠艦、經遠艦、來遠艦,是在甲午海戰中……沉沒的?”
    “是啊。”
    “這幾艘沉船都打撈起來了。老黎,你知道嗎?在甲午海戰裏,清王朝的參戰人數大約63萬人,陣亡超過3萬人,可是,陣亡的將士都叫什麽名字呢?清王朝自己也說不清。”
    “那你們考古隊的,能說得清嗎?”
    王逸少搖搖頭:“這很難說清,但我們可以通過提取到的出水文物,得到部分信息。比如說,考古工作者提取到了水手的身份牌,或是寫了名字的望遠鏡。這樣,我們就不難知道這些殉國將士的身份和名字。作為後人,我們雖然無法挽救他們的命運,但至少可以銘記他們的名字啊!”
    聽到這裏,黎海平不由肅然起敬:“說得對!這些都是為國捐軀的好男兒!應該記住的!哼!你說的那些東西,還都是實物證明,有人想抵賴都不行!”
    “是,無論是田野考古,還是水下考古。我們考古工作者,通過發掘得到的信息,能讓曆史變得更有信度,也更有溫度。”
    逝者已矣,但後人須銘記,那些為國捐軀的人,並不是一串串冰冷的數字,而是曾經鮮活無比的生命。
    沉思良久,王逸少才收斂了傷悼之情,接著說:“剛剛說的隻是一方麵,水下考古人員之所以要克服萬難,找到沉沒的艦船,能幫我們弄清當時造船的科技含量,當然,我們也能進一步追尋艦船沉沒的真正原因,還原更真實的曆史現場。”
    “還能有什麽原因?不是被打沉的嗎?”
    “還真不是,至少不全是……”
    “滴滴!滴滴!滴滴!”
    突然間,黎海平的手機鬧鈴響了,他忙摁掉鬧鈴,俯身在窗口往前看。
    右前方,花生粒大小的一個點,出現在黎海平的視線裏。
    黎海平笑道:“馬上就要到了!不是我老黎吹牛,我這艘漁船,從來都不會晚點哦!”
    【注】《客座贅語》為史料筆記,並非官方史料。作者顧起元生活在嘉萬年間,距離“劉大夏焚毀海圖”一事已過百年,細節未必經得起推敲。顧起元也在自序中說:“餘生平好訪求桑梓間故事,則爭語往跡、近聞以相娛,間出一二區號奇誔怪者以助歡笑。至可裨益地方輿夫考訂載籍者,亦往往有之。”此外,《武備誌》的編撰者茅坤,生活在劉大夏過世後幾十年間,但《武備誌》中引用了一些鄭和海圖的內容。
    喜歡江海潛尋請大家收藏:()江海潛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