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科技·實物·模型·海神
字數:3138 加入書籤
                    透過“水晶宮”的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考古現場。
    蕭方說:“從‘南海一號’的整體打撈及保護方案的製訂、論證到最終的實施,足有四年之久。在這四年裏,水下考古、文物保護、海洋打撈、岩土力學、水下工程、海洋環境、水溫氣象等學科專家,一直密切合作,不僅確保了整體打撈的成功和文物的安全,還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題,實現了技術環節的創新和突破。”
    沉船被拖載回來後,起初,參觀者能看到的是考古工作者的現場發掘;發掘結束之後,殘船便被一道一道鋼板牢牢夾住,進行加固;現在,殘船已經陳列出來了。
    透過聯排的玻璃門,大家都可以一覽無餘地觀賞到它的各個部分。
    任燃、郭超仁在玻璃門外,時而駐足,時而欣賞,不禁感慨叢生。
    郭超仁注意到,機器噴淋不時進行著,這是為了保持船體的濕潤,繼續模擬一個擬水環境。他記得,從打撈之日起,考古工作者就已經這樣操作了。不單是機器噴淋,有時人工也要發力。
    “蕭老師,我有個問題,”任燃虛心求教,“我看殘船傷痕累累,已與原本的模樣相去甚遠。為什麽,不對它進行修複還原呢?”
    蕭方微笑道:“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不是每一件文物都有必要修複、複原的。如果需要一個複原件,供人們觀摩、欣賞,也可單獨做一個。你們注意到,海麵上漂著的那艘複原的福船了嗎?”
    任燃、郭超仁都點頭:“看到了。很新。”
    “也不是。我們在2023年到2024年之間,就對這艘複原的福船進行了修繕。當時,它就擱淺在海岸邊,師傅們花了很長時間。”蕭方笑起來,“修繕是很必要的,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至於殘船本體,我們需要對它進行原生態展示。”【注】
    任燃不是做文物保護的,更不是做展館策劃的,但蕭方說得很清楚,任燃也豁然開朗:“原生態的展示,從文保層麵來說,能呈現更多的曆史信息;從觀眾層麵來說,又能體現一種沉浸感。對嗎?”
    “對!這正是我們的初衷。”
    殘船經曆了風浪,罹受了災難,如今它以一種新的方式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昭示著海洋的危險與壯麗。船體上的每一個疤痕,每一處腐蝕,都是它曾經的冒險和經曆的見證。而現在,它靜靜地躺在展覽館中,等待著人們去解讀它的故事。
    過了一會兒,郭超仁指了指“南海一號”發掘現場,說:“我們想進去看看。”
    “可以的,但今天不行。經過發掘和加固,現在對殘船的保護已經進入保護階段,規章製度更嚴格。負責這一塊的葉老師外出學習了,我也進不去。明天他應該就回來了。”
    “行!”
    “我們上二樓吧。”
    如果留心去看,每個參觀者都會發現,二三樓被連在一起,做成了船的造型。特別是二三樓之間的旋轉梯步,讓人沉浸其中,感覺自己從甲板攀上了船艙。
    參觀之時,郭超仁對二樓“第六章節‘遺珍’”部分很感興趣。
    他特別留意了一下展板上的解說詞:經濟與貿易是一切社會文明發育的基礎,海洋經濟活動同樣也是古代沿海各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兩宋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萎縮,王朝統治者倡導“江海求利,以資國用”,積極發展海上交通,經營海外貿易。東南瓷器、絲綢、茶葉、金屬物品等船貨的生產與海外輸出,海上世界蕃貨異物的登陸華南並流向內陸,構成一個巨大的貿易體係。“南海一號”沉船中的船貨堆放有序,按類歸置,屬於外銷的商品正是當時中國繁榮對外貿易的重要物證。
    要進行貿易,須仰賴於科學技術。
    在這個展示空間裏,古代指南針、指南魚、牽星板、現代船用指南針、船用警鍾、焚香裝置、測深錘等航海實物或模型,都拓寬著參觀者的認知。
    “爸爸,那是什麽?”展廳中,一個四五歲的小孩,被一蓬雞毛狀的模型吸引住了。
    他扯著爸爸的褲腿,直往一個展示櫃衝過去。
    “哦,很抱歉,爸爸也不認得這是什麽東西,”這人一邊看起了展簽,一邊念給孩子聽:“五兩模型。‘五兩斜飛不暫停,長鯨吹浪晚冥冥。’——明代陳價夫《夜讀瓊海》。五兩是古代航海木帆船用於識別相對風向的裝置,將雞毛編成羽片掛在高竿,其構造簡單、移動方便。為了掌握風向,其重量必須在五兩以上、八兩以下,太重難以吹起,太輕則易於旋轉。”
    孩子認真聽完之後,吐吐舌頭:“我還以為是雞毛,是假發呢。”
    爸爸疼愛地撫摸他小腦袋:“小朋友不認得很多東西,很正常。爸爸也不認識呢,所以我們才需要學習呀!”
    “爸爸,你說得對。我們老師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小孩聰明伶俐,大人也實事求是,任燃、郭超仁不由對這對父子肅然起敬。
    蕭方臉上洋溢著笑容:“我們做考古和博物館展示的人,最希望見到的就是,無論大人還是小孩兒,都能夠在博物館收獲新知,開拓眼界。”
    所以,現在的博物館教育,尤其重視“公共”這個概念,它絕不是為少數人而生的。
    繼續往前看,在這個展示空間中,還有“海上信仰”這一部分。一些民俗器物,和南海神、媽祖的雕塑,都令人如臨其境。
    三人在兩尊雕塑前佇立良久,感受著撲麵而來的曆史文化,想象著過去人們為祈航海成功,而進行的諸般努力。
    蕭方說:“出海前祭神,不是迷信,而是一種美好的祈願。當然了,我們有理由相信,科學技術的發達,更是航海安全的守護神。”
    【注】筆者去做采風的時候,複原的福船就擱淺在海岸邊。很遺憾,沒有看到它在海上漂的樣子。
    喜歡江海潛尋請大家收藏:()江海潛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