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帕克斯頓與“水晶宮”

字數:3430   加入書籤

A+A-


    從“第二章節‘沉沒’”中走出來,便來到“南海一號”立體演播廳。
    演播廳可通三、四章節,但考慮到“第三單元‘探秘’”是重點,三人便先拐入“第四章節‘出水’”。
    第四章節,可分為內外兩部分。
    在外景的展廳中心,有一個“整體打撈”的情景還原,等比縮小的模型做得很精致,打撈船“華龍號”浮在海麵上,正舉著起重臂準備進行水下作業。而在海下,由交通部廣州打撈局打造的“南海一號”考古打撈鋼沉井,已經將整艘沉船“收入囊中”。
    在背景板上,寫著標題“2007年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和文字介紹:
    “華天龍”號被譽為當年的“亞洲第一吊”,長度175米,起重能力4000噸,借助海水浮力,把重達5500噸的“南海一號”沉箱吊離海底,再由半潛駁船遷移至廣東海絲館臨時碼頭,並拖移進館。
    整體打撈項目的發掘方法、打撈技術、沉井設計、起重船舶等均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其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飛速發展。為世界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中國方案,並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經典案例向全球推廣。“南海一號”的考古保護地,也被譽為中國水下考古發祥地。
    看完外景,三人再走進“第四章節‘出水’”的內部展廳。
    隻見,幕牆上眾多的圖文資料,逐次展現了南海沉船疑點拋錨位置和周邊環境、1989年第一次水下調查、發掘方案論證會、1993年在日本舉辦中日南海沉船考古暨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展、香港中國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協會讚助“南海一號”沉船調查簽約暨新聞發布會、2001年潛水調查、2007年世界首創的整體打撈、2009年試發掘等曆史進程。
    展廳中心,有三個大小不等的玻璃櫃,一個擺放著數件出水瓷器,一個陳列著船模,還有一個看得郭超仁會心一笑。
    玻璃櫃中,複原了一個潛水員全副武裝,正在進行水下作業的場景。
    何其熟悉!
    走出“第四章節‘出水’”,前方豁然開朗。仔細一看,是借了館外落地玻璃透過來的光。
    當然,場地空曠、光照充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隻見,左邊的展線,先用幾個玻璃展櫃,陳列了一些出水瓷器,配以“無少隙地——各種奇物包裝方式”的背景文字;再放置了一艘長長的船體剖麵模型,裏麵置著眾多的出水瓷器。
    右邊則是郭超仁此行最關注的一個區域,“‘南海一號’保護發掘現場”。
    這個保護現場,在多年前被稱為“水晶宮”。
    如今,透過連排的巨幅玻璃門,能看到已經加固好的殘船,安放在室內。
    四周的一應器械,仍如當初一般設置,像兵士一樣,護衛著他們的“王”。
    郭超仁想起新聞裏,沉箱包裹著沉船,被拖進“水晶宮”的一幕,便問:“我記得,當時博物館和海灘之間,還專門留了空間,讓沉船能順利拖進來”。
    “是的,當時博物館也沒有完全修好,周圍的配套措施都還沒完善。殘船拖進來之後,水晶宮裏在進行發掘研究,水晶宮外同步動工,用浪花紋飾的玻璃來封樓。”
    所謂“水晶”,指的就是拱形的巨幅的玻璃門窗。不過,在建築領域,“水晶宮”一稱,卻有一個來曆。
    任燃、郭超仁並非設計從業人員,對此並不了解,經蕭方一說,才知“水晶宮”這個稱法,是來自19世紀的首屆世博會。
    19世紀的前半葉,歐洲工業革命正如火如荼。1851年,為了展示工業革命的成果,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及其丈夫阿爾伯特公爵,準備組織首屆國際工業產品博覽會。
    博覽會的選址,是在倫敦海德公園裏。由於是首屆博覽會,無論是經費還是經驗都很不足,再加上環保愛好者以“擔心破壞生態”之由,反對在公園裏建展館,使得博覽會從一開始就遭遇種種難題。
    而在所有的問題當中,最棘手的還是展館的設計與建造。此前,博覽會的組織者,已向國內外發出展館設計邀請。
    設計師們各展其才,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提供了兩百多個方案。因為這些方案都是古典、永久的建築樣式,未來會繼續“侵占”海德公園的地盤,所以都沒有被采納。再說,組織者沒有足夠的時間,去修建那樣的建築。
    就在此時,一位皇家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呈上了他的設計方案。
    隻見,帕克斯頓用立麵圖、剖麵圖相結合的方式,畫出了展館的基本形式。照他的設計,博覽會的建築外形,是一個造型簡單的階梯狀長方形,上有一個垂直拱頂,此外再無贅餘的修飾。
    至於建築材料,則是使用標準構件鋼鐵和玻璃。這樣的設計,既通透明亮,造價低廉,又兼顧了生態環保,便於拆除。
    對於這個臨時性建築設計,眾人都表示滿意和期待。當時一位道格拉斯·傑羅德的作家,將帕克斯頓的這種設計,稱之為“水晶宮”,也算恰如其分。
    此後,這種類型的建築,都被賦予了“水晶宮”一稱。
    當年,水晶宮修建好了之後,博覽會順利舉行。在“水晶宮”裏,掛滿了萬國彩旗,熱鬧無比。入目,是各種精美絕倫的工藝品、藝術雕塑,人們在其中參觀、流連,對不同國家的文明碰撞、工業革命的巨大革新,都有了深切的體會。人們品嚐著不同文化、科技成果的碩果,也一起擁抱了和平的力量。
    隨博覽會的完美落幕,“水晶宮”也成了建築史上的偉大發明。
    而在一開始,誰也沒想到,為什麽偏偏是園藝師帕克斯頓設計出了這樣的建築。
    原來,帕克斯頓曾接到了一枚特別的種子。精心培育之後,種子變成了11片巨大的葉子,和非常美麗的花朵。
    帕克斯頓將之命名為“王蓮”,並獻給了維多利亞女王作為禮物。後來,王蓮的葉子越長越大,甚至能托起帕克斯頓7歲的女兒。
    帕克斯頓覺得這很有意思,仔細觀察後,發現葉子背麵的粗壯莖脈,呈環形縱橫交錯,所以才具有如此強大的負載力。同時,它還特別美觀。
    得到王蓮葉子的啟發,帕克斯頓突然有了靈感,居然做了“斜杠青年”,設計出了由標準構件鋼鐵和玻璃組合而成的“水晶宮”。
    喜歡江海潛尋請大家收藏:()江海潛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