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海上吉普賽人,還是賤/民?
字數:1730 加入書籤
                    中午吃飯的時候,仍然由蕭方負責接待。
    經過一上午的交流,他和任燃、郭超仁也熟稔許多,吃飯時不禁說起來一些私事。
    也是從此時起,他倆才知道,原來蕭方的祖輩,還是疍民,或稱疍家人。
    疍民,說的是兩廣、閩、浙、海南、港澳一帶,以舟居為主,並從事水上作業的居民。
    他們或者生活在沿海,或者生活在內河,一輩子在水上棲身,水上繁衍,水上生活。諸如漁業、采珠、水上交通運輸等工作,都是他們賴以謀生的手段。
    “提起疍家人,人們一般會想到艇仔粥、鹹水歌,好看的水上姑娘,”蕭方笑容裏帶著一絲苦澀,“甚至於,還有人把疍民稱作‘海上吉普賽人’,其實,我們疍家人在沒有上岸定居之前,都是備受歧視的賤民。”
    他們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生活以外。
    此事說來話長。
    關於疍民的起源,莫衷一是。有說,他們屬古越族後裔;有說,他們是隨宋室南遷後,又被驅趕到水上的嶺南土著;還有說,明清嶺南一帶的疍民,最早可追溯到古澶人……
    古人劃分社會貴賤等級,有一個常見的提法是“士農工商”,可在這個等級秩序中並無疍民的一席之地。
    於是,長期以來,疍民都是政治的絕緣體,曾經一度是莫等的賤民。“世上最苦黃連樹,人間最苦海上人”的說法,也不脛而走。
    更為可歎的是,不想沉寂於水中的疍民,也鮮有走上正途的,他們大多選擇去做海盜。盡管清帝雍正已免去了疍民的賤籍,但他們幾無可能通過科舉一途得到晉升。
    再往後,中國經曆了並不徹底的辛亥革命,疍民在名義上得到了人權,按規定享有“市民權利”。
    此時,僅就廣州而言,疍民的數量都達到了710萬之數,上岸定居的疍民也不在少。
    實際上,《告水麵居民書》《嚴禁壓迫疍民惡習》終成一紙空文,疍民不僅很難享受到,包括教育、醫療在內的基本權利。
    這種情況,直到新中國成立,才得到根本性的扭轉。
    “建國後,我們才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人權,”蕭方感慨叢生,“建國當年,廣州政府就為疍民設置了一個珠江區。”
    郭超仁在腦中想了想,說:“珠江區,從獵德到白鵝潭。”
    “對!這都是專門為疍民設置的。”
    任燃對區劃設定有一定了解,便問:“說到這個,我有一點印象。建國兩年後,廣東省政府專門發文,強調了疍民代表的選舉權。”
    “是的!”蕭方臉上洋溢著笑容,“再過了兩年,就有好幾十個疍家青年,成為政府人員,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兒!”
    任燃突然想到“兩棲人類”這個詞兒,便問:“我有一個問題,有一位教授把疍家人稱為‘兩棲人類’,是因為很多疍家人,即便已經上岸居住,但仍然留著兩艘小艇,有時也住在裏麵。他們這是出於什麽考慮呢?”
    喜歡江海潛尋請大家收藏:()江海潛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