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0章 奶牛養殖場

字數:7753   加入書籤

A+A-


    這一天,陽光明媚,微風拂麵。李文東陪同著部長們一同踏上了內蒙古這片廣袤的土地。這裏是李文東精心打造的百萬頭奶牛養殖場的所在地。
    部長看著眼前壯觀的景象,不禁讚歎道:“東仔啊,聽說你的養殖場裏的那些奶牛,被你管理得非常出色呢!我現在都有點後悔,當初怎麽就那麽爽快地把那 6 萬畝的場地免費給你用 30 年呢!”
    李文東微笑著回答道:“部長,您可別這麽說呀。我不是也答應過會治理附近的 2 萬畝沙漠嗎?這可是我對您的承諾呢。”
    部長嗬嗬一笑,說道:“是啊,所以今天過來,除了看看你的養殖場之外,等會兒我們還要去看看你的員工們是如何治理沙漠的。”
    李文東連忙點頭應道:“沒問題,部長。那我們先去養殖場吧,說實話,我自己都還沒有來過這裏呢。”
    一行人邊走邊聊,不一會兒就來到了養殖場。遠遠望去,隻見防風林帶之間,數萬頭黑白花奶牛正邁著輕盈的步伐,踩著清晨的露水,悠然自得地走向擠奶廳。
    它們身上的銀色耳標在晨光的照耀下閃閃發光,仿佛是一群訓練有素的士兵。
    再走近一些,智能牛舍裏的景象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橡膠臥床自動翻鋪著新的墊料,幹淨整潔;飼喂車沿著預設好的軌道緩緩前行,精準地為每頭奶牛投放著食物。空氣中彌漫著青貯玉米的清甜香氣,完全沒有傳統牧場那種令人不適的糞汙異味。。
    這裏是內蒙古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奶牛場之一,依托物聯網、ai、循環農業技術,實現了數萬頭奶牛的精準化、高效化養殖,日產優質生牛乳超 200 噸。
    走進牧場大門,第一道關卡是 “智能身份核驗區”。每頭奶牛左耳都佩戴著一枚直徑 2 厘米的物聯網耳標,內置芯片與溫度傳感器 —— 當奶牛穿過紅外識別閘機時,閘門上方的屏幕瞬間彈出它的 “電子檔案”:“編號 ,品種荷斯坦,胎次 2,年齡 3 歲,昨日產奶量 31.5 公斤,體溫 38.2c,今日飼喂配方編號 a07”。
    牧場技術總監老李指著屏幕解釋:“這枚耳標是奶牛的‘數字身份證’,實時采集體溫、活動量、反芻次數,數據每 15 分鍾上傳一次雲平台,異常情況會自動推送到獸醫的手機上。”
    在後備牛舍,ai 攝像頭正 24 小時追蹤犢牛的行為。鏡頭下,一頭出生 3 天的犢牛因食欲不佳趴在墊料上,係統立即觸發 “采食異常” 警報。
    張獸醫通過手機 app 調閱犢牛的實時視頻,同時查看它的初乳攝入記錄出生後 2 小時內已攝入 4 升初乳),遠程判斷為 “輕微應激”,隨即發送指令給飼養員:“補充 500 毫升溫葡萄糖水,增加 10 分鍾人工看護”。
    “以前靠人眼盯,一天最多照看 200 頭犢牛,現在 ai 能管 頭,成活率從 95 提升到 99.2。” 張獸醫說。
    牧場還設置了 “步態識別” 技術。在奶牛活動區的地麵下,隱藏著壓力傳感器陣列,奶牛走過時,係統能通過蹄部壓力分布判斷是否有蹄病。
    去年冬季,係統提前預警了 12 頭奶牛的早期蹄炎,獸醫及時治療,避免了產奶量下降 —— 要知道,一頭泌乳牛患蹄炎,日均產奶量會減少 58 公斤,治療周期長達 2 周。
    上午九點,飼喂車間一片忙碌。巨大的不鏽鋼料倉裏,青貯玉米、苜蓿草、甜菜粕、精飼料按比例混合,傳送帶上的紅外檢測儀實時監測飼料水分與粗蛋白含量。
    “我們的飼料配方不是固定的,而是 ai 根據每頭牛的產奶量、胎次、生理階段動態調整。” 營養師打開電腦上的 “精準營養係統”,屏幕上顯示著不同牛群的日糧配方:
    高產牛日產奶 35 公斤以上):青貯玉米 35、苜蓿草 20、甜菜粕 10、精飼料 30、添加劑 5,額外補充過瘤胃賴氨酸;
    幹奶牛產奶後期):青貯玉米 25、幹草 40、精飼料 30、礦物質 5,降低能量攝入以防難產;
    犢牛16 月齡):代乳粉 + 苜蓿草粉 + 益生菌,蛋白質含量控製在 22,鈣磷比 1.81。
    飼喂車沿著牛舍的軌道緩緩移動,車身上的機械臂精準地將飼料推到食槽裏,每段食槽對應 10 頭奶牛,誤差不超過 50 克。
    “以前人工飼喂,每頭牛每天飼料浪費約 0.3 公斤,現在全自動飼喂,浪費率降到 0.05,萬頭奶牛一年能省 360 噸飼料,相當於節省 28 萬元。” 營養師算了一筆賬。
    更關鍵的是飼料來源的 “循環閉環”:牧場周邊 5 萬畝農田專門種植青貯玉米和苜蓿,所用的肥料正是奶牛糞汙加工的有機肥。
    “我們的青貯玉米畝產達 6 噸,比普通農田高 20,因為有機肥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含量,現在土壤裏的蚯蚓都多了。”
    負責農田管理的張偉說,這些飼料不僅安全可控,還能減少運輸成本 —— 從農田到牧場的距離不超過 10 公裏,比外購飼料每噸節省 80 元運費。
    中午十一點,泌乳牛舍的 “轉盤式擠奶機” 開始運轉。這台直徑 24 米的銀色轉盤,每分鍾轉動 1.5 圈,邊緣均勻分布著 48 個擠奶位,每小時可處理 360 頭奶牛,相當於 60 個熟練擠奶工的工作量。
    奶牛們沿著通道自主走進擠奶位,係統先通過耳標識別身份,確認是 “待擠奶牛” 後,自動啟動清潔程序:第一遍用 38c溫水衝洗乳房,第二遍用含碘消毒液擦拭,第三遍用無菌毛巾擦幹 —— 整個過程僅需 45 秒。
    隨後,4 個矽膠擠奶杯自動貼合乳頭,杯組上的壓力傳感器實時調節擠奶力度,避免損傷乳腺;同時,紅外檢測儀掃描乳房,若發現紅腫或腫塊,立即停止擠奶並標記 “需獸醫檢查”。
    <,當前產奶量 15.8 公斤,脂肪率 3.8,蛋白質率 3.2”。
    這些數據會自動同步到牧場的 “質量追溯係統”,最終成為牛奶包裝上的 “品質標簽”。擠奶結束後,杯組自動脫落,係統再用消毒液對乳頭進行 “後藥浴”,隨後轉盤轉動,奶牛走出擠奶位,下一頭奶牛無縫銜接。
    “以前手工擠奶,一頭牛要 10 分鍾,還容易汙染;現在全自動擠奶,每頭牛平均 6 分鍾,生牛乳的細菌總數能控製在 5000cfu \ 毫升以下,遠低於國家標準的 cfu \ 毫升。” 擠奶車間主管說,萬頭奶牛的擠奶工作,現在隻需 8 名員工監控設備,比傳統模式減少 70 的人力。
    內蒙古的冬季最低溫可達  30c,夏季最高溫超 35c,但在蒙源牧場的牛舍裏,溫度始終穩定在 1522c。
    牛舍頂部的 “智能通風係統” 會根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和溫度自動調節:當溫度超過 25c時,側麵的負壓風機和頂部的噴霧降溫裝置同時啟動,霧滴直徑控製在 50 微米,既能降溫又不會打濕奶牛。
    當溫度低於 10c時,地麵下的地暖係統由沼氣池供能)自動開啟,臥床的橡膠墊始終保持 37c左右的溫度 —— 這是奶牛最舒適的臥床溫度,能減少肢蹄病的發生。
    牛舍的糞便清理也實現了自動化。牛舍地麵鋪設著傾斜的漏糞板,糞便通過縫隙落入地下的刮板輸送機,輸送機每 2 小時運轉一次,將糞便輸送到糞汙處理中心。
    “以前人工清糞,每天要鏟 8 噸糞,現在全自動清理,牛舍裏幾乎沒有異味,氨氣濃度控製在 15pp 以下,奶牛的采食量能提高 5。” 飼養員老楊說,他現在的工作從 “清糞工” 變成了 “牛舍管理員”,主要負責檢查設備和觀察奶牛狀態。
    在牛舍的南側,一排排深藍色的光伏板整齊排列,總麵積達 2 萬平方米。
    “這些光伏板每年能發 280 萬度電,滿足牧場 30 的用電需求,剩下的電還能並入電網。” 牧場負責人介紹,光伏板不僅發電,還能為牛舍遮陽,減少夏季太陽直射,降低牛舍溫度 —— 這是 “光伏 + 畜牧” 的立體養殖模式,既節省土地,又實現了清潔能源利用。
    下午三點,糞汙處理中心的沼氣發電機正在運轉。奶牛每天產生的 800 噸糞汙,先通過固液分離機分離出固體糞渣和液體沼液:固體糞渣經過發酵,變成鬆軟的有機肥,運到周邊農田種植飼料。
    液體沼液則進入 10 個容量為 5000 立方米的沼氣池,在 38c的中溫環境下發酵產生沼氣,沼氣一部分供沼氣發電機發電,一部分通過管道輸送到員工宿舍和食堂,作為做飯、取暖的能源。
    “我們的沼氣池每天能產 1.2 萬立方米沼氣,相當於 8 噸標準煤的能量,一年能節省電費和燃氣費約 120 萬元。”
    糞汙處理主管指著中控屏幕說,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沼氣池的溫度、壓力、甲烷濃度,當甲烷濃度低於 50 時,係統會自動調整進料量和攪拌頻率,確保沼氣產量穩定。
    沼渣製成的有機肥不僅供牧場自用,還對外銷售。“去年我們賣了 1500 噸有機肥,給周邊農戶種玉米和蔬菜,反饋很好 —— 用我們的有機肥種的玉米,顆粒更飽滿,畝產比用化肥高 10。”
    趙主管說,這種 “養殖  糞汙  種植  養殖” 的循環模式,讓牧場實現了 “零汙染排放”,去年還獲得了 “國家級綠色養殖基地” 稱號。
    牧場的數據中心裏,巨大的顯示屏上跳動著各種實時數據:全場奶牛存欄 1.2 萬頭,其中泌乳牛 6200 頭,當日總產奶量 203 噸,平均單產 32.7 公斤;飼料消耗 48 噸,其中青貯玉米 21 噸、苜蓿草 9.6 噸;擠奶廳設備運行率 98.5,牛舍溫度 18c,濕度 55……
    “這些數據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我們優化管理的依據。” 數據分析師小陳正在用 ai 模型預測下周的產奶量:“根據未來七天的天氣預報平均氣溫 12c,無降水)、飼料配方調整計劃、待產奶牛數量,模型預測下周總產奶量會增加 3 噸,我們會提前通知乳製品加工廠準備收奶。”
    更深入的分析還能優化成本:ai 通過對比不同批次奶牛的產奶量與飼料消耗,發現 “胎次 23 的奶牛” 投入產出比最高,於是牧場調整了牛群結構,將這部分奶牛的占比從 40 提升到 55,單頭奶牛的年利潤增加了 800 元。
    “以前靠經驗管理,現在靠數據說話,萬頭奶牛的管理效率提高了 40,成本降低了 15。” 牧場負責人說。
    最後一批奶牛結束擠奶,慢悠悠地走回牛舍,智能臥床已鋪好新的墊料,食槽裏裝滿了新鮮的飼料。
    遠處的光伏板在餘暉中泛著金光,沼氣池的炊煙輕輕飄蕩在草原上空 —— 這幅 “科技 + 草原” 的養殖圖景,不僅讓內蒙古的萬頭奶牛場實現了高效產奶,更走出了一條 “優質、綠色、可持續” 的現代農業之路。在這裏,每一滴牛奶都凝結著科技的力量,也承載著草原牧場轉型升級的希望。
    部長看了下數據,“東仔,你不是說要養殖百萬頭奶牛嗎?怎麽上麵的數目顯示是1.2 萬頭。”
    李文東說道:“這僅僅隻是其中的一處養殖場而已,實際上還有幾十處呢!下麵的人解釋說,如果將所有的奶牛都集中在一起養殖,那麽效果將會大打折扣。所以,他們才會選擇將這些奶牛分散開來養殖。”
    部長聽後,點頭表示讚同,說道:“確實如此,畢竟管理 1 萬頭奶牛和管理 100 萬頭奶牛所采用的方式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好吧,趁著現在還有一些時間,我們去看看治理沙漠的工程是否已經啟動了呢?”
    就在這時,養殖場的負責人匆匆走了過來,手裏還拿著幾瓶用玻璃瓶裝載的牛奶。他微笑著對部長和李文東說道:“部長、老板,這是前天剛剛製作好的鮮奶,味道非常鮮美,您們在路上可以品嚐一下。”
    李文東順手接過一瓶,打開瓶蓋,仰頭喝了一口。
    頓時,一股濃鬱的奶香在他的口腔中彌漫開來,讓他不禁讚歎道:“嗯,味道真的很不錯!不過,你們一定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嚴密監視整個生產過程,尤其是要特別注意衛生方麵的問題。整個流程不僅要追求速度,以確保牛奶的新鮮度,同時也要堅守嚴格的標準,以保障產品的安全性。那麽,牛奶和奶粉大概什麽時候能夠成品呢?”
    負責人連忙回答道:“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牛奶最快 1 天就可以製成成品,而奶粉則最快需要 2 天的時間。”
    李文東:“好,我們還有其他事,你忙你自己的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