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精兵
字數:5504 加入書籤
夏口,江夏郡的治所。
旬月前,劉備自漢津口登船,順水而下,令百姓沿夏水江岸而行,劉備自引文武兵卒至夏口寄居,一邊安置百姓,一邊招兵買馬,整兵備戰。
趙雲得令,率騎兵於江岸遊曳,威懾賊寇,護衛百姓趕路,趙林傷勢已愈,身為趙雲副將,自是不能閑著。
在將鄧範母子二人安置在趙雲府邸之後,便喜滋滋的提著長槊,腰胯寶劍隨雲叔縱馬,往來江岸護佑百姓。
長槊無名,趙林自取,曰:“破軍”。
寶劍原有名,乃劉備起兵之時以隕鐵打造,雙股劍之鴦,如今賜予趙林,起名曰:“虎爪”。
虎爪刃長三尺四寸,比一般環首刀或漢劍略長,乃是雙手劍。
昔日劉備起兵之時,也是一員驍勇戰將,曾手持雙股劍縱橫沙場,所向披靡,便是人中呂布,也曾鬥過幾個回合。
如今劉備麾下坐擁關張並二趙,自是不用再親身赴險,感念趙林拚死救回妻女,又架不住糜夫人枕邊風吹的嗚嗚作響,便將雙股劍拆分,賜予趙林一柄,既是信賴憑證,地位象征,亦作防身之用。
可以說,趙林有了劉備親賜佩劍,隻要不是造反謀逆,基本等於免死金牌。
破軍長槊掛在得勝鉤上,左手牽引韁繩,右手搭在虎爪劍柄末端,一身九成新的劄甲,肩上披掛將袍披風,隨戰馬奔馳,迎風飄揚,英武不凡。
要問怎滴沒有頭盔?
答曰:“烈日炎炎,又非戰時,何苦頂盔摜甲,全副武裝?”
話雖如此,趙林還是將兜鍪係在脖頸,垂在後背,以備不時之需。
催馬緩行,清風自江麵拂過,帶著絲絲濕潤,頗為涼爽。
此時正值深秋,日雖烈,氣卻爽,夏江水族充沛,百姓沿江岸而行,倒也不缺吃用。
何況趙林還向劉備要了千餘民夫,沿江伐木築營,以為百姓休憩之所。
“報!趙將軍!主公有令。”
忽有一騎疾至,與馬上拱手稟報。
趙林收斂悠閑之色,沉聲道:
“報來!”
斥候道:“主公有令:命趙小將軍速回夏口。”
趙林得令,遣親衛傳訊於趙雲,自領十餘騎往夏口而去。
趙林的親衛皆是從叔父趙雲處調撥而來,趙雷亦在其中。
“柏軒,劉皇叔召你回夏口,所為何事?”
趙林搖了搖頭,答道:“我亦不知。”
心中卻暗道:“難不成是魯肅來了?那為何不召雲叔回返,單單叫我回去?”
帶著疑惑,快馬加鞭,也無閑暇應付沿途百姓行禮,徑直率親衛入了夏口城門,打馬來到太守府。
自有侍衛引趙林去了府衙,麵見劉備。
人尚未至,便聽到府衙之中議論。
“......百姓畏懼曹軍,背井離鄉者,不計其數,其中多為青壯,稍加訓練,便能成軍。”
“不可。彼為逃難而來,攜妻帶女者繁多,若召青壯為卒,餘下老弱,如何能養?”
“曹孟德命文聘駐紮石陽、安陸,距此隻有百餘裏,若不擴軍,彼若殺來,拿你來擋?”
“若是招納青壯,隻餘老弱,待新野之民至此,我等如何安置?便有田畝,隻老弱能自養耶?”
趙林緩步,聽了一陣,見堂內爭論不休,不禁皺眉,按劍而入,目視劉備,稱:
“林,拜見主公。不知主公召林速歸,所為何事?”
少年入堂,議論聲止,劉備扯了扯僵硬的嘴角,溫言道:
“柏軒護持百姓辛苦,且先入座。”
隨即,目視諸葛亮,言道:
“軍師,柏軒已至,軍師妙計可能言否?”
趙林剛要去右側坐下,諸葛亮卻招手讓他到身邊共坐一席。
趙林早已融合原身記憶,到江夏這幾日來,也曾與諸葛亮煮酒閑談,對諸葛亮甚為熟悉,也不多言,走到諸葛亮身邊拱了拱手,便跪坐在孔明側後,靜待命令。
諸葛亮微微一笑,羽扇輕搖,朗聲道:
“公佑先生與憲和先生之所憂,亮已知曉,主公所慮者,乃是內憂外患。
內憂者,擇青壯成軍,則百姓老弱不堪自養;
外患者,若不招兵買馬,又恐文聘來攻,無兵可用。
嗬嗬,此事易爾。”
孫乾、簡雍沉默不語,靜待諸葛亮之策。
劉備知道諸葛亮必有妙計,急切問道:
“軍師教我。”
諸葛亮笑嗬嗬的轉頭看了一眼趙林,意味深長道:
“柏軒何不將前日所言之策獻於主公?”
趙林聞言,心中暗罵:“好你個諸葛孔明,私下喝酒吹牛的話你還當真了。”
劉備和孫、簡二人聞言,驚訝的看向趙林。
趙林見狀,隻好抱拳答道:
“稟主公,林前日與孔明先生煮酒閑談,酒後之語,當不得真......”
話未說完,諸葛亮便用羽扇輕點趙林,言道:
“柏軒之策,正合此時,且試言之。難不成柏軒不願獻計?”
趙林隱晦的翻了一個白眼:“得,今兒我也讓諸葛妖人使激將法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清了清嗓子,趙林長身而立,朗聲道:
“林前日與軍師請教軍製,募兵之法。
軍師言諸侯募兵,雖擇優而取,但所取之卒少則十五六歲,老則年近五十,實乃無奈之舉也。
吾細思之,察覺此中多有不妥,如此招募寬泛之齡為卒,於戰力提升大為不利。
少年身形尚未長成,雖有衝勁,可體魄終究稚嫩,氣力不足。
在軍中操練之時,耐力難比成年青壯,兵刃器械揮舞吃力,遑論披掛重甲,奔襲作戰。
少年便入軍旅,縱有天賦,也需耗費大量時日雕琢,方能形成戰鬥力,而其間又極易因傷病損了根基,未等長成精銳,或已折損大半。
至於那四十多歲老夫,機能漸衰,不複盛年之勇,衝鋒陷陣,往往力不從心,持久作戰更是難以為繼。
況且,即便悉心培養,能戰之歲月無幾,未等將其打磨成精銳,便已垂垂老矣,屆時又需重新補充兵員,周而複始,軍中始終難有穩定且善戰之卒,此誠為一弊也。
而如此募兵,不僅難以提升戰力,又因屯田之策耗費時光於田埂之間,操練時日折去大半,戰力可想而知。
若不屯田,則家中老小力不能自養,兵卒心憂私家,便無戰心,況且若不屯田,則糧草亦不足以奉養大軍,此二弊也。”
劉備聞言,思之半晌,問道:
“柏軒可有良策?”
趙林看了一眼諸葛亮,見他輕搖羽扇,默默微笑,並不出言,便隻好繼續說道:
“林拙思,若要提升軍隊戰力,又要保證百姓生計,當行軍製改革之法。”
劉備又問:“如何改革?”
趙林曰:“林隻有些方略之計,主公且試聞之。
若要軍製改革,當從現役兵卒開始。
將兵卒按年齡劃分,不及弱冠之年為新兵,青壯之卒為中堅,以及餘下老卒。
篩選老卒為一營曰‘預備營’,新兵充其軍,以老帶新,此營當避惡戰,以操練培養為主,意在將新兵迅速培養為中堅精銳。
以中堅為主力之軍,若有年老者、傷殘者,則入預備營充軍官,若有損傷不足數,則從預備營篩選青壯補充,以維持戰力。
另設一法,名曰‘退役’。
老卒於預備營中服役三年便可卸甲歸田,其人年歲至高不過五十餘,力不及戰陣,卻能應付田埂之間,以養家族。
如此,預備營專司操練,偶有實戰,中堅之軍分營若幹,以為主力。
二者皆不屯田,是為戰兵。
至於輔兵之卒,便是農忙之時屯田,守城,戰時押運糧草,搭橋立寨之能也。
如此兵最少,然精銳能戰,糧草充足。
當今天下,諸侯並起,勢大如曹操者,擁兵百萬,然帶甲之人不過數萬,又多為輕薄皮甲,防護有限,鐵甲覆身之士不足三成,此萬餘重甲才是曹操縱橫北方之依仗,其軍雖眾,破其重甲,則可勝。
可見若兵卒無甲,縱人多勢眾,不足慮也。
而我軍鐵甲難求,不若用精兵之策,省下糧草購置鐵石,打造甲胄器械,若中堅主力人人披甲執銳,則兵雖少,亦可縱橫天下,無人能擋。”
喜歡三國:開局長阪坡,趙雲是我叔?請大家收藏:()三國:開局長阪坡,趙雲是我叔?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