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大羅天仙之道(3)

字數:3829   加入書籤

A+A-


    紫霄宮中,靈氣氤氳,鴻鈞老祖端坐在七彩蓮台之上,周身光芒柔和,台下三千紫霄客,皆屏氣斂息,聆聽老祖講道。
    接引道人雙手合十,率先起身,恭敬問道:“老祖,常聞世法與出世法,卻始終難以參透。究竟何為世法,何為出世法?二者又有何關聯?”
    鴻鈞老祖目光深邃,緩緩開口:“世法,乃世間萬象,人們在生活中的一切行為、觀念,以及世間的規則、秩序,皆為世法。出世法,並非尋求一個遠離塵世的地方,而是一種心境的超脫。世法與出世法,隻在一心,所用逆順不同,其實隻是一法 。法亦非僅順中逆用耳。順中用逆,萬法皈依無法,鬼神莫測其機;逆中隨順,一法散為萬法,陰陽不出其算。這並非以有心為作用,刻意用意推詳,乃是神明智慧,理性本來如是,原沒有另有什麽出世的法。”
    準提道人緊接著發問:“老祖,既然世法與出世法本質為一,那為何又強調出世?究竟什麽樣的人能出世,什麽樣的人不能出世?”
    鴻鈞老祖微微頷首,繼續說道:“大眾,你們仔細聽著。世外者,世法之外也。識破世法非真,幻情是假,一切有為功能,俱是夢境,物物無事,事事非實,唯將此心清淨,能出世外。今夫天有陰晴運轉,不能出世;地有崩裂傾塌,不能出世;日月盈昃,不能出世……一切有為,盡係成住空壞,生老病死,若深陷其中,執著不放,便不能出世。唯有那些能洞察世法虛幻本質,不為物欲所迷,讓內心保持清淨的人,方能超脫世法,實現出世。”
    縹緲真人從座位上站起,拱手問道:“老祖,如您所說,出世需清淨內心。但在實際修行中,外界誘惑繁多,內心極易受到幹擾,難以保持清淨,這該如何應對?”
    鴻鈞老祖目光平和,耐心解答:“縹緲,麵對外界誘惑,需時刻保持警覺,以智慧觀照內心。當雜念生起時,不要刻意抗拒,而是冷靜分析,認清其虛幻本質。通過修習禪定,讓內心逐漸平靜,不為外界所動。同時,要深刻理解世法的無常,明白一切皆為過眼雲煙,從而減少對世俗事物的執著。”
    接引道人再次合十問道:“老祖,對於引導眾生出世,我等應采用何種方法,幫助他們識破世法非真,踏上出世之路?”
    鴻鈞老祖目光望向接引,說道:“接引,眾生根基不同,需因材施教。對於根性聰慧者,可直接傳授高深之法,引導他們領悟世法的虛幻;對於根性稍鈍者,應從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入手,讓他們逐步認識到世法的無常,激發他們追求出世的決心。在引導過程中,自己要以身作則,展現出世的智慧與境界。”
    準提道人皺眉問道:“老祖,若遇到冥頑不靈,堅決不肯相信世法虛幻的眾生,我等又該如何?”
    鴻鈞老祖長歎一聲:“準提,不可操之過急。此類眾生,需以無盡的耐心和慈悲心感化他們。通過講述因果輪回的故事,展示世間萬物的生滅變化,讓他們親眼目睹世法的無常。時機成熟時,他們自然會領悟世法的虛幻,萌生出世之心。”
    鴻鈞老祖目光掃視全場,語重心長道:“爾等務必牢記,出世之路,在於清淨內心,洞察世法。隻有擺脫世俗的束縛,方能體悟大道,證得大羅金仙。”
    紫霄宮中,氤氳靈氣仿若靈動的輕紗,在眾人周身繚繞。鴻鈞老祖高坐七彩蓮台,周身散發著柔和卻威嚴的光芒。台下,太上老君雙手抱拳,神色恭敬,率先起身發問:“老師,修行之中,心境至為關鍵。究竟如何才能做到心清,如何才能達成心靜,又怎樣才能實現內心的清淨呢?”
    鴻鈞老祖微微頷首,目光深邃,緩緩說道:“老君,心無二念謂之清,念無駁雜謂之靜。當你摒棄雜念,讓內心專注於道,自然能做到心清。平日裏,無論是行走坐臥,還是應對事務,都能保持內心的純淨,不被其他念頭幹擾,便是踏上心清之路。心不著相謂之清,念不停滯謂之靜。修行時,不執著於外在的事物和現象,不讓念頭在某一處停留,保持內心的通透與靈動,便邁向了心靜之境。
    念念圓明謂之清,光明無礙謂之靜。讓每一個念頭都充滿智慧的光芒,不為黑暗和迷惑所困,內心光明磊落,毫無阻礙,便是清的更高境界;而內心的光明能破除一切障礙,達到自由自在的狀態,就是靜的升華。一塵不染謂之清,萬慮皆空謂之靜。排除外界的一切幹擾,讓內心如同純淨的明鏡,不沾染一絲塵埃;放下所有的憂慮和牽掛,讓心靈空靈自在,這便是清淨的體現。
    萬物不能遁其形謂之清,鬼神不能測其機謂之靜。當你對世間萬物的本質了如指掌,任何事物都無法隱藏其真相,這就是清;你的心境高深莫測,鬼神都難以窺探其中的奧秘,這就是靜。心如流水謂之清,性如皓月謂之靜。讓內心像流水一樣,順應自然,隨形就勢,不固執己見,便能保持清的狀態;讓本性如同皓月一般,純淨明亮,不為烏雲所遮蔽,便能擁有靜的品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無始以來罪消滅謂之清,多劫之前因盡澈謂之靜。通過修行,消除無始以來積累的罪業,讓內心得到淨化,這就是清;徹底洞察多劫之前的因果,對一切因果循環都了若指掌,這就是靜。內觀其心心無其心謂之清,遠觀其物物無其物謂之靜。向內觀察自己的內心,發現心本無形,並無一個固定的‘心’存在,從而擺脫對自我的執著,這就是清;向外觀察世間萬物,認識到萬物皆虛幻不實,並無真實的‘物’存在,從而超越對物質的貪戀,這就是靜。
    三者既悟謂之清,惟見於空謂之靜。當你領悟了心、物、空三者的真諦,內心便達到了清的境界;眼中所見唯有空性,認識到一切皆空,內心便獲得了靜。觀空亦空謂之清,空無所空謂之靜。不僅看到萬物的空性,連對空性的執著也要放下,認識到空也是虛幻的,這就是清;當一切空相都不存在,連‘無空’的概念也消失,內心便進入了靜的高深境界。
    所空既無,無無亦無謂之清,湛然常寂,寂無所寂謂之靜。當所追求的空也不存在,連‘無’的念頭都消失殆盡,內心達到一種純粹的清淨,這就是清;內心湛然常寂,連寂靜的感覺都不存在,超越了一切概念和感受,這就是靜。真常應物謂之清,常應常靜謂之靜。以真常不變的道心去應對世間萬物,不被外界所動搖,這就是清;在應對萬物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內心的平靜,不為所動,這就是靜。
    洞然不昧謂之清,入眾妙門謂之靜。內心洞徹明白,不被迷惑,這就是清;通過對清淨的體悟,進入到奇妙的修行境界,這就是靜。超出三界謂之清,解脫五行謂之靜。擺脫三界的束縛,超越生死輪回,這就是清;從五行的限製中解脫出來,獲得真正的自由,這就是靜。虛空粉碎謂之清,粉碎虛空謂之靜。打破對虛空的執著,讓內心如同粉碎的虛空一樣,無所掛礙,這就是清;以強大的定力和智慧,粉碎一切虛幻的表象,包括對虛空的認知,這就是靜。光攝諸天謂之清,普渡眾生謂之靜。內心的光明能夠照耀諸天,影響他人,這就是清;用這份光明去普度眾生,幫助他們擺脫苦難,這就是靜。老君,你需細細體悟,方能達成內心的清淨。”
    太上老君聽聞鴻鈞老祖這番論述,心中豁然開朗,當下五體投地,伏地叩首,額頭觸地良久。起身時,老君眼眶泛紅,聲音中滿是敬服:“老師這番教誨,字字珠璣,如撥雲見日,驅散了我心中長久以來的困惑。過去,我雖潛心修行,卻對清淨之境一知半解,如今經老師提點,方知自己的淺薄。”
    老君後退一步,再次拱手作揖,身姿愈發恭謹:“往後的修行,我必定銘記老師的教導,以心清、心靜、心淨為指引,體悟大道。若有不解之處,還望老師不吝賜教。”
    鴻鈞老祖微微點頭,目光中滿是期許:“老君,修行之路漫漫,需持之以恒。今日你有所悟,切不可懈怠。望你將所悟踐行於日常,早日證得大羅金仙之境。”
    老君神色凝重,雙手抱拳於胸前:“謹遵老師教誨!我定當砥礪前行,不負老師的期望!”言罷,老君退回座位,周身氣息愈發平和,沉浸在對鴻鈞老祖教誨的思索之中 。
    喜歡洪荒:六翅金蟬從吞噬開始請大家收藏:()洪荒:六翅金蟬從吞噬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