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0章 禁法之地,挖坑設伏

字數:4972   加入書籤

A+A-


    武天之內,以“四江”組成的大陸是世界中心。
    大陸的東麵就是海外的三尊果位。
    而西麵仍然空置。
    按照原定計劃,這裏是留給其他世界的。
    但他如今要培育科技文明,陳景安索性設下了一處迷障,並且禁止任何果位進行窺探。
    大海上,陳景安再度填海製造陸地。
    接下來要解決人口問題。
    這個也簡單。
    他直接從“大陸”和“海外”,選取了那些隱世的村落,將其一股腦搬遷過來。
    這些人知道仙道的存在,但是知道得又不太徹底。
    當他們被放在這個封閉的環境下。
    久而久之,所謂的仙道也就變成了神話。
    陳景安分出幾縷殘影,化作了各大部族的領袖與長者,負責指引餘下的人族適應新的環境。
    等具備相應的條件之後,就開始推動文明的進步。
    ……
    江東,大武
    丞相“王鶴”完成了對舊派內部的整合。
    那些不願意聽從他指揮的舊派,全部都被踢出了隊伍,成為新舊之爭的犧牲品。
    王鶴看出了武帝仍然有扶持新派的意思,索性直接順應帝心,由著他將曾經由舊派把持的官位分給新派。
    這一來二去,武帝對他的印象大為改觀。
    從前因為“國師”以及“新派”的煽風點火。
    即便武帝在心裏仍然將丞相視作肱骨和忠臣,但他不可避免對其心生忌憚。
    這家夥籠絡舊派,難不成是有篡權的打算?
    若當真如此,削弱舊派就更有其必要性了。
    隻是,麵對自己斬下的大刀,丞相沒有反抗而是引頸就戮,這就又讓武帝顧念起了舊情,甚至想到了二人開創天下時的偉業。
    明明,他們才是天底下最親厚的君臣。
    國師這個外來者拍馬不及!
    因著這種心思,武帝又放鬆了對舊派的壓製。
    他整個人仿佛就是一種矛盾體。
    丞相是了解其個性的。
    矛盾隻是武帝的表象,他真正有底氣這樣朝令夕改,是因為不管自己還是國師,從始至終都沒被對方放在眼裏。
    他不覺得朝令夕改需要付出任何代價。
    這對大武而言是隱患,可在丞相眼裏就成了機會。
    現在,他與國師又站在相同的高度了。
    憑著自己對武帝的了解,丞相清楚要如何引動帝王的心思。
    就比如眼下——
    新派已經過了爭權奪利的階段。
    他們根基未穩,首先要做的就是消化手中的權力。
    因此,新派繼續鬥爭的意願不太強。
    包括國師自己。
    他都有通過底下人,向丞相表明要暫時休戰的意思。
    可丞相如何會放過這個機會?
    他算是看出來了,這群儒生來者不善,真要是讓他們徹底紮根,往後再想將其拔除就難了。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被儒生拉攏的那群寒門官員。
    如今,已經沒人能分得清“寒門官員”和“儒生”這兩個群體了。
    毫無疑問,儒生的那套理念,有著很強的同化作用。
    大武容不下他們!
    恰逢此時,丞相又摸清了帝王的心意。
    武帝對當前江東取得的優勢地位並不滿足。
    他已經受了國師的影響,想要真正做到“大一統”,成為與蕭家先祖“武祖”一樣偉大的人物。
    如今,站在他們麵前的隻剩半個江西,以及整個江南。
    丞相對比雙方的實力。
    武帝通過這些年沐浴國運,已經在事實上進入了武天的第一梯隊。
    他與山君的實力應該在伯仲之間。
    剩下的自己和國師,與江南的“河伯”大致相當,而江西的“廣聞”因為受傷所以比他們稍遜一籌。
    從這點來看,江東在頂尖強者上麵甚至占了一點優勢。
    但是還有另一個前提。
    那就是海外的三尊果位不會插手。
    其中,“蓬萊”是從江北分出去的,即便道士和儒生已經不再往來,但這兩邊也不存在仇怨。
    基本可以排除掉“蓬萊”會主動冒犯大武的可能。
    真正的關鍵在於剩下的兩位。
    其中之一,方丈。
    此人在先前“佛門衰落”中扮演重要角色,並且利用了“江東”和“江西”的潛在矛盾,大舉獲利。
    可以說,如果沒有他的搗亂,江東不見得能輕易坐收漁利。
    但這並不代表,方丈就會支持江東。
    歸根結底。
    方丈是佛門的第三位聖人,他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
    假如江東要滅江西,方丈大概率會站在江西的對立麵。
    剩下的瀛洲,他們同樣是封邦建國起家的,與江東是天然的對手。
    一旦開打,瀛洲也可能倒向江西。
    三打五,江東就成了劣勢。
    這怎麽看都不劃算。
    隻是,當丞相嚐試著將擴張的地方逆轉,不再著眼“江西”和“江南”,思路好像一下子就清晰了。
    尤其是“佛門”的兩位。
    金山寺孤懸海外,需要與江西佛門抱團取暖。
    可是,假如江西佛門不是進攻的目標。
    對他們而言,就不存在“唇亡齒寒”的顧慮了。
    因為“廣智”如今隻是被禁閉,既不是死了,也不是跌落了果位。
    廣聞完全可以等到廣智出世。
    當然了,廣聞也可以選擇援助金山寺。
    但坊間早有傳聞,廣聞師太是一個很容易被情緒左右的人。
    方丈曾經背棄過佛門。
    丞相就賭她會選擇落井下石。
    即便不會——
    丞相也沒有損失,因為真正決定要不要進行豪賭的,隻有武帝本人。
    自己隻需要給他提供計劃。
    除了金山寺,還有一個瀛洲島,若能將其覆滅,這也是替江東掃掉了一個障礙。
    不管怎麽看,這都比征討江南看起來要明智些。
    隨後,丞相立刻向武帝進言,並且詳述了自己分析出來的利弊。
    武帝相信他在戰略上判斷。
    不過,如今大武有三尊果位,他也可以選擇傾聽國師的建議。
    丞相不由心中一沉。
    他看向國師的方向,腹中早就構思好了反對的言論。
    但是,國師同樣不按套路出牌。
    “老臣以為,丞相大人的計策甚好!”
    國師說完,甚至與丞相對了一個眼神,頗有幾分心照不宣的意思。
    丞相承認自己是包藏禍心的。
    可這一刻的國師,竟是讓他有種找到同類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