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素書世界
字數:14932 加入書籤
石中將《道德經》觀想參詳了無數遍,每一次皆是收獲滿滿,不得不欽佩太上大哲智慧,聖人大德賢明。
然他並未就此起身離了這太虛淨地,而是睜眼瞬時,觀向虛無深處,在那一片幽靜虛無之外,便是寰宇天下所在時空,那紅塵世道一切,如影似畫地盡皆顯現於他的意識海中。
但見天下雲雲總總仍舊,時光荏苒,歲月如梭,卻是舊時相識成過往,未來可期不可見。一切都是在天道法則中各自運行不墜。
石中於瞬間心靈感應,意識海中另一部奇書浮顯而現。他本是天道修習有成之士,自然而然醒悟了下一步自應該的行道去處,即是又自閉目冥想,盤坐在大石頭上一動不動,觀想參詳起《素書》來。
世間萬維,智聯網絡某度之中,有關於《素書》的全文和釋意,石中一個由現時而出,遊曆於史時時空的天道修行者,隻需要意識流一展,自就沉浸入了那片知識海洋中。
《素書》類似於語錄體,而“素”的意思為“樸素、簡單”。也就是說,功成名就的大原則,無非道、德、仁、義、禮而已!隻是難在實踐,須依據具體情況,隨機應變。
相傳《素書》乃為秦末之時的黃石公所作。民間常視此書為一部奇書、天書。
而《素書》以道家思想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於一體,其所發揮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
《素書》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是認識事物,對應事物、處理事物的智能之作。
傳說黃石公圯橋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借此書,助劉邦奪定江山。
《黃石公素書》原始章曰:“夫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萬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萬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親,有慈慧惻隱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義者,人之所宜,賞善罰惡,以立功立事。禮者,人之所履,夙興夜寐,以成人倫之序。
夫欲為人之本,不可無一焉。
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通乎成敗之數,審乎治亂之勢,達乎去就之理。
故潛居抱道以待其時。若時至而行,則能極人臣之位;得機而動,則能成絕代之功。如其不遇,沒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
正道章曰:“德足以懷遠,信足以一異,義足以得眾,才足以鑒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為儀表,智足以決嫌疑,信可以使守約,廉可以使分財,此人之豪也。
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見嫌而不苟免,見利而不苟得,此人之傑也。”
求人之誌章曰:“絕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損惡,所以禳過;貶酒闕色,所以無汙;避嫌遠疑,所以不誤;博學切問,所以廣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儉謙約,所以自守;深計遠慮,所以不窮;親仁友直,所以扶顛;近恕篤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濟物;殫惡斥讒,所以止亂;推古驗今,所以不惑;先揆後度,所以應卒。設變致權,所以解結;括囊順會,所以無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終。”
本德宗道章曰:“夫誌心篤行之術,長莫長於博謀,安莫安於忍辱;先莫先於修德,樂莫樂於好善;神莫神於至誠,明莫明於體物;吉莫吉於知足,苦莫苦於多願;悲莫悲於精散,病莫病於無常;短莫短於苟得,幽莫幽於貪鄙;孤莫孤於自恃,危莫危於任疑,敗莫敗於多私。”
遵義章曰:“以明示下者暗,有過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禍,令與心乖者廢,後令繆前者毀。怒而無威者犯,好眾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離者孤,親讒遠忠者亡。
近色遠賢者昏,女謁公行者亂,私人以官者浮,淩下取勝者侵,名不勝實者耗。
略己而責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棄廢,以過棄功者損,群下外異者淪,既用不任者疏,行賞吝色者沮,多許少與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報,貴而忘賤者不久,念舊惡而棄新功者凶,用人不得天者殆,強用人者不畜。為人擇官者亂,失其所強者弱,決策於不仁者險,陰計外泄者敗,厚斂薄施者凋。戰士貧遊士富者衰。貨賂公行者昧。
聞善忽略,記過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濁,牧人以德者集,繩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賞,則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賞不服人,罰不甘心者叛。賞及無功,罰及無罪者酷。聽讒而美,聞諫而仇者亡。
能有其有者安,貪人之有者殘。”
安禮章曰:“怨在不舍小過,患在不預定謀;福在積善,禍在積惡;饑在賤農,寒在墮織;安在得人,危在失上;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上無常躁,下多疑心;輕上生罪,侮下無親;近臣不重,遠臣輕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無正友,曲上無直下;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山峭者崩,澤滿者溢。棄玉取石者盲,羊質虎皮者辱;衣不舉領者倒,走不視地者顛;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足寒傷心,人怨傷國;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根枯枝朽,人困國殘;與覆車同軌者傾,與亡國同事者滅。見已往,慎將來;惡其跡者,預避之。”
《素書》有曰:“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看完令人深思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則吉,無道則凶。
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非其神聖,自然所鍾。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重可使守固,不可使臨陣。貪可使攻取,不可使分陣。廉可使守主,不可使應機。五者各隨其材而用之。
同誌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依,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規,同巧相勝。此乃數之所得,不可與理違。
釋己以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順。逆者難從,順者易行;難從則亂,易行則理。
詳體而行,理身、理家、理國可也。”
《素書》所曰,用大白話來說,其中之意是:“道、德、仁、義、禮,這五種事物與品性本來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所謂的道,就是人們所必須遵循的規律,然而普通民眾又無法懂得和掌握他們所遵循的這些規律。
所謂的德,就是人們從大道那裏獲取的天性與本能,德可以使他們能夠獲取各自的需求。所謂的仁,就是人們彼此相親相愛的品德,使人人都具有仁慈、同情之心,以保證萬物能夠順利生長。
所謂的義,就是人們所應該做到的合宜言行,獎勵善良的人與事,懲罰罪惡的人與事,以此來建功立業。所謂的禮,就是人們所應該遵循的禮儀製度,人們應該夙興夜寐,非常勤奮地維護好人與人之間的倫理秩序。一個人要想修養好做人的基本素質,而道、德、仁、義、禮這五項基本準則,是缺一不可的!
賢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明白世間萬物興盛、衰敗的道理,通曉事業成功、失敗的規律,知道社會太平、紛亂的局勢,懂得把握進退的尺度。
所以,當時機還未到之時,應當懂得潛伏、默守正道,等待真正的時機來臨。
如果時機到來了,就有可能位極人臣;如果根據時機而有所行動,就能夠建立豐功偉績。
假如生不逢時,隻不過無聞於世而已,不會有大的損害。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智慧就比別人高,名氣也比別人大。
品德高尚,則可使遠方之人前來歸順。誠實不欺,可以統一不同的意見。
道理充分可以得到部下群眾的擁戴。才識傑出,可以借鑒曆史。聰明睿智可以知眾而容眾。
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俊。 行為端正,可以為人表率。足智多謀,可以解決疑難問題。天無信,四時失序,人無信,行止不立。如果能忠誠守信,這是立身成名之本。
君子寡言,言而有信,一言議定,再不肯改議、失約。是故講究信用,可以守約而無悔。廉潔公正,且疏財仗義。這樣的人,可以稱他為人中之豪。恪守本職工作,而不稍加改變或輕易放棄;受到嫌疑,而能居義而不反顧。
雖處嫌疑之地而不希圖苟且獲免,見到利益而不通過不正當的途徑去獲得。這樣的人,可以稱為人中之傑。
杜絕不良的嗜好,禁止非分的欲望,這樣可以免除各種牽累。抑製不合理的行為,減少邪惡的行徑,這樣可以避免過失。謝絕酒色侵擾,這樣可以不受玷汙。回避嫌疑,遠離惑亂,這樣可以不出錯誤。
廣泛地學習,仔細地提出各種問題,這樣可以豐富自己的知識。行為高尚,辭鋒不露,這樣可以修養身心、陶冶性情。肅敬、節儉、謙遜、簡約,這樣可以守身不辱。深謀遠慮,這樣可以不至於困危。
親近仁義之士,結交正直之人,這樣可以在逆境中得到幫助。為人盡量寬容,行為敦厚,這是待人處世之道。任才使能,使人人能盡其才,這是用人成事之要領。
抑製邪惡,斥退讒佞之徒,這樣可以防止動亂。推求往古,驗證當今,這樣可以不受迷惑。了解事態,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應付倉卒事變。采用靈活手法,施展權變之術,這樣可以解開糾結 。
心中有數,閉口不言,凡事能順從時機,這樣可以遠怨無咎。堅定不移,正直剛強,這樣才能建功立業。勤勉惕勵,心地善良,這樣才能善始善終。
欲始誌向堅定,篤實力行,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深思多謀;最安全的方式,莫過於安於忍辱;
最優先的要務,莫過於進德修業;最快樂的態度,莫過於樂於好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最神奇的效驗,莫過於用心至誠;最高明的做法,莫過於明察秋毫;
最吉祥的想法,莫過於安分知足;最痛苦的缺點,莫過於欲求太多;
最悲哀的情形,莫過於心神離散;最麻煩的病態,莫過於反覆無常;
最無聊的妄念,莫過於不勞而獲;最愚昧的觀念,莫過於貪婪卑鄙;
最孤獨的念頭,莫過於目空一切;最危險的舉措,莫過於任人而疑;
最失敗的行徑;莫過於自私自利。
在部下麵前顯示高明,一定會遭到愚弄。有過錯而不能自知,一定會受到蒙蔽。
走入迷途而不知返回正道,一定是神誌惑亂。因為語言招致怨恨,一定會有禍患。
思想與政令矛盾,一定會壞事。政令前後不一,一定會失敗。
發怒卻無人畏懼,一定會受到侵犯。喜歡當眾侮辱別人,一定會有災難。
對手下的大將罰之過當,一定會有危險。怠慢應受尊重的人,一定會招致不幸。
表麵上關係密切,實際上心懷異誌的,一定會陷於孤獨。
親近讒慝,遠離忠良,一定會滅亡。親近女色,疏遠賢人,必是昏瞆目盲。
女子幹涉大政,一定會有動亂。隨便將官職到處亂送,政治就會出現亂相。
欺淩下屬而獲得勝利的,自己也一定會受到下屬的侵犯。
所享受的名聲超過自己的實際才能,即使耗盡精力也治理不好事務。
對自己馬虎,對別人求全責備的,無法處理事務。
對自己寬厚,對別人刻薄的,一定被眾人遺棄。
因為小過失便取消別人的功勞的,一定會大失人心。
部下紛紛有離異之心,必定淪亡。既然用了人卻不給予信任,必定導致關係疏遠。
論功行賞時吝嗇小氣,形於顏色,必定使人感到沮喪。
承諾多,兌現少,必招致怨恨。起初竭誠歡迎,末了又拒於門外,一定會恩斷義絕。
給予別人很少,卻希望得到厚報的,一定會大失所望。
富貴之後就忘卻貧賤時候的情狀,一定不會長久。
念及別人舊惡,忘記其所立新功的,一定遭來大凶。
任用邪惡之徒,一定會有危險。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無法擺脫人情糾結,政事必越理越亂。失去自己的優勢,力量必然削弱。
處理問題、製定決策時向不仁之人問計,必有危險。
秘密的計劃泄露出去,一定會失敗。橫征暴斂、薄施寡恩,一定會衰落。
奮勇征戰的將士生活貧窮,鼓舌搖唇的遊士安享富貴,國勢一定會衰落。
賄賂政府官員的事到處可見,政治必定十分昏暗。
知道別人的優點長處卻不重視,對別人的缺點錯誤反而耿耿於懷的,則是作風粗暴。
使用的人不堪信任,信任的人又不能勝任其職,這樣的政治一定很混濁。
依靠道德的力量來治理人民,人民就會團結;若一味地依靠刑法來維持統治,則人民將離散而去。
小的功勞不獎賞,便不會建立大功勞;小的怨恨不寬赦,大的怨恨便會產生。
《素書》上說,小怨不赦,則大怨必生。獎賞不能服人,處罰不能讓人甘心,必定引起叛亂;賞及無功之人,罰及無罪之人,就是所謂的殘酷。
聽到讒佞之言就十分高興,聽到忠諫之言便心生怨恨,一定滅亡。藏富於民,以百姓的富有作為本身的富有,這樣才會安定;欲壑難填,總是貪求別人所有的,必然殘民以逞。
怨恨產生於不肯赦免小的過失;禍患產生於事前未作仔細的謀畫;幸福在於積善累德;災難在於多行不義。輕視農業,必招致饑饉;惰於蠶桑,必挨冷受凍。得人必安,失士則危。招來遠客即富,荒廢農時則貧。
上位者反覆無常,言行不一,部屬必生猜疑之心,以求自保。對上官輕視怠慢,必定獲罪;對下屬侮辱傲慢,必定失去親附。近幸左右之臣不受尊重,關係疏遠之臣必不安其位。自己懷疑自己,則不會信任別人;自己相信自己,則不會懷疑別人。
《素書》有問“總是懷疑別人,是這個原因嗎?”
邪惡之士決無正直的朋友;邪僻的上司必沒有公正剛直的部下。行將滅亡的國家,決不會有賢人輔政;陷於混亂的政治,決不會有善人參與。
愛人深者,一定急於求賢才,樂得於賢才者,待人一定豐厚。國家即將稱霸,人才都會聚集來歸;邦國即將敗亡,賢者先行隱避。土地貧瘠,大物不產;水淺之處,大魚不遊;禿樹之上,大禽不棲;疏林之中,大獸不居。
山勢過於陡峭,則容易崩塌;沼澤蓄水過滿,則會漫溢出來。棄玉抱石者目光如盲,羊質虎皮者虛於矯飾。
拿衣服時不提領子,勢必把衣服拿倒。走路不看地麵的一定會跌倒。
房屋梁柱軟弱,屋子會倒塌;才力不足的人掌政,國家會傾覆。腳下受寒,心肺受損;人心懷恨,國家受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大山將要崩塌,土質會先毀壞;國家將要衰亡,人民先受損害。樹根幹枯,枝條就會腐朽;人民困窘,國家將受傷害。
與傾覆的車子走同一軌道的車,也會傾覆;與滅亡的國家做相同的事,也會滅亡。見到已發生的事情,應警惕還將發生類似的事情;
預見險惡的人事,應事先回避。害怕危險,常能得安全;
害怕滅亡,反而能生存。人的所作所為,符合行事之道則吉,不符合行事之道則凶。
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好處都到他那裏;不吉祥的人,各種各樣的惡運災禍都向他襲來。這並不是什麽奧妙的事,而是自然之理。
務善策者無惡事,無遠慮者有近憂。同誌相得,同仁同憂,同惡相黨,同愛同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謀,同貴相害,同利相忌。
同聲相應,同氣相感,同類相似,同義相親,同難相濟。同道相成,同藝相窺,同巧相勝。
以上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凡人類有所舉措,均應遵守這些規律,不可與理相抗。
把自己放在一邊,單純去教育別人,別人就不接受他的大道理;如果嚴格要求自己,進而去感化別人,別人就會順服。
違反常理,部屬則難以順從;合乎常理,則辦事容易。部屬難以順從,則容易產生動亂;辦事容易,則能得到暢通的治理”
話說明朝末年,廣平府永年縣善寨村,出了個名人,姓張名蓋(張蓋,詳細生卒年代待考,一字命士,號箬庵,直隸永年,今河北省永年縣人,清初河朔詩派的重要作家,與申涵光、殷嶽並稱畿南三才子,以能詩聞,工草書,善鼓琴,有《柿葉庵詩選》傳世。甲申之變、明清易代之際,張蓋曾與申涵光、殷嶽、楊思聖等人避亂隱居於沙河縣西部之廣陽山,並結下生死之交)詩人、書法家。後世人稱他的草書為“明朝第一”。他一生狂放不羈,怪異無常。
天啟年間,張蓋在滏陽河畔收徒講學,慕名前來拜師的絡繹不絕後來這些徒弟大都考上了舉人。
有一天,他講完課,清了清嗓門兒,大聲地對弟子們說道:“朝廷近期將舉行會試,我決定從你們當中篩選三個優秀的,與我一起進京趕考。你們都準備一下,三天以後,就在此間進行測試。”
眾徒哪敢怠慢。皆是唯恐失去了這次師徒一同趕考的絕佳機會。
其實張蓋早就有了進京趕考的資格,可他偏偏要等到現如今,才和弟子們一塊兒去趕考。
三天後,測試完畢,成績一公布出來,大家羨慕嫉妒恨的眼光,齊刷刷地集中在前三名弟子身上。
卻隻隻聽張先生大聲說道:“後三名,站起來!”然後他看著那三個弟子道:“我說後三名,你們仨聽好了,明天一早與我一同赴京趕考”。
大家聞聽張先生之言,一個個皆是瞪大著眼睛,疑惑不解“這後三名,咋會就成了,成績優秀的代表!得與先生一起去參加會試呢?!”
然第二天一早,師徒四人打點停當,真就朝京城而去。
行至傍晚時分,將到順德府城時,大家皆是饑腸轆轆,疲憊不堪。走在後麵的兩個弟子便悄悄咬起耳朵來:“咱們先生平時吃慣了粗茶淡飯,咱們自也沒回家去拿錢來,誰知道這一路上會受些什麽罪來著呢!”。另一個說道:“先生不是會寫字嗎!?興許能賣些錢花花”一個即是回道:“哎呀!你不懂,他那是在廣平府城,可到了外麵,誰還會認他呢!?”
一行進了順德府城,張蓋領頭在前行,路過好幾個門麵普通的旅店,隻是搖著頭,竟沒有一個中他意的。最後來到一間聽“清風樓”的酒樓附近,他看見有一家豪華氣派的客棧,這才決定住下。
張先生自己挑選了二樓一個大雅間,又立即吩咐店小二,備了一桌上等的酒菜。
站在他旁邊的弟子急忙拉扯他的衣角,並不斷搖頭示意他“不可如此”。
張蓋見狀,卻是大聲說道:“怕什麽呢!先生我有的是錢。”爾後他又對店小二說道:“小二,你去把店裏參加趕考的公子哥,全都給我叫過來,就說這裏有個貴人要見他們!”
店小聞言,歡快回道“好嘞!”又歡快地跑下了樓去。
張蓋一聲吩咐“弟子們,筆墨伺候!”當即文房四寶,擺上了桌子。
這時,隻聽得樓梯咚咚作響,仔幾個年輕的秀才,便朝這房間裏走了來,他們一個個錦衣繡帶,皆是富貴不凡之人。
要知道,能住進這等豪華旅店的人,哪怕隻是個秀才,也不是那沒錢的主!
他們擠進房中,看見屋內那方的讀書人,正簇擁著一個中年先生,而此時那先生正在揮毫潑墨,一個個便瞪大了眼睛,屏住了呼吸。
一時“金榜題名”四字草書寫於紙上,書寫得那真是如枯藤怪石,有識得草書勁道的秀才便是小聲嘀咕起來“這位,莫非就是那大名鼎鼎的“畿南三才子”之一的張蓋,張先生!?”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他們看到“張蓋”落款時,好幾個貴公子秀才“啊!”地同時大聲驚叫了起來。慌忙擠上最前,向著張蓋便是躬身施禮,且異口同聲:“久聞張先生大名,今日能得一見,真是眼界大開,吾等三生有幸啊!”
張蓋見他們上前,便是放下了手中那支狼毫,坐下說道:“都不必客氣,我欲將這‘金榜題名’四字送予你們,諸位與我一同吃酒如何!?”
其中一個反應非常機靈的,急忙從袖中掏出一大錠銀子放在桌上,且說道:“哎呀呀!素聞先生書法大作重金難求,有先生這句話,那敢情是太好了!”
一邊說他一邊雙手捧起那四個字,不斷用嘴輕輕吹著墨跡,不待其他人反應,即是轉身跑了出去。
另外幾個人這才反應過來,自看著他拿走了墨寶,眼睛都紅了!便是趁機紛紛請求先生賜字。
有當場拿出銀子的,也有轉身跑回去現取的,不到一炷香的工夫,那張桌子上,已堆起了上百兩銀子,三個弟子見了,個個笑逐顏開。
待酒菜備齊,先生立馬收起筆墨紙硯,且吩咐弟子們關上房門,便是與三個弟暢飲,胡吃海喝起來。
嘿嘿!你道這張蓋,他為何不敞開筆鋒,多換些銀子,卻是早早關門大吉了呢?!
原來,張蓋生性孤傲狂妄,乃是遠近聞名,素以“狂士”稱之的怪人。若想求他的一紙草字,他若是不情願,你就是給他千兩黃金也不成。正所謂“物以稀為貴”他之草書自然是千金難買到。
這一日一行四人來到定州城,找了個普通客棧住下,三個弟子便爭搶著要伺候先生歇息。
但見這個給他端來洗腳水,那個給他捶背捏肩,又一個要給他去洗了長袍。
張蓋卻是說道:“大可不必洗了!你們去把城中最好的裁縫叫過來,我們給你們每人換一身新衣,那舊的便施舍給此間的窮苦人穿吧!”
不多時,城中福昌號裁縫店的老板,便帶著夥計跟著弟子們過來了。一一給他們量過身材,又定製了最好的綢緞長袍,這時一個弟子剛要去取錢,張蓋卻是伸手攔住了他,隨後揮起狼毫筆,在紙上寫下“當店”兩個秀美的行書大字,並落上名號款字。
裁縫店老板疑惑地問道:“您這是……”
張蓋卻是說道:“店主,你且把這字,交到城中最大的當鋪去,那裏自會付給你銀兩,如他們沒付你銀兩,你再來我這取款不遲。”
裁縫店的老板走後,弟子們好奇問道:“先生,趕考的公子認識先生的字那是當然,可一個當鋪的老板,也認識嗎!?”
張蓋回道:“這各地經營當鋪的,都互相通著信息呢!廣平府能認識,定州城自也會有識貨的。”徒弟聞言不住地點頭,對先生更是敬佩有加。
果不其然,第二天,那個福昌號裁縫店的老板,便是帶著兩個下人,恭恭敬敬地將四件華麗長袍送到了客棧,並且雙手捧獻出兩個金燦燦的大元寶,請求他賜寫匾額。
張先生卻是連眼皮也不抬,叫弟子收了新衣,都去換了,自與那裁縫店老板拱手辭謝,旋舍了舊衣,帶著三個弟子,轉身就踏上了進京的大道。
而望著四人遠去的背影,福昌號老板懊悔地拍著腦門道:“我這是咋回事呢!?我若早能認識張蓋和他的字,量衣服的那天就請他寫了匾額便是,何必今日如此尷尬!不識真人!唉!可惜呀!可惜呀!可惜這到手的墨寶卻是飛了!我這是錯過了什麽呀!?”
師徒四人進入涿州地麵,京師便近在眼前。隻見張蓋帶著三個弟子信步而行,還時不時地欣賞著路邊風景。
三個徒弟又是納悶起來,心裏嘀咕“剛開始先生心急火燎地趕路,怎麽就快到京城了!反倒不慌不忙起來!?”
張蓋看見路邊一個烙大餅的,興致一時上來,便是駐足觀看。見這夥計技藝嫻熟,每熟透一張大餅,便用鏟子猛地挑起來,然後向背後一甩,一張張香噴噴的大餅,便是整整齊齊地摞在身後托盤裏。
張蓋見了驚喜地問道:“你烙的大餅不錯,這手藝是怎麽練成的呢!?”
那小哥兒卻是出乎他意料地回答道:“我這是‘張蓋的文章一等一’,功到自然成啊!”張蓋聞言問道:“你認識張蓋!?”小哥回道:“不認識。”張蓋奇了!即是問道:“不認識,你咋知道他的文章好賴?!”小哥回他道:“我雖不認識得幾個字,但我聽得出來呀!我們這裏南來北往的達官貴人,商旅文人,什麽人都有。尤其這些日子,上京趕考的舉子們更是多了!一個個口口聲聲議論的都是張蓋的文章。還有他那一手狂草,說他是‘欲上青天寫白雲’的主呢!反正是聽得多了,便是記住了!自然知道一個叫‘張蓋’的是個了不起的文人了!”
張蓋聽到一個烙大餅的小哥,也知道他的名聲,自是大長了精神。
他背著胳膊,欣喜地吩咐弟子,買了好幾張大餅,就地找了一個旅店住了下來。當天夜裏,張蓋的酒興那是特別的好,三個弟子都喝不過他一個人。師徒四人盡皆醉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直到第二天,已是日上三竿時,其中一個弟子,猛然醒了過來,見日過三竿,才著急忙慌地叫醒了先生與同學,起來趕路。
張蓋卻是不慌不忙,慢條斯理地從床上起來,又是洗漱,又是穿戴整齊,然後正襟危坐下,嚴肅地對三個弟子說道:“你們仨聽著好了!今我不去趕考了,你們都去吧!”
三個弟子聞言,大驚失色,忙不迭地問道:“先生呀!您這是咋地了啦!?怎麽也有犯糊塗的時候!?就憑您的才華,到手的是功名,是後半身的錦繡前程,榮華富貴,怎麽能忍心說棄就丟棄了呢?!”
張蓋卻是嚴肅認真地說道:“想我自幼苦讀詩,學富五車,也曾抱有參加殿試,奪取功名的誌向。然後來,我傾心所好,所思所想皆是詩書學問,再不願走上什麽仕途了!今能夠培養出你們這些高才弟子學,將來為國效力,我也就心滿意足矣!雖說這次堂中測試,你們三個位居於末席,但隻要你們金榜題名便是,其他弟子的學問前程,那也自不用說了!對於你們三個的學問,我心中是有數的,相信先生我,你們一定會考取功名的,且快去吧!”
三個弟弟聞言,知道先生主意打定,就是九頭牛也拉他不回來。他們皆是明白,先生此次讓自己與之同行,實是用心良苦啊!
他們再地三請求先生,也是無濟於事。無奈之下,三個弟子鄭重地向張先生行了跪拜大禮,目送先生向那南方去了!一時激動得熱淚盈眶,一同拱手執禮,向著先生的背影辭別,爾後進京趕考去了!
幾個月之後,喜訊傳出,三個弟子會試高中前十,均取得了殿試資格,榮登進士之列!而張蓋先生在南方一座小城中聞聽到此喜訊,竟是甚覺陶然,又是一夜大醉。
後來,其他弟子也大都考取了功名,僅他的同鄉弟子,就有人多坐到了翰林學士、督堂、禦使等高官大位。
然不久之後,清兵入關,大明朝江山易主,張蓋自己挖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地窨子,住了進去,佯裝瘋病,再不與清廷為伍,自保持了一個忠臣義士,儒林名家的高風亮節。
九曲黃河萬裏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浪淘沙其一》唐.劉禹錫)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