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食石髓者

字數:5788   加入書籤

A+A-


    邛疏,是大周王朝的一名普通官吏,他可以行氣煉形,煮石之髓而服食飲用。
    邛疏所飲用服食的石髓,叫作石鍾乳,後世一般稱為石乳或是靈乳。
    傳說他在凡塵活了數百年,常往來於太室山中,在其所居洞內,有石頭雕成的石床、石枕、石鍋、石碗、石壺...一應俱全的石材器具,可見邛蔬是個懂生活的仙神。
    《列仙傳》有雲:“邛疏者,周封史也。能行氣煉形。煮石髓而服之,謂之石鍾乳。至數百年,往來入太室山中,有臥石床枕焉。
    八珍促壽,五石延生。邛疏得之,煉髓餌精。人以百年,行邁身輕。寢息中嶽,遊步仙庭。”
    在上古傳說中,有一種神獸,名叫驩疏。驩疏全身呈金色,眼睛則是一對碧藍色的寶石,時常被譽為火神的化身。
    驩疏在戰場上,速度極快,能夠輕鬆躲避開敵人的攻擊,並且擁有辟火神技,能夠輕易將燃燒的熊熊火勢撲滅。因此,驩疏也是上古戰場上的不敗神獸。
    據說,曾經有一位勇士,他在戰場上遇到了一隻惡龍,惡龍噴出了熊熊的火焰,將勇士包圍在了烈火中。
    此時,一頭驩疏“嗷”地一聲咆哮,從天而降,它踏著金色的火焰,衝向了惡龍。惡龍見狀,便是噴出了更多更猛的火毒,想要將驩樹也化作灰燼。
    可是,驩疏輕鬆避開了惡龍的火毒攻擊,迅速接近了惡龍。
    驩疏身上的身軀開始閃耀著奪目的金光,金光之中還夾雜著縷縷藍光,便如同天空中的星星一樣美麗。
    而那惡龍仍舊在噴出熊熊的火焰,卻發現火焰越來越虛弱,便連滾帶爬地想要逃跑。但是,驩疏的速度太快了,它一口氣將那惡龍撞飛數十裏,最後停在了一棵大樹旁邊。
    在那棵樹下,驩疏看著惡龍,受到應有的懲罰時無力地顫抖,心中十分欣慰。它身上的光芒漸漸消失,變回了原本的模樣。
    勇士感恩於驩疏的救助,高聲叫道:“驩疏!你是我們的英雄!永遠永遠都是!”而驩疏則一陣歡叫“嗷...嗷...嗷”,似乎在告訴勇士:“敵人仍在後來時,可不能偷懶哦!”
    驩疏無疑是戰場上的大英雄。它不僅可以禦火,而且還擁有超強的攻擊力和速度,是戰場上的不敗神獸。
    而作為一種神獸,驩樹不僅象征著力量和勇氣,更給人們留下了難忘的傳說。至於其最終去處,卻是無人得知。
    隨著然歲月變遷,時光輪回,世間再無了驩疏存在。而在邛崍舊地,卻是出了個名叫邛蔬的仙士出來。
    邛疏,是大周王朝的一名普通官吏,他可以行氣煉形,煮石之髓而服食飲用。其最後亦是飛升上界,到天庭修行去了。
    在邛崍有一個大同鎮,鎮外有一景溝村,村中有一個老丈,他年約七十有八。
    這個老丈是個奇人,他經常會到村子對麵的山上去,因在山的一旁,有一座兀立的孤峰,山峰上另有一處奇景妙地,是處修行好去處。
    這老丈還記得,他的祖輩把這座山峰叫做“石鍾山”,且曾告訴他,山上有一神秘的白胡子老頭,常常在“石鍾”(或是石虎)上煮石頭吃。
    老丈從小聽慣了這奇妙傳說,便常在晴朗的天氣裏,行走上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用約摸一柱香時間,便到了石鍾山一麵,這座山上來。
    若是有時間的話,他便會尋著崎嶇不平的山間小路上,再行他個盞茶功夫。上到一邊的石鍾山上去。
    他知道,要見全了那神秘的“石鍾山”,就得在這邊山上先駐足一會,再往那孤峰頂上看去。真是隻可遠觀,才曉山之全貌,方能顯出石鍾山之神秘,近觀的話,隻見得著一塊大石頭孤立。
    老丈來到這方山上,朝對麵望去,前麵忽然出現的一座孤峰,映入眼簾。但見那座孤峰,山勢拔地而起,魏然直立在他麵前,很像是一把石劍,直插在大地上。
    石鍾山卻不大,但高聳入雲。遠看上去,又似乎隻有那麽十幾丈左右,有如一根竹筍般聳立著。他自意識感覺中,覺得那孤山劍峰,無形間特別地高大威猛。
    老丈記得,那還是南唐時期,南唐皇朝有個皇帝,不知為什麽原因,逃難到此,便上山隱居,就此避世不出,後來村裏有人便將這石鍾山,給改了個名,叫做“南唐山”。
    傳說,此山中,還藏有大寶藏,而打開山中寶藏的鑰匙,隻在一句“石人對石鼓(或石虎),銀子萬萬五。如有人尋到,買斷成都府。”
    要上到石鍾山,是沒有山道的,他要穿越荒蕪荊棘和陡峭的斜山坡,方才能到了石鍾山上。又要慢慢艱難的往上爬去。差不多是半晌左右,老丈終於爬上了孤峰山頂。其眼前赫然直立著的,就是那形如“石鍾”的一塊大石頭。
    老丈尋路上了這南唐山,在這山上一邊,有那麽一塊巨大的石頭,看上去像個石鼓一般,鑲在山頂上。
    而石鼓之上,約摸著,可站立幾十上百號人來。這竟是個天然的大擂台。石鼓所對應的是那石人,都在石鍾山上一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石鍾山因石鍾大石而得名。石鍾其實就是一座千年石頭佛塔。
    老丈記得,那還是東漢末年至西魏時期的一座石刻來著。高約兩米,直徑在一米三左右。石塔上小,下大,形如石鍾,實是座佛塔無疑。
    因村中人皆有自己的營生要操持,基本上是沒有人上這孤峰上來的!老丈是個煉家子,才把這地界,當成了自己修身養性,吐納呼吸的一方淨地,所以哪怕快八十的人了!他的身體仍是康健有力,上得了這山來。
    老丈也知道,這石鍾山上,曾住著一個白胡子老頭,那老頭不是個凡人,他經常不吃俗世的東西,而一但吃東西的時候,就撿些石鍾山上的石頭,放在石鍋裏煮,而石頭煮熟後,自就會浮了起來,像極了一鍋湯圓。
    那白胡子老頭,餓了吃煮好的石頭。渴了,生火煮石,然後砸開石頭,喝下石中白色的石髓,真是神奇得緊。
    有一回,村子裏有個蠻漢,爬上這石鍾山來,想要尋找那南唐皇帝的寶貝。就看著白胡子老頭在山上煮石頭吃,他看著看著,自己也就饞了!想吃下一個,便對那老頭說:“我也想吃一個”。白胡子老頭也不吝嗇,就給了那麽個石頭予他。
    蠻漢吃了一個,才不一會,就變成了石頭,站在這石鍾山上,再不動彈了!自然就是那個石人來著。後來,村子裏沒人敢再問白胡子老頭要煮好的石頭吃。
    時光飛逝,眨眼過了千餘年,一代又一代的村裏人,都見過那白胡子老頭在孤峰山上煮石頭吃。
    而所見著的白胡子老頭,皆依似當年一般,未曾改變過,隻在石鍾山上,煮著石頭,自顧自吃著。
    有人說,那白胡子老頭,已然活了一千二百餘歲,是個陸地神仙。
    有那麽一天,白胡子老頭忽然不見了!不知其所蹤,單留下因他煮石頭,變成的一座“石鍾”還在這石鍾山上聳立。
    老丈知道一個故事,說的是塗山氏之女“女嬌”,因禹與塗山氏之女結婚後,才在家中休息了四天,禹就離家去治水去了!
    女嬌因此沒有懷上孩子,她就去外地找尋禹。禹見著女嬌來了!卻是不想見她,就化成一隻熊,隻在那地界上開山鑿石,疏通水道。
    後來不得己夫妻相見,塗山氏之女知道了禹不肯見她的原故,大有可能是自己沒有懷孩子的原因。
    於是,她心記下。回家後,她就去千裏之外的太室山上,尋求神仙幫助,欲求得一子,希望神仙能施法,給她一個屬於禹的孩子。
    而在太室山上的這個神仙叫做“疏”,他正是邛地疏也!他聞知女嬌欲求一子,便用了九子蓮台的蓮子,為女嬌腹中安養孕育,果然後來女嬌生子“啟”啟,夏朝的第二個皇)。大同古鎮石鍾山上,白胡子老頭,這個大神仙家正是邛疏。
    至於他因何到了這孤峰之上,又為何隻在此間煮石食用,不再食飲人間俗世煙火,許是功行悟參造化之理來。
    老丈今時站在這石鍾山上,回想起這些個傳說。正自思想出神,突然,一陣奇異的光芒,從一旁那石鍾山石佛塔中亮起。
    光芒之中,竟然緩緩走出一個白胡子老頭人物。正是那消失已久的山上老神仙。
    老丈見此,驚愕不已,連忙要下跪。白胡子老神仙卻是阻止了他,微微一笑,隻說道:“我本是邛疏上仙所留神念爾,在此山修行待了多年。如今感知這方塵世,恐將有一場大劫難,需得借助驩疏之力,方可化解了去。
    可惜那驩疏已消失多年,需前往尋找,其留下的神力印記,不想在此間尋到了,這就賦予了你,你自當知道如何行事。”
    說完,白胡子老頭便伸手一點,老丈隻覺一股暖流湧入體內,自己的身體也跟著變得更加輕盈康健起來。
    接著,白胡子老頭,化作一道金光,衝天而去。老丈仰望天空,心中滿是震撼與期待。
    他知道,一場關乎世間安危的大劫即將開始,而邛疏仙人一念,已尋得驩疏神力印記,這傳與自己,為的是讓自己去拯救這方天地於水火。
    原來,那消失已久的神獸驩疏,即將現世來,不過它久於蠻荒,被蠻荒邪惡力量所控製,若現世之後,不僅其所具正能量臨世造福,其所具負能量,亦必將給世間帶來不小的災難。
    邛疏仙人在飛升前時,就預計到了此一時段,便是留下了一道神念在這世間。此時顯化出來,是要協助於這老丈,好喚醒驩疏的神獸本性。
    隨後,老丈依照邛蔬神念所賜之術,施展仙家法門,穿越了時空,來到驩疏被困之蠻荒地界。
    隻見那驩疏周身被蠻荒黑芒所籠罩,雙眼無神而血紅。似乎已是本性被蒙蔽,將要黑化一般。
    此時,老丈意那識海裏,邛疏仙人雙手結印,口中念念有詞。老丈身形隨之顯化成了白胡子老頭形象。
    術法有功,漸漸地,驩疏身上的蠻荒黑芒開始消散,它也逐漸恢複了清明神駿。
    最終,驩疏恢複了真我自由身,它仰天一聲長嘯,便是化著一道火紅光芒,匯入了白胡子老頭身形之中。三位一體向著天門所在飛升而去。
    直到此時,老丈與邛疏神念和驩疏神獸,方才真正三者合為一體。
    卻原來是邛蔬仙人,為了圓滿其由古至今所留存於世的無形業火,以此對抗邪惡力量,所施出的分身派用手段。
    八珍促壽,五百延生。
    邛疏得之,鏈髓弭精。
    人以百年,我享千齡。
    寢息中嶽,遊步仙庭。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