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無所取求
字數:7459 加入書籤
《列仙傳》有雲:”介子推者,姓王名光,晉人也。隱而無名,悅趙成子,與遊。
旦有黃雀在門上,晉公子重耳異之。與出居外十餘年,勞苦不辭。
及還,介山伯子常晨來呼推曰:“可去矣。”推辭母入山中,從伯子常遊。
後文公遣數千人,以玉帛禮之,不出。
後三十年,見東海邊,為王俗賣扇。後數十年,莫知所在。王光沉默,享年遐久。出翼霸君,處契玄友。
推祿讓勤,何求何取。影介山,浪跡海右。”
意思是說“介子推這個人,姓王名光,是春秋時期的晉國人。他隱居不仕,而不為人所知。他喜歡與趙成子來往。
介子推家門前,每天早上都有黃雀停留,在他家的門上駐足不肯離去。
晉公子重耳,覺得介子推,是個不平常的能人。後來,介子推跟隨重耳逃亡了十幾年,他不辭勞苦艱險,屢屢救重耳於危難之中。
等到與重耳回國後,有一天早晨,介山的伯子常來叫他說道:“可以離開了”介子推辭別母親,到了介山上去,跟伯子常一道往來遊曆。
後來,晉文公姬重耳派了好幾千人,以玉帛禮相待,介子推卻堅持不出山。
此後又過了三十年,他出現在東海邊,替一個叫王俗的人賣扇子。
又過了幾十年,就再沒有人知道他的去向了!介推深沉幽居,享有久遠年壽。離家輔佐重耳霸業,隱居契合道友修行。
他推讓利祿功勞,於世無所取求。隱身遁形於介山,浪跡遊曆東海之濱。”
曆史上的介子推?前636年),又名介推,後人尊其為介子,是春秋時期的晉國大臣。
晉驪姬之亂後,公子重耳出逃至翟國,介子推同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等人追隨一同逃亡。
晉文公歸國之後,一一賞賜那些跟從流亡者,唯獨介子推沒有向晉文公索要俸祿和賞賜,晉文公也沒有給介子推賞賜和俸祿。
介子推隻同其母親說明了自己的情況後,就攜母隱匿在了山林之中,最後隱居而終。
晉文公曾到處尋找介子推,卻未得消息,最終隻好將綿山封給介子推為田。綿山因而更名為介山。
《莊子·盜蹠》和《楚辭·九章·惜往日》是最早敘述這類故事的文獻。
其中介子推割股救主、抱木燔死以及同寒食節的種種關係,均是傳說和演繹精彩。
要知道,當時,追隨重耳者雖少,介子推這個人的出身事跡,見諸於文獻的記載上卻是極少的。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信妃子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此引發了晉國一係列變亂。
後,太子申生被驪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因此畏懼而逃亡向外,重耳為避難奔逃向翟國,隨行賢士能者多人,有五個較為有名氣的,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以及介子推。
那時介子推隻是重耳門士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了十九年。期間他們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嚐了“險阻艱難”。
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國國君,介子推也是盡了犬馬之勞的。
史上有個傳說,叫做割股充饑,說的就是,重耳出亡逃向翟國之時,先是其父晉獻公派兵追殺於他,後又是其兄弟晉惠公使人追殺於他。
重耳在生死存亡際,背井離鄉逃亡他國,一路上,經常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有一年,他們逃到衛國境內,隨從中有一個叫作烏須一作裏鳧須)的,起心偷光了重耳的所有資糧,自逃入到深山去。
重耳一幫子人,無糧無錢,饑餓難忍。便向幾個田夫乞討,可不但沒有要來什麽飯菜吃食,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了飯菜,給戲謔了一番。
重耳身為王公貴子,好幾日不得飲食入腹,人都快要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繼續活命,介子推便到一山溝裏,把自己腿上的肉,給割了一塊下來,又與采摘來的野菜,一同熬煮成鍋湯食,給重耳吃下。
當重耳吃了人肉野菜湯食後,恢複了往日生機。而當他知道,所食之湯食,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來的肉時,重耳大受震撼與感動,聲稱若有朝一日,自己做了君王,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一個難能可貴之人。
然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之後,重耳得以回國,一下子從一個逃亡者,變成了手握大權的晉文公姬重耳。
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他便出兵勤王去了,“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
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又有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無須賞賜他人。
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於自然,沒必要得到什麽獎賞,並以接受這種獎賞為恥辱。而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竊人之財”的盜賊,故“難於處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介子推無視且不屑與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同論,他不管他們是否錯誤。自己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生出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豔羨欲求。有的,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覺得他們吃相難看,難以為伍。
當時,還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入耳的話,道德綁架,也來向重耳請賞。
介子推因此很是氣憤,他覺得小人充斥朝堂,晉室烏煙瘴氣一片,進而隱居到綿山中,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後來,介子推不肯受重耳之賞,曾賦詩一首“有龍於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鄰居解張,為介子推鳴不平,夜裏寫了封書信,掛到晉城宮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做了忘恩負義事,趕緊派出親信之人,召介子推入宮受封,這才知道,他已隱入了綿山中。
晉文公便親帶了千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他。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裏,重巒疊嶂,穀深林密,竟無法可尋到介子推蹤跡。
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小人之言。反正不知是怎麽想的吧!便下令在綿山三麵,放火燒山,獨留一麵,使介子推能下。
然,火勢在綿山周圍綿延數裏,三日方才熄滅,介子推終究是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他們母子的屍骨,報以重耳。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了好一陣,然後安葬了其母子的遺體。
那時,眾人尋到介子推時發現,介子推脊梁處,堵著一個柳樹樹洞,洞裏好像有什麽東西放著。便掏了出來一看,原來是一片衣襟血書。
衣襟上麵題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見了衣襟血書,讀了血詩,更是悔恨不已,便將此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到晉王宮中,又命匠人來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木屐,歎息道:“悲哉足下...”。
自此之後“足下”一詞,便成為下級對上級或是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一稱呼來。
公元前635年,晉文公又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對介子推的哀悼。眾人行至介子推墳前,隻見那棵老柳樹死而複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
晉文公望著複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般。他敬重地走到老柳樹跟前,珍愛地掐下一枝柳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自己頭上。
作為春秋時期的貴族,介子推的一言一行,宵小之徒視之為迂腐,然則卻體現出了正人君子之正道大義。
介子推的個人行為,看似忠君,實則是愛國,後世儒家評價其,必為“忠君之典範”。故而介子推,成為儒家傳統觀念中,大丈夫,正人君子的精神淵源。
這實在是對介子推之毀譽輕慢。以至於後世有人,不明其德,將其之正行義為,定義成了迂腐愚昧,是錯誤的非人之舉。殊不知,介子推不言祿的行為,乃是華夏眾多有誌之士那獨立精神的體現。
國人多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精神,由此孕育和造就了華夏史上,無數仁人誌士、英雄豪傑,構建起中華民族的不朽脊梁。
介子推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奸偽欺罔、人世謬舉的憤懣,以及他“割股食君”實乃“食國”之舉,正是中華民族,正道愛國者,久遠承傳之美德體現。
在介子推身上,蘊含著對國的深沉赤誠,赤子愛戀國家之情。
那時,晉獻公嬖驪姬,殺申生,昏於家,亂於國,而重耳則成為振興晉國的希望。介子推的行為之根本,是他篤信,愛之晉國,須愛之重耳的自然表露。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而後來人為此,造就了個“寒食節”來紀念於他。
傳說,晉文公姬重耳,後來見著了介子推與其母葬身火海之遺體,為哀悼介子推,便是下令晉全國,介子推被焚的農曆三月五日,為火禁日,禁止煙火,禁食,寒食。
從此形成了華夏古代一個著名的節日“寒食節”。
再後來,晉文公率眾臣到綿山下的介廟,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燒了的山林坡上,那棵被燒死的柳樹,死而複活。
晉文公以為柳樹乃是介子推所化,便賜柳樹名為清明柳。他還下令,要求晉國百姓,家家戶戶門上掛上柳枝,掃墓栽柳,上綿山踏青,以此抒發自己的思念之情。並令寒食前一日,是為“炊熟日”,人們要做許多蒸餅,稱作“子推蒸餅”祭祀。
自然也有人家用麵粉和棗泥做成了燕子狀餅三角餡餅)然後用柳條串起,掛在自家門據上晾曬,稱作“子推燕”。
而每年清明節,人們不僅在房前村後溪畔河埂邊栽柳,而且青年男女相約上山踏青,並要頭戴柳條編織的柳冠或是柳環。當時有句民謠“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介山上有“思煙台”遺址。傳說是晉文公下令焚林時,山中有百鴉,繞煙而噪,或圍於子推周圍,用軀體替其遮擋烈焰炙烤。後來晉人感百鴉之功德,於此築起高台,紀念這些義禽。
而寒食節,本在清明節前二日,冬至以後一百零五日時,這一天要禁火,晉國從上到下,隻吃瓜果點心一類冷食。民間普遍認為,寒食起源,就是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
人們為了紀念介子推,就在這個月不生明火,吃飯也隻吃冷涼的食物。後來,一個月時間,漸漸減少到隻清明節的前一天,即為“寒食節”。
過節的當天,家家門上插柳枝、燒紙錢、在野外祭祀、吃冷飯食,這些都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再後來,人們就常常在寒食節,祭祀紀念自己死去的親人。寒食節也就與清明合為一節了!
雖然寒食節的真正起源,並非由來自於介子推,但將紀念介子推作為寒食節起源的說法卻更為流行,甚至後來寒食節逐漸被清明節取代,許多人又把紀念介子推作說成清明節的起源。
這一天,恐再生火,毀了介子推之身。又在介山,修建起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於他,文人雅士常於寒食期間,登臨題詠、寓興抒懷,所出名作更是不勝枚舉。
這樣的謳歌,綿延不絕,貫穿了華夏數千年來,其不動聲色的道德教化,使人們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種“集體無意識”,以至於很少有人對介子推的所作所為投以審視的目光。
而介子推廟(位於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稱英毅聖王廟。介子推民間封神,即是英毅聖王。
天禧元年1017年)宋朝皇帝,宋真宗,感念介子推之精神,特詔封介子推為潔惠侯。
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柏、母子碑。傳說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大火焚死之地。
介廟周圍,原來本是環境清幽,濃蔭十裏,風景秀麗,氣候溫涼。也由於這個原因,被人們稱為“神林”。
很是可惜,日本鬼子侵華時期,當1942年那時,這裏的山林廟宇,均被鬼畜牲口惡行所燃之戰火焚毀殆盡,僅存下偏院一處殘存。但介子推“精忠純孝”的精神,流傳在民間,千古不會滅。
有個故事是這樣說來。元時有張顯之夫人延氏,她樂善好施,出資在蓮花山下,修建了舍藥院,為當地百姓消災除病,並供奉上了綿山介子推的神靈,以保佑人眾。
這一天夜裏,藥院中忽聞得人語響,馬嘶鳴,有人隔窗聞音,便聲問外,得答曰:“介神駐兵”
翌日,眾人起,見院內石上,竟留有馬蹄印,隨後眾人將所見所聞流傳開,便是將舍藥院,改為了介神行宮(即石鼓神祠之前身)。
介神行宮中,現存有元代大元國,延佑四年皇帝禦書“石鼓殿”大牌匾。行宮殿內,塑有介子推與其母的巨像,牆壁上繪就了三十二幅,介公推平行藏圖。
東周春秋時期的介子推,也就自然而然成了石鼓山的山神,這“石鼓神祠”也由此得了名,且傳名於天下。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隻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黃庭堅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