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商聖少伯

字數:9998   加入書籤

A+A-


    《列仙傳》有雲:“範蠡,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師太公望,好服桂飲水。為越大藥夫,佐勾踐破吳。後乘舟入海,變名姓,適齊,為鴟夷子。更後百餘年,見於陶,為陶朱君,財累億萬,號陶朱公。後棄之,蘭陵賣藥。後人世世識見之。
    範蠡禦桂,心虛誌遠。受業師望,載潛載惋。龍見越鄉,功遂身返。屣脫千金,與道舒卷。”
    曆史上的範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華夏族,楚國宛地河南淅川縣寺灣鎮)三戶邑人。其故裏有徐人今安徽省泗縣西北五十裏一帶)、吳人今蘇州市一帶)、楚宛三戶人,中年隱居於盧今河南省三門峽市盧氏縣),晚年定居安義陶村今運城市陶村鎮)。
    他是春秋末期越國大夫,是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經濟學家,被史學界稱為治國良臣、兵家奇才、經營之神、商家鼻祖,亦被民間恭奉為“文財神”。
    範蠡曾任職越國相國、上將軍。獻策扶助越王勾踐複國,興越滅吳,後隱去。著有《範蠡》兵法二篇《計然篇》《盧氏本草經》等書,今佚。
    範蠡因為其早期商業理論,楚學開拓者。被後人尊稱為“商聖”。範蠡也是範姓始祖範武子的後裔,被視為順陽範氏之先祖。
    範蠡出身貧賤,但其博學多才、文武雙全。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之後被拜為上大夫、相國,輔佐越國勾踐。
    範蠡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成就霸業,又被封為上將軍。功成名就之後,他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
    期間他三次經商,皆成巨富,又三散家財,一塵不染。後在盧氏今河南省盧氏縣)隱居經商,留下許多傳說、遺跡,今河南省盧氏縣有範裏鎮、範蠡湖。
    後來他定居於安義陶村今運城市陶村鎮)。自號“陶朱公”,公元前448年,範蠡卒,時年八十八歲。
    範蠡去世後,逐漸被後世尊奉為財神、商聖、商祖。許許多多生意人,皆是供奉他的塑像、畫像於店鋪之中。
    當時,範蠡作為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會稽之戰失敗後,他出謀劃策,實施了複興越國的計劃。
    範蠡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策略,勸勾踐忍辱負重,最終通過“臥薪嚐膽”的毅力與軍事謀略擊敗吳國,一雪前恥。
    期間,他還與勾踐一同,在吳國為奴三年,展現了非凡的忍耐力。範蠡為削弱吳國,尋訪到西施並精心培養其才藝,將其獻給吳王夫差。
    西施的美色使夫差沉迷享樂,荒廢朝政,為越國複興創造了關鍵條件。這一計謀,成為“三十六計”中“美人計”的經典案例。
    後來,西施亡吳有功,反被勾踐處死!而赴吳路上,她與範蠡走了整整三年時間,還與範蠡生有一子。
    作為古代四大美人之首,西施的美貌千百年來一直令世人心醉不已。史書上有記載,她從一名普通女子,經曆了跌宕起伏的一生,最終成為“美人計”的犧牲品。後世對她的關注不僅僅在於她的美貌,更在於她與範蠡之間的傳奇故事。
    當年越國戰敗。西施於春秋爭霸時期出生,正趕上這個國難,所以她的美貌,並未給她帶來幸運,反而給她帶來了無邊災難。
    那個對她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男人範蠡,雖然不是越國人,而是個來自楚國的出奔者。
    但他後來,在越國擔任了士大夫。越國經過多年的發展,曆經數位君主,勢力逐漸壯大。隨著實力的不斷提升,越國懷抱著一個宏偉的目標“稱霸中原”。
    正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樣。不想稱霸中原的諸侯國君主,亦不是一個好的王者。
    越王允常也懷有這樣的雄心壯誌,想要帶領越國實現偉大的目標。
    他每次帶著自己的兒子勾踐,巡視疆土之時,總會提及自己的誌向。
    當然,允常清楚,自己可能無法在有生之年,讓越國成為霸主,因此他寄希望於兒子勾踐身上,希望他能夠實現自己這一宏願。
    要知道,當時的越國,想要在中原稱霸實屬艱難之極,因為它並非眾多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在越國周圍,還存在一個比之更為強大的對手,吳國。史書上有記載,公元前494年,兩國之間曾爆發過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結局是越國遭遇慘敗。越王勾踐意識到當前的劣勢無力挽回,於是派遣心腹謀士文種前往吳國求和。
    作為戰敗國,越國不得不付出一些代價。越王勾踐、王後及士大夫範蠡三人被吳王軟禁。三年間,他們獻媚討好,忍辱負重,贏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才被釋放回國。
    三年,整整三年,他們終於得以返回故國。回國後,勾踐臥薪嚐膽,開始籌劃複興越國的大計。
    然而,麵對強盛的吳國和剛剛遭受慘敗的越國,此時若貿然與吳國交戰,無異於以卵擊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勾踐束手無策之時,範蠡為他提供了一個絕妙的計策。
    首先,越國必須優先增強自身的實力,因為隻有這樣,他們才能爭取到勝利的可能。其次,要設法削弱吳國的力量,並在必要時,用美人計迷惑吳王夫差,使之不再防備越國,或是盡量減小其防範之心。
    勾踐聽聞範蠡這個計策,認為他這個計策定然行得通。
    畢竟,夫差剛剛取得一場大勝,正處於得意忘形之際。所謂驕兵必敗,如果此時再送去一位美人,分散他對越國的注意力,不僅可以造成“從此君王不早朝”的良好局麵,還能為越國的發展,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勾踐便將這一重要任務全權委托交給範蠡去做,命他到越國民間,尋覓一位美麗的女子送給夫差。
    然而,如此女子卻是不能隨隨便便,從大街上挑選來。作為一國之主,夫差身邊從來不缺少美人。必須是個極其出眾的女子,才能入得了吳王的眼,吸引住夫差的注意力。
    範蠡在苧蘿村的若耶溪邊,找到了正在浣紗的西施。西施因此,便成為了曆史記載,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位美女間諜。
    毫無疑問,這事對西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範蠡此計能否成功,完全取決於西施的才能,得看她是否能讓吳王夫差為其傾其所有,隻專注於她身上。
    正如曆史記載的那樣,西施不僅美貌出眾、聰慧過人,而且她也具備了不遜於男子的氣魄。
    當聽聞範蠡說這是為了國家時,她毫不猶豫地便答應了下來。
    自然,如此一位貌美且深明大義的女子,其所具之吸引力,即便是範蠡大夫,也難以抵擋住。
    西施在學習禮儀和歌舞的過程中,與範蠡朝夕相處,時久自生情愫。
    範蠡畢竟還不是聖人,情感的萌動自也是難以避免的。而西施原本隻是個浣紗女,麵對範蠡這樣的當世大才之士,自然也難免為之傾心。
    隨著兩人相處時間的增加,逐漸萌生情愫,自然是你的眼中有我,我的心中是你。
    然而,眼下狀況,並非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他們肩負著更為重要的複興任務。
    越國的複興大業尚未完成,勾踐將這至關重要的責任托付給自己,範蠡無論如何是不能因私欲,而影響越王勾踐的宏偉事業的!因此,吳國,他二人必須前往。
    此時,西施已經學會了吳國禮儀和貴族女子應具備的各種技能。自也到了他們啟程,前往吳國的時候。
    一路上,二人難分難舍,耳鬢廝磨。出使隊伍磨磨蹭蹭,實在是難以承受分別之苦。
    要明白,即使是在古代交通不便,但一個鄰國之間,行走往來要花上三年時間,才最終到達,確實令人費解。
    因此,後世的一些史料記載,範蠡和西施在旅途中情感日益深厚,最終情難自禁,有了個愛情的結晶。
    西施在前往吳國的途中,為範蠡生下了一個孩子,等到他們抵達吳國時,這個孩子已經會說話了!這一事實,通過“愛子亭”的存在,得到了佐證。
    遺憾的是,後世對這個孩子的後續情況,並沒有確切的記錄,使之成為了一個謎團。
    西施本是要獻給吳王的,即便有了孩子也難以說明情況,不得不依舊使吳。正如勾踐和範蠡所預料的那樣,吳王夫差,在見到西施時,第一眼就被她的美貌深深吸引。
    吳王對西施一見鍾情,絕非是空話。用“後宮佳麗三千,獨寵一身”來形容不為過。
    吳王為了贏得美人一笑,不惜重金修建姑蘇台和館娃宮。從那之後,夫差便日日與西施飲酒作樂,從此君王不早朝的故事,也在夫差身上重演起來。
    在這段時間裏,勾踐不斷擴張自己的勢力,壯大越國國勢。而吳國在夫差的治理下逐漸衰落,伍子胥也被其賜死。勾踐利用吳國天災帶來的民眾混亂,趁機出兵吳國,一舉攻占了吳國。實現了他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複仇興國大計。
    吳國滅亡之後,西施和範蠡的命運如何!?相信許多人對範蠡的結局早已耳熟能詳。
    範蠡作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對帝王之術了然於胸。他深知在大業完成之後,勾踐絕不會容忍自己和文種的存在。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話很好地描述了他們與越王勾踐的關係。
    當初,他們能共患難,現在卻無法共享富貴榮華。在事情成功之後,範蠡看清楚了這一點。他並未接受越王勾踐的賞賜,而是選擇離開了越國。相比之下,文種就沒有他這種遠見卓識,選擇留在了越國,不願放棄到手的榮華富貴,最終遭到了越王勾踐的殺害。
    範蠡離開越國之後,曾到過齊國和陶地,最終他改名為陶朱公,並在陶地去世。
    對於這一段曆史,許多人或許會疑惑,為什麽在範蠡的記載中,從未提到西施的名字,那麽西施到底去了哪裏呢?!是死是活!?
    關於西施的下落,眾說紛紜,其中一種說法,是她返回越國後,被越王勾踐處死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西施雖然隻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美麗女人,但她憑借自己的美貌和身份,使得吳國動蕩不安,最終亡國。
    勾踐是個有心人。他擔心自己抵禦不住西施的美慧,沉迷在她的石榴裙下,使越國步吳國的後塵,一咬牙,一狠心,認為不如將她殺掉以絕後患。
    而《墨子》一書中記載,說西施是投水自盡死去的。她在吳國滅亡後自殺而死。值得一提的是,後世更傾向於相信這種說法,因為墨子與西施大致生活在同一時代,是同齡者。
    反正不管西子是如何死的!或是還活著!於人們而言,總是對美好的事物,懷有美好的願景,因此便衍生出另一種說法,西施和範蠡一起離開了!
    說是昔日範蠡決定離越而去時,他帶走了西施。畢竟西施為其誕有一子。然而,由於西施在吳國的過往,範蠡對西施的保護,極是周到,以至於人們皆以為西施已經在吳國滅亡時便去世了。
    範蠡是那個世界上,一個奇人異士。在助越滅吳後,他洞察越王勾踐“可共患難,不可共樂”的狹隘性格,毅然辭官隱退。
    留下了一句名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警示好友文種後文種被勾踐賜死)。他化名鴟夷子皮,泛舟五湖,成為急流勇退的典範。帶上西施一同,自有其法可施為。
    後來,範蠡隱居陶地,化名陶朱公,在齊國和陶地經商,他憑借預測市場的本事如“農末俱利”理論)和誠信經營,童叟無欺的商道,三次積累巨額財富,又三次散盡家財,救濟貧民。被世人尊為“商聖”和“文財神”。其著作《養魚經》和《計然篇》更是奠定了早期商業理論基礎。
    傳說,範蠡晚年,定居於陶山今山東定陶)帶領當地百姓發展養殖、種植和商業貿易,使當地成為諸侯國商品集散地。
    許多村落如“湖屯”“範莊”等,均與他的經商活動息息相關,至今留有遺跡在。他還提出了“富好行其德”的商人理念,影響後世正直商人之精神。
    範蠡之故事,融合政治謀略、軍事智慧、商業才華與道德境界,其“進能安邦定國,退能富甲天下”的雙麵人生,是多數塵世男人所向往的生活境遇。
    範蠡在陶縣定居的時候,膝下又有了一個小兒子。待至小兒子長大,範蠡的二兒子,因事殺了人,被楚國差役抓捕,關押了起來。
    範蠡說:“殺人者償命,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俗話又說,富貴人家的兒子,不能讓他死在刑場上。”
    於是他準備打發他的小兒子去楚國看看,為他二哥尋找一條生路來。
    他讓小兒子帶著黃金千綴,裝進一條麻袋裏,放在一輛老牛車上拉著。當小兒子即將出發上路之時,範蠡的大兒子,卻堅決請求讓他同去。
    範蠡不聽不準,他大兒子便說:“身為長子,應該是家中一切事務的總管,現在我的弟弟犯了罪,您不讓我前去搭救,卻讓小弟前去搭救,這說明我是個沒有出息的人嗎!?”於是範家老大就要自殺,表決心。
    他的母親西施這時也幫著說道:“夫君,即使派老三去,也未必能救活老二的命來,現反而先讓老大白白地死了!這是何苦來著呢?!”
    範蠡雖有打算,但麵對老大的要求,麵對夫人的訴說,他也是無法。隻好派老大去楚國救人了!
    臨行前,他寫了一封書信,讓老大帶著,交給自己的一位好友莊先生。並一再囑咐老大道:“你一到楚國,就把千金給莊先生送去,聽憑他隨意處置,不要和他發生任何爭執。”
    大兒子聽了他的囑咐,自己卻又另外帶上了幾百兩金子,說是作為盤纏用度,便是出發了。
    到了楚國,範大找到了莊先生家。可莊先生,住在一個靠近城牆的地方,房舍四周都長滿了荒草,家境看上去非常貧困。
    範大還是按照他父親的囑咐,給莊先生呈上了書信,並送交了千金。
    莊先生說道:“你可以趕緊回去了,千萬不要在這裏停留!一旦你的弟弟被放出來了,你們也不要問他是怎麽出來的。”
    範大離開了莊先生家後,並沒有走,他在楚都留住下來,用他手中所帶的那另外的幾百兩金子,去賄賂楚國的當權者。想早點救出範二。
    他卻不知道,這位莊先生,雖然身居陋巷寒舍,但是他廉潔正直的名聲,卻無人不知,所以上自楚王,下自全國的人,都把他當成師長來尊敬。
    當範蠡讓兒子給他送來黃金千兩,他也並不是真想接受,想等到事情辦完以後,再退還範蠡以表自己的信義。
    所以當他一見到黃金時,就囑咐他的妻子說道:“這些金子是陶朱公的。沒有想到他突然給我送了來,我們日後是要退給他們的,你們可千萬不要動。”
    可是範大兒明白莊先生的想法,以為他對於自己弟弟的死活沒有什麽好辦法。卻是收了千兩黃金。
    而莊先生找了一個機會,去見了楚王,說道:“有一異星,正處在翼宿和軫宿間側之位,這種星象對於楚國不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楚王一向信任莊先生,就問:“那怎麽辦才好呢?!”
    莊先生回道:“隻有施恩於人,才能免除了災害。”
    楚王即說:“先生且去休息吧!本王馬上就按您所說的辦。”
    於是楚王立即派人,把錢庫封了起來。這時接受了範大財物的那些楚國權貴們,趕緊告訴了範大這一消息,且說道:“大王馬上就要宣布大赦了!”
    範大不解,問道:“有什麽可證明呢?!”
    那權貴說道:“你不知道,每回大王宣布大赦之前,總要把錢庫封起來。昨晚大王又派人封了錢庫,可見即將大赦。”
    範大以為楚王既然要宣布大赦,他的二弟當然就會被釋放了,因此再把千金的重禮白白地送給莊先生,就沒有什麽必要。
    於是他借口辭行,又到了莊先生家裏去。莊先生一見他到來,驚訝地問道:“你怎麽沒有走?”
    大兒子回道:“本來我就沒有走。當初我是為了救二弟而來的,現在我弟弟馬上就會被大赦,放出來了!因此我特來向先生辭行。”
    莊先生聞言,明白他的用意,這是想把金子要回去,於是說道:“你自己到屋裏去拿走你的那些金子吧!”
    範大是個沒有遠見的。便是立刻進入裏屋內,拿走了金子,且沒好氣地便走了!他自還覺得挺美。卻不知即將大禍臨頭。
    莊先生很是羞愧,自己被一個年輕人給耍了,這是出爾反爾,不講信用呀!
    於是他又進了宮去,對楚王說道:“我前些天說,異星處於翼宿和軫宿間側之位的事,大王也準備用修德的辦法,報答上天了!可是今天我出門,卻聽見道上的人,都在說是陶縣富翁朱公的兒子,殺了我楚國人被關在牢中。他們家裏想用錢賄賂大王的親信,所以大王的大赦,不是為了體憐楚國之人,而隻是為了要赦免那朱公的兒子。”
    楚王聞聽大怒道:“我之道德水準,盡管不高,難道竟可以隻為了一個什麽朱公的兒子,便宣告大赦麽!”
    於是楚王親自下令,先把朱公的兒子處決了,第二日後才宣布大赦令。這結果,自然是範大拉著他弟弟範二的屍體回家了!
    歸家之後,其母西施與鄰裏皆甚哀傷,唯範蠡沉凝道:“吾早知長兄此去,必斷其弟之性命!
    唉!彼非不愛其弟,實乃不舍棄些許錢財耳。彼自幼隨吾操勞,曆經苦難,深知生計之艱,故而不舍錢財。
    至於其三弟,彼自降生後,所睹者皆乃吾等之富貴,乘高車,驅大馬,行圍打獵,無一不是富貴之享。彼豈知錢之由來?!故而肆意揮霍,不知吝惜。
    當初吾之所以遣彼去,正因其舍得花錢,不致因財而誤事。
    而長兄不能如彼,遂終斷其弟之性命!唉!此亦為天理定數,吾等不必再哀傷矣!好好安葬老二之屍矣!”
    一葉舟,五湖遊,鬧垓垓不如歸去休。
    紅蓼灘頭,白鷺沙鷗,正值著明月洞庭秋。
    進西施一撚風流,起吳越兩處冤仇。
    趁西風閑袖手,重整理釣魚鉤。
    看,一江春水向東流。
    (《柳營曲·範蠡》元·無名氏)
    喜歡成道天書請大家收藏:()成道天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