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告老還鄉

字數:6757   加入書籤

A+A-


    隆慶六年三月,乍暖還寒,大明的天空湛藍如洗。
    在一支新抽調的軍隊護衛下,周王與晉王兩個藩王宗係,踏上了前往倭國的道路。他們像是被囚困許久終於掙脫牢籠的雄鷹,滿心都是即將翱翔天際的興奮與期待。
    這不,晉王端坐在裝飾精美的馬車之中,車窗外,大明的山川田野如畫卷般向後退去。
    他微微仰頭,眼神中閃爍著光芒,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在這國內雖有藩王之尊,卻處處受限,猶如困獸。如今主動前往倭國,定能開辟出一片屬於我朱氏的新天地。”
    周王騎在一匹矯健的黑色戰馬上,身姿挺拔,意氣風發。他回頭望著身後浩浩蕩蕩的遷徙隊伍,心中豪情萬丈,心中想著:“終於擺脫了這看似榮耀實則束縛的生活,倭國,將是我朱氏一族再次崛起的起點。遠離朝堂紛爭,在那片土地上,我定要打造出一個屬於周王係的輝煌國度。”
    各藩王中,就周王一係最是能生,等到這隆慶年間,周王一係的人口,差不多有三萬人了。光是靠這宗族,就能掌控整個封地了。
    一路上,兩位藩王的興奮之情如燎原之火,迅速點燃了兩個藩王宗係眾人的心。
    晉王世子年紀輕輕卻英氣勃發,他騎馬緊跟在晉王馬車旁,激動地說道:“父王,兒臣早就盼望著這一天,到了倭國,兒臣定要組建一支無敵之師,讓那倭國上下都對我大明朱氏皇族俯首稱臣。”
    晉王看著世子,眼中滿是讚許:“吾兒有此壯誌,為父甚是欣慰。待我們到了倭國,定要齊心協力,將我大明的榮耀播撒在那片土地上。”
    周王的王妃陳氏,聰慧而果敢,她坐在轎中,輕聲對周王說道:“王爺,倭國之地,風土人情與我大明大不相同。到了那裏,還需謹慎行事,恩威並施,方能站穩腳跟。”
    周王聽後,點頭稱是:“王妃所言極是,本王心中已有計較,定不會辜負這難得的機遇。”
    可以說,每個遷移的宗室,都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幻想著有一番作為。
    然而,有的時候,願望是美好的。
    經過漫長的行程,他們終於抵達了倭國。眼前的倭國,雖有著獨特的風情,卻與大明的繁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錯落的日式建築略顯簡陋,街道上行人的服飾也遠不如大明的華麗,整個城市彌漫著一種質樸而陳舊的氣息。
    晉王原本興奮的神情逐漸被一絲失落所取代。他望著眼前的景象,心中不禁泛起一陣苦澀:“原以為倭國即便不及大明,也該有幾分繁華,卻不想如此……”
    他輕輕歎了口氣,眼神中閃過一絲落寞。
    周王有些幸災樂禍,不過他表麵上還是安慰了晉王,然後出發前往本州島。
    結果他發現,本州島的情況,遠比九州島更破敗,頓時就傻眼了:“這……這與想象中的差距甚遠啊。”
    好在周王一係,一直是比較有優良傳統的,他很快便振作起來:“既來之,則安之。我等定要憑借自身的能力,讓這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
    大明遠征軍和他們交接了之後,便踏上了歸途。
    在遠征軍的隊伍中,校尉王虎騎在一匹棕色戰馬上。他看著身旁同樣意氣風發的戰友們,興奮地說道:“兄弟們,咱們這一路從倭國殺回來,曆經了多少生死之戰,這次回去,皇上肯定會重重犒賞咱們!說不定我就能給家裏的老母親買個大宅子,讓她老人家享享清福咯!”
    身旁的士兵趙強咧嘴笑道:“虎哥說得對!我啊,就想給我那未過門的媳婦多買點金銀首飾,風風光光地把她娶進門。這次的封賞,那可是咱們用命換來的,可不能少咯!”
    眾人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笑聲在隊伍中回蕩,驅散了一路的疲憊。
    參將陳武望著前方連綿不絕的隊伍,心中也滿是期待:“此次出征,我等不僅平定了倭國之亂,還將那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等倭國梟雄擒獲,這可是天大的功勞。回到京師,加官進爵不在話下,我定要好好施展一番抱負,為大明再立戰功!”
    不管如何,這也算是滅國之功了,每個人都對回國之後的封賞期待了起來。
    當然,也有人擔心朝廷不會兌現封賞,或者封賞太過小氣。
    等到五月份的時候,遠征軍終於回到了京師。
    不用說,京師百姓肯定是萬人空巷,都去看熱鬧了。特別是京營出征將士的家屬們,更是猶如過年一般。
    遠征軍凱旋,自然也帶回了俘虜,是那些被俘的大名。
    這一次,就沒有上次倭王那樣高規格的獻俘儀式了。
    主帥譚綸隻是和迎接他們的內閣次輔張居正做了交接,織田信長、德川家康等一眾倭國俘虜都交給了刑部,準備回頭處置。
    美酒好肉,犒賞,然後全部入駐京營營地,等待第二天隆慶帝的親自檢閱。
    等到第二天一早,京營校場上,軍容嚴整的大明遠征軍將士們,身姿挺拔,宛如一排排蒼鬆,他們身上的鎧甲雖沾染了征途的塵埃,卻依舊閃爍著鐵血的光芒,那是曆經戰火洗禮的榮耀印記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沒有讓他們換新衣,也是昨天張居正特意交代的,就是要他們展現沙場歸來的原本模樣。
    在遠征軍將士列隊完畢沒多久,隆慶帝朱載坖便到了。他身著明黃色龍袍,頭戴冕旒,在一眾朝臣與宦官的簇擁下,邁著沉穩而威嚴的步伐登上了檢閱台。
    隨著一聲聲激昂的號角響起,檢閱正式開始。
    將士們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有序地從隆慶帝麵前走過。不用說,戰場歸來的將士,都是經曆了血與火,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都彰顯了大明軍隊的鐵血紀律與英勇無畏。
    隆慶帝看得不時點頭,一支軍隊能不能打,多少還是能看出來一些的。
    最後,軍隊再次列陣完畢。
    “陛下聖明,我等願為陛下效死!”將士們齊聲高呼,聲音響徹雲霄,仿佛要將他們的忠誠與熱血,都傾訴給這位大明的主宰。
    隆慶帝抬起手,示意將士們安靜,然後緩緩開口:“眾將士聽令!此次出征,你們曆經艱險,揚我大明國威,實乃朕之肱骨,國之棟梁!朕定不會虧待你們!”
    台下頓時響起一片山呼萬歲之聲,將士們的眼中閃爍著激動與期待的光芒。
    他們知道,論功行賞環節正式拉開帷幕。
    首先,隆慶帝看向一位身材魁梧、麵容堅毅的蒙古將領,正是蒙古萬戶巴特爾。“巴特爾聽封!你雖出身蒙古,卻一心向我大明,此次征戰,屢立奇功,朕封你為忠義王,與順義王並列,享同等尊榮!望你日後繼續為我大明戍守邊疆,保我百姓安寧!”
    巴特爾單膝跪地,激動地說道:“陛下如此厚愛,臣願肝腦塗地,以報皇恩!”
    這一封賞,不僅是對巴特爾個人的嘉獎,更是大明對蒙古各部的分化與拉攏。
    對於那些跟隨出征的土司軍隊,隆慶帝也有安排,讓他們衣錦還鄉,成為各自所屬土司領地內的朝廷帶兵將領,不受土司節製!
    這一舉措,無疑是在削弱土司勢力,加強朝廷對地方軍事力量的掌控。
    那些被封賞的將領們,既驚喜又惶恐,紛紛跪地謝恩,心中暗下決心,定要在今後的日子裏,好好表現,不負皇恩。
    對他們來說,已經見識了朝廷軍隊的戰力;如今又有朝廷作為靠山,他們又沒能臣服原本的土司。
    而大明京營,作為此次出征的主力之一,也得到了豐厚的賞賜。即京營擴建,凱旋的京營將士全部升官!
    這一消息一宣布之後,如同驚雷般在京營將士中炸開,歡呼聲瞬間響起。
    這些將士們,原本就對京營的未來充滿期待,如今得到這樣的賞賜,更是士氣大振。他們明白,這不僅是對他們戰功的認可,更是意味著京營在大明軍事體係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
    朝堂之上,文官集團同樣迎來了重大變動。譚綸憑借在此次軍事行動中的出色謀劃與調度,被隆慶帝召入內閣。
    譚綸一向以軍事才能與政治智慧著稱,他的入閣,讓內閣的權力格局悄然發生了變化。
    而俞大猷和戚繼光,這兩位大明的名將,更是憑借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與赫赫戰功,被封為伯爵。
    總得來說,封賞最高的,是巴特爾;給了個王爵。而領兵的統帥卻隻是入閣而已,似乎本末倒置了。
    但是,誰都清楚,巴特爾會封王爵,隻是讓他牽製順義王而已。
    這一點,甚至連巴特爾自己都明白。不過,他樂意。
    當初不看好征討倭國,他是被俺答汗給放棄的。如今,他立功受封王爵回去,又豈會繼續臣服俺答汗。就和那些土司的將領一樣,他如今背靠朝廷,根本就不用怕順義王。
    一個月之後,在“悅來居”,這個京城頗有名氣的酒樓,譚綸和戚繼光特意包下此處,為即將告老還鄉的俞大猷踐行。
    俞大猷身著一襲素色長袍,雖已年逾花甲,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那股久經沙場的英氣卻絲毫未減。
    他早早便來到了酒樓,坐在靠窗的位置,靜靜地看著窗外繁華的街景,眼神中透著一絲眷戀與感慨。
    不多時,譚綸和戚繼光攜手而來,兩人都是身穿便服,表明是私人聚會。
    二人見到俞大猷,都是笑著打招呼,多年一起為大明殺敵,彼此之間,都不用多說了。
    三人寒暄一番後,便在桌前坐下。
    酒過三巡,俞大猷輕輕放下酒杯,目光望向窗外,緩緩說道:“此次我告老還鄉,離開這繁華的京師,心中雖有不舍,但也知天命難違,年事已高,身體大不如前,隻能告老還鄉了。”
    譚綸的眼中閃過一絲敬意,說道:“俞老將軍一生為大明南征北戰,先是掃平倭寇,後又參與諸多戰事,功績赫赫,實乃眾人楷模。如今您安心頤養天年,也是應該的。”
    戚繼光接口,笑著說道:“譚大人所言極是。”
    俞大猷聽了,默默地喝了杯酒,然後說道:“此次朝廷大封功臣,應該都能看得出,朝廷是有意對蒙古和土司動手。隻是這其中牽涉諸多利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大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說到這裏,他歎了口氣說道:“隻是可惜,我沒法再出力了!”
    譚綸聽了微微點頭,神色凝重地說道:“蒙古一直是我大明的心腹之患,哪怕如今順義王臣服,也一樣不能輕視,朝廷要加強掌控,那是定然之事”
    “而改土歸流是必然之事,但是土司勢力在地方上根基深厚,此次朝廷削弱其對軍隊的掌控,他們定不會善罷甘休。”
    聽到這些話,俞大猷又輕輕歎了口氣,目光轉向戚繼光,語重心長地說道:“元敬,我雖不能再與你並肩作戰,但你還年輕,且身負絕世將才。倭寇之患,經我等多年努力,雖已基本根除,但切不可掉以輕心。而如今朝廷對蒙古和土司的舉措,你更要時刻關注,小心應對。邊疆安穩,關乎大明國運,你責任重大啊!”
    戚繼光神色嚴肅,起身抱拳說道:“俞老將軍放心,元敬定當銘記,為大明江山社稷,肝腦塗地,在所不辭!不會辜負陛下的信任!”
    譚綸也點頭說道:“俞老將軍,我在朝中也會盡我所能,與戚繼光將軍相互呼應,為大明的穩定與繁榮,全力以赴。”
    俞大猷看著眼前這兩人正當壯年,眼中滿是欣慰之色:“有你們二人在,我這老頭子也就放心了。想當年,我等為根除倭寇,出生入死,曆經無數艱難險阻,如今能看到倭寇不再為患,我也算此生無憾了。希望你們在今後的日子裏,繼續為大明的興盛而努力,莫要讓那些外敵再有可乘之機。”
    要是官場之上,他肯定沒法說這個話。但是如今,隻是好友之間,他又是告老還鄉,說不定就是最後一麵,說話也就少了顧忌。
    三人又就朝局的具體應對之策,進行了一番深入的討論,不知不覺,天色漸暗。
    俞大猷起身,望著譚綸和戚繼光,說道:“時候不早了,今日與你們二人暢談,我心中暢快。此去一別,不知何時才能再相見,你們多多保重。”
    喜歡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請大家收藏:()穿越明朝,從最窮國舅開始種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