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鹽鐵論衡
字數:6188 加入書籤
"成都鹽價又漲了!"
"聽說一鬥鹽要三百錢了!這不是要人命嗎?"
街頭的議論聲傳入耳中,我勒住韁繩,讓馬匹放慢腳步。清晨的成都街道上,挑擔的農夫、趕集的小販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臉上都帶著愁容。
"秦先生,主公急召。"身旁的侍衛低聲提醒,"說是鹽務之事。"
我心頭一緊。自從上次向劉備承諾解決鹽鐵問題,已經過去七天。這期間我走訪了三處鹽井,畫了十幾張草圖,卻還沒拿出具體方案。係統提供的"初級冶金知識"模模糊糊,像隔著一層毛玻璃,怎麽也看不真切。
刺史府正堂內氣氛凝重。劉備端坐主位,眉頭緊鎖;諸葛亮羽扇輕搖,目光沉靜如水;法正、劉巴等謀士分列兩側,神色各異。我行禮時注意到角落裏還站著幾個陌生麵孔,穿著考究的深衣,應該是當地鹽商。
"秦先生,"劉備開門見山,"益州鹽荒日甚,百姓怨聲載道。先生前日所言改良製鹽之法,可有進展?"
我深吸一口氣,正要回答,一個尖細的聲音突然插了進來:
"主公明鑒,鹽井開采自古有定法,豈是隨便一個江湖術士就能改良的?"
說話的是個瘦小精悍的中年男子,一雙三角眼滴溜溜轉著,滿臉不屑。後來我知道他叫李邈,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從事此言差矣。"法正慢悠悠地開口,聲音裏卻帶著刺,"秦先生前日所製"天象儀",我等親眼所見,豈是尋常?"
我暗自驚訝。法正居然在為我說話?但看他眼中閃爍的光芒,分明是把這場辯論當成了鬥獸戲。
"在下確有些想法。"我上前一步,從袖中取出這幾天繪製的圖紙,"蜀地鹽井之弊,主要在三個方麵..."
我展開第一張圖,上麵畫著傳統的鹽井結構:"其一,井深不足。淺層鹵水濃度低,費時費力;其二,井壁易塌。挖掘越深,坍塌風險越大;其三,運輸不便。人力背鹵效率低下。"
"廢話連篇!"李邈冷笑,"這些問題誰人不知?"
我不慌不忙地展開第二張圖:"針對此,在下設計了三項改良。首先,采用"頓鑽"技術打更深的井。"
圖紙上畫著一個巨大的杠杆裝置,一端固定著鐵製鑽頭。
"此物名為"頓鑽",以巨木為架,懸重物於杠杆一端,利用重力反複衝擊地層,可鑽至百丈之深。"
堂內一片嘩然。百丈深的井?這在當時簡直是天方夜譚。
"荒謬!"一個鹽商跳出來,"井深超過三十丈必塌,這是常識!"
"所以需要第二項改良——井壁加固。"我展開第三張圖,"用榫卯結構的木框層層下放,每挖一丈便加固一丈。關鍵處用熟鐵箍緊,可保井壁百年不塌。"
諸葛亮突然開口:"此木框需耗多少良材?"
不愧是諸葛亮,一眼就看出關鍵問題。我早有準備:"可用次等木材,因井內無風雨侵蝕,耐久度反而高於地上建築。"
諸葛亮微微頷首,羽扇輕搖兩下,不再言語。
"第三項改良是鹵水運輸。"我展示最後一張圖紙,"鋪設竹製管道係統,以畜力或水力驅動活塞泵,可將鹵水直接輸送至煮鹽場,省去八成人力。"
"竹管?"劉巴皺眉,"如何保證不漏?"
"將粗竹剖開,挖空竹節,再以桐油灰密封重組。"我解釋道,"此法在荊...在江南一帶已有應用。"
我差點說漏嘴,把荊楚地區的現代案例說出來。實際上這種技術在漢代還沒出現。
法正突然拍案而起:"妙哉!若此三法可行,蜀鹽產量至少翻倍!"
他轉向劉備:"主公,臣建議立即在廣都試點。"
劉備正要點頭,李邈卻高聲道:"主公明鑒!這些奇技淫巧聞所未聞,若耗費錢糧卻無成效,誰來擔責?"
堂內頓時安靜下來。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我。
我手心冒汗,大腦飛速運轉。這時,係統突然在視野角落彈出提示:【鹽井深度與鹵水濃度關係數據已加載】
一串數字浮現在我眼前:井深30米,鹽濃度8;60米,15;100米,22...
"在下願立軍令狀。"我朗聲道,"若新井產量不及舊井兩倍,甘受責罰!"
"好!"劉備拍案,"即日起,秦先生任鹽鐵校尉助理,協助孟達負責廣都鹽井改良。所需人力物力,由諸葛軍師調配。"
散會後,我正收拾圖紙,一個清冷的聲音在身後響起:
"秦先生對江南水利,似乎頗有研究?"
我轉身對上諸葛亮探究的目光,心頭一顫。剛才差點說漏嘴的話,果然被他注意到了。
"略知一二。"我謹慎回答,"先師曾遊曆四方,留下不少見聞筆記。"
諸葛亮輕輕"嗯"了一聲,目光落在我手中的圖紙上:"此竹管輸鹵之法,與都江堰的竹籠攔水,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暗鬆一口氣,正要附和,他突然話鋒一轉:"先生所用數字符號,亮前所未見,不知源自何典?"
我低頭一看,頓時暗叫不好——圖紙邊緣的備注裏,我習慣性地寫了幾行阿拉伯數字和百分比符號!
"此乃...先師自創的計數法。"我硬著頭皮解釋,"比算籌簡便些。"
諸葛亮不置可否,隻是從袖中取出一物遞給我:"秦先生既通器械之術,或可參詳此物。"
那是一塊精致的青銅零件,表麵有精細的齒輪紋路,看起來像是某種精密儀器的一部分。
"這是..."
"前歲於漢中所得,似是某種測算器械的殘件。"諸葛亮目光如炬,"其製作之精,連益州巧匠都歎為觀止。"
我接過零件,心跳加速。這分明是齒輪傳動係統!漢代怎麽可能有這種技術?
係統突然發出刺耳的電流聲,然後是一連串雜亂的提示:【檢測到...滋滋...超前科技...警告...曆史汙染度上升...】
我強忍頭痛,裝作平靜地研究齒輪:"確實精巧。在下需要時間研究..."
諸葛亮意味深長地看了我一眼:"亮期待先生高見。"
他轉身離去,寬大的衣袖帶起一陣微風。我這才發現後背已經濕透。
剛走出府門,一隊騎兵疾馳而來,為首的正是關羽。他翻身下馬,紅臉上一片肅殺之氣。
"秦先生,"他抱拳道,"關某奉命巡查廣都,可同行一程。"
我欣然應允。路上,關羽告訴我,廣都鹽井附近最近有山賊出沒,劫掠鹽工。孟達幾次圍剿都無功而返。
"此賊不除,鹽產難安。"關羽丹鳳眼中閃過一絲寒光,"先生改良鹽井時,關某當派精兵護衛。"
我連忙道謝。關羽的關心讓我受寵若驚,要知道這位傲氣衝天的名將,可不是對誰都這麽友善的。
行至半途,係統突然彈出一條新消息:
【支線任務更新:與關羽建立友誼15100)。獎勵:未知。失敗懲罰:當眾出醜三次。提示:共同戰鬥可大幅提升進度】
我差點從馬上摔下來。這係統也太隨心所欲了!那個15100的數值是怎麽算出來的?而且"當眾出醜三次"是什麽鬼懲罰?
正胡思亂想間,廣都鹽場已映入眼簾。幾十口鹽井星羅棋布,上千鹽工如螻蟻般忙碌著。遠處煮鹽的濃煙遮天蔽日,空氣中彌漫著鹹澀的味道。
孟達已在場等候。這位後來叛變的名將,此時看起來恭敬有加。他詳細介紹了鹽場情況,對我提出的改良方案滿口稱讚,但我總覺得他眼神閃爍,藏著什麽心思。
"秦先生請看,"孟達指著一口廢棄的鹽井,"此井原是最豐產的,上月突然坍塌,死了六個鹽工。"
我走近查看,發現井口有奇怪的磨損痕跡,不像是自然坍塌。井下隱約傳來水聲,說明確實通向地下鹵水層。
"從此井開始改造吧。"我下了決心,"先清理井道,然後安裝加固框架。"
孟達麵露難色:"此井不祥,鹽工們都不敢靠近..."
"某來!"關羽突然開口,"親兵隊中有善攀援者,可為先鋒。"
我驚訝地看著關羽。他竟願意親自參與這種工程事務?這與史書中那個驕傲自負的形象大相徑庭。
關羽似乎看出我的疑惑,難得地解釋道:"關某年輕時曾隨叔父經營糧行,深知民生多艱。鹽乃百姓性命所係,不可輕忽。"
這一刻,我看到了一個更立體的關羽——不僅是萬人敵的猛將,更是體恤民生的長者。
日落時分,初步方案已經確定。關羽派了二十名精銳留下護衛,自己則連夜趕回成都複命。
臨行前,他突然問我:"先生可知《墨子·備城門》篇?"
"略知一二。"我謹慎回答。
"關某有一疑問..."他詳細描述了一個城防器械的結構問題,我結合現代工程力學知識給出了解答。
關羽眼中閃過一絲讚歎:"先生之學,果然實用。他日有暇,當再請教。"
看著關羽遠去的背影,係統提示再次出現:【與關羽建立友誼25100)】
我搖搖頭笑了。看來討論專業問題比拍馬屁管用得多。
夜幕降臨,鹽場安靜下來。我獨自在油燈下完善圖紙,突然聽到窗外有輕微的響動。
"誰?"我警覺地抬頭。
沒有回應。但窗紙上分明映出一個模糊的人影,轉瞬即逝。
我悄悄摸出瑞士軍刀,屏息等待。片刻後,一陣腳步聲漸漸遠去。
是孟達的人?李邈的探子?還是...諸葛亮派來監視我的?
我吹滅油燈,在黑暗中靜靜思索。在這個群雄逐鹿的時代,技術改良從來不隻是技術問題。鹽鐵之利牽動各方神經,而我這個突然出現的"墨家傳人",恐怕早已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
遠處傳來鹽工們低沉的號子聲,伴隨著鹵水桶碰撞的悶響。成都方向的天空被煮鹽的火焰映得通紅,像一塊燒紅的鐵。
我摩挲著諸葛亮給我的青銅齒輪,思緒萬千。這個時代遠比想象中複雜,而我帶來的每一分改變,都可能引發無法預料的連鎖反應。
係統突然閃爍了一下:【曆史偏離度:0.7...計算中...】
喜歡穿越三國,我得係統不靠譜請大家收藏:()穿越三國,我得係統不靠譜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