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改進的辦法
字數:4427 加入書籤
“這是一個很不錯的想法,”熊洪稱讚道,可能在其他人看來,修建木質軌道跟修路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差不多,而且木質軌道車對木材、鐵的使用更多,按理說應該修路的,但熊洪畢竟來自後世,知道軌道運輸的好處和優點,而這次比賽也讓族人們的懷疑都打消了。
“這是對不同地形的解決辦法,但是,今天測試,我們還發現了另外的問題,”熊木沒有鋪墊太久,直接將問題說了出來,“車廂的結構問題,我們為了減輕車廂的重量,同時讓車廂更加適應木軌道,對整個車廂都進行了調整……”
既然是新的事物,那調整的方麵就有好幾個。
首先是尺寸上,廂體要比普通的牛車更長更寬,但木料相對少了一些,強度不夠,造成廂體中間區域有斷裂、彎曲的風險;
其次是在車輪上,由於在軌道上運輸,輪子不用那麽大,但車廂載重更多,小輪子雖然能承受的重力也不小,但兩組輪子還是有些捉襟見肘;
然後就是對向運輸的問題,在豐樂大道這種鋪設的道路上,經常會有車隊對向行駛的問題。雖然軌道運輸才出現沒多久,而且目前的運用場景也很有限,但遲早會出現大範圍運用的現象。
從本部運送粟米到碼頭,或者從碼頭運送到桐籽、獸皮等到本部,這些大宗的物品,最合適的還是軌道運輸。但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要是同時運送這兩樣東西呢?運送粟米和桐籽的車廂,會不會在軌道上遇到?
“唔,要是為了避免發生這種事情,那就隻能在旁邊再鋪設一條軌道了,但要是再鋪設一條,所需要的各種人力、物資、木材什麽的,豈不是還要翻倍?”
熊木先是提了一個想法——這也是正常人的想法,但隨即就被自己否定掉了,要是真的能有時間、精力再鋪一條,倒也無所謂,可現在部落的實力無法滿足在一條線路上鋪設兩條車道,這個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我有個想法,你來幫我參考一下,”熊洪看著熊木眉頭緊鎖,似乎對這種頗具挑戰性的問題毫無辦法,而熊洪則不打算跟他們繞彎子,直接開口。
“可以在本部和碼頭各放一個行程計劃,上麵規定好發車的時間,再根據車速,來推算車輛大概什麽時候到達,這樣就不怕出現兩支隊伍碰到一起的尷尬狀況了。”
熊洪要做的,就是類似於後世火車的《列車發車時刻表》一樣,比如在本部到碼頭的幾裏軌道上,一輛馬車的速度差不多在半個時辰二十裏路,而軌道車要更快一些,也就是說,隻算在路上消耗的時間,軌道車差不多兩三刻就能完成。
而測量出來了大致的速度,基本上每個車廂裏麵的行車人員,就能知道這條線路大概需要花費多長時間。由於部落有了銅鍾和日晷等這種統一的計時器具,加之部落現在並不大,規定什麽時候發車,從而避免路上遇到對向來車,很有必要。
“那為什麽不等著對方的車廂到了之後,我這邊的車廂才開始出發呢?”熊木有些疑惑,既然現在隻是一條線路,那為什麽還需要搞什麽出發表,直接等到對方的車過來不就完事了。
“這樣的話很容易耽誤事,”熊洪還沒來得及說話,在一旁聽著的熊山似乎明白了,“你運送物資肯定不止一個車廂,按照現在一個車廂載重3000斤的載重,裝滿一艘船也隻需要三四個車廂,而再加上幾匹馬,就能一次性將這些物資全部運送過去。”
“而要是等對麵過來或者讓他們等我們過去,那還要去傳遞一下信息,部落和造船坊之間距離倒不算遠,但要是用在其他地方呢?這個距離就更遠了,兩個地方都在等待,之間也沒辦法交流,要麽木軌道就空在這邊,要麽就是兩隊撞在路上。”
熊木這段時間主要精力集中在研究車廂的強度與減少車廂車體的重量上下功夫,在其他族人、隊員的幫助下,取得了一些成效,對軌道的應用場景方麵,相對來說思考的時間就少了很多,故而當熊洪問道這個問題的時候,他沒有太多準備。
“還有就是軌道線路不僅是溝通兩個地方的,中途經過的地方,都有可能有使用軌道運輸的需求,而這些中途加入的車廂,我們也必須要考慮進去——軌道線路不止連接兩個地點,更應該帶動沿線的所有居住點或者資源點。”
熊洪點點頭,畢竟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熊木現在就沒考慮到那麽多,熊山說的話他也覺得有些道理。
“比如如果我們鋪設了一條連接鐵礦山、煤山、冶煉坊、本部的軌道,那肯定是需要將這些地點所產出的資源或者材料給運送到每個點的,這中間就有可能發生熊山說的情況,而且所參與的點越多,這個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熊木這才明白了過來,族長說的“行程計劃”是什麽意思。
簡單來說,就是在單條線路的實際情況下,如何避免對向的兩組車廂在中間遇上。這就需要給線路上每個點規定一個具體的時間段,在這個時間段裏發車,要是超過了時間還沒有發車,就不得進行發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另外,對於各個點如何並入主線路,熊洪也設計了一些圖例,熊木看到紙上畫著的圖案,也不由點了點頭。
圖上所示,軌道線路中間的任何一點想要加入,需要修建一條輔助線路連接到主線路中,在分配到的時間段內,匯入主線路。而這條輔助線路,就相當於是後世鐵道運輸中的並軌線路,這些點,就相當於是火車停靠、駛離的站台。
而有了這些站台,知曉行程計劃表的各個車廂,也可以暫時停靠在這個站台,等待主線路上的對向行駛車廂過去,自己再重新駛入主線路。
“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因溝通不暢導致的對撞或者時間浪費了,而且隨著部落的壯大,這條線路也可以越鋪越長,連接的村子、資源點也越來越多,到時候再鋪設對向軌道,就能從根本上避免這種事情的發生了。”
熊洪說的話讓熊木、熊山等人都點頭認可,熊巫則問了一個問題,“行程計劃中,要如何規定時間?畢竟現在部落的各個村子,可能對到底是幾刻,並不了解。”
現在部落使用的是十二個時辰,就相當於一個時辰8刻,每刻十五分鍾。對各個村子來說,可以通過日晷或者其他的辦法知曉是什麽時辰,但精確到哪一刻,或者這一刻鍾的多少分,並不清楚。
雖然時辰及刻的使用已經足夠,但軌道運輸遲早需要更精細的時刻表,不然很可能本部這邊是午時三刻,但鐵礦山那邊卻是午時一刻,這就很麻煩了。所以需要一個在熊部落範圍內,都能精確掌握時間的辦法。
“一天有十二個時辰,共八刻,我覺得一個時辰太長,可以分為‘初’,‘正’兩個部分,每個部分分為四刻,這樣就更精確一些。”
熊洪說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一個時辰分為兩個部分,那就相當於後世的一天24小時,自己用起來也習慣一些,同時對部落來說影響也不大。
“至於在戶外不知道具體的時刻,目前沒有太好的辦法來解決,隻能用燃香計時和滴漏的辦法來粗略計算了。”
燃香,是這幾天熊洪才搗鼓出來的玩意兒,他發明出來的原因,也是為了方便計時。
用曬幹的鬆樹、榆樹皮研磨成粉,再加上一些從木工坊收集到的鋸末,混合上一些幹燥的樹葉、秸稈、木炭,放在石磨上磨成粉,再加上一些水、油,中間用一根細細的竹簽支撐,在竹簽周圍裹上這些粉末,晾幹後就可以燃燒了。
“你們看,這就是燃香。”
熊洪從後麵架子上擺放的一個木匣子中取出了幾根,讓大家傳著看。燃香有筷子粗,長度半米,底部還有一截沒有裹上粉末的竹簽。
“使用的時候,將這一頭點燃,”熊洪取了一根,放在旁邊的火爐上點燃,“聽,外麵剛剛敲響了鍾聲,這一根香,差不多可以燃燒半個時辰。”
“明白了,隻要在這根香上麵做好標記,它就能讓我們知道是什麽時刻,”熊木拿著這根香突然感覺有些愛不釋手,“這樣我就不用一會跑去看一下滴漏,就知道具體的時刻了。”
燃香的作用,更像是一個計時的工具,雖然它沒辦法讓人知道現在是幾時幾刻,但觀察它燃燒了多少,可以清楚地知道過去了多久。如果再配合上其他的計時方式,那就基本上夠用了。
“這樣的話,我覺得行程計劃就不會有什麽問題了。”熊木和熊山對視了一眼,同時點頭應道。
“好,那線路的鋪設就這麽定下來,具體的軌道是不是要這樣鋪設、車廂需不需要調整,等會我去木工坊,我們現場再說。”
……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