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起重裝置和“集裝箱”

字數:5331   加入書籤

A+A-


    確切的來講,這個“歪心思”,包含兩個方麵的改動,一個是對於港口、碼頭的裝卸能力進行改進提升,還有一個就是參考後世的標準化運輸,也就是原始版的“集裝箱運輸”。
    而這兩種辦法,以現在部落的運輸量來看,已經可以在規劃上提上日程了。現在的熊部落無論是在港口碼頭,或者是本部糧倉,亦或者是幾處礦產,其實都可以用上。
    “你回頭再試驗一下,看之前大巫師那邊用於修建圍牆、提升重物的吊裝工具是否可以用到裝載重物上,我覺得稍加改造一下,應該是沒問題的。”
    熊洪想起了除夕剛過,熊巫等人找到他,對新圍牆修建的一番討論。當初為了節省人力,熊洪曾提了一個以提水“桔槔”為原型的起重裝置,不知道熊木最近有沒有做。
    “族長,我試過了已經,完全可以用。”熊木驕傲地說道,這些天,他除了製作木質軌道,還將這個裝置的“基礎版”給搞了出來。
    基礎版結構簡單,就是兩個木架,中間一根橫木作為支點,然後當做起重臂木杆後方裝上重物,前方則安裝了一個或多個掛鉤,作為抓取重物的地方。
    “這也是當初從糧倉裏得到的思路,畢竟將一袋袋糧食運到厫間裏,是一件很費力氣的事情,”熊木似乎想起了當初收獲時,人手不足,他們這些匠人也要去參與秋收時的場景。
    “現在的裝置,差不多能夠一次性吊裝250斤貨物,最大高度在3米左右,最大吊裝300斤,太重的話,木杆受不了就會斷裂。”
    熊木覺得有些可惜,這種裝置現在每個都需要24名族人操控,操作很是方便,隻不過限於木材的硬度,目前吊裝的重量還很有限,不然這種裝置的作用將會更大。
    熊洪所知道這種杠杆原理,有個簡單的計算能夠吊起重物的公式,所謂動力與動力臂的乘積,等於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
    打個比方,在不加裝重物的情況下,兩名族人能提供200斤的拉力,即動力,動力臂長度在2米;而對麵的阻力臂長度在4米,這時就可以提起100斤的東西;
    而加裝了重物,比如加裝了200斤石塊,外加200斤的拉力,就達到了400斤,對麵就可以提起200斤的重物。
    至於為什麽不將動力臂做的比阻力臂長或者相等,是因為充當力臂的木杆承受不住太大的重量,而且動力臂短一點,相同的木架高度上,可以將重物提的更高。
    而且動力臂這邊正常會加裝400斤的重物,這樣對麵就能至少提起300斤的物資。雖然從效率上來看,這種屬於費力杠杆,但是對熊洪來說,這種裝置的結構簡單,操作簡單,通用性強,哪怕是拆開後搬運,除了作為力臂的長木材,其他的都可以隨拆隨裝。
    關於部落的起重裝置,熊洪自然也考慮到後世的那種利用滑輪、繩索以及絞盤配合使用的畜力起重機。這種機械有一根長長的桅杆,杆頂裝有由兩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由牽索固定桅杆的位置,用絞盤拉動通過滑輪的纜索,以吊起重物。
    但這種器械存在一個問題,底盤太重,而且桅杆固定,並不能很好地左右移動,也就是說,它隻能服務於正前方一段距離,對於目前人力、畜力以及節約成本的考慮,這種器械還要繼續留在圖紙上,加以改進,除非各種問題解決,否則目前還不需要這種裝置。
    “可以了,250斤的吊裝重量目前已經夠用,總比三四個人抬250斤到幾米高的地方要快。”
    熊洪點點頭,倒不覺得可惜,兩百多斤的重物,從三米高的圍牆底部運送到頂部,這個有多費力他不是不知道。
    而這種起重裝置製作起來非常簡單,用料也省,兩個族人就可以操作使用,非常適合部落現在的需求。
    “這種裝置可以讓橫杆和懸臂互相之間產生一個不大的角度,可以覆蓋部分區域。要是能夠在下方加裝一個可以旋轉的底盤,或者在橫臂處加裝這種旋轉的設施,那使用的範圍就更大了。”
    熊木思考著熊洪的想法,的確,比如修建圍牆的這種起重裝置,隻能覆蓋一段隻有三米多的圍牆;但要是能夠旋轉,就能覆蓋六七米的範圍。
    況且,這種隻是簡易的吊裝結構,用人力畜力驅動的起重裝置,等用到更多的繩索、滑輪等器械組成的裝置後,吊裝重量不夠、範圍不大的缺點都將會得到有效地改善。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裝置已經夠用。
    “這是關於吊裝重物的器械,你回去再看看哪些方麵可以提升的,我回頭有空了,再給你畫一下更好的裝置圖樣,你也可以帶著試一試製作,不過現在大家都沒什麽時間,就再等一段時間吧。”
    “好的,族長你吩咐就行。”熊木很開心,這種起重裝置目前已經在製作了,熊木製作出來的樣品,已經得到了族長和熊巫的認可,並且熊巫已經向他下達了至少製作五十輛的任務,他的工作量也不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等到圍牆開始建造,他就可以直接將這些材料給運過去,現場進行安裝就可以立刻投入使用。
    “另外,還有對裝卸木箱標準的規定,你想一想,部落裏正常運送物資的重量,基本上都是多少斤。”
    一袋粟米有五十斤、一百斤一包的,鹽也是有五十斤、二十五斤的規格,而麻皮、獸皮,差不多也是在一百斤左右一捆;還有一些是按照體積計算,比如裝載煤炭、鐵礦石的竹筐,裝滿煤礦石差不多在五十斤,鐵礦石會更重一些,但也差不多在五十斤左右;
    這些成包、成捆、成筐、成匹等多種方式,造成了部落裝卸的一些困擾。
    因為這些裝載的容器,並不是統一的,有的是麻袋,有的是繩子捆,甚至有些是完全散落的,這要是從船下搬運到船上,不僅費事,還要浪費空間。
    尤其是在碼頭運輸中,要是隻有一樣東西倒還好,但每次運輸,所需要的運輸的物資都會有多種,在船上卸下或者裝載上多種物資,既要考慮到重量的問題,也要考慮到體積的問題,讓這些船長們很是頭疼,每次運輸的任務也不一樣,幾乎運送一次,就要對船上的空間重新布置一次,費時費力不說,還總是容易算錯。
    “正常都是五十斤的為多,這樣的包裝,可以保證一個健壯的族人能扛在肩上或者抬起來,而且也方便計數。”
    沒有多少猶豫,熊木就直接將這些物資的包裝重量告訴了熊洪,“還有一些金屬錠,這些重量要比其他的物資重,我們也是用這種木箱子來裝,同樣也是五十斤。”
    因為金屬的密度普遍比鹽、麻布、木材這些東西大,故而相同的體積,重量更大。但為了計數,也為了運輸方便,不管這些金屬的密度如何,統一都鑄造成一塊塊重量在5斤的金屬錠。
    “當然還有一些不太好分的東西,比如麻皮、礦石這些,基本上都是五十一百這樣的重量為一個包裝。”
    “你看,這麽多種類的物資,光是使用的包裝規格就不一樣,這在平時使用時也就算了,可是在裝卸的時候,由於這些不同規格的包裝,這樣裝載起來就有些麻煩,耽誤很多時間。”
    熊洪從白茅手裏拿過一個木箱,裏麵散落著一些大小相同的小木塊,另外還有一些不規則的碎石子。
    “你看,我們裝載的物資就像這些碎石子,無論怎麽擺,中間都有空隙,而這些空隙存在,就會讓族人沒有順序地裝卸,不僅浪費時間,還很容易發生危險。”
    熊木點點頭以示認可,隨著物資運輸的數量越來越多,他也發現了這種弊端,對車廂、船艙上空間的有效利用,能提升更多的運載重量。
    “接著看,要是我們把貨物都提前放到這些小箱子裏,再按照順序擺放到車廂上呢?”熊洪將小木塊按照順序碼放整齊,顯得很是規整,而且空間要比堆成一堆的石子小了很多。
    “那我們為什麽不製作幾種規格的裝載容器呢?就像這些木塊一樣,每次隻要裝卸這些木塊,等這些木塊被運到地方後,再打開取出裏麵的物資就行。”
    後世的集裝箱尺寸標準,其來曆也是很具有戲劇性的,就比如絕大部分國家火車軌道的間距,是1.453米,最早就是來源於拉動馬車兩匹馬馬屁股間的距離。
    而現在沒有什麽馬車車屁股的間距,也沒有軌道的標準間距,但熊部落設計的第一條軌道的尺寸,也是在1.2米左右,為什麽?因為熊部落現在使用的馬車輪軸長度也就是1.2米。
    製作幾種不同規格的箱體,肯定是要匹配車廂的長寬,用以有效利用空間,來裝載這些物資,就是熊洪的打算。
    “族長的意思是?”熊木有些疑惑,不明白族長要再製作箱子裝這些東西幹什麽。
    “圖紙上設計的箱子,可以裝4袋50斤的粟米,或者100斤的麻皮,至於那些礦石和金屬錠,也可以裝上四筐。”熊洪指著圖紙上的一款木箱。
    “你看,箱體四周都是結實的木料,用榫卯結構咬合,這樣就保證了箱子的強度。而且在箱子的四個角,還特意在裏麵留出了一個洞,底部還可以用木榫卡柱下麵的箱子,這樣就穩定很多。而這個洞是專門用來係起重裝置的繩子或者掛鉤,或者說,這個箱子,就是為了配合起重裝置使用的。”
    熊木看著圖紙上三款不同的箱子,上麵也標注了尺寸,隻是稍微一想,就明白了熊洪的用意。
    一個箱子可以裝200斤、100斤、50斤的重量,或者裝這種體積的物資,這樣所有的箱子都是規則的,尺寸統一,那無論裝在馬車牛車上或者是船隻、軌道車上,都能與運輸工具契合,避免空間的浪費。
    而有了四角的吊裝位置,這些箱子就能輕鬆地被起重裝置給吊起來,從碼頭運送到船上,或者從車廂上吊裝到營地裏。
    而並不是太重的箱子,即便是靠幾個族人,也能抬起來,這就擴大了這些箱子的使用範圍,讓裝卸更加方便。
    從木質軌道的設計和鋪設,到“熊部落集裝箱”的設計,從始至終,熊洪都是堅持著標準化、係統化的設計思路,或許大部分族人都不理解,但沒關係,這些東西在部落也隻是剛剛起步,遇到的阻力幾乎沒有。
    等部落以及周圍的部落們都熟悉了這種規則或者標準,那這些運用的場景將會更多。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