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已是懸崖百丈冰 六

字數:5311   加入書籤

A+A-


    先說其中的青州航線,海船艦隊從遼東平郭港出發,橫跨渤海來到青州東萊港,賣出遼東的藥材、毛皮、泥炭、鐵具等特產,收購絲綢,糧食等貨物返回。
    之所以說這條是生存命脈,全因為幽州耕地很多務農的百姓太少,除去工匠,有近一半人口是礦奴。剩下的牧民短時期內無法適應農業生產,短時間學不會耕地,學會也種不出多少糧食還不如讓他們養馬,故此僅憑幽州自身無法支撐農業擴張。
    薄弱的農業負擔不起龐大開銷,每次對外作戰都需要精打細算,戰爭一起根本無法控製規模和時長。軍隊不能光喝奶吃肉,冬季作戰軍馬對糧食的需求更甚,所以說劉珪對糧食的需求可以用瘋狂來形容,因此這條航線甫一開通便非常繁忙。
    對此地方官有過奏議,曹操和屬下也探討過,中原想從經濟上控製幽州允許達成交易,但在交易總量上嚴格把關。嚴令禁止多批次、大數量的糧食流入遼東。這樣既能防止幽州囤積糧食,幽州有南下的苗頭可以隨時切斷糧食貿易,又可以在農業上控製幽州。
    劉珪清楚自身短處,所以另辟蹊徑,通過虞翻的人脈關係和孫權達成交易,艦隊從遼東遝氏港出發橫穿渤海,不裝泥炭鐵器等貨物,隻運牲畜和容易保存的藥材,不去青州而是沿著海岸線一路向南直達吳郡。
    到達江南後,交換南方的棉花、糖、糧食等緊俏物資。返航時沿途停泊,賣出棉花和糖收購糧食,這樣一來就能裝載中原和江南兩地的糧食返回幽州。
    不過江南航線麵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遼東貿易以活物居多浪費空間很大,貨物的價值往往不夠收購滿船糧食,還需要攜帶大量錢幣沿途購買。簡而言之,就是長久的貿易逆差導致幽州通貨緊縮。
    這不是簡單鑄錢能解決的問題,對外貿易隻認硬通貨,硬通貨就是大漢五銖錢。幽州不缺鐵礦可是沒有銅礦,劉珪造再多鐵錢也沒用,孫權不要有啥辦法?你還不能去打江南,打的下打不下且放一邊,就說引起貿易中斷吃虧的還是幽州。
    劉珪對內使用鐵錢,大量收集銅錢用於對外貿易。但是靠強迫很難達到經濟目的,通縮影響到方方麵麵,市麵上的貨物越來越不值錢,不光世家大族連普通百姓都把銅錢藏起來。銅錢越來越少又加重經濟通縮,在這樣下去不用幾年就沒有錢幣去購買糧食了。
    沒糧食肯定不行,解決辦法隻有兩個,要麽對外開戰獲取更多的奴隸和資源,問題是北方草原上的遊牧部落都差不多吸收光了,再說牧民短時期也無法進入農業領域。
    向南擴張是最好的選擇,冀州打下來容易守住就難了。不間斷南下搶劫也許能解決困境,但是搶劫總會有頭,老百姓跑光了你搶誰去?曹操必定采取堅壁清野的戰術,戰事一起沒有人可搶,又麵臨貿易中斷吃虧的還是幽州,所以說南邊的人隻能哄,起碼在有把握拿下冀州之前劉珪不能開罪曹操。
    另一件事讓劉珪一年比一年難受,南方士族不斷來遼東定居,新的勢力逐漸壯大,這些人和幽州文官集團一起成了軍事貴族南下劫掠的最大阻力。
    現實逼著幽州又轉回解放境內奴隸這條路上,有足夠的自由民回歸農業,保證工農業平衡就不需要購買多餘的糧食,通縮現象自然而然得到緩解。但是,又得說但是,廢除奴隸製就是掘軍事貴族的根,劉珪辦不到也不想辦,否則也不用費盡心思搞什麽海貿。
    賈詡最後一句話寫的是,北三州都不是產糧區。
    不必再多寫一個字,對策已然呈現在腦海中。曹操看的雙手發抖,過去沒想過戰爭還能這麽打,不用一兵一卒,隨便發一道命令就能讓對手丟掉半條命,到最後對手很可能匍匐在自己身前請求寬恕。
    這回輪到曹操說但是,賈詡的謀略一定能奏效,問題是先倒黴的是奴隸和自由民,在他們造反之前要餓死多少人?經此一役幽州是垮了,興許奴隸製度也會取消,成功需要付出十萬還是二十萬性命?或者說。。。。。。更多,曹操吞口唾沫不敢再想。
    “文和。。。。。。”曹操講話有氣無力。
    “丞相。”
    “無有糧食還有牲畜,未必就如先生所言。”
    賈詡微笑搖頭“牛馬不是人。”
    曹操重重哎了一聲,緊閉雙目搖頭不止,戰後屠殺沒有這麽大心理負擔,清楚對方都是敵人動手殺人還能享受快感。現在的問題是,不是戰爭沒有天災,沒仇沒怨沒相幹,動一動筆十萬二十萬條人命消失不見,簡單輕鬆也極為沉重,眼不見卻心煩。
    “我知道了,我知道奉孝為何不說出來,我知道,他知道我知道。”曹操回憶往昔,不覺自言自語。
    “幽州漫長冬季寸草不生,我方速度夠快對方便無力南下,彼時對手隻有一個梁王。”賈詡依舊保持微笑,聲音和緩像在說一件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
    “何止無力南下啊。”曹操仰頭長歎,如果一切順利,劉珪將徹底淪為邊緣角色。此後便窩在北方舔舐傷口,別說二十年,三十年也緩不過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窗外蒼鬆翠柏高聳入雲,陽光穿過茂密的枝葉射入廳堂,呈現出一條條亮眼的光帶,光帶隨著時間逝去緩緩延長,延長。夕陽的金色光輝連結地麵泛起塵煙若隱若現,淚水打濕眼眶場景逐漸朦朧,眼淚帶走無奈永不回頭,留下哀傷困在眼中揮之不去。
    活到一定年歲動不動就愛多愁善感,曹操仰頭歎息,再吐出一口濁氣緩緩抬手“恢複禦史大夫,此後郗鴻豫執掌憲台,再拜高文惠。。。。。。”
    “丞相且慢,在下欣喜之餘有一言不得不講。”郗慮忽然拱手打斷。
    心情不佳的曹操麵露不悅“鴻豫旦講無妨。”
    “此次重在懲治逆賊,為表並非針對陛下,請丞相出嫡女入宮。”郗慮說完暗中同朝賈詡交換了一個眼色。
    曹操心思全在嫁女兒上,沒注意到郗慮的小動作,此刻他老臉拉下足有半尺“老夫女兒尚幼,未曾及芨貿然婚配如何使得?”
    “尊王才好成事,成事缺不得劉和助力,一女恐不夠,當三女同時入宮。”賈詡絲毫沒顧及人家做父親的複雜情感,又連續加上曹家兩個姑娘。
    話說的也有道理,雖然說和皇權徹底割裂,不過曹操還不能稱帝,目前情形下至少明麵上要做出還是忠臣的姿態。
    幽州內亂還得靠劉和暗中使勁,想讓他幫忙也要明麵上安撫,獻出三個女兒足以說明不是反對皇帝。對內對外都好交代,至少劉和以及幽州文官集團的矛頭沒理由指向曹操。
    曹操臉都氣藍了,老夫的寶貝女兒曹節好歹滿十歲,次女曹憲還在學習認字,另一個曹華正在蹣跚學步。心說你們這也太狠了吧,送幼女進宮聞所未聞,天下人不但罵皇帝變態,還得罵老夫心狠。
    這的確是個難題,對此郗慮心中早有算計,此時他轉身看向華歆“子魚公博學多聞,應該早有對策吧?”
    華歆都驚呆了,不是,這事跟我有啥關係!正琢磨如何推辭,董昭又來一句“華獨坐曾讚小同之美名,想來對幼年登高必有見解。”
    小同說的是鄭玄的孫子鄭小同,當年鄭玄的兒子鄭益是孔融的門生,管亥圍困北海時不幸身亡,留下個遺腹子就是鄭小同。
    鄭玄門生滿天下,都知道老人家寵愛孫子,經門生多方運作朝廷授予鄭小同郎中官職,當時鄭小同還不滿十歲。
    不久前鄭小同成年,華歆寫出一篇《請敘鄭小同表》,給朝廷拜年幼小孩做官辯解,同時對成年的鄭小同的學問品德大加讚揚,以此為由請求朝廷正式授予有實權的官職。
    董昭提起這件事,就是當眾說華歆對幼年小孩如何做官有研究,既然對小男孩做官張口就能忽悠,還忽悠的很妙,那小女孩入宮這件難題自然也有辦法解決。
    曹操狠狠瞪著華歆目不轉睛,那意思很明顯,老夫心情很複雜,很容易生氣,衝動的後果很嚴重,老東西最好悠著點講話。
    華歆死的心都有了,稱讚鄭小同真不是他多優秀,那不是看在鄭玄的麵子上嗎?都是青州人我不幫忙誰幫忙?靠你吃裏扒外的郗慮嗎?提及此事華歆簡直恨透郗慮,這個青州老鄉別的不行,就知道算計自己人。
    興許劉禎遭難就有他在背後煽風點火,別以為打擊劉禎你就能做青州領袖,老夫活著就絕不允許,寧可要徐幹接班也輪不到你。不怕告訴你,你的所作所為大家都看在眼裏,老夫死了青州人也不會投靠你!
    算自己倒黴,被內鬼和寒門一起駕在火上烤,眼看躲不過去,那就破罐子破摔,華歆老臉一沉拱手答話
    “投以桃李報以瓊漿,匪報永以為好也。姊妹上卿之,公子下卿之,臣事君如大國,雖公子亦上卿送之。非伉儷君且無辱,年幼尚可長假在家。”
    這段話分三句,信息量太大必須要解釋。
    第一句出自《詩經·衛風·木瓜》,意思是你送我木瓜、木桃、李子,我回贈你瓊漿,不僅是報答你,更代表咱倆情誼地久天長。這句話用在兩家接親上沒毛病,可以說充滿美好的寓意。目的不外乎讓曹操放鬆心情,別虎個臉一副要吃人的樣子。
    第二句說的是春秋時期娶親的迎送製度,公族的姐妹嫁人,婆家要派上卿迎娶,娘家也要派上卿送親,公族的女兒(公子)派下卿出麵就可以。曹操作為臣子送女兒給皇帝,表示隆重就派上卿送親。這樣做給足皇帝麵子,別人挑不出毛病。
    話不用說透大家也清楚,怎麽說曹操也算是皇帝老丈人,皇帝派上卿迎親合乎禮數,派下卿迎親顯得曹操姿態低反而更好。
    就剩下怎麽搞定幼兒入宮的大麻煩,華歆用最後一句完美解決。
    伉儷指正妻,皇帝隻有皇後一個伉儷,其餘的都算妾。曹操的三個女兒不是進宮當皇後,起碼成年之前不行。皇帝娶妾不需要多隆重,簡單舉行個儀式就可以,影響不大不會引起過度解讀。
    剩下的就容易了,既然不是正妻,同不同房也無所謂,年紀小就呆在家裏,等歲數到了再進宮唄。
    皇帝不會被罵作變態,曹操也不會被指責冷血。表麵看皆大歡喜,然而所有人都低下頭,似乎在害怕什麽,連曹操也喘著粗氣眼看就要爆發。
    喜歡漢末小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漢末小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