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一從大地起風雷 五
字數:4420 加入書籤
這話還得說回當初,漢末流行過很多優秀戰略規劃,例如沮授的計劃就很符合袁紹的實際情況依靠河朔強大的武裝力量,仿效漢光武帝劉秀從北向南一統天下。
相比沮授穩紮穩打,魯肅的“二分天下”在時人看來就有些鬧著玩,先不說孫權有沒有本事拿下劉表,就說他能占據荊州,之後再想打益州可比登天都難。
魯肅的“二分天下”遠見卓識,相當精彩,錯在孫權不具備實施的實力。不能把勝利寄托在對手犯錯上,這樣做自己首先就是個愚蠢的人。
南方進益州有兩條路,其一是經三峽地區的長江水道逆流西進,先不說前進困難,退一步講人家放你的軍隊過去,派出小股部隊騷擾運糧食的浮排怎麽辦?二十年前張則從這條路進去過一次,後果什麽樣大家都看在眼裏。
另一條路是從交州繞進益州,選這條路還不如走長江水道,沿途群山遍布到處是瘴氣,原始森林荒無人煙,補給全靠民夫肩扛,軍隊進去沒等走到一半就得死絕。
諸葛亮的《隆中對》隻能算是二分天下的改良版,也不能說《隆中對》不好,話要從兩方麵講,以當時劉備的困難處境,還涉及不到如此遙遠的戰略部署。它僅僅是個願景規劃,最多算是一篇優秀的麵試答卷。
等到赤壁之戰打完,劉備的現實環境比孫權更適合打益州,北麵強敵打不過,東邊盟友不能打,從西麵入手擴充實力是最優選擇。問題是和孫權的“二分天下”一樣,劉備怎麽進益州同樣是個難題。更麻煩的在於此類謀略家喻戶曉,劉璋不是傻子,不到火燒眉毛不會輕易放外人進益州。
另外一方麵,“二分天下”就是給劉備量身打造的合理規劃,南方三股勢力隻有劉備地處中央,放眼天下唯獨劉備有條件打川蜀。地利還不是唯一原因,川蜀陣營內部的派係對立才是至關重要的有利條件。
每個陣營內部都有派係問題,這是漢末的軍閥的通病,袁紹、曹操、劉備、孫權以及大大小小的軍閥都是如此,就看誰能處理好平衡關係。吞並戰爭能重新分配利益,這是平衡內部的最有效手段,沒有之一。
小軍閥壓根兒就沒有形成穩固核心,始終是一盤散沙。曹操靠戰爭不停的彌合內部分歧,劉備一直沒有根據地,到坐穩荊州才開始麵臨派係矛盾。劉璋和孫權兩個軍閥情況特殊,由於地理條件,早早就確立領導核心。
也正因為地理條件既優渥又封閉,導致對外吞並很難勝利,內部的矛盾持續積攢遲早麵臨爆發。孫權陣營淮泗人掌權江東土著受壓製,揚州土著實力不算強,想反抗很不容易,一條長江分割南北外援打不進來,同樣南邊想出去也困難。
成也地利敗也地利,孫權主力軍打淮南打荊州都可以,贏不贏且另說起碼撤軍很容易。假如主力在外遠征川蜀,戰事拖延再被敵軍牽絆,彼時江東基本盤稍有風吹草動,那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不說政權覆滅至少得亂翻天。
劉璋和孫權的處境不能說大差不差,隻能講一模一樣。益州內部屬於東州人壓製益州人,表麵看坐守有餘外戰不足,其實是受限於地理條件打不出去。
川蜀地盤狹小,打不出去無法獲得新的利益,沒有新利益分配,東州集團和本土士族長期處於相互傾軋的狀態。劉璋沒有機會整合內部除了和稀泥沒的選擇,內部矛盾逐漸積攢,發展到現在更不敢隨意打出去。
劉璋不是個糊塗蛋,他的手腕不能說很高超,也可以說站在時代頂端,超越絕大多數人。沒有緊迫的外部威脅,劉璋就能坐穩益州一直到死。問題是強大的外部威脅還真有,不是說張魯,也不是說曹操,說的是倆人加一起。
這是後話,先收回目光說一說派係。
有一種說法曹操占天時,孫權占地利,劉備有人和。這個說法對不對先放一邊,這裏要講一句共識,人和不是老天給的,需要自己一手創造出來。人和是成功的基礎,曹操如此,劉備如此,孫權亦如此。
劉備坐穩荊州開始陣營內部就存在兩個派係,其一是和劉備一路輾轉打拚的老部下,可以喚作“原從派”;其二是荊州本土士族,可以稱呼“荊州派”。
赤壁之戰前劉備依靠忠心耿耿、能打硬仗的“原從派”;赤壁之戰後,劉備逐步吞並荊州地盤,單靠“原從派”不夠壓製本土士族,想坐穩荊州離不開“荊州派”幫襯,劉備沒辦法必須仰賴“荊州派”。
“原從派” 以北方中小豪強為主,出身普遍不高,長久以來屢戰屢敗大浪淘沙,實力不夠又忠心耿耿,除了安於作陪襯翻不起浪花。劉備集團的話語權從“原從派”轉變成“荊州派”的過程很順利。“荊州派”一家獨大沒有掣肘,兩派處於良性競爭階段。
“原從派”需要靠戰爭穩固地位,“荊州派”也想打出去建立功業。都想打出去,也有條件打出去,然而對於任何人來說正麵打劉璋都很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正麵不行就從內部入手,稍有智商的人都會想到這一條,劉表就如此幹過,結果失敗了。還是那句話,勝利不能建立在隨手愚蠢上,人家內部有矛盾不假,但是憑什麽與你合作呀?畫大餅就信的人是傻子,這種人當內應也成不了事。
不妨從頭理一理益州內部派係,想說明白是個苦活,因為益州內部很亂,亂到誰見誰懵,連他們自己都裏不順關係。
長久以來益州內部分為兩派,一方是本地豪強組成的本土派,另一方以東州兵為核心組成的外來派。所謂東州派是當初劉焉為壓製益州本土勢力,收編的三輔、南陽流民,由外來士族統帥的軍事集團。
不要以為這樣簡單就完了,由於出身地域不同東州集團內部也有派係,劉璋主要依靠的是以龐羲為首,李嚴、吳懿等人組成南陽係。
這裏需要重點講一下吳懿,劉焉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劉範擔任左中郎將,次子劉誕擔任侍禦史,兄弟倆一直跟隨漢獻帝左右。興平元年劉焉聯合馬騰打算襲擊關中,事情敗露兩個兒子都李傕殺死,益州的繼承人就落到三子劉瑁身上。
吳懿的妹妹是劉瑁的正妻,按理說吳家地位很穩固,可惜劉瑁死的早,劉焉就剩下小兒子劉璋,他想不繼位也不成。龐羲是劉焉的老朋友,女兒又嫁給劉璋的兒子劉循,自此吳家的地位很快被龐羲取代。
掌握兵權的吳懿自然成了眼中釘,吳家在南陽係中根基深厚,劉璋和龐羲都不敢明目張膽打壓,不過穿小鞋擠兌在所難免。吳懿一點沒害怕,甚至對兩人相當輕視,原因就一點,劉璋和龐羲有矛盾,很深的矛盾。
龐羲屬於劉焉的老關係,護送劉焉的孫子逃離關中算有恩情,沒掌權時就頤指氣使,掌握權利更加跋扈。不光南陽係眾將心裏不服他,劉璋對他也有很大意見。
所以南陽派係中早就存在裂痕,明麵上龐羲是最高指揮官,實際上南陽係以吳懿為首。吳懿還指使李嚴聯絡三輔係法正,相互之間引為外援共同對抗劉璋和龐羲。
話講到此處正式引出三輔係,射援、裴俊、法正、孟達等人都屬於此派係,這個派係相對南陽係來講軍事實力不足,在益州的地位始終不高。也正因為軍事實力不足,地位不高,所以這一派和益州本地士族走的很近。
不能怪三輔派胳膊肘往外拐,領導不重用還不讓人家拉關係穩固地位?南陽係正當紅,就剩下益州人同病相憐,兩夥人走到一起也算大勢所趨。
劉璋時期益州人的境遇得到很大改善,劉璋能繼位,還得說益州人出了大力氣,本地士族不認可,劉璋不會順利接過權柄。按說麵對法正等人的善意,益州人該有所權衡,畢竟靠攏領導比和一個實力弱小的派係結盟要有利的多。
事實上益州人卻舉雙手歡迎,不光是樂意見到東州集團分裂,根本原因出在對劉璋的表現不滿意。本土士族出力需要得到回報,小了還不行,得拿出真金白銀官位地盤。
在領導眼裏忠誠固然重要,然而平衡才是生存的基本保障。劉璋家族屬於東州集團,沒有東州兵做底牌你們益州人認得我劉璋是誰?誰出力多就向著誰這不是愚蠢嗎?任何一個領導都不會這麽幹。
道理是這麽個道理,可是這話沒法挑明,下屬催的狠劉璋就和稀泥,稀泥不能總和,尤其是張魯也摻和進來搞小動作。劉璋一怒之下和張魯反目成仇,派龐羲帶東州兵攻擊張魯。
出兵之後龐羲發覺指揮不動東州兵,打不下張魯自身的地位難保,思來想去還得自身有足夠的勢力,幹脆就地募兵。有了兵打不打張魯你劉璋奈都何不得我。
張魯造反不是小事,龐羲募兵也不是一時半會能有成效,張魯暫時打不成等於戰場不利,這一來難免招外人惦記。看到益州大領導換人,新領導連過去的下屬張魯都打不下,劉表便動了歪心思,先挖角後出兵能拿下最好拿不下也不吃虧。
喜歡漢末小人物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漢末小人物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